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出自论语的成语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出处,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出自论语的成语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与论语有关的成语 有哪些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1、与《论语》有关的成语有不耻下问、愚不可及、斐然成章、后生可畏、温故知新、慎终追远、金声玉振、见义勇为、行不由径、举一反三、既往不咎、任重道远等。
2、不耻下问:出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思是遇到困惑的事情的时候,要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的或者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3、行不由径:出自于《论语·雍也》,意思是选择快捷方式的人,常常会因为 *** 之过急而走投无路,常用来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4、安老怀少: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们应该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让他们可以信服自己。
5、后生可畏: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年轻人只要肯奋发图强,努力工作,将来是前途无量的,是令人敬畏的。
6、任重道远: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背负着非常沉重的使命,迈向遥不可及的旅程,以贯彻仁道作为自己的终身任务。
7、见义勇为: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被利益所 *** ,或者是因为害怕而畏缩不前,这样的人是没有勇气的。
8、三思而行: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经过多次反复的考虑,然后再去做。
二、20个出自论语的成语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 *** 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 ***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内省不疚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年富力强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匹夫不可夺志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 *** 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轻裘肥马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杀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更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善贾而沽贾:同“价”。等好的价 *** 。《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3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驷不及舌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循序渐进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 *** 。”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言必有中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言不及义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一言以蔽之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以直报怨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 *** 事业出力的人。
三、出自论语的成语20个
1、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师也过,商也不及。’日: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示例: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2、子日: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一一。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近义词:不为已甚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简在帝心: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3、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 *** 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阳反,则不复也。”示例: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一一的效验。”
4、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日:“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日:“敢问其次。”日:“宗族称孝焉,乡 *** 称弟焉。”日:“敢问其次。”日:“言必信,行必果,碎碎然小人哉!
5、海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示例:圣人说:"一一”,你又来问我,我有不说的理!(·曹雪节《红楼梦》四十八回)近义词:教导,不厌其烦、循循黄诱。
6、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牛可思,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
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示例:柳青《创业史》之一部第十竟:“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8、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喜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
9、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
10、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并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仁人)。其从之也?
四、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斯文扫地、空空如也、仰之弥高、循循善诱、欲罢不能、韫椟而藏等。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完全丧失,比喻 *** 无余。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 *** 。
意思是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意思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偏正式结构,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指想要停止也不能停止,比喻已经形成某种局势而无法改变。
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柜子里藏起来,旧时比喻怀才隐退。
1、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3、幼而不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文章分享结束,出自论语的成语和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出处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