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醒狮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2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非遗醒狮之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以下哪种民间表演艺术入选了非遗
  2. 深圳新桥有哪些非遗文化

一、以下哪种民间表演艺术入选了非遗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有:醒狮、粤剧、龙舟说唱等等。

广东醒狮源于佛山南海。相传明朝初年,人们用竹篾扎狮、舞狮来驱赶危害百姓的独角怪兽,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之物。每逢节庆、庙会等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醒狮采用“灯色扎作”工艺,狮面以拟人化的装饰,有关公面(红面白须),张飞面(黑面黑须),刘备面(黄面白须)等造型。

粤剧(传统戏剧)曾名“广东梆黄”,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用广州方言唱念。以梆、黄为主要唱腔,同时又保留昆、弋等剧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说唱、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采用中西乐器伴奏。

龙舟说唱(曲艺)清乾隆年间,由顺德龙江乡的破落子弟首创,流浪歌者肩扛木雕龙,左手挂小锣小鼓,一边吟唱,一边敲打,很有韵味。“唱龙舟”为地道的“草根艺术”,过节、嫁娶、乔迁等,人们都会请“龙舟公”唱曲助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 *** alHeritage),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 *** 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截至2022年12月, ***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共收录676项遗产项目,对应于140个国家;其中,中国列入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之一。截至2021年,具有 *** 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 *** *** 项目10万余项。

二、深圳新桥有哪些非遗文化

深圳新桥非遗文化有:麒麟醒狮、清平古墟、曾氏大宗祠、永兴桥新桥街道,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位于宝安区西北部,东临玉塘街道,南靠福永街道,西接沙井街道,北临松岗街道。

辖区面积3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5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1万人。非遗文化是1、麒麟醒狮一直传承着300多年的传统新桥广府麒麟舞,除在春节、开业等节庆庆贺中发挥增添气氛的作用外,年轻一辈还保留传统技艺并加以改良,给普通市民带来娱乐及文化欣赏;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并扶持麒麟醒狮文化发展,把新桥街道打造成“广府麒麟醒狮之乡”,在表演中,善于以眼睛的闭合和口型的张合,去表现狮子喜、怒、哀、乐的情绪神态,充分发挥了狮具细小部分的功能。

2、新桥舞麒麟是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清平古墟的民俗文化活动,融合了广府醒狮和广府粤曲等元素,在配乐中加入了唢呐和木鱼声部,在麒麟音乐中较为少见,十分具有广府文化韵味。名胜古迹1、清平古墟位于新桥街道瑞丰路与瑞昌路交汇处东北侧,是深圳“四大古墟”之一, *** 深圳悠久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2、曾氏大宗祠曾氏大宗祠座落于宝安区新桥街道,现建筑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扩建而成的。它是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曾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曾氏大宗祠为中心的古建筑群,荟萃和浓缩了广府文化的精华,在建筑、艺术、 *** 、饮食、民俗等领域处处展现出广府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 *** 特色,可以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非遗醒狮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第1张图片-

3、永兴桥位于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社区的桥头村东南,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全桥用花岗 *** 砌筑,桥长50米,面阔3.4米,桥洞3个,洞高5米余,上列栏杆,浮雕是龙凤图案和形象生动的小狮

OK,关于非遗醒狮之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舞狮 非物质文化 遗产 狮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