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黄梅之乡喜欢黄梅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黄梅之乡喜欢黄梅以及我的家乡黄梅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湖北黄梅湖北黄梅五祖寺
1、湖北黄梅县是哪个市2、黄梅县是哪个省市的?3、黄梅戏最早产生在湖北的什么地方?4、湖北黄梅为什么叫黄梅?5、湖北黄梅县发展水平怎么样?湖北黄梅县是哪个市
黄梅县地处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东与安徽省宿松县接壤,西与本省武穴市毗连,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北与本省蕲春县山水相依。
黄梅县属 *** 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暖,年降水量1270毫米,年均气温16.8℃。境内气候有明显地过渡 *** 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
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东临宿松,南望九江,西接武穴,北连蕲春,是湖北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境内小池滨江新区是湖北长江之一站。
京九、合九铁路在此交汇,沪渝、福银高速穿境 *** .6公里,长江水道过境59.2公里,两座九江长江大桥飞架天堑;105国道、柳界公路、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黄梅属北 *** 带 *** *** 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无霜期达258天,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6.8℃左右。山地、丘陵、平原、湖区呈梯次分布,形成了“北有名山古刹、中有秀水澄湖、南有平畴旷野”的自然生态画卷。
全县耕地保有量106.54万亩,基本农田79.2万亩,山林51万亩,水面36万亩,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湖北水产重点县,被誉为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是我省首家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黄梅青虾、黄梅禅茶、黄梅鱼面、黄梅挑花、黄梅荷叶茶、黄梅堆花酒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资源有20多种,总储量4.5亿吨,其中铁矿储量5300万吨,磷矿储量1208万吨,石膏储量5.873亿吨。瓷土1800万吨、建筑灰岩18554千立方米石、建筑用页岩3348万吨、花岗岩5350千立方米。全县可利用水资源装机2万千瓦。
黄梅戏最早产生在湖北的什么地方?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 *** 、 *** 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 *** 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 *** ,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湖北黄梅为什么叫黄梅呢?不是因为盛产梅子,而是因为有黄梅桃花河黄梅戏的缘故。黄梅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黄梅调(特别是采茶调,以及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民歌小调和山歌,来调剂生活。在这种漫山遍野山歌不绝时,黄梅_茶戏孕育成熟。黄梅_茶戏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拓展,大约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 *** 量进入安徽,流传到安徽安庆及江西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我说话直,湖北人民体谅我是个孬子。坊间传闻湖北人特别精于算计别人,天上九头鸟之说。我不太信,人都是一样的。
我是安庆的,今天我翻看了黄梅县历史,应该是你们自己编写的。你们自己也去看一下,所谓黄梅县历史久,约等于扯。
之一,蔡,并不是黄梅。你要这样说,我家门口的黄梅山有40多亿年的历史了,我吹过吗?
第二,据记载从夏商周到隋朝,都没有黄梅县。根据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里大约是一些田地,这样说算是客气的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不是指土地,而是可以生活的土地。荒地,王是睁一眼闭一眼的。在相当长的时间1000年以上,现在的黄梅县可能是荒地,或都流民( *** 人散集之地。
第三,贵县史,明确说,所谓隋唐时的黄梅县,并非今日之黄梅,而是九江市,并且县长也是在九江市办公。今日之黄梅地区,当时也是九江县(即黄梅县一个偏远的无名的地方。所谓新蔡,包含了,南新蔡和北新蔡,就是九江。
特别重要的今天之黄梅县域一直属于九江,淮南管辖。至元朝,短暂划归湖广,但那时九江依然和你们在一起。
第四到明清,你们县志是写得很委婉。说黄梅隶哪个州府,不知是黄梅县还是所谓的黄梅地区。
第五, *** 25年,也就是1936年。将九江一分为二,北边叫黄梅县。
贵县志明确说明,贵县作为 *** 的,有建制的,入得了流的县是1936年。此前都是九江的历史。
据我了解,贵县此前还有个别名:叫黄枚县,1960年代改名为黄梅县。你要是挺得住,我大胆猜一下,当地人如有经济条件不好的,必多是黄眉毛。开个玩笑,不要生气,因为我也是黄眉毛。啥意思呢,黄梅仅是贵县的发音,一众官民都不知黄梅山还是黄枚山,才出此洋相。要么就是处心积虑。
我不否认是安庆,九江包括黄梅地区的人们共同唱出,唱响了黄梅戏,甚至认为可能黄梅县的古人作出了重大发展,可是说黄梅戏与黄梅县相关,我只能想到黄梅县的人们太崇拜黄梅戏而不是黄梅戏出自黄梅县。
有黄梅调的时候,你们黄梅县还属于九江,怎么穿越出了个黄梅县?应该叫九江戏,浔阳戏?对不?
湖北黄梅县为何叫黄梅,我不太清楚。查阅下此地方志即可。但黄梅戏的确和黄梅县有关。黄梅戏属花鼓戏(乞讨类,解放前湖北省黄梅具有些艺 *** 浪演出到安徽,河北省也有些河北梆子的艺 *** 浪演出到安徽,两地艺人合伙求财,共同演出,互相吸取精华,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于是黄梅戏在安徽省就有了新的发展,名扬天下。这是黄梅戏演《天仙配》的董咏演员一一艺术家王少舫,他生前亲口说的,(我俩在上个世纪曾在广州一起聊天、饮酒,敢 *** 。他 *** 就是河北梆子流浪到安微的艺人。王少舫家对黄梅戏的发展是功不可没。
你费了那么多口舌,回你一句话,黄梅戏为什么叫黄梅戏!而不叫安庆戏,宿松戏!怀宁戏?你好好想想你为什么跟你 *** 姓,而不跟其他人姓?
为了争黄梅戏起源居然攻击一个县 *** 县志造假,你来看看下面怎么说的:
“黄梅戏”名字的由来:引用了 *** 十年(1 *** 1《宿松县志》的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小戏,亦称黄梅戏”。
古书县志已有明确记载,隋开皇 *** 设新蔡县,后改黄梅县,以县西十五里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而黄梅山又以山多梅树得此名。只是上 *** 的沧海桑田和地理环境变迁,使黄梅山空有其名而已。
县西十五里有黄梅山黄梅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黄梅县上乡多山,下乡沿长江平原百里江河湖池密布联中部湖区,"水",是古人用的天然高效的运输的方式。黄梅县内谈黄梅戏,山歌是一个初级阶段,传下山在湖区与渔歌会合是一个成长阶段,大水"送"出去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这是,黄梅乡村音乐形成的一个过程。因为,水灾远走他乡的黄梅戏传播者,他们特别能吃苦,是真正的无产者,为黄梅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就了黄梅县一张响亮的明片!
湖北从来没有黄梅戏,只有采茶调,就是山歌,其实山歌哪个地方都有,为什么湖北的山歌这么出名呢?因为湖北黄枚县以前总发大水,湖北黄枚人就出门乞讨,乞讨的就爱唱采茶调,因为是黄枚人唱的,大家就叫他黄枚调,后来60年的时候黄枚县又不知什么原因把县名改成黄梅县,那个时候黄梅戏已经被严凤英唱响了,然后前几年有个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专家要来谈黄梅戏的形成,就随口说了一句黄梅戏有可能借鉴了采茶调的部分,戏曲吗,大家都知道的都是集大成的,就跟京剧一样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戏曲元素,关键是这句话被湖北人听到了,刚好他们60年又把黄枚县改成黄梅县,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饼啊,后来大家也是知道的,湖北就一直宣传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枚县,还跑到安徽来请了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家去湖北组建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学院,安徽人善良了,还以为湖北是喜欢黄梅戏才这样的,哪知道尽然是为了偷抢黄梅戏而来的,近几年湖北人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的便利,网上大力编造串改事实,还编出来一大堆听都没听过的黄梅戏演员出来,最出名的就是那个被他们称为黄梅戏祖师爷的邢绣娘了。百度百科大家都知道,是个人都可以编写的。他们就在百度百科上给邢绣娘写成黄梅戏祖师爷, *** 作(小辞店,出生于乾隆年间,还给乾隆皇帝唱过戏,这样看确实没什么毛病,有鼻子有眼的好像是真的。但是对黄梅戏熟悉的发现不对了,(小辞店是道光年间的戏本啊,你乾隆年间怎么就唱了?[捂脸]
我就奇了怪了,当初为什么不叫安庆戏
黄梅戏始于黄梅县,后黄梅藉在安徽任职的 *** 推动并在安徽得到改良形成现在的黄梅戏。我们与黄梅相邻,90岁的奶奶说的,她们从小唱黄梅戏长大。
黄梅县在湖北黄冈市的管辖下,但是黄梅县的地理位置不错,是湖北与安徽和江西的交界处,三省之间来往的必经之路,而且有高铁和火车汇集,多条高铁火车线路都要途径黄梅,位置可谓是得天独厚。
黄梅县经济实力雄厚,生产能力挺强,仅2018年就达到了GDP就达到了213亿万。正是因为黄梅县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身经济的发展日益强大,黄梅县的撤县建市需求就越发强烈。
1、黄梅县是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 古县,著名的黄梅戏便是起源于黄梅县,而且县内还有不少的文物,也有像“黄梅挑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黄梅县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是源远流长。
2、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同样位于长江中游地带,与江西省接壤。黄梅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的遗迹。
3、黄梅县是一个多江河湖泊的地方,各种水库和湖泊河流等应有尽有。2018年末黄梅县人口达到103万余人,人口众多;2019年黄梅县GDP高达247亿元,经济发展良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黄梅县
二、黄梅戏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黄梅戏的起源却是众说纷纭。2006年5月20日,安徽安庆黄梅戏与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同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戏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它的起源有五种传说: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由黄梅调发展而成的,黄梅调又称黄梅歌采茶调,是从湖北黄梅县传到安徽安庆地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载,早于唐代,黄梅县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技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并有清代《逃水荒》一剧佐证。该剧开头一段唱词是:“二八女坐茅棚悲声长叹,叹只叹黄梅县大不周全。甲辰年遭旱灾一连三载,树无林草无芽龙井也干。戒无荤吃长斋把经来念,惊动了玉帝爷龙心下凡。上半年好大雨下过几遍, *** 了田种了地人人喜欢。实指望到下年五谷满仓,又谁知发洪水五月十三。我家中有小舟倒也方便,救起了七八个投奔外边。 *** 公在外边测字看相, *** 婆挑牙虫混度日光。我哥哥每日里道情来唱,我 *** 打花鼓带打连湘。”由于《逃水荒》一剧的影响,截至2006年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并早已载入史册。现在许多专家通过论证,认为《逃水荒》一剧不是出自黄梅县人之手,而是安庆人编的,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纯属“水话”,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即使是从黄梅县传来的黄梅采茶调,那也只是一种音乐形式,不能算剧种,真正的黄梅戏是由安徽打造的。
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怀宁县,怀宁石镜乡有个黄梅山,黄梅山离安庆城区只有20多公里,明清时期黄梅山有黄梅庵、观音庵几座庙宇,香火旺盛,文人荟萃。那时的文人将一些民歌、民谣编成一些小调相互传唱,逐步形成“怀调山歌”,因小调来自黄梅山,所以后人便叫“黄梅调”。著名剧作家陆洪非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亦曰:“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的劳动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这种传说得到戏剧界许多人士的首肯,省内外许多报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赞同。2009年3月12日,查家玲发表《黄梅戏起源初探》一文说,黄梅戏起源的问题至今有争议,有起源于湖北黄梅之说,有起源安徽怀宁之说,“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搜集、整理,我认为黄梅戏应该是起源于安徽怀宁。”
传说之三:黄梅戏起源当属安徽宿松县,宿松人早在清代中叶就在与湖北黄梅县交界处的黄梅岭上之一个专演黄梅调采茶戏。 *** 十年(1 *** 1)出版的《宿松县志》中,之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县志上还记载着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几十项“之一”,令人叹服。
传说之四: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安庆官话是黄梅戏的灵魂,它对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 *** 作用。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黄梅调。安庆人对诸多戏曲艺术尤对黄梅 *** 有独钟,以极大的热情在学习继承上改造发展提高,使黄梅调演变而成黄梅戏。
传说之五:黄梅戏起源于戏曲之乡安庆及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民间小调和地域风俗、典祭文化,并与青阳腔、徽调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专家们认为,任何一门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与周边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传说得到戏剧界多数人的赞同。
讨论可以,注意团结。早期的黄梅戏一般认为发源于湖北黄梅县,但是现在的黄梅戏和早期的黄梅戏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她由安庆人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又吸收了徽调、青阳腔等发展延伸而来,所以我认为把黄梅戏的发源地定为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安庆市两地才是标准 *** 。
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戏,逐渐发展壮大成全国 *** 大戏,依仗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希望所有的人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
世上万事成败,人是之一因素。多多培养后备人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让黄梅戏之花常开不败,才是我辈当仁不让的责任。
我黄梅人更清楚此由,黄梅戏出自黄梅县(孔垅)民间小调。黄梅县有三大剧种,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
黄梅县为皖赣三省交界处,一鸡鸣三省。黄梅为平原区,在解放前十年九淹,以黄梅小调讨饭为腔,传递皖赣两省。而黄梅人过去看不起戏子,旧社会为这下等人。解放后百花齐放,安徽唱得好出名。是真正黄梅儿女,老少随口就唱黄梅戏调。
据统计,黄梅采茶戏名艺 *** 多居住在黄梅县沿江依湖的平原地区。其中,又以孔垅、濯港人为最。并且早期名艺人像邢绣娘、龚三齐、罗运保等都是现龙感湖边上人。邢绣娘是孔垅镇邢大墩人,龚三齐是濯港镇龚上头人,罗运保是小池万家村人。《黄梅采茶戏志·传记》中立传的黄梅采茶戏名艺人53人,未立传的艺人名录28人,共81人,居住在濒临太白湖、感湖及长江沿岸的孔垅镇、濯港镇、下新镇、蔡山镇、新开镇、黄花镇、分路区的艺人占绝大部分。
孔垅镇人:邢绣娘粱松贵梅重喜邓花子方七奀吴家齐郭正木江六奀翟丙林梅少堂郭求风张冬枝杨德炎汤淮保沈萦福濯港镇人:龚三齐胡焱生许连喜余海先桂三元叶能九徐丙炎张树老徐金发曾早香蔡树生黄金海
新开镇人:帅师信帅登明(帅毛丛)徐志贵李水炎
蔡山区人:罗花子刘金清周番林黄金春
周家浪人:齐志才黄花镇人:柯火英
独山区人:黎六得黎化民黎三颠黎万龙胡海舟
分路区人:桂友林冯龙伢冯太火王艺修芦毛奀
这还不算师承关系,像熊利华虽然是五祖区人,但却是师从许连喜,在孔垅铺堂拜师学艺的。五祖区的陈秋香是黎六得的徒弟。
真正居住在黄梅北部山区演唱采茶戏的只有为数不多的2—3人。
(二)从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提供的史料来看:
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习称“36大本,72小折”。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或大胆摘取一些大本戏的“戏胆”,另一类是在民间叙事长歌基础上或以黄梅及附近宿松、广济等地区的真人真事为骨架,经过当地文人和采茶戏老艺人改编而成的。
据老艺人说:黄梅采茶戏是先有小戏,后有大本戏的产生。我想,这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可信的。而黄梅采茶戏“72小折”戏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太白湖、感湖周边地区的地名和人物以及生活习 *** 。
如:《毛子才滚烛》是毛子才串戏中的一出小戏。毛子才是清康熙年间黄梅县孔垅镇人,原在西街燕子街居住,后迁到东街筷子街。他的出场独白“父老兄弟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叫毛子才。家就住在谷坝头,三间茅屋,大门向外,老 *** 间壁就是我的屋。诸位上孔垅来,请到我家吃烟、喝茶,没得凳坐,你就坐在门坎上,也可以呀!……”
《打 *** 》中毛子才其人,黄梅采茶戏是这样介绍的:“家住孔垅筷子街,我名叫做毛子才,田地生活我能干,夜晚抽空抹 *** ”。这种 *** 不是 *** ,不是“撮牌”(黄梅人称作“刮儿胡”),不是 *** ,也不是“三集子”(流行于湘鄂渝一带),而是近似于“ *** ”黄梅人俗称“糕孬”(从形状上看,与云片糕相似)的一种 *** 工具。这种 *** ,黄梅盛行,现在很多老年人仍热衷。在网上搜索,仅河南郑州有老年人玩。想必是河南新蔡迁到黄梅后流传下来的。从现在几个经安徽黄梅戏剧团编排的《打 *** 》(改名《怕 *** 》)版本看,安徽人是不会打这种 *** 的,里面道具、唱词漏洞百出。
《卖棉纱》中 *** 蔡金花,家住在黄梅县五里闸(孔垅附近,现在龙感湖连接黄小公路处)金家凉亭,到孔垅镇卖棉纱,巧遇鳏汉织布匠陈百顺。
《逃水荒》中的“二八”女是严家闸的媳妇。《打猪草》的故事是发生在龙感湖东北宿松陈汉区崔家坪的一件真人真事。其中“郎对花,姐对花”深深打上龙感湖的烙印。在龙感湖里,虽然黄梅面积比宿松小,却荷花满湖,而黄梅与宿松分界线往安徽以下,就没有荷花,现在仍然是这样。
《告经承》是清咸、同时期黄梅县名艺人罗运保与广济县郑公塔(与黄梅蔡山毗邻)的一位私塾先生根据弹词抄本《七乡员》改编的。主人公张朝宗是现武穴市(原广济县)大金镇张二村人,属太白湖水系地区人氏。
还有像《闹官棚》串戏中的许多正反面人物,像瞿学富、石代价、黎明五等人都是黄梅乡绅,而且都是因为灾后复堤发生矛盾斗争真人真事。
(三)从黄梅戏传统剧目中的唱词方言来看:
黄梅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向黄孝片过渡的地带。以东港为界,港南为“下乡话”,港北为“上乡话”,这也是德化县与黄梅县的县界。所谓上乡话,就是黄梅的本土话,所谓下乡话,则是“陪嫁”而来的“德化”(九江)话。虽然一港之隔,却泾渭分明。举几个最明显的例子:中秋月饼,上乡叫“麻鼓”,下乡叫“感酥”。站起来,上乡叫“集倒(音)”,下乡叫“站倒”。
在黄梅戏传统剧目中,一些唱词保留了灾区的方言,尤其是龙感湖边的方言。1959年11月,《安徽戏剧》发表了著名老艺人丁永泉口述、车明(王冠亚)整理的《丁老纵谈黄梅戏》说:“黄梅戏是从湖北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逃水荒》中有一段蔡屠户与邱金莲的对话,保留了严家闸的方言:
(唱)叫我唱歌我就唱(呀嗬呀),唱一个小调你听着(呀嗬呀,依吆呀,依哟嗬嗨),唱不周全莫怪女娇娥。(嗬啥,依呀嗬啥),休怪女娇娥,(嗬啥,依嗬啥)……
蔡:好,好,伢子搬西瓜,你连滚带爬!我是叫你唱曲,那叫你骂人,你以为我不懂你的话,我这个老店新开张。你骂我‘火烧火烧又火烧’,我这个店烧掉了,你就开了心?!
莲:老板你听错了,我是这么个调:‘嗬啥嗬啥依嗬啥’,那里骂你火烧呀?”
从上面这段对话看,当时塘穴镇严家闸的方言,蔡屠户是听不懂的。
而《打猪草》、《夫妻观灯》、《点大麦》等传统小戏中,都有类似的衬字,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论,这些小戏都是由黄梅人创作的呢?
当然在黄梅戏传统小戏中,保留这些方言的远不止这些。王冠亚在《严凤英》一书中,陆洪非在其《黄梅戏渊源》一书都指出了其中很多的鄂东方言。但仅此也足以看到黄梅戏与环湖地区千丝万缕关系的明证。
现在,一些黄梅戏传统剧目经过安徽编导多次改编,明显出现去黄梅化、去严家闸化的倾向,不管怎样改,只能是欲盖弥彰。
黄梅平原湖区肥沃的土地上养育了一代代勤劳的黄梅人民,同时,长江、内湖不断发生的水灾又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次又一次深重的灾难。当水灾发生时,他们不得不外出逃荒。这些逃水荒的灾民,除一小部分 *** 劳动力,做一些手艺活以糊口外,大部分都是靠乞讨为生。为维护平民的低微尊严(遮丑),为能多讨得一点饭、米,他们只好通过演唱家乡的“采茶调”及其他演唱形式(像打花鼓、连厢、跑旱船、唱道情、驱傩神)等来讨钱化米。所以说,水灾不仅催生了黄梅戏的形成,而且也促进了黄梅采茶戏外传。正是这些大量逃水荒的灾民年复一年的演唱,才使“黄梅调”,迅速传播,终于长成一棵参天的艺术之树。可以说,如果不是黄梅经常发水灾,“黄梅戏”艺术之花就难以散发出今天的芬芳。
(1)灾民是传播黄梅戏的主体。不能将汗水浇在故乡的土地上,只有将泪水浇在异乡的土地上。在当时,一遇水灾,灾民只好纷纷外逃谋生。这些离乡背井、外出乞讨的灾民,向江西方面,多逃往九江、湖口、瑞昌、武宁等地;向安徽方面,多逃往宿松、望江、怀宁一带。还说具体一点,靠近龙感湖西南周边地区的灾民,一般都是逃往安徽以至更远的地方,只有一小部分逃往江西。
随着黄梅灾民流浪的足迹,黄梅调应在江西、安徽两地形成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最终却只在安徽安庆地区演变成“黄梅戏”,成为广为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呢?
黄梅调对江西是有影响的。清朝江西乐平县人何元炳,曾任石棣(今石台)、东流、繁昌等三县的知县,在他的《焦桐别墅诗稿》中,有一首《下河调(黄梅腔)》的“七绝”。写了黄梅采茶戏传到鄱阳湖两岸的历史盛况: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黄梅采茶戏对江西采茶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上文所述的种种原因,黄梅灾民更多的是逃往安徽安庆六县。随着年复一年、周期 *** 的灾民大迁徙,黄梅采茶戏在环龙感湖周边地区形成之后,最容易流传到安庆地区。
(2)邢绣娘功不可没。邢绣娘,本名秀莲,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1年),孔垅镇邢大墩人(邢圩),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 *** 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被誉为黄梅戏一代宗师,如果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皇后,那么邢绣娘便是黄梅戏的皇太后。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期间,由安徽徽州、客居江苏扬州的大盐商,号称“两淮八大总商”之首的江春斡旋,在苏州之一次为乾隆献艺,后同样在大盐商江春的运作下,分别于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乾隆第五次、第六次下江南期间,邢绣娘两次到扬州为皇帝演出。乾隆皇帝对于邢绣 *** 艺术,给予的评价是“空谷足音,隔林人语,不知其所来,也不知其所往”,不是“隔水问樵夫”的人籁,而是“疏雨滴梧桐”的天籁。御赐“黄梅(采茶)名伶”。为了发展黄梅戏,邢绣娘睿智地结识了在徽商中号称“两淮总商之冠”的大盐商江春(徽班进京的运作人),找到了适合黄梅戏发展的经济营养,推动了黄梅的戏曲文化与徽商文化的对接,推动了黄梅戏的入世和与时俱进。邢绣娘到了安徽后,充分借助徽商的经济实力,吸取徽商与朝廷、官府打交道的入世智慧,使黄梅戏有了长足的发展。
(3)黄梅戏 *** 逐渐安庆化。一是黄梅方言的变革。丁永泉先生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六县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初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的原腔、土语,有的地方因黄梅的语言太俗,又难听懂,就用汉话演出。我在《荞麦记》、《告经承》、《私情记》戏中就是用汉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光绪年间(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就改用怀宁话,因此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又叫怀腔。”二是管弦伴唱。清乾隆、道光年间,黄梅戏主要经龙感湖水路流向安徽后,一直沿袭着“三打七唱”形式。到1 *** 5年,在怀宁县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和徽剧名老艺人王云甫的共同努力下开始尝试管弦伴唱,他们大量地吸收安庆语言、民歌小调来发展黄梅戏的唱腔,借鉴徽剧表演艺术来丰富黄梅戏表演程式,使黄梅戏具有安庆地方特色。三是剧本的改编。解放前,安徽和江西的黄梅戏艺人,都可以与黄梅的采茶戏艺人同台演出,剧本都是一样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尤其是解放后,安徽黄梅戏艺人和戏剧工作者,在剧目、唱腔、表演、舞美、编剧、导演等方面实行全方位 *** 创新,将黄梅戏传统剧目《天仙配》(原名《董永 *** 》)、《女驸马》(原名《双救主》)改编后,搬上舞台银幕,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为黄梅戏作出卓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推动了黄梅戏的大发展、大提高、大普及。
(4)关键人物助推黄梅戏闻名全国。黄梅戏在安庆唱出名,桂林栖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桂林栖是黄梅杉木乡人,1938年,任 *** 地下黄梅县委 *** ,建国后,历任安庆地委 *** 、安徽省副 *** 、省委宣传部长、省委 *** 处 *** ,分管文卫工作。他在安庆当地委 *** 时,因为对黄梅戏太熟悉,太爱好,所以大力培养人才,积极组建剧团,给黄梅戏极大的支持。在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省委 *** 时,力主拍摄了黄梅戏 *** 《天仙配》,在大江南北引起轰动,黄梅戏一下子闻名于全中国、全世界。有一位老艺术家深情地说:没有桂林栖的重视和关怀,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此是后话,与黄梅戏起源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但与黄梅戏在安徽、在安庆唱响全国,却举足轻重。
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形成,看似偶然,但自有其内在的必然 ***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并形成于安庆,在安徽安庆形成一大地方剧种,同样逃不出这样的窠臼。
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当代文艺界有多种说法,其中就有“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形成和壮大于安徽省怀宁县(安庆地区)”一说。但是,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最近被一本专著所证伪。
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近期专门出版了《黄梅戏起源》研究专著,以大量史实,详细揭示了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是以安庆为中心源起并形成的戏曲剧种。
尽管黄梅戏的个别唱腔起源于黄梅县的采茶调,但是必须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县的是黄梅(采茶)调,并非是后来传唱四海的黄梅戏。
戏是戏,调是调,戏与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调的构成元素主要是曲调、旋律,戏的构成元素却需要人物故事、矛盾冲突以及曲折的情节等。当然,戏曲除了要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曲调,独具特色的方言(念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黄梅(采茶)调属鄂东语系,黄梅戏则带有明显的怀宁、潜山等地方音调。
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因此黄梅戏曾被称为“怀腔”、“府调”。
黄梅戏研究专家王长安说:“一个剧种的诞生,并不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就像一座大厦的问世,不以水泥的出厂日期为准一样……作为一个讲安庆方言的剧种,我们有理由说:黄梅(采茶)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
安庆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融,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正是这块文化 *** ,为黄梅戏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土壤。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扩展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演出,至今仍保持自演自乐 *** 。
2、黄梅文曲戏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又叫“板唱”,无论街头巷尾、茶馆酒楼、庭院居宅,有一条板凳就可以演唱,有一人清唱(自拉自唱),二人对唱(男兼奏胡琴,女兼 *** 牙板),三四人或五七人分角色演唱,演员兼奏胡琴、四胡、月琴等。
3、于 *** 初年搬上舞台,逐渐形成戏曲。这样台上的戏曲形式唱些大本头戏,台下的曲艺形式唱些小段,形成简便随时可唱,从此文曲即以曲艺与戏曲两种不同形式并行不悖地向前发展。均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黄梅戏在采茶戏中慢慢的得到发展,积极的向外扩展,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 *** 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在安徽发扬光大,渐渐的成了成熟的黄梅戏。
黄梅戏发展的早期是清乾隆末期到辛亥 *** 前后,在此期间经过了四个阶段,其中包括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将黄梅戏的演出活动逐渐变的职业化,逐渐的从农村走向了舞台,流入城市。
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等,黄梅戏的唱腔是十分淳朴清新的,也十分细腻,表现力丰富,感染 *** 强。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可以表现的题材是比较多的。
黄梅戏的发源地百分百的是湖北省黄梅县。这一点是肯定的,也不容改变,在过去黄梅县十年就有九淹,黄梅非常穷,有很多人漂泊外乡沿乡乞讨,把黄梅采茶小调传到安庆地区,黄梅戏发扬光大的是安庆。: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安庆太瑚新仓胡圹畈,由于那里与黄梅宿松石牌太湖潜山交界,在太湖新仓胡圹畈出了个胡晋伢女黄梅戏之一人,她是严凤英的师爹,黄梅戏是由胡普伢在安庆城唱苦媳妇自叹一炮唱红的。胡普伢家的祖坟是戏子地,从前阴两天都能听到打闹台声呢,不过现在只能听到广场舞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湖北――黄梅县。流传到安徽安庆一带,只因为黄梅县位于长江北岸边。地势低洼,年年水患、十年九不收。民众只好东离故土,另谋生路、能唱小调的人去卖唱乞讨为生。从此:由黄梅小调就在安庆一带生根落地,直至今天成为世界独特的民间戏戏曲艺术。
黄梅戏发源地无法准确地考证,但“黄梅戏”三个字最早出现在宿松应该是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宿松人在一种事物前加“黄梅”二字带有先天鄙视的意味,当然现在各方面宿松都被黄梅甩一大截。叫“黄梅戏”也应证旧社会所谓“戏子”的社会地位,要知道黄梅戏今天大家都抢发源地,宿松人真后悔当初给这个戏取名“黄梅戏”。所以说,黄梅戏名称中的“黄梅”指的的确是黄梅县,但并不一定就说黄梅戏源于黄梅县。很乐见都抢发源地,证明如今黄梅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是好事。个人认为发源地都不用争,真的是源自皖鄂赣三省结合部,因为这些地方人民真的很酷爱黄梅戏。安庆、铜陵、池州是黄梅戏的大本营不必说,在湖北江西真正对黄梅戏最有感情的当属黄梅县、湖口县、彭泽县。
三、黄梅人爱黄梅吗
我的家乡是在黄梅。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过早很便宜,豆腐脑5角,油条三角,1块钱吃一碗热干面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有灯光球场,白天可以在广场上晒太阳,晚上可以看月亮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府民营街街有夜市,不用去武汉就可以吃到臭干子,烤茄子,烤青菜,钱多你可以吃烤羊排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交通很方便,的士满街跑,舍不得你就搭麻木,有钱你就坐面的,怕掉底子你就坐富康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热天玩水,抹汗,不用买门票,龙坪水库你游一天也没有人跟你收钱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去武汉去广州去北京,都不用转车可以坐汽车,也可以坐火车,天天都有车让你直达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网吧很多,黄商一条街三四个,一块钱一小时,五块钱可以玩到天亮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房价真是便宜,500块钱一平方你就可以住富丽小区,阳光小区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900快钱一平方你就可以住黄梅的外滩花园,有钱人的 *** 地御京园 *** 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公交车很方便,一二三路,招手就停车,1块钱直达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超市越开越多,喜欢吃海鲜的去水产街,买真货到小南街,便宜的到银海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黄商下面的专卖店一家挨着一家,佐丹奴,Nike,Adidas,喜欢穿休闲的你就去逛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 *** 地主高手都很多,数一数你的亲戚里,不管男将,女将,总有那么一两个“精角”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想唱卡拉OK你就去创缘轩,想吃快餐去湘口福,想吃中餐去民营街饮食一条街,想有情调吃西餐你就去 *** 院对面的大拇指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有白花菜,炒鸡蛋,煮鱼,炒瘦肉,只要有白花菜,一口气可以吃两碗大米饭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过早有人帮你付账是经常的事,因为黄梅太小了,冷不丁就碰到熟人和亲戚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回来过年的黄梅有钱人都很 *** ,看看车牌吧,京B,京F,鄂A,粤A,粤B,粤S广本,别克,丰田,宝马全都有,一个比一个显摆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 *** 地主高手都很多,数一数你的亲戚里,不管男将,女将,总有那么一两个“精角”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一中的伢读书超强都是读大学的料,二中的文科好,三中,职高的混混多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小偷怕黄梅的小混混,西河桥一帮,东门一帮,网吧街一帮,各自为政,谁都不惹谁,谁都不怕谁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黄梅男的会赚钱,女的会用钱,老的会攒钱,小的会花钱。我爱黄梅,因为在黄梅棉纺厂的嫂子们个个都打晃晃,厂里是一天不如一天,拿着厂里的工资,还天天嚷着,算断吧,算断的那几个钱你们能拿着继续打晃晃吗,算断了也让你们统统出来尝尝打工的滋味。结束语:爱之深,恨之切,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纵然黄梅有很多的不足,可黄梅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必须爱黄梅。越来越多的黄梅人走出去,也越来越多的黄梅人回来。也许你拥有了很多财富,也许你身无分文,但是乡音难改,这里总有你牵挂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以后发达了,不要忘记来建设家乡---黄梅哦!(*^__^*)嘻嘻……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黄梅之乡喜欢黄梅和我的家乡黄梅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