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乡课堂实录,二年级音乐课 ***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音乐之乡课堂实录,以及二年级音乐课 *** 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高二上册《登高》课堂实录
  2. 《月光启蒙》名师课堂实录
  3. 《长城谣》教学课堂实录(八年级下册)

一、高二上册《登高》课堂实录

1、【高二上册《登高》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

2、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

3、生: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

4、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贡献更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甫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5、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6、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7、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8、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9、( *** 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

10、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11、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12、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

13、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 *** 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 *** ”对仗。

14、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15、(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 ***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要对 *** 的 *** 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 *** 思考问题的全面 *** 、深刻 *** 稍作要求,对 *** 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

16、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学能用概括 *** 的语言告诉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17、生:这首诗,杜甫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18、师:说得很好,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看看效果如何,哪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

19、师:你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来。

20、( *** 读得很投入,但是由于对杜甫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所以还不太感人)

21、师: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我已经感受到了秋意,不过情感还不够丰富,你想不想读得更好?

22、师:要想把一首诗读好,仅仅理解了诗歌表面的意思还不行,我们还必须深入体察情感,下面我们就来体察情感。刚刚让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下面请同学们解答一下老师的几个困惑。我的之一个困惑是:“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

23、生1:之所以用“啸”是为了表现“猿”叫声的悲哀,而用“啼”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24、师:古人说“ *** 啼血猿哀鸣”,用“啼”不是也能表现悲哀吗。

25、生2:“啸”与“啼”虽然都能表现悲哀的意思,但是“啸”与“啼”好像是不完全一样的“悲”。

26、师:那么“啸”是什么样的“悲”?

27、师:大家可以想一想以前读过的用“啸”的诗句,岳飞在《满江红》中说:

28、生:(七嘴八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29、师:很好,大家说“啸”中除了“悲”还有什么?

30、师:对,“啸”是“悲中有壮,悲中有愤”,既然我们揣摩出了这种情感,哪位同学把首联再来读一下?

31、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听出了悲愤之情,你能说一说,你为何要这样读吗?

32、生:我感觉“啸”字应该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才能读出这种悲愤情感。

33、师:说得好,可见,因为对一个词有了深入的理解就可能对这句诗有了全新的情感把握,以后同学们在体察诗句情感的时候一定要从词语入手。

34、师:下面请同学解答一下老师的第二个困惑:情由景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表现了孤独悲愤之情,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情感抒发是不是略显无力?

35、生1:第二联虽然诗人只写了“落木”与“长江”两种景象,但是诗人说“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可见第二联所写景物种类虽少,数量上并不少。

36、生2:第二联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写到了落叶无边,还写到了落叶的声音,“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写到了江水的无穷无尽,还写到了长江的气势,这对情感的表现都是很有作用的。

37、师:那么你说第二联与之一联相比,诗歌的境界是渐大还是渐小?

38、生:诗人见到了无边的落叶又想到了长江的无穷无尽,不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比首联境界渐大。

39、师:既然这样,你可以为大家读出这种大境界来吗?

40、师:请你告诉我:这两句诗,诗人到底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41、师: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杜甫,面对如此景象,你会想到什么?

42、生3:感叹自己功业无成,报国无门。

43、师:看来这句诗中除了悲愤还有叹息啊!那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悲叹之情?

44、(一 *** 自告奋勇且读得很投入,但是并没有完全读出悲叹之情)

45、师:怎样才能读出悲叹之情呢?哪位同学再来读一下。

46、师:这一联既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又要读出悲叹之情,就必须将“萧萧下”“滚滚来”读出余韵。

47、师:下面请同学们解答一下老师的'第三个困惑:有人说“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境界宏大,而后两联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境界并不吻合”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48、师:(点拨)写景往往为了抒情,然而应该大景配大情啊,诗人后四句到底是不是感叹自己个人的命运,抒发个人悲情?

49、生:是的,“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霜鬓”“停浊酒”都是在写自己。

50、师: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51、师:诗人因何“艰难”,又“苦恨”什么?

52、生:世事艰难,“苦恨”自己历尽辛苦,两鬓苍苍,却功业无成。

53、师:说得很好,可见杜甫并非仅仅为个人而愁啊,他更是为国运而愁,为天下苍生而愁;诗人是把天地苍生都埋在胸中,这种思想感情是何其丰富深厚啊!由此可见,三四两联宏大境界有没有缩小?

54、师:后人都将杜诗这种境界开阔且基调悲慨、感情丰富深厚的特点叫“沉郁”,那么,我们该怎么把这种沉郁之情读出来呢?大家自己读一下,看看如何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55、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范读一下。

56、生:“悲”“常”二字要重读;“病”“独”二字要重读,这样才能加重悲苦情绪。

57、师:你说得很好,看来呀,要想读出情感,重读一定要处理得好;不过我觉得最后一联,你读得还不是非常到位,同学们同不同意我的观点?

58、生:“艰难苦恨”四字应该重读。

59、师:诗人不仅没有排遣愁绪,反而增添更多新愁,大家说一般如何消愁?

60、师:诗人为什么酒杯已到唇边又轻轻放下?

61、师:说得很对,诗 *** 罢不能啊!所以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时,应该读出悲咽之声。哪位同学再把最后一句读一下。

62、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整首诗齐读一遍。

63、师:悲哀、悲愤、悲咽,让人倍感悲凉;悲秋、悲己、悲国,让人深陷悲思。同学们还想不想更深入的把握这首诗的韵味?

*** 、师:如果能将自己融入诗歌的意境,我们会读得更好。老师深感这首诗天下之一七律的美誉,把它改成了一首五律,请看:“天高猿啸哀,风急鸟飞回。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 悲秋客,多病独登台。潦倒又停杯,苦恨繁霜鬓。”大家说老师这首五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65、生:我喜欢杜甫的诗,我感觉老师的诗太简单了,没有韵味。

66、师:为什么呢?我这首诗与《登高》意思并没有多大区别啊,为什么韵味全无呢?

67、生:老师的五律与杜甫的七律相比缺少了“萧萧”“滚滚”等词语,诗歌中的形象不生动了。

68、师:说得对,老师的五律缺少了情境化的词语,让读者失去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始终觉得诗人在诗外。由此可见,大家读这首诗也不能只读出秋景,或只读出秋情,还要读出景中的杜甫,情中的杜甫。现在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穿越历史的隧道,来到1200多年前,让我们静静的聆听杜甫老人那沉重的叹息。

69、师:(深情诉说)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长江之滨,面对无情的江流,耳畔不时传来凄厉的猿啸之声,他就是杜甫,此时,我们就是杜甫,客居他乡,老病孤舟。

70、(简短停顿,教师范读全诗, *** 非常感动)

71、师:此刻我们的心情都很悲怆,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把这首诗满怀深情地背诵出来,以表达我们对杜甫无限的缅怀之情!

72、师:“走在历史上那个悲怆的角落,一声凄厉的啸掸去记忆的尘,还有一只低回的鸟,一片秋天的叶,凝视着我。假如可以追寻,就让那穿透千世的遐思,那载负沉重的痛,都和着这有节奏的韵律,都化作这古朴的风。就让我漂泊在那个高台,静静地咀嚼——你如霜的两鬓!”

二、《月光启蒙》名师课堂实录

1、师:之一次见面,咱们聊聊,好么?知道我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么?

2、生:(看着课件投影的扉页念)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张学青

3、师:那我说庙港就在 *** 边上,你相信么?

4、生:不相信。因为庙港在江苏, *** 在中国的地图上是在很南面的。

5、师:有道理。那我说庙港比 *** 还美丽,你信不信?

6、生:相信。因为“庙港”这个地名好像是乡下农村的感觉,村庄里都是很美的。

7、师: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所以美,对不?……能够根据已知的情况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推测和想象,这是智力结构中很重要的部分。没听过庙港,那知道苏州么?

8、生:知道。苏州是个很有名气的城市。那里桥多,水多,还有苏州园林。

9、师:有个词语叫“吴侬软语”,说的就是苏州话温软,悦耳,想不想听我说几句苏州话?

10、师:就给你们说个吴地民谣吧。(板书:民谣)什么是民谣呢?

11、师:那么,民间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耳相传。什么叫“口耳相传”?

12、师:(指着俩 *** ):我说给你听,你再说给他听,这叫——

13、师:上一代人讲给这一代人听,这一代人再讲给下一代人听,这也叫——

14、师:这首童谣,就是我小时候母亲说给我听的。耳朵竖起来,用心听,看谁能听懂。

15、(师用苏州方言说,生没有听懂并大笑。师投影出示民谣:鹁鸪鸪,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点心做,热勿过;夜里做,蚊子多;想想还是明朝做。师解释:“点心”是“中午”的意思,“热勿过”是“很热”的意思。)

16、师:民谣中的这种叫“鹁鸪鸪”的鸟,后来有没有做成窠呢?

17、生:没有。因为到了第二天,它又会觉得早上做露水多,中午做还是热,晚上做蚊子多,就又不想做。

18、师:如此,它又会等着下一个明天。叫人想起一句诗:“明日——”

19、生:(接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0、师:这不是《明日歌》的民间版?但这首民谣,有没有直接说了这层意思?

21、师:就说了这样一种鸟,至于从它身 *** 能明白些什么,民谣中没有直接说,这就叫“含蓄”(板书:含蓄),又特别好玩,这就叫“风趣”(板书:风趣)

22、二、揭示课题,理解“启蒙”。

23、师: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蒙),这个字念什么?

24、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25、师:对。这个“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

26、师:对。记住了,以后写“蒙”字,里边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

27、师:(板书:启)“启”是什么意思?

28、师: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29、师:打开了,那么,原先遮蔽的东西会怎样?

30、师:对。“启蒙”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就是这个意思: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1、师:(板书:月光。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么?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32、(师要求 *** 读课文,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生读,师巡视)

33、师:到了高年级,读课文应该不成问题了,但这篇文章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读,容易读错,我请同学来读读看。(出示:“篱笆”、“时辰”、“ *** ”、“筛大米”、“莲花落”。生读“篱笆”、“时辰”。)

34、师:你的朗读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么不同?

35、生:生字表中,这两个字都有声调。

36、师:对。这两个字,单个念的时候都有声调。但在“篱笆”“时辰”的词语里,要念轻音。

37、师:听过莲花落么?知道莲花落是什么玩意儿么?(生摇头。)

38、师: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至少可以知道什么?

39、生:莲花落是可以唱的,像歌曲一样的。

40、师:说得好。“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41、(指名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 ***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主要写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为“我”吟唱民歌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师相机板书:吟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42、师:再读课文,这次要求大家静静地读,边读边想:有哪些字词不懂,哪些句子你感到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文中做上记号,一会儿我们交流。

43、(生默读,边读边做记号,师巡视,并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问题是好事。”)

44、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 *** 的童心豁然开朗。”

45、师:知道“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么?

46、师:那你推想一下,“ *** ”大概是什么意思?

47、师:糊里糊涂,不明白的样子就叫 *** 。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推想也是理解新词的一种 *** 。从 *** 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师指课题板书)

48、生:我不知道“黄河的故道”中“故道”是什么意思。

49、师:对,原来的朋友,旧的朋友。故道就是原来的道路。黄河常常泛滥决堤,常常改道。黄河故道,就是黄河原来走的道路。

50、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的“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

音乐之乡课堂实录,二年级音乐课视频-第1张图片-

51、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出示句子):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长”,之一个“长”是什么意思?

52、是说他的家乡黄河故道边,土地贫瘠,各种作物难以生长。那么第二个“长”是什么意思呢?

53、师:歌谣,一般地我们不说“发明”,与哪个词搭配更合适?

54、师:好。产生、流传。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那么就干脆把这个句子直接说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流传歌谣。好不好?

55、生:我觉得用“流传”,感觉浮在表面,应该要有点深意,有点内涵的。

56、生:我觉得用“长”字有一种韵味。

57、师:这韵味,又在哪里呢?(生欲言而不得,语塞)“长”让人联想到“根”,你想想,这歌谣的“根”是什么?

58、生:就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

59、师:棒极了。那根,就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人。再来想这个“长”字,我们说,这个人“长大了”、“长高了”、“长结实了”,“长”给你什么感觉?

60、生:越来越大的感觉,好像很有生机和活力。

61、师:对。这就是“长”字的韵味。“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 *** 的美。

62、生:“小院里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怎么说是芳香的音韵?

63、师:是啊,声音可以是轻的,响的,甜美的,温柔的,怎么会是香的呢?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还有么?

*** 、生:母亲不识字,怎么可能有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呢?

65、师:不识字不读书,哪来的智慧呢?呵呵,我也在想。

66、生:明明是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月光启蒙”呢?

67、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相当有意思,相信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你们对这些问题会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68、四、享受美妙,体会“启蒙”。

69、师:课文开头之一句就写“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呢?(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70、师:读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71、生:很宁静,我感觉眼前出现了月光照着大地的情景。

72、师:梦幻一样的,很诗意。那么就用我们的眼睛,用心灵来感受这夏夜的美妙。(配乐画面,师诵读后)把这画面映在我们的脑海里,通过我们的朗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

73、师:课文中说,“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么?

74、生:还因为在夏夜里,母亲为我讲故事,吟唱歌谣。

75、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76、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 *** 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77、师:(指名读,读得响亮、铿锵)你来看,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78、生:用很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79、师:“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

80、生:轻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的。

81、师: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很温暖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

82、师:那么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你试着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83、(师领读一句,给予一定的节奏和速度。生跟读,有进步。)

84、师: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读时,要轻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 *** 的感觉。

85、师:读得已经不错了。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86、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87、(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声里。此时,不光是 *** ,整个会场,就连听课老师恐怕也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恍惚。歌声戛然而止, *** 却还闭着眼睛,似乎在回味。)

88、师:美就一个字。就像课文中说的那样——

*** 、生:(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90、师:刚才有同学提出来,声音怎么可能是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91、生:因为母亲的声音是温柔的,好听的,所以就香了。

*** 、师: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说她声音温柔啊。

93、师:这个问题有点难。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想——文中有个句子说,“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那就意味着什么?

94、生:那个地方长不出东西,很苦。

95、师:意味着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比别处付出更多的汗水。艰辛的付出,换来的还只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一天的活计,可想而知很劳累。劳累之后干什么?(引生齐读——

96、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97、师: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谣。再来看,她唱的是什么?(引生齐读——“月儿弯弯像小船……再盖南楼遮太阳。”)

98、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99、生: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可以带我们去。

100、师:多么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

101、师: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102、生:吉祥、太平,一种喜庆的鸟。凤凰到,吉祥到。

103、师:是啊,喜庆的凤凰帮我们盖了那么多楼——

104、生:(齐读)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05、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觉得日子会越过越好。

106、师: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着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这样的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107、我们知道,声音是无形的。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 *** 可以感觉到?

108、生:皮肤可以感觉和风,耳朵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鼻子可以闻到芳香。

109、师:是啊,不同的 *** 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再读句子。)

110、师: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111、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112、师: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民歌。你再来读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113、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114、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115、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116、师:三首童谣, *** 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着喊着读。觉得怎么读畅快你就怎么读。

117、(生 *** 读,跺脚的,拍手的,边读边做老鼠啃锅沿动作的,不一而足,气氛活跃。)

118、师:我知道你是说这些童谣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我们可以合着一定的节拍读。

119、师:有趣在哪儿?我们来看“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老鼠最怕什么呢?

120、师:让它别急,可抱个狸猫来不是让它更急么?特别好玩。

121、师:对。你来看,“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山”“蓝”押韵,“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台”“来”押韵,“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哭”“屋”押韵,“笑”“轿”也押韵。

122、(生 *** 练背,兴味盎然。指名背。)

123、师:这些童谣有一定的节奏,你喜欢让这节奏慢点还是快点?

124、师:对,童谣与民歌不一样。童谣是活泼而明快的,节奏明快些更好。

125、(师生打起节拍齐背童谣,其乐融融。)

126、师:这童年的夏夜,有这节奏明快,幽默风趣的童谣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127、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128、师: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

129、师:读完这一段,请你猜猜,作者是干什么的?

130、生:诗人,因为他说,“母亲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131、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孙友田(板书:孙友田)可是,我要告诉你们,孙友田是个煤矿工人。(生惊讶不已)在你印象中,煤矿的工作是怎样的活儿?

132、生:在地下挖煤,非常辛苦,很脏,我看到电视中的煤矿工人脸都黑漆漆的。

133、生:还很危险,因为煤矿中经常有事故发生。

134、师:说得不错。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

135、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136、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137、——孙友田《黑土地》)

138、师:这是节选自《黑土地》的两段文字。读之一段文字,再读读课文之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139、生:母亲的工作很辛苦,儿子的工作也很辛苦。但他充满了生活的热情,说自己“像黑色的鹰衔着光芒”,很有豪情。

140、师:说得好。我是煤,我要燃烧,这是一种怎样的热情啊!

141、生:我觉得作者特别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142、师:真好。你在《黑土地》里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我的生活热情必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143、第二段文字是一首诗《大山欢笑》,是孙友田的 *** 作,读读它,你又发现了什么?

144、生: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

145、师:是的,《大山欢笑》里有童谣的影子。所以说,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不知不觉中,给“我”播了一颗爱的 *** ,一颗诗的 *** 。这《黑土地》,就是那些 *** 开出的花朵。

146、师:刚才有同学说了,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147、生: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

148、师: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有光么?

149、生: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

150、师:说得真好。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

151、生:母爱也无声。母亲用唱民歌童谣的方式给“我”教育。

152、师: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53、谁说不识字的人就不智慧呢?童年的夏夜,有这如水似光的母爱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154、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155、师:这篇文章原先的题目就叫《月光母亲》。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年纪大了,患了老年痴呆症。他在《月光母亲》里是这样写的:

156、(师伴乐诵读,母亲苍老的形象与年轻时为“我”唱歌谣的画面同现:

157、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 *** 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58、在《母亲》的音乐中,全场宁静。有晶莹的东西,在一些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滑淌。)

159、师: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然而,母亲在月夜里为“我”吟唱的民歌童谣,却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一声声啊一句句……

160、(歌声再度响起。师轻轻吟唱,全场师生跟着轻和……)

161、师: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会老去,“我”也会老去。但有些东西,在岁月里沉淀,比如,像母亲这样的歌声。

162、师:母亲不识字,却有智慧和才华。母亲的魅力,来自民间文学的魅力。民歌童谣是民间文学中一颗璀璨明珠。上课开始时我给大家说的是一个吴地的民谣,那么,在张家口的土地上,一定也有这样的民歌童谣。课后搜集一些,与同学们交流。请班长将同学们搜集到的制成小报,寄给我一份。我相信,张家口的土地上,既长莜麦与口蘑,也长智慧和才华。我期待和你们一起来分享。下课。

三、《长城谣》教学课堂实录(八年级下册)

【《长城谣》教学课堂实录(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1、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

教学 *** :活动 *** 语文教学法(以探究质疑法为主)

1、师:(唱《长城长》)“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 *** 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 *** 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 *** 同根生,血肉相连的 *** 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 *** 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谛听游子的心音。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课件展示作者生平,突出她的祖籍,家乡。)(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 *** 定居 ***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1、教师范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

(1)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先听老师朗读一遍。

(2)读诗要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字音读准了,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屏幕上的节奏划分,一起朗读一遍全诗。

(3)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说得没错,因为 *** 多年的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那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这种思念之情的呢?下面请大家再次 *** 朗读这首诗。

(1)诗人抒写自己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这个物就叫意象。在这首诗里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长城、黄河)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意象来抒情呢?

生1:因为诗人的故乡就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诗人想到长城黄河就想到故乡。

生2:因为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啊,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思乡愁的对象。

诗人借助长城黄河,尽情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请大家再次朗读全诗,把诗人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

大家已经能把诗歌读得不错了,但是,真要读好一首诗,还需要深入理解、体悟诗人的情感。当我们与诗人产生感情共鸣的时候,才是我们学习进入佳境的时候。同学们想不想读得更好?那就放飞我们想象的翅膀,到诗歌的词句里去,反复涵咏品味吧,相信大家都有一双独具慧心的眼睛。

老师也融入了小组学习的群体之中。

下面各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一节诗歌,朗读品味,体会诗意,看看谁最懂诗人的心。

生1:我觉得“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写得好,“夺”和“还”说明发生了很多战争。

生2:我觉得“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也说明发生了很多战争。

师:谁发动了这些战争?(生七嘴八舌:皇帝,君主, *** 者……)

师: *** 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点燃了一次又一次战争的烽火,或成功或失败。

生3:“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说得蛮不错的呀!谁还有补充?

生4:我觉得“蹲踞”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了长城卧在崇山峻岭中的形象。

生5:我从“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这句中读出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师:为什么这样说?(生沉思)谁“悲”谁“欢”?

师:不管是赢是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灾难。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还有谁要谈谈?

生6:老师,我有个问题,“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诗人为什么要用“你”而不用“长城”?

师:对呀,为什么要用“你”称呼长城,你是第几人称?(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

生7:我觉得用第二人称比较亲切,就好像是面对面跟长城说话一样。

师:说得可真好!面对面地倾诉自己火热的衷肠!

生8:老师,我也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用“无情”“冷眼”来形容长城呢?

师:你要老师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请同学来回答?

生8:我想请XX同学来回答,好吗?

生10:我觉得“无情”是说长城这个建筑本身是无情的,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长城感情,就像一个人在客观冷静地看待长城内外发生的战争。

师:喔!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在冷眼看着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很好!那么“冷眼”呢?

生10:“冷眼”是说长城就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冷眼看着人间的战争。

生11:老师,我觉得“冷眼”还表明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

师:说得可真棒!大家鼓励一下。(生齐鼓掌)

千百年来,长城目睹了 *** 上的征战与杀伐、人世间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荣辱成败,而这些已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唯有长城依旧横卧在崇山峻岭之中,冷眼看古今,作历史长河中的见证者。作者用“蹲踞冷眼看”客观地刻画长城的形象,借此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使下面所抒发的乡思、乡愁更深沉、凝重,包涵历史责任感。我们在朗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读得缓慢、低沉,突出长城饱经沧桑之感。

师:长城饱经沧桑,然而诗人对它却充满了无限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说到她,想到她,提起她,便思绪万千。诗人在第二节诗里是怎样抒发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之情的呢?我们接着品析第二小节。

生1:我觉得“总”字好,“总”是每时都这样,表明诗人每时每刻记着长城。

师:日夜牵挂着长城。说得不错。

生2:老师,我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对长城会“唱不能成声,写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便有烈火焚起”?

师:对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烈火”是指什么?是真的有把火在熊熊燃烧吗?

生:不是,是指诗人炽热的情感。

生3:我觉得是因为在诗人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的象征,诗人想起长城,实际是想起了祖国,诗人深爱着祖国,所以才会有这种炽热的感情。

生4:我觉得“唱不能成声”是因为长城上下发生了太多的战争,诗人想到长城就想到了这些战争。

生5:我觉得“烈火”除了是指诗人炽热的`感情外,还有对战争的愤懑、憎恨。

师:说得太好了,说起长城,说到长城上的血泪史,泣不成声啊!

生:“ *** 的躯体”“ *** 的面容”指什么?

师:这个问题应该不会太难吧?谁能帮帮她?

生:“ *** 的躯体”是指长城绵延 *** ,“ *** 的面容”是说长城的历史悠久。

师:一个是指空间距离,一个是时间跨度,说得对。还有问题吗?

在这里,长城已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长城“ *** 的面容”“ *** 的躯体”,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在这一节诗里是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我们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才能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呢?

生5:我觉得应该以高昂、热烈的情绪读,语速逐渐加快。

师:你能给大家读读吗?(生5读,齐鼓掌)

师:经历了烈火的燃烧,诗人的情绪到达了巅峰,思绪转而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家乡—— *** 大草原。那里是诗人祖先居住的根,然而,因为 *** 的阻隔,她甚至从未与故乡谋面。在她的心中,只有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描绘故乡的画卷,在她的想象中,故乡美吗?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感觉到?

生1:在诗人的想像中,故乡很美,我从“今宵月色应如水”可以感觉到。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人想像中的画面吗?(生摇头)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想像中的故乡的画卷?

生2:在诗人的想像中:阴山下,茫茫的大草原,明朗的夜晚,月亮在空中悬挂,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故乡的山水在月光下显得朦朦胧胧,如梦似幻。

师: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卷啊!多想回家看看,无奈,“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只好展开遐想,放飞思绪,梦回故里。

生3: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不眠的梦”怎么理解?

师:睡着了才能做梦,“不眠”怎么有“梦”呢?谁说说?

生4:我觉得诗人是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又睡不着,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于入眠。

师:想你念你辗转反侧,何日才能相见,何时能回你身边呢?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谁能把诗人的这种如梦似幻的乡思乡愁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来呢?(一生范读,师评价)

师:到此,我们已经把全诗的诗意进行了解读,对诗人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大家能否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呢?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读了这么多,我们试试看有谁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好吗?

1、古往今来乡思乡愁被人们反复咏唱,你还知道哪些乡愁诗,把它们搜集整理出来。

2、课外阅读席慕容诗,说说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音乐课 实录 课堂 年级 音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