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王之乡的由来?钱王传说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3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钱王之乡的由来,以及钱王传说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临安太庙山的由来_钱镠墓是怎样保存完好的
  2. 会泽大铜钱的由来
  3. 会泽显为什么被称为“钱王之乡”
  4. 关于义通河的知料
  5. 钱王之乡是指什么地方

一、临安太庙山的由来_钱镠墓是怎样保存完好的

1、答;钱王陵,是杭州城缔造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吴越国王钱鏐的墓地。钱王陵坐落在浙江临安市锦城太庙山,海拔 *** m,距杭州市38公里。墓背靠太庙山,左右列距青龙 *** 两砂,与功臣山遥遥相对,陵区内筑有牌坊、钱王祠、州祠、凌烟安国楼等景点。到处是苍翠的松柏、凄迷的芳草,登上安国楼,青山绿水秀丽美景尽收眼底。

2、钱王陵昔为“临安十景”之一:钱王古 *** 。史载,钱王死于长兴三年(公元932年)3月26日,4月其灵车自杭州抵临安,应顺元年(934年)正月,在太庙山建墓下葬。

3、钱镠死后,葬在杭州城外临安县太庙山(今属临安区),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虽经 *** 鼎革,人事代谢,然历代 *** 对这位有恩惠于社稷百姓的吴越王陵墓保护有加,到了2001年,钱镠墓和周边的吴越王室陵墓群被确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钱镠是今天杭州城的奠基人,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城和钱镠这个名字 *** 在一起密不可分。他生于此,埋于斯,可以说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守护神,他的陵墓也是千万个钱氏后裔乃至吴越之地百姓的精神家园。

4、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

5、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 *** )废郡为州,“杭州”之名之一次出现。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至南宋为首都改临安,后世仍称杭州

6、临安秦、汉时为会稽郡余杭县地,东汉建安16年(211年)分余杭置临水县,县治在高乐。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临安县,隶属吴兴郡。

7、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迁县治于西墅保锦山下。

8、自宋以后,临安、於潜、昌化县建置和名称基本稳定。北宋属杭州,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属杭州府,洪武初(1368年)迁东市太庙山右。於潜、昌化秦属鄣郡,清因之。

9、是的。钱镠踞两浙四十一载,于公元932年驾崩,享寿八十一岁,是五代十国中享寿最长的国君。唐明宗李亶听闻,废朝七日,御祭三次,定谥武肃,庙号太祖,诏工部侍郎杨凝式撰《大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吴越国王神碑铭》。钱镠死后,殡葬事宜颇为中原皇朝所重视,全由后唐宫廷 *** 制,陵寝选址、定制、修葺也均由后唐王朝 *** 办。

10、钱镠墓地依山为陵、开神道、置神道碑、立石像生、建宗庙,前后耗时长达两年之久,公元934年,“敕葬于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之原”,即今天浙江省临安市锦城镇和玲珑镇的太庙山南坡。《临安县志》记载:“武肃王奄有吴越,伟绩丰功,归葬故乡,示不忘旧,丰碑华表,肃然起敬。”

二、会泽大铜钱的由来

大铜钱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通宝路366号的会泽公园内,是一座直径22.6米、重达77777公斤的古钱币雕塑。该雕塑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 *** 谢秉漫教授创意设计,被誉为世界之最。放大39倍后的古钱币雕塑矗立在城市中轴线上,跨越水面的是造型独特的“彩虹桥”。桥身轻盈,从“线孔”中穿梭而过,走在上面,犹如穿越时空隧道。这座雕塑象征着会泽璀璨的铜业历史,让人想象当年会泽的繁荣景象。

会泽铜商文化经历了两个 *** 时期。根据金正耀和李晓岑的研究,会泽铜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3200年前的周朝晚期。在公元2世纪中叶至3世纪中叶的100年时间里,会泽铜商文化迎来了之一个 *** 。会泽生产的堂螂铜洗(如铜盆、铜锅、铜壶、铜鼓等生活用具)在全国享有盛誉,最远可至陕西勉县。这表明会泽铜洗在当时已经广泛传播,铜商文化初具规模。明清时期至现代是会泽铜商文化的第二个 *** 。特别是在清康熙二十一年至咸丰六年的近200年时间里,会泽铜矿业兴盛,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使会泽成为真正的“经济开发区”。

会泽铜商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铜矿的勘探、开采、冶炼,铜钱的鼓铸,铜的外运,以及铜艺的繁荣发展。例如,自1705年至1806年,云南省共开设144个铜厂,其中最多时有46个,多数位于古东川地区。铜厂的冶炼产量曾高达千万斤以上。会泽铜钱的鼓铸始于清雍正十二年,持续至 *** 初年,历时200多年。铜的外运形成了会泽至北京的 *** 铜运壮观景象。

会泽铜艺同样璀璨夺目。堂螂铜洗产生于西汉中期,鼎盛于东汉,继承并发展了薄壁铸造技术。其在全国的流行引领了当时的审美和时尚潮流。会泽铜艺在东晋时期已经达到高水平,明代的“嘉靖通宝”是至今发现的更大的金属古钱币,会泽因此被誉为钱王之乡。明代的斑铜艺术品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无需冶炼即可锻打而成的金属器物,被誉为中华一绝。此外,“漂炉”和“乌铜走银”等技艺见证了会泽铜艺的多样 *** 和悠久历史。

三、会泽显为什么被称为“钱王之乡”

1.会泽县以其丰富的铜矿资源而闻名,被誉为“天南铜城”。

钱王之乡的由来?钱王传说-第1张图片-

2.该地区因铜矿的开采、冶炼以及铜币的铸造和运输而声名显赫。

3.会泽保存有一枚明朝时期的开炉纪念币“嘉庆通宝”,此币是世界上更大和最重的金属古钱币,已被吉尼斯世界记录收录。

4.因此,会泽因其与铜币和财富的深厚历史联系,被昵称为“钱王之乡”。

四、关于义通河的知料

会泽历史悠久,文化昌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堂琅县,是云南最早设置郡县的地区之一。唐置唐兴县,明设东川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会泽县。会泽因铜的开采、冶炼、京运,社会经济曾几度辉煌繁荣,经济文化鼎盛一时,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特区”,“天南铜都”,“钱王之乡”。雍正、乾隆、光绪、宣统年间,会泽定为办运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八省额定京铜的主要地区之一,创造了独特辉煌的铜商文化、会馆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会泽宏伟的义通河水利枢纽工程。义通河全长17.46km,流量5m3/s,灌溉面积1667hm2,始建于1727年,1756年完工,建设历时29年,至今运行近300年,见证了会泽县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对义通河的历史沿革、功能、现状的分析,发掘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1、蔓海由来。东川府城交的 *** 坝子,面积45km2,雍正五年以前为一内陆浅水湖泊,古称“蔓海”。古为东川府治所所在地,现为会泽县城所在地。蔓海在府治前,周三十余里,一望芦苇浸波。潴中产鱼虾、芹荇、菱角,土人亦资以利。积年朽苇沉没,水中盘结如地,人行其上,动摇不定。以竹竿探之,深一丈五尺余,仍未至底,引出,竿头不带土泥。五、六月集雨,则涨而为潮,泛滥洋溢,四畔田土俱苦水害。雍正六年,知府黄士杰挖河三道,泄水归以里(礼)大河,已报开垦。究之,蔓草根盘,虚浮无土,不可以田,古人目曰“蔓海”,亦巧于命名矣。

2、义通河和古新河。义宁(满州正白旗人,进士出身,1753-1757年任东川知府)在前人修筑的基础上,完善和连通所修河道,即义宁使该河“通”也,以此得名,称“义通河”。义通河,源出以濯河头,起于马鞍山下,汇小龙潭水,经府治西门,又经北门,转旧土城东,过石嘴、矣式、梅子箐,抵华宜(泥)寨,入中右两河。长三十里,阔丈余,深七八尺不等。于马鞍山脚下建分水大堰一道,高宽各五尺,形似鱼鳞,被后人称为鱼鳞大石坝,引以里(礼)河水归义通河。古义通河于雍正五年(1727年)修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完工,历时29年。1727年 *** 蔓海积水,《东川府志》称“新河”,分左、中、右河。左河即现在梅子河,全长9.83km。中河即现在中河,全长6.86km。右河即现在边河,全长12.47km。渔洞河,又名海河,是 *** 坝子总泄水道,尾水归入以礼河,全长3.6km。小青壕,又名小青河。海河和小青河在 *** 蔓海之水时所修。

3、近代义通河的延伸。 *** 年间,义通河两次延伸。一次是 *** 九年(1 *** 0年),由溜沙桥修至小坡垴,长约1km。另一次是 *** 二十三年(1934年),将源头位置向上游移百米。

4、现代义通河的改扩建。一是1965年至1971年,义通河通过5次整修。 *** 发动坝子中群众投工63万多个工日,加宽了局部河床断面,衬砌了从乌龙墓到三孔桥的险堤长约2km。1965年12月至1966年5月,从源头向上游开挖3.28km的“新河”至鸭掌树,延伸长度,扩大灌溉面积,此段河称“人民河”,设计流量5m3/s。新河附设排沙桥、公路桥各2道,泄水闸1道,渠首建圬工溢流取水坝,称“人民坝”。人民坝长38m,高1.74m,底宽3.5m,口宽1.3m,钢筋混凝土护坦长8.4m。坝上设闸4孔,闸门尺寸1200×800mm钢筋混凝土板闸,铁葫芦启闭。人民河由国家投资4.3万元, *** 乡自筹0.65万元,完成土石方开挖9.75万m3,支砌石方0.45万m3,混凝土、钢筋混凝土100m3。至此,义通河全长17.46km,灌溉面积发展到1667hm2(2.5万亩),使 *** 坝子较原来提前一个节令栽种;二是1990年后,义通河扩建改建工程。一期工程,1990年11月底动工,1991年3月底竣工。长5.065km(扶军楼至烟厂段),设计流量5m3/s,完成土石方开挖3.86万m3,M5.0砂浆支砌块石2.35万m3(M7.5沙浆勾缝),C20钢筋混凝土309.54m3,群众投工4.51万工日。完成总投资 *** .94万元,其中,上级补助65万元,各部门捐资8.44万元,乡镇和群众筹资16.5万元;二期工程,19 *** 年1月10日动工,19 *** 年4月20日竣工。长3.99km(龙潭扶军楼至石鼓三孔桥),设计流量5m3/s,河床上口净宽5m,底宽4m,堤高2.7m,坡比0.7‰。完成土石方开挖5.15万m3,M5.0砂浆支砌块石1.34万m3(M7.5沙浆勾缝),C20钢筋混凝土36.8m3,群众投工28.5万个工日。完成总投资55.73万元,其中,上级补助25万元,群众筹资、乡镇集资30.73万元;三期工程,1998年1月动工,1998年3月底竣工。工程总投资14.5万元,建背水桥1座,机耕桥1座。

1、清、民时期义通河的功能。义通河引以礼河水归以礼河床流出,被后人称之为“借水还水”的水利工程,使整个工程引、灌、蓄形成了一个 *** 。借水水用水加强了城池防御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灌溉功能。引以礼河水灌溉蔓海田亩;二闸及五涵洞,有泄无蓄,起闭以时,灌排兼顾。“安丰闸”在梅子河上游,“鱼洞闸”在鱼洞大转弯处,是全坝区蓄泄水的总枢纽。关闭石闸,水位上升,以利于农田栽 *** 之用水,抗御干旱,形成“自然”灌溉,减少抗旱劳力。开启石闸,水位下降,以利于 *** 洪水和排涝渍。于三家村安过水涵洞一口,泄旧府旁各山箐水,灌溉五龙募(乌龙墓)、水城、龙潭左边田亩,归鱼洞河口。于龙潭村当中安过水涵洞一口,泄后山箐水,灌济校场面前一带田亩,归鱼洞河口。于 *** 山前安过水涵洞一口,泄后山箐水,灌济校场坝一带田亩,归街子河,汇鱼洞河口。于西城脚安过水涵洞一口,泄西来寺后山箐水,灌济鲁机村门首田亩,归沙滩河,汇鱼洞河口。于北门炮台脚下安过水涵洞一口,泄城内过街楼、西门一带水水,灌济北门外一带田亩,归街子河,汇鱼洞河口。于北门外安过水涵洞一口,泄城内东、南、北门一切水,灌溉亮水塘一带田亩,归海子河,汇鱼洞河口。

(2)净化水环境的功能,“大道至简”的应用。古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生活污水、铸币废水由义通河排出,以清释污。

(3)水运功能。义通河通舟楫,城中所用木材由毛家村上面林区采伐,经以礼河进入义通河,到城西锁水阁( *** 被毁),再进入柴棚子(卸货码头),然后转运到城中各处。《渔樵唱晚》反映出当时的繁忙景象。

(4)城池防御功能。“义通河水绕东城”,从义通河流向看,起于马鞍山下,汇小龙潭水,经府治西门,又经北门,转旧土城东,过石嘴、矣式、梅子箐,抵华宜(泥)寨,入中右两河,贯穿西、北门,符合古代城池建设布置,具有城池防御功能。

2、当代义通河的功能。义通河虽经朝代更迭、变迁,其灌溉功能至今未改变,且逐步增强。《东川府志•东川府续志》“义通河设二闸五涵”,随着灌溉面积的逐渐扩大,2005年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增加节制闸3道,现在义通河的放水涵洞发展到108个。通过治理、改造,排洪、排污、泄污的功能未改变,义通河成为城区的排洪排污及泄污的重要工程。

义通河垃圾成堆、杂草丛生,违章搭建及阻水坝埂较常见,河水黑臭、鱼虾不生,污染严重。城市建设侵占河道现象严重,建筑物横跨在护岸之上。城市道路侵占义通河,特别是城市主干道与河道相交处大多处理成暗涵,渠道完全退让于道路,不利于水系空间的连通,并且存在防洪排涝的安全隐患。与义通河平行的城市道路紧贴渠道,二者之间没有护栏,不利于行人安全。建筑物与渠道之间缺少缓冲地带,这些地方大都成为滋生蚊蝇、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城交结合部已成为“龙须沟”。

1、争执来源。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义通河水污染严重,护岸两岸环境恶劣,对城市整体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城市开发与义通河河道 *** 发生冲突,河道 *** 可能被 *** 、功能弱化、甚至被填埋。

2、改造理由。其对义通河改造至少有两个方面是恒久的,一是义通河灌溉、排洪、泄污的作用,现阶段无任何工程替代,如填埋,将打破县城排水 *** ,制造出新的社会问题,工程浩大,得不偿失;二是义通河水利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唯一 *** 。从水利文化的角度对义通河加以研究,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与水利文化遗产,对制定城市水环境景观保护规划奠定基础,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折射出会泽相应时期的社会、经济、 *** 、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义通河的历史建筑、空间格局、碑记、以及相关的史料等,是构成水利文化遗产的主要元素。

3、发展趋势。以可持续发展和对历史负责任的观点,要提升城市的总体环境与风貌,需梳理义通河水利文化遗产,保护、整治与再生创造出新的成果。以2009年10月会泽县人民 *** 、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为契机,义通河被纳入会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期实施项目,拟将义通河建设成为旅游、娱乐、休闲的场所。充分尊重和结合城市空间机理和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使义通河景观与城市空间机理有机融合,与城市未来公共绿地相结合,共同肩负起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重要功能,并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1、古义通河运行管理的做法。一是运营。在人口密集处,利用水动力,建了七盘水碾,便利人民生计。之一盘,在旧校场旁。第二盘,在鲁机村东,第三盘,在鲁机村东旁。第四盘,在鲁机村东旁。第五盘、第六盘、第七盘俱在鲁机村东角。义宁《新河水碾记》:“自龙潭以下,北方以上,相流急处,建碾六盘,每盘捐费筑层司启闭,可获租半百,分给文武城隍等庙,及书院各一盘,作为岁修,其余二盘,作为书院膏火,通详有案。若此者,大则资灌溉,小则济公用,因所利而利之,不劳民力,不亏帑项,经营两载,告厥成功。盖府名东川,县名会泽,庶不负顾名思义之道焉。”后增至10盘水碾,按年课收水费,作为维护费,避免了民间筹资和沿线村庄资助管理。1960年起水碾逐步被电碾、电磨取代;二是设水约。义通河修通后,农民常因争水放田酿成集体械斗,甚至有死伤事件的发生。出示用水规定,自北门城外头道桥起,“日归东,夜归西”,即顺水流方向,白天由城东农民放水,夜间由城西农民放水,杜绝了用水之争。类似于现在的用水户协会管理;三是清淤、输沙。受益农民,每年在栽 *** 前和闲时需把水牛邀去游河,使河中泥沙疏通,此俗延至解放前。

2、现代管理。一是民办公助。1998年至2000年,每年采取划段包干,由县直机关干部和 *** 乡受益村的群众义务劳动进行清淤,后又采取由县直各部门干部、职工集资或县财政拨款, *** 乡安排劳力,对义通河进行清淤;二是按职责管理。现由会泽县建设局和会泽县 *** 镇负责管理,包括调度、清淤、排污、维护等工作。

1760年,任东川知府的方桂踏勘义通河称赞道:“河随势曲折修筑,沿河植树护堤,深佩义公勋绩”。《东川杂诗》:“银横直贯三十里,金锁斜分千万家。漾绿绕堤 *** 杨柳,嵌红蹊岸植桃花。郑渠凿后山河富,苏闸开成伏浍奢。浚导一时千古泽,谌恩岁岁颂盈车。”。以上与现代河道治理理念相同,遵循“健康、安全、活力、发展”的城市河道生态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和水的自然运动规律,不改变原河道走向,河道呈自然的曲线形,保持天然河道形态,河势相对稳定,河道景观植被种类多样,不生硬单调,具有亲和力,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使居民享受到亲水环境。

古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义通河建造时,创立了“生态工业”和构建了适宜的人居环境。在府治治所后山东门箐门口开渠修沟,将箐水引入城东供“宝东钱局”炼铜制钱之用。沟由箐门口周家祠堂后山经白衣阁流入炼铜厂制钱局,再流经水石桥,再经寿福寺入义通河。之后,宝钱局又在水石桥河上建了一座封闭式天桥,由钱局直达矿局,以保铸币安全,促进了东川炼铜铸钱的发展。由府治南郊的东门箐顺势挖凿沟渠,引水入城饮用,余水灌溉沿沟园圃。穿街绕巷,贯穿全城,呈现“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画面。正如义宁亲撰的《重修龙潭神祠记》、《新设日新书院碑记》中所说“此处桃花水,春来鱼洞深,休问信沉浮,人在羲皇上,泉弹大古琴,悠然生妙理,山水是吾心。”印证了“人与自然和谐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

(四)民本思想和仁政观念的延续

义通河灌溉工程促进了东川府农业发展与城市繁荣,一时成为清王朝兴盛的命脉。为民必先治水,水利兴,粮仓盈,水利兴则百业兴。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以土为本。《管子•水地》中指出:“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更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蔓海修竣开垦工程是清朝“改土归流”后的政绩工程,带有强烈的 *** 色彩。从客观上,蔓海的修竣,促进了会泽经济发展,对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度及东川整个地主经济的确立,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造福于民”的思想体现在每个时代“兴修水利”中,以立碑、诗颂和地方志的形式加以纪念。《东川杂诗》七律赞颂:“东川尽辟南东亩,会泽初开独合流。疏凿敢云同地辟,耕耘聊以济人稠。涓埃难极朝廷德,尺寸传为先世畴。唯愿尔民时启闭,莫荒劝课负塍沟。”。东川举人陈鸿图亦赋诗赞道;“义通河水绕东城,灌溉田畴万顷平。昔日曾来贤太守,于今蔓海庆秋成。”清国子监学正学录张莹诗曰“河渠卅里利源开,粳稻千家得播栽。肯以辛勤通雍塞,百年重颂义公来”。

义通河是东川府的水利枢纽工程,它流经近300年,至今依然造福当地人民,更大限度地满足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要求,对防洪、灌溉、排涝渍、水运、城市及工业用水、排污、泥沙治理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取得更优综合效益。通过对义通河的历史、功能、现状的分析,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与水利文化,值得现代水利建设借鉴和思考,发掘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五、钱王之乡是指什么地方

位于云南东北部乌蒙山主峰地段的会泽县,建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建元年间,是云南1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铜矿的开采和冶炼而绵延3000多年的铜商文化闻名遐迩。明朝铸造的“嘉靖通宝”大钱币,重达41.47公斤,为世界上更大的古钱币,进入吉尼斯之最。会泽被誉为“钱王之乡”,城市建筑处处可见钱币造型,如市

中心的会泽公园广场(图1),矗立着巨大的“嘉靖通宝”钱币雕塑,甚至宾馆的窗户护栏也都做成钱币样式。

明清时候,会泽更成了经济发达之地,全国十省八府都在此设立了专门的办铜机构,五湖四海来做生意的商贾如云,各地会馆林立,如今保存完好的会馆仍有十几个之多,如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除颐和园内的德和大戏台外,中国第二大的古戏台(图2),竟藏身在会泽的江西会馆之内,昔日的繁华昌盛可见一斑。

距县城30多公里有一 *** 古镇———娜姑拥有“ *** 京运之一站”的美誉,现今仍留有诸葛亮渡泸遗址、铜运古道、太平军石达开驻军等历史遗迹。云南 *** 清朝 *** 的领袖唐继尧1883年出生在会泽,在袁世凯企图 *** 帝制时,唐继尧与蔡锷一起高举护国 *** 的大旗,为倒袁作出巨大贡献,他44岁英年早逝,朴实无华的故居坐落在县城一条小巷里。

红军长征曾到过会泽,当年会泽有1400多人加入红 *** 伍,红军从这里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乌蒙山, *** 《七律长征》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写的就是这里,现在乌蒙山开垦了许多梯田,层层梯田成了滇东北高原的美丽文身(图3)。高山草甸围成牧场,既能放牧 *** ,也是旅游景点之一。

会泽还是世界珍禽黑颈鹤的越冬地,全世界现存4000多只黑颈鹤,每年到会泽越冬的就有2000多只,因会泽人善待它们,长海、大桥等地已成了黑颈鹤眷恋不舍的故乡。在会泽,还能见到美丽的红土地和气势雄伟的 *** 之一土坝,春天到会泽,丽日蓝天下高原樱花笑迎春风灿烂无比,令人心醉神迷。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钱王之乡的由来和钱王传说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钱王 由来 传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