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论语 *** 现的成语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论语 *** 现的成语以及《论语》中的成语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论语 *** 现的成语有哪些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 *** 者指人民的反抗、 *** 。《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 *** 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 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 *** 。《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 *** 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二、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 *** ,哀而不伤。
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2、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三、5个在论语中的成语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 *** 人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 ***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 *** 《中国人民 *** 宣言》:“中国 *** ——,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 ***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四、从《论语》中演化出来的成语有哪些
1、见贤思齐、诲人不倦、不舍昼夜、既往不咎、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尽善尽美、举一反三等。
2、释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3、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译文: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5、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译文: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7、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9、释义: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10、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1、译文: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2、释义: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13、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五、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
1.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论语·学而》):
这句话意味着在一个有十户人家的村庄中,必然有忠良诚信之人,显示了孔子对于忠诚信义的高度重视。
2.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这是孔子在《论语·学而》中的名言,意为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的行为,提倡人们对自己的潜在问题进行认知和纠正。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是孔子的仁爱之道,教导人们要以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对待方式来对待他人,体现了互相关心、体谅的价值观。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里仁》):
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宽容、真诚欢迎远方朋友的重要 *** ,并强调了君子的胸怀和高尚品质。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相辅相成,提醒人们学无止境,学而不思则学无意义,思而不学则思路极易走偏。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这句话强调了在生活中要随时随地从他人身上汲取知识和道德的启示,倡导在他人中寻找优点,并且不排斥对自己的批评和改进。
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里仁》):
这是孔子对于真正仁爱之人的要求,他认为真正的仁者不是通过巧嘴巧舌和虚伪的表情来表现自己,而是通过真诚、坦诚、朴实的行为。
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颜渊》):
这是孔子对于君子修养的一种要求,强调了言行一致,行动要敏捷迅速而言语要深思熟虑。
9.已知之而未行,未知之而已行,吾以为知之矣(《论语·为政》):
这是孔子对于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行应该同步进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真正的学问。
1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公冶长》):
这是孔子对于为人处世的原则,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同时也是一种待人以诚的表现。
六、与论语有关的成语 有哪些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1、与《论语》有关的成语有不耻下问、愚不可及、斐然成章、后生可畏、温故知新、慎终追远、金声玉振、见义勇为、行不由径、举一反三、既往不咎、任重道远等。
2、不耻下问:出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思是遇到困惑的事情的时候,要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的或者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3、行不由径:出自于《论语·雍也》,意思是选择快捷方式的人,常常会因为 *** 之过急而走投无路,常用来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4、安老怀少: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们应该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让他们可以信服自己。
5、后生可畏: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年轻人只要肯奋发图强,努力工作,将来是前途无量的,是令人敬畏的。
6、任重道远: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背负着非常沉重的使命,迈向遥不可及的旅程,以贯彻仁道作为自己的终身任务。
7、见义勇为: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被利益所 *** ,或者是因为害怕而畏缩不前,这样的人是没有勇气的。
8、三思而行: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经过多次反复的考虑,然后再去做。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