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菱湖是鱼米之乡的一些知识点,和洪湖鱼米之乡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菱湖镇的历史沿革
菱湖镇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来种菱的大湖。每年秋季“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盛产菱,因名“菱湖”。江南水乡菱湖镇,早在唐朝的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湖州刺史崔元亮修建凌波圹,建造秀溪桥,就形成了集市。菱湖“尤多水产,商贾四集,号为水市”。逐步形成集镇。因“其地宜菱,以旁菱湖而名。”于是,凌波,秀溪,龙湖则成了镇的别名。
菱湖以菱而名,以丝而丰,以渔而盛。早在4700多年前,菱湖先民就织出丝带和绸绢织物。
战国时,菱湖就已人工畜鱼,汉末开始掘地成荡,人工养鱼,唐朝时菱湖就有繁华的“水市”,明清时遂成江南人工养鱼中心。6万亩桑地和11万亩鱼荡,相连相依,蔚为壮观,是 *** 教科文卫组织和国际地球物理基金会赞赏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桑基鱼荡。
秦汉时,就称桑树“有地即栽,无一旷土”。菱湖建制,始建于唐,盛于明,称湖州府东南雄镇。唐朝时,菱湖丝织品已列为贡品。宋朝时,“茧泊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明清时期,菱湖蚕丝产量、质量,均湖州府之一,为“甲天下”的湖丝之冠,是明清时期江南丝市三大市场之一。菱湖蚕丝产量占湖州市的24%、浙江省的10%。菱湖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年产淡水鱼4.3万吨,占湖州市的60%。
北宋时,罢镇将,设巡检寨,属归安县。南宋时兴市厘,建桥修路,设务关掌茶酒 *** ,设四栅,初具市镇规模,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设菱湖镇,置税库局务官,设预备仓;成华年间设湖秀巡检署,后设思溪河泊所。至明朝嘉隆万年间(1522--1620年)经济繁荣,蚕丝发达,池荡人工养鱼遍布,成为“东南巨都”,“归安雄镇”清朝乾隆年间以后,归安县主薄署移驻菱湖,设厘税局,而基本上进入相当繁荣时期,“第宅云连,蔚为冠盖”。清朝光绪2年(1876年)人口达6656人,成为湖州府之一大镇。
菱湖是江南水乡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江南水乡,主要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苏南、浙北一带地区。江南水乡自古即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之美称。南宋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形成众多充满人文气息的古镇。菱湖镇“九墩十三浜”,依河而存,因水成街,因水成市,粉墙黛瓦,小河、小桥、酒肆茶楼,构成了浓郁的江南水镇的美妙画卷。
1912年 *** 废归安,乌程两县,合并为吴兴县,菱湖为县属镇。1949年4月28日,菱湖和平解放。1950年至1954年为吴兴县委县 *** 所在地。建国后,是吴兴县直属镇。
1986年11月,溪西乡并入菱湖镇,辖18个居委会、16个行政村。
1987年9月,湖州至菱湖公路通车。
1991年,举办首届龙湖文化艺术节。
1993年5月,撤小区建大区,成为菱湖区首位镇。
1995年,被评为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被列为湖州市中心城市的六大辅城之一。
1996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小康镇。
1997年9月,菱湖自来水厂投资千万元 *** 取水口工程。
1998年,被列为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 *** 试点镇。
1998年,兴建湖州至菱湖快速干道和建设跨径为576米的菱湖公路特大桥;
1998年,省二级重点中学——菱湖中学实施易地新建,总投资3000余万元。
2003年, *** 批准设立南浔区,菱湖区撤销,菱湖镇整体划归南浔区,现为省级中心镇。
菱湖则成为著名的省级教育强镇,菱湖中学乃湖州属镇中唯一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前身为青树中学由实业家章荣初先生创办)。
二、菱湖镇的地理位置
1、菱湖镇地处杭嘉湖平原 *** 的中心,在湖州城东南20公里,位于南浔区西南28公里,104国道及杭宁高速菱湖出口均在15分钟左右,东邻石淙、千金镇,南界德清县钟管镇,西连东林镇,北接和孚镇,北连318国道,西接104国道和杭宁高速公路菱湖出口处,东与湖盐公路相连,南通菱新公路。
2、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灯谜之乡。大运河古道穿镇而过,水路可直达杭、嘉、湖、沪、苏、锡、常等城市港口码头。
3、菱湖镇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 *** 试点镇和省级中心城镇。
4、镇内湖荡遍布,栽桑养鱼,是中国著名的三大淡水鱼基地之一,为中国渔都。
5、被 *** 教科文、粮食及农业组织评为迄今为止保存更好的“桑基鱼塘”模式 *** 。
三、菱湖的由来
1、 菱湖这一带本来不叫菱湖。至于菱湖地名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这儿的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出了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这是我小时候听祖母经常讲的菱湖地名的来龙去脉。
2、 很久很久以前,这儿生活着很多的农民、渔民,他们安居在这儿种桑养蚕,种植稻麦,撒网捕鱼,繁衍生息。
3、 菱湖地处江南杭嘉湖地区,西靠天目山,风景特别优美。山水清远,人杰地灵,土地肥沃,池塘星罗棋布,漾荡众多,物产丰富,是江南有名的富庶之地。湖州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主要是靠菱湖一带的特产而声名远播,名扬天下的。
4、 好久好久以前,天不作美,暴雨连下几十天,西天目山的水倾尽而下,湖州菱湖一带洪水泛滥, *** 一片。
5、 庄稼都淹死了,地上东西全都死光了,连农民辛辛苦苦种的东西都没有了。 *** 淹死了不少,没有了吃的东西,很多活着的人三天两头找不到吃的,这儿天天有人死去,那边的又有人病亡,村村办丧事,经常死人,人心惶惶。许许多多农民被饿死冻死,或者被各种瘟疫病死。这儿的哭声震天响,悲天鸣地,响彻了云霄,震动了天庭。
6、 终于有一天,菱湖一带的灾情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在天宫把天上的各路神仙请来,叫众仙家想办法,救天下苍生于苦难之中,尽管各路神仙有天大本事,可还是想不出什么解救的好办法。
7、 最后天帝就跟皇母娘娘商量,皇母娘娘也想不出拯救苍生办法。玉帝对皇母娘娘说,这事交给你了,你无论如何给朕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不让天下苍生再饿死病死了。想不出办法,拿你事问,我就不让你在天庭耽下去。皇母娘娘一听,怒火中烧,怨天忧地,一时三刻,想不出上好良策。最后她只能把自己天天挂在脖子上的心仪宝贝___七宝项链,还有手腕上美丽玄幻的七彩珠链扯了下来,拉散了,从天庭向菱湖方向撒了下来。
8、 五彩斑斓的珍珠宝石从天而降,降落在菱湖灾区的漾荡上,五光十色,灵动翻滚,倾刻之间长出了绿绿嫩嫩的菱蔓,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万万,万千千,早涨夜发,湖里池塘里到处都是长满了菱蔓。水面上绿汪汪,马上开出了白花花的菱花,结出了菱果。
9、 这儿饥饿的人们看到了,奔走相告,非常开心。大家拉菱蔓炒,采菱角吃,慢慢地没有人受饿,再也没有人饿死了。
10、 菱全身是宝,是菱救了这儿灾民们的命。灾民把“菱”当 *** 命,有了“菱”才有“灵”魂。
11、 “菱”灵魂,“灵”—菱,长在水中,草本植物,慢慢才造出了一个“菱”的象形文字,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个从天而降的神物,把这个拯救了这儿百姓的“灵”物,叫做“菱”,并尊称为“湖菱”,一直流传至今。
12、 从那以后,这儿人们为了 *** 备荒,在村落边广撒菱种,从此这儿湖中“满湖是菱”,年年岁岁,经久不息,后来这个“满湖是菱”的村落,就慢慢有人叫“菱湖”了,从此以后才有了菱湖这个地名。菱种被水乡人,广为传播,从而福泽天下,成为华夏大地解饥救命的神仙宝贝。
13、 为什么菱的颜色有红、紫、白、绿、褐、青、乌黑、酱色等等,那么丰富多彩,因为菱是皇母娘 *** 七彩珠宝的化身,所以颜色非常丰富,地球上所有植物的果实中,唯有菱的色彩最为多彩多姿。
14、 神奇之宝贝,神秘的圣果,难怪它有各种水果的味道。鲜菱有苹果的脆香,有鸭梨的甜蜜,有荔枝味,有甘蔗味,有……;老菱还有板栗的香糯,有香芋的醇厚,有玉米味,有稻米味,有……。菱既可以当水果吃,还可以充饿作口粮。不是神物又是什么,是地球上举世无双的仙果。
15、 因为菱是上天恩赐人类的神物,曾经拯救了天下苍生,解救了饥饿的人类,所以我们这儿的乡亲以前祭天,祭祀祖先,婚姻吉庆,过年时要用菱,每年立夏吃菱,九月廿三要吃菱肉糯米饭等等。一是为了感谢上苍,感谢天上玉皇大帝和皇母娘 *** 救命之恩,二是为了感谢列祖列宗的养育之恩,更主要的是为了纪念菱世世代代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福祉。
16、 我们的灵魂来自父母,而没有“菱”,何来心灵,何来机灵,何来人生的聪明富贵。人要学会感恩,灵魂才有归宿;人要学会感恩,心灵才能安宁;人要懂得感恩,才有富贵满门,子孝父慈,福荫子孙,千秋万代。
17、 每年吃菱时,我都会重温这个故事,就会想起我的祖母。我小时候,每天晚上趟在祖母的怀里,祖母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讲有趣故事,百听不腻,百听不厌。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