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楠木之乡全景图,以及楠木镇楠木树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清明上河图历史背景
张择端在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当时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 *** 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之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
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很早以前,西边很远的大山里有个深水潭,人们都靠潭里的水浇地、做饭过日子。有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风,刮得树倒屋塌。原来有一条黄龙从别处飞来,钻进了深潭里。它 *** 吃 *** ,害得百姓往外地逃。
张择端正在八卦台推算八卦,掐指算出这个事情。他拿起青龙拐杖,说声“变”,青龙拐杖变成了一条青龙。伏羲骑着黄龙来到深潭边儿,青龙又变成拐杖。
张择端从身上掏出个小铜锅,用火石打着火用柴草烧起来,烧一个时辰能烧干四海的水。黄龙顶不住,变个老头儿从潭里钻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
二、九曲溪景区的八曲
1、八曲始自幛岩之麓的浅滩,顺流乘筏,可骋目神游罗列两岸的鼓子峰、环佩岩、紫芝峰、骆驼峰和象鼻岩、上水狮石、上水龟石、下水龟石等名胜。八曲至芙蓉滩与七曲相接,风光旖旎,令人神往。朱熹《九曲棹歌·八曲》写道:“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言此地无佳境,自是游人不上来。”所以此曲也以山游为佳。
2、烟际岩为武夷山著名九十九岩之一,位于溪南。当曲水回转至五曲时,此岩则称为晚对峰。岩体圆整峭拔,山人谓其高拂天际云烟,故名。又因山上秀木绿竹丛生,形似翡翠,故称玉蕊峰。
3、双 *** 武夷山三十六峰之一,位于八曲溪北,为一对连麓并立的山峰,形体相似,丰满圆耸,因而得名。从八曲溪畔登岸,回旋蜿蜒约5公里许,可抵这对山峰之麓。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按、监察御史赵孔昭游览此处时,嫌峰名不雅,遂易名并莲峰,并题刻于半壁。摩崖石刻附近有块 *** ,扣之如闻鼓声,山民称为石鼓,此峰也因之俗称鼓子峰。摩崖石刻上端数十米处有一大洞穴,平放着3块架放船棺的残板,即虹桥板。峰腰还有2处洞穴存放着虹桥板,其中1处似船棺残板。
4、鼓子庵在双 *** 的南向,已废。原庵依倚山势,顺着一条狭长的岩罅而建。带状的岩罅上倾下敛,庵以斜覆的 *** 作为庵顶,隔以泥墙,分为前殿、后殿、香殿、香积厨和僧房等处,相通之处或以栈道相接,或凿岩为路,绵延约300米。俯瞰九曲溪,七八曲波光筏影,朗朗入目。旧山志记载:岩半飞楼一派(即鼓子庵),殊高敞,可以远眺溪山。清朝诗人徐熥《登鼓子峰》诗道:“芒鞋历遍翠微巅,修竹阴中别有天。洞隐黄冠皆净侣,岩封白骨尽飞仙。石当罅处精庐构,路到穷时栈道悬。夜静焚香同礼拜,步虚声散一炉烟。”鼓子庵始建于唐代,原为道院,唐侍宸王文钦在此 *** 。明弘治年间毁于火。嘉靖时,崇安人江子静夜登峰顶,说是得了丹诀,遂在此重构居室,名曰栖仙馆,后改为鼓子庵。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监察御史赵孔昭改“鼓子峰”为“并莲峰”,庵也随之易名莲子庵。内有迎仙亭、云影池、拂云石等,不久又废。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复建,庵室规模恢宏,香客云集,现存《重建鼓子庵设立香灯田碑记》一方和记载数千募化捐赠者名字的摩崖题刻一处,全长60米,高1米,为武夷山字数最多、面积更大的摩崖石刻之一。
5、吴公洞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在鼓子峰右,是一处天然洞穴,外隘中宽,可容数十人,相传为吴道人 *** 之处。吴公遗蜕曾经存于该洞。明代诗人王会曾写《宿吴公洞》诗曰:“千崖万壑暗苍烟,洞里吴公缀小天。偶逐樵人成夜宿,顿惊归日已 *** 。”
6、石鼓书堂在双 *** 麓,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2年)建宁知府叶梦鼎所建。叶官至右丞相。侍读叶采也曾居此处读书,已废。
7、鼓楼岩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紧邻八曲溪畔。岩前乱石罗列,峻拔千仞;岩间泉瀑飞洒如雨,尽落涧中,又名滴水岩。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在《云窝记》中道,曾有詹仙人在此居住、 *** 。
8、鼓楼洞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在鼓楼岩半壁,宏敞可容数百人,沿崖径险,俯临深潭,潭名鼓楼坑。洞中原有楠木楼,高广均约三四尺,规制精巧。相传是从别处飞来。明代长期隐居云窝的原兵部侍郎陈省曾置身洞中,写道:“窗棂、甓瓦无非木制,钉头露木外者半寸,测为千百年物。”清初,隐者李怀之(即李卷)记道:“万历庚申(四 *** ,1620年)夏,大风雨,鼓楼洞中木楼飞出,越三仰峰而去。土人目击者甚众,落一础如棋子。”传说无稽,但 *** 楠木楼或是装殓“仙蜕”葬具,载以备考。
9、涵翠岩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在鼓楼岩右。明 *** 学家李材命名并撰书岩名,后勒于崖壁。
10、活水洞(谢洞)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于涵翠岩腰部,半崖有石洞两层,上洞口如圆月,牖明吐阴,称为月窟;下洞绝地千尺,峙齐云翼,称为云巢。明万历年间,李材的门生谢智(号活水先生)在此辟为隐居之所,后人称之为谢洞、活水洞,并将“活水洞”摩刻于崖壁。明代工部侍郎董应举在《谢洞记》中尽言其奇峭,称:此洞斫云肤,刳石腹,横绝天际,侧窥日月,鸟坠云委,惊顾诧跃,见罗(李材)名此洞为涵翠洞,遂寓居于此,并将《谢洞记》镌于洞内。洞今尚完好,摩崖石刻《谢洞记》尚存,但建筑已无存。
11、潮音洞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在涵翠岩左,为内斜敞口的洞天。洞内曾有八曲山房,是明万历年间退隐太守黄世忠所建,后废。数年后,邑绅彭维藩修复,不久又废圮。
12、紫芝峰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在鼓子峰左。屹然高耸,半腰有灵芝状圆石一块,名为灵芝石。峰峦也因之称紫芝峰。灵芝石下另有一石鹄立于峰腰,形态婀娜,神似端庄慈祥的观音大士,称为观音石。另有一座有裂罅的崖岩匍匐溪畔,形态甚似穿开裆裤的稚童跪伏观音足下。这一组景观俗称“童子拜观音”。
13、环佩岩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鼓子峰右。相传, *** 能发出玉石碰撞的清脆声,故称环佩岩;又说,山中涧水潺潺而流,叮咚作响,故名。峰顶有一座 *** ,神似弓腰欲跃的猫儿,称为猫儿石;其旁还有一块赭色 *** ,民间衍称猪肝石。两石俗话合称“猫吃猪肝”。岩间还有人面石,形似两人相向,促膝谈心。
14、笋洲在芙蓉滩之畔,滨溪临水,宽平约1里,竹林丛生,新笋时见。明陈谨诗句赞曰:“锦绷初出角,玉版已先抽。翠色凝千亩,苍烟拂一丘。”(《笋洲》)宋朝秘阁学士吴逵在洲上建造丽泽堂,久废。清朝士人董益勋筑室岩际,名其室为“倚环居”,匾其亭曰:“一川风月”。
15、九曲溪的得名:朱熹(1130~1200)
16、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 *** (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17、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18、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19、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20、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21、二曲亭亭玉女峰, *** 花临水为谁容。
22、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23、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24、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25、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26、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27、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28、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29、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30、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31、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32、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33、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34、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35、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36、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37、①九曲: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的西南,上游流经山深林密,雨量丰沛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下游流过星村,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绕了九曲十八弯,到武夷宫前汇入崇阳溪,全长约60公里。而从星村至武夷宫这段则为名震遐迩的九曲溪,长不过10公里。武夷山风景区的绝大部分风景点就分布在九曲溪两岸。
38、②棹:又作“櫂”,即船桨,棹歌就是舟子渔夫所唱的歌。
39、●朱熹这首用民间乐歌形式写的《九曲棹歌》,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就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
40、●《九曲棹歌》写景写情,一扫宋诗中“爱讲道理,发议论”的 *** 。当今大学者钱钟书评论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钱钟书《宋诗选注》第107页)朱熹的《九曲棹歌》确是容许了相当的“闲言语”,也就是说,用了许多抒情的诗歌语言。因此,它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传播海内外。
41、●朱熹的《九曲棹歌》开头是一首小引,交代作歌的原因。“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实际上是序诗,以便引出对武夷奇绝处的吟唱。
42、●第二首“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一曲的溪北有高峰耸立,那便是入九曲所见的之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
43、●传说宴会的当天,虹桥架空,群仙驾临,祥云缭绕,仙乐悠扬,轻歌曼舞,飞觞劝饮。乡人顶礼膜拜之余,亦皆开怀畅饮。宴罢乡人归,风雨骤至,虹桥飞断,神迹杳然。这一神话传说,充满奇诡神秘色彩。民间传说自从虹桥飞断之后神仙就不再光临此地了。唐朝李商隐为此咏道:“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朱熹所咏的“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也正是此意。一曲风景名胜颇多。曲畔的水光石上,有摩崖石刻群可供鉴赏。石刻杰作中除明明理学家李材的“修身为本”之外,还刻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途经武夷时的题词:“大丈夫既南靖岛蛮,便当北平劲敌。黄冠布袍,再期游此”。
44、●第三首“二曲亭亭玉女峰, *** 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二曲溪口迎人而立的是峭拔挺秀、明 *** 人的玉女峰。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顶花木参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岩壁缝痕似衣裙皱褶, *** ,峰下碧波绮丽的“浴香潭”,传说是玉女 *** 的地方。潭中一块方形巨石,刻“印石”二字。峰左侧有一岩叫妆镜台,刻有二丈多高的“镜台”二字。民间传说玉女隔溪与一曲之畔的大王(大王峰的象征)苦恋,朱熹的二曲之歌即咏此。玉女峰和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仙境般的画图。宋朝的李纲有诗赞道:“风舞芳林鬓角垂,朝云暮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山头更不归。”与李纲同时代的道教名羽白玉蟾亦有咏玉女的诗歌:“ *** 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 *** 容。烟映霞衣春带雨,云鬟雾鬓晓梳风。”作为道学先生,他们对男女相恋一般是避而不谈的,所以他们的诗也写得比较含蓄。提倡“天存理,灭 *** ”的朱熹更担心人们由此而引起有关巫山神女的 *** 联想,因而调侃似地咏道:“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45、●第四首“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这是咏三曲小藏峰的架壑船。小藏峰又名仙船岩,在峻峭的岩壁隙洞间,有船形的木制古遗物,传说那是仙人得道时化去后所遗下的木舟,舟中藏有遗骨,称作“遗蜕”。宋朝陈梦庚《仙船》诗咏道:“此船何事驾岩限,不逐桴槎八月来。莫是飞仙无所用,乘风有路到蓬莱。”而最早对虹桥板、架壑船作出合理推测的,还是朱熹,他认为是“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物所居”的遗物,经考证这些虹桥板、架壑船确实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悬棺葬的遗迹。
46、●第五首“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两石岩”指四曲中的大藏峰和仙钓台。朱熹此处的诗意是:山花的花瓣还带着朝露,一片清绿,有如羽毛的散乱披离。这是以山花带露衬出山中黎明的时分。
47、●四曲大藏峰壁有金鸡洞,传说武夷金鸡为世人司晨,可是谁也没见过金鸡,有的只是月下空山和卧龙潭。朱熹的四曲棹歌中的“水满潭”之潭,即大藏峰下的卧龙潭。潭水深不可测,也是四曲的一处胜境。“月满空山水满潭”写出了黎明前鸡鸣星稀,西天的月光下衬出的一片空山静境。在卧龙潭岩壁上刻有“飞翠流霞”四字。
48、●第六首“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这是朱熹借写五曲胜景作自我描画、抒怀。五曲是九曲的中心,隐屏峰竣立溪北,峰峦挺拔,当年朱熹就在此建武夷精舍,聚徒讲学。朱熹的五曲之歌中的“山高”指精舍后的隐屏峰。由于山高云深,才烟雨无时暗锁平林渡口。“欸乃”是船夫出力摇船的应答声。“客”指朱熹自己。
49、●第七首“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六曲流程最短。溪北有高直耸立的巨峰,峰壁由于流水侵蚀久而深陷,状如指痕,故称仙掌峰,又叫晒布岩,壁上刻有四个大字:“壁立万仞”。今日的晒布岩下是茶叶试验场,面溪背山,环境清幽,真个像朱熹所吟咏的那样,岩花自落,猿鸟不惊,清静极了。
50、●第八首“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七曲有獭控滩,就是“移舟上滩”的滩,它的后面正好是隐屏、仙掌两峰,所以说“回看”。“飞泉”指凌空飞洒而下的山泉。七曲的北面为三仰峰,又称三迭峰,海拔700多米,三峰相迭,面背东向,雄姿巍然。在小仰峰的半壁上有壁宵洞,刻有“武夷更高峰”五个大字。
51、●第九首“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八曲滩高水急,溪畔浮出水面的有“牛角潭”的牛角,“青蛙石”的石蛙。鼓楼岩下,有一石如张牙舞爪的狮子,称为“上水狮”,有块椭圆如龟的 *** ,称“下水龟”。溪南和鼓子峰相望的大小两块 *** ,称为大廪石和小廪石,对大小廪石南宋名相李纲有诗赞道:“仙家何事也储粮?石廪团团曲水旁。应驾玉龙耕紫石,琼芝千亩个中藏。”
52、●第十首“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平川是地名,指九曲尽头星村一带。这一带一马平川,桑麻蔽野,又有良田美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全然是桃源景象,正如朱熹棹歌所咏:舍此而欲更觅桃源路,那除非人间之外别有天地了。
53、●朱熹的《九曲棹歌》的次序是乘坐上水船逆流而数的,而坐竹筏逆流而行,危险 *** 较大,所以现在游九曲是从星村渡的平川开始,顺流而下,从九曲到一曲的。
54、●此外,奉和朱熹《九曲棹歌》而作《棹歌和韵》的诗人有方岳、刘信、王复礼、董天工等十几位诗人。作《棹歌十首》的有白玉蟾、余熹宾、邱云霄等数人;作《九曲杂咏十首》的有白玉蟾,作《武夷九曲歌》的有顾梦圭等。完全是因为朱熹的这首诗这条小溪也就得名“九曲溪”
三、求江西赣州的全景 ***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是江西省更大的行政区,本市辖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29万公顷,有林面积27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4.2%。总人口845.69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非农业人口36.1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11‰,下降0.06个千分点。
本市地处南岭、武夷山、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
本市位于东径113゜54’——116゜38’,北纬24゜29’——27゜09’之间,处于中 *** 带南缘,属典型的 *** 带湿润季风气候。市内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以发展橙、柚为主的柑桔生产的自然条件被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考队认为在全国堪称得天优厚,赣南适宜建为全国的柑桔商品生产基地。本市是江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现已建成为全国的重点林区和全省的糖业、烟叶、桔生产基地,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命名市内的信丰县为脐橙之乡、南康市为中国甜柚之乡、安远县为中国九龙蜜柚之乡、寻乌县为中国蜜桔之乡、大余县为中国瑞香之乡;石城县为中国白莲之乡、崇义县为中国毛竹之乡、赣县为中国板鸭之乡、会昌县为中国肉兔之乡。
本市矿产资源以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为主,素有“世界钨都”和“稀有金属不稀有”之称。钨已探明的储量占世界之一。 *** 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被称为江西省矿产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即钨、铜、 *** 、 *** 、钽铌,除铜之外其余四种主要分部在赣南。经过建国后的开采建设,赣州成了全国重点有钯金属基地之一。
市内著名的自然景观,主要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三百山为东江源头,是 *** 同胞饮用水的发源地,现列为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了 *** 同胞到祖国内地旅游的景点。九连山是我国中 *** 带缘自然生态 *** 保存最完成的地段,保存有大量野生动植物活化石,被列为江西省的重点自然保护区。始建于秦、唐的梅关古驿道,是我国古代沟通南北往来的交道要道。此外,还有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小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市内的章贡区为赣州市 *** 所在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许多宁代文化景点,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 *** 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 *** 战争时期的 *** *** 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 *** 国临时 *** 所在地。 *** 、 *** 、 *** 、 *** 、 *** 、 *** 等老一辈 *** *** 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 *** 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因此,市内保存的 *** 史迹众多,县级 *** 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 *** 苏维埃 *** 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 *** 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
全市总土地面积3931714.1公顷,由于地质构造关系和受成土诸因素影响,形成了土地类型地域 *** 强,土地利用差异明显;山地多、平原少,耕地面积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2004年,全市农用地有360696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75753.45公顷,园地79776.23公顷,林地3017359.5公顷,牧草地751. *** 公顷,其他农用地133328.02公顷;建设用地有145085.98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5846.2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204.65公顷,水利用地18035.01公顷;未利用地179659.05公顷;全市有耕地后备资源面积31908公顷。除林地高于全国人均占有数外,余均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
境内大小河流1270条,河流面积14.49万公顷,总长度为16626.6千米,河流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2千米。多年年均水资源量为335.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3900立方米,略大于全省人均量,比全国人均2300立方米高出70%。赣州市基本属富水区。在水资源中,地表水资源为327.5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动量为79.13亿立方米,占河川总流量的24.46%。境内温泉53处,除章贡区、赣县、南康外,其余15县(市)均有分布,以寻乌最多,达14处。水温更高79℃的1处,更低21~23℃的3处,出水量更大的为崇义县分水坳温泉50升/秒,其次为安远县虎岗温泉24. *** 升/秒。温泉水已有一部分开发用来养鱼、育秧、养殖、洗涤、旅游等。
赣南是我国商品林基地和重点开发的林区之一。植物区系具有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起源古老等特点。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是古老植物种属的“避难所”,是 *** 植物区系的发源地之一,还是我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较多的地区。西南部的九连山,是我国中 *** 带南缘东端自然生态 *** 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保存了一些野生动植物的活化石和珍贵树种。境内林区约有乔、灌木树种1500多种:其中乔木约500种、灌木约650种、竹类约30种。属于乡土树种的有1000余种,外地引进树种有100余种。按树种分类,用材树种有杉树、樟树、楠木等400余种;经济树种为木本粮油、芳香油、栲胶类树种如板栗、油茶、黑荆树、乌桕、南酸枣等200余种, *** 用类有银杏、八角、杜仲、枸杞、何首乌等190余种;庭院、四旁绿化树种有水杉、柳杉、雪松、苏铁等100余种。我国特有、珍贵、稀有而濒危的重点保护树种有70余种,其中一级保护树种有观光木、钟萼木、伞花木、香果树、福建柏等5种,二级保护树种有银杏、江南油杉、罗汉松等25种, *** 保护树种有油杉、华南玉叶松、南方红豆杉等40种。有森林活立木蓄积7900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3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130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 *** 万立方米,毛竹2.10亿株,森林覆盖率为74.20%。
境内野生动物有短尾猴、大灵猫、云豹、华南虎、穿山甲等兽类55种;鸟类有喜鹊、家燕、山斑鸠、白鹇、翠鸟等 *** 种;爬行类56种;资源昆虫类,经济价值大的主要有紫胶虫、白蜡虫、五倍子等3种,天敌昆虫类131种,害虫类242种。其中控制捕猎种类有小麂、黄鼬、豹猫等;严禁捕猎种类有水獭、金猫、狐、猕猴、穿山甲;濒临灭绝种类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水鹿、黄腹角雉、白鹇、平胸龟、大鲵、棘胸蛙、蝾螈等。
赣南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钨都”、“ *** 王国”之美誉。已发现矿产62种,其中有色金属10种(钨、锡、钼、铋、铜、铅、锌、锑、镍、钴),稀有金属10种(铌、钽、 *** 、锂、铍、锆、铪、鉫、铯、钪),贵重金属4种(金、银、铂、钯),黑色金属4种(铁、锰、钛、钒)、放射 *** 金属2种( *** 、钍),非金属25种(盐、莹石、滑石、透闪石、硅石、高岭土、粘土、瓷土、澎润土、水品、石墨、石棉、石膏、芝硝、重晶石、云母、冰洲石、钾长石、硫、磷、砷、碘、大理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燃料5种(煤、石..焰、泥炭、油页岩、石油)。以上矿产中经勘查探明有工业储量的为钨、锡、 *** 、铌、钽、铍、钼、铋、锂、鉫、锆、铪、钪、铜、锌、铁、钛、煤、岩盐、莹石、硫、白云岩、石灰岩等20余种。全市有大小矿床80余处,矿点1060余处,矿化点80余处。全市保有矿产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3000多亿元。境内发现的砷钇矿、黄钇钽矿为我国首次发现的矿物。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赣州;
国家AAA *** 旅游区:通天岩风景名胜区;
国家AA *** 旅游区:崇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苏维埃 *** 遗址群、宁都 *** 指挥部旧址、通天 *** 窟、赣州古城墙、龙南客家围屋;
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安远三百山、宁都翠微峰、大余梅关——丫山、崇义阳岭、上犹五指峰、上犹陡水湖、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远三百山;
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崇义阳岭、崇义齐云山、石城赣江源;
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赣州通天岩、宁都翠微峰、瑞金罗汉岩、大余梅关古驿道、上犹陡水湖、崇义聂都溶洞、会昌汉仙岩、龙南小武当山;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慈云塔、玉虹塔、七里镇窑遗址、赣州文庙、 *** 光塔、罗田岩摩崖石刻、水头步蟾坊、 *** 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 *** 旧址、土地 *** 干部训练班旧址、朱华塔、“水镇江南”题额、 *** 江西省委旧址、 *** 兵工厂旧址、江西省之一次工农兵 *** 旧址、江西省 *** (含红军检阅台)旧址、长冈乡调查旧址、江西省委旧址、江西省 *** 旧址、山堂古窑址、水口塔、翠微峰摩崖石刻、朗际节孝坊、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旧址、小布 *** 苏区 *** 局旧址、洋溪 *** *** *** 旧址、大柏地战斗旧址。还有新开发的景区: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
赣南政区历史悠久,远在四五 *** 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化远于唐虞”。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国。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战五岭,使尉屠睢将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 *** 之始。
汉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属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五年(前202),汉灭楚,赣南始隶汉。六年(前201),置豫章郡,治南昌,领18县,其中赣南3县隶之:南壄县(约辖今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赣县(约辖今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地)、于都县(约辖今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地)。其中赣县、于都县为新增设县。西汉末年(9~23),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3县隶之。东汉建武元年(25),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赣南3县仍隶之。兴平元年(194),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领于都、赣县、平阳(由赣县分出,即今兴国)、阳都、揭阳(析于都白鹿营地置阳都;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南安(由南野分出,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约辖今大余、上犹、崇义等地)7县,为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之始。
晋太康元年(280),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三年(282),罢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于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五年(284),改揭阳为陂阳。十年(2 *** ),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元康元年(291),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郡治从于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北朝梁· *** 元年(550),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581),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 *** ),改南康郡为虔州,隶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十三年(593),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领4县:赣县、于都、南康、宁都。
唐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如前。永淳元年(682),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神龙元年(705),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天宝元年(742),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贞元四年(788),分出于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天佑元年(904),从于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五代十国后梁· *** 三年(909),虔州属梁。四年(910),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南唐·升元元年(937),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乾化元年(911),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保大十年(952),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宋开宝八年(975),改昭信军为军州。大平兴国元年(976),改军州复为虔州,隶江南西路;七年(982),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领13县。淳化元年(990),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隶江南西路。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宣和三年(1121),龙南县改名为虔南。绍兴二十三年(1153),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 *** ,虔州号“ *** 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明明吴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洪武 *** (1385),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弘治七年(1494),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嘉靖三十六年(1557),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隆庆三年(1569),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万历四年(1576),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清顺治十年(1653)至康熙八年(1669),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康熙十年(1671),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 元年(1912)废府(州)、厅设县,县直隶省。 *** 3年(1914)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南道,治赣县,领17县: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赣南3个政区复合为一。 *** 15年(1 *** 6),废赣南道,县直隶省。 *** 21年(1932)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区。第十一行政区(后改称赣南行政长官公署)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第十二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第十三行政区设龙南,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 *** 22年(1933),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区合并,改名赣南政务专员公署,先设大余,后迁赣州,领11县。 *** 24年(1935),全省改划为8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区。第四行政区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第八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
苏维埃时期(1 *** 8~1934)赣南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 *** ,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 *** 。
1949年7月,成立赣州分区行政 *** 专员公署,领18县(市):赣州(8月析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1949年9月成立宁都(瑞金)分区行政 *** 专员公署,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赣南分设2个行政区。1949年8月,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分区。1949年11月,赣州分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分区。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分区。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公署,同时撤销赣州分区专员公署,广昌划入,领19县(市)。19 *** 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成立赣州专区。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1978年8月,设立赣州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领18县(市、区),原县级赣州市改称章贡区。
2005年,赣州市辖1区、2市、15县、138镇、145乡、8街道办事处。另有5个管理区,10个营林林场。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