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乡苍南?浙江道教圣地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2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道教之乡苍南和浙江道教圣地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道教之乡苍南以及浙江道教圣地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 玉苍派发源于苍南县的哪一座寺庙
  2. 苍南正一道教
  3. 平阳苍南张姓的来历和祖籍

一、 *** 玉苍派发源于苍南县的哪一座寺庙

据当地有关资料记载,古代不少隐士曾经隐居于此潜心 *** ,明初《平阳县志》编著者方燧,系苍南县龙港镇白沙人,他到晚年时就到玉苍山修庐隐居,过着神仙般飘逸的日子。乾隆本《平阳县志》就记载有这么一段轶事:“张氏尝隐于玉苍山,数年不出。一日,乡人偶于山中遇之,引至一处,见境界迥异,艳葩妙果,俱非人间所有。宿留数日,归,语其家,迹旧道寻之第见峰峦辏列,白云杳霭而已。”现玉苍山有玉苍道观一处,道观建筑雄伟,虽揉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但仍不失是道家静修的圣地。

道教之乡苍南?浙江道教圣地-第1张图片-

玉苍山有太多与道教有瓜葛的传说和实物,在玉苍山上游,使人恍若误入仙境,在亦真亦幻中忘却了时空。

玉苍山又是 *** “玉苍派”的创建地。建在玉苍山上的法云寺是苍南之一禅林,它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是“玉苍派”的创建寺,距今将近800年历史。“玉苍派”是我国重要的 *** 学派之一,至今在东南亚一带仍有较高的地位。

关于法云寺有很多的民间传说和佛牒记载。法云寺开山鼻祖被人称为“三段祖师”,他圆寂前吩咐 *** 把遗体锯为三段,一段喂鸟,一段喂鱼,一段喂龟,因此后人就叫他“三段祖师”。

法云寺曾经在元大德、明正德、崇祯、清康熙年间和 *** 数度重建, *** 期间遭到严重 *** 。1983年, *** 和人民 *** 落实了 *** 政策,清退了寺产,中国佛学院泉山分院首届毕业生觉专和尚主持此寺,并筹资重建。法云寺大雄宝殿五开间,面宽14.6米,进深12米。法云寺除大雄宝殿外,还有天王殿、藏经殿、观音阁及左右配殿,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那三对柱子的青石基础,上面雕刻有精致的人物、花卉、云纹等图案,刻工精细,系南宋法云寺创建初期留下来的遗物。寺中有一块3.6米高、形似寿桃的石笋拔地而起,刻有“皇朝寿山”四字,相传是明朝正德皇帝游江南时留下的御笔。寺内还存有1300斤的大铜钟等多件历史文物。

玉苍山森林公园也积极开拓 *** 文化游。前来玉苍山访道谒佛的善男信女摩肩擦踵,是该公园所接待游客中重要的一部分。

海拔770米的龙门湖附近,坐落着一座 *** 古刹法云寺,为苍南之一禅林,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据说开山鼻祖为“三段祖师”,其临终时“断肉身为三”,一段喂鸟,一段养龟,一段饲鱼,可谓好事做到头。他所开创的“玉苍派”是国内 *** 重要 *** 之一,至今在东南亚一带仍有较高的地位与较深的影响。寺中一块3.6米高、形似寿桃的石笋拔地而起,刻有“皇朝寿山”四字,相传是明朝正德皇帝游江南时留下的笔迹。1983年,开始重建法云寺,现已初具规模,寺内存有1300斤的大铜钟等多件历代文物。

玉苍山有许多两头相通的石洞,如南天门由八块巨岩支撑而成,形如石拱门,洞上“大鹏展翅”,惟妙惟肖,洞中“海狮顶球”栩栩如生。盛夏之中,洞内泉水叮咚,清风徐来,俨然是一个绝妙的避暑之地。在景区东南西北必经之处,有东天门、南天门、西天门、北天门各类石洞。

二、苍南正一道教

1、每论及《道藏》源流,咸谓六朝刘宋陆修静“总括三洞”,分道教经书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部;继之有“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以“四辅”佐“三洞”,即以太玄辅洞真部,以太平辅洞玄部,以太清辅洞神部,正一兼辅诸部,总称为七部经书。

2、然则,“孟法师”究系何许人,名叫什么,史籍记载不详,因之后世说法不一,亟 *** 证。

3、最常见的说法是,“孟法师”即《道教义枢》作者青溪道士孟安排。案《道教义枢》中摘引有“儒书”《经籍志》语: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禀自然之炁,冲虚凝远,莫知其极,天地沦坏,劫数终尽,而天尊之体常存不灭……。

4、此段文字录自《隋书·经籍志》。显见《道教义枢》成书于唐太宗以后。又《湖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志四·荆州大崇福观记碑》云:

5、道士孟安排者,玄禀真骨,登上阶黄裳羽袂囊中(句有脱文),窃感苍梧遗化,长沙旧寝,不可以不昭(一作明)发圣世,复重理前状,伏奉阙下,至于再三,天子乃悯,然迁思回虑,旌别斯观,锡名曰“大崇福”焉。时龙集已亥,圣历之二年也。

6、据此则知唐武则天时有道士名孟安排。这样,《道教义枢》既成书於唐,作者为唐道士孟安排自无疑义。而《玉纬七部经书目》乃南朝作品,据《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云:

7、又序三洞经,其卷数题目具如陆先生《三洞经书目录》、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陶隐居书目》……。

8、《玉纬七部经书目》列在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之后、陶弘景《书目》之前,则显然成书於南朝,唐孟安排乌得为《玉纬七部书目》之作者!另,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云:

9、《道德经》自函关所授,累代尊行,哲后明君,鸿儒硕学,诠疏笺注,六十余家,则有《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河上公《章句》、……梁道士臧元静、梁道士孟安排、梁道士孟智周……。

10、似此,则梁代亦有道士名孟安排者,可是除杜光庭有此一说外,其他史籍毫无有关梁孟安排之记载,极可能为杜光庭误书,梁时实无孟安排其人。

11、由于杜光庭提及梁时有孟安排其人,影响较大,唐之孟安排影响较小,故人们往往以著《玉纬七部经书目》的“孟法师”为作《道教义枢》之孟安排。张冠李戴,传讹踵谬,由来久矣。

12、又有谓“孟法师”即梁武帝时著《正一论》之孟景翼者。关于孟景翼其人,《南史·顾欢传》记载:

13、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好释法。吴兴孟景翼为道士,太子召入玄圃,众僧大会。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不肯。子良送《十地经》与之。景翼造《正一论》,大略曰:“《宝积》云:‘佛以一音广说法。'《老子》云:‘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妙绝于有境,神化胆子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曰实相,在道曰玄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於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导归一。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

14、又《道学传辑佚·孟景翼》记载:

15、孟景翼,宇辅明,平昌安丘 *** ,轲之后也。 *** 至孝。齐景陵王盛洪释典,广集群僧,与景翼对辩二教邪正。景翼随事剖析,辞理无滞。

16、梁武帝天监二年置大小道正。平昌孟景翼,字道辅,时为大道正,屡为国讲说。四年,建安 *** 於座问:‘道家科禁甚重,《老子》二篇,明誓乃授,岂先圣之旨,非凡所说耶?'景翼曰:‘崇秘严科,正宗妙化,理在相成,事非乖越。'

17、据此可以肯定孟景翼为南朝梁人,曾作“大道正”,著《正一论》。然则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中所提到之“梁道士孟安排”,是否即孟景翼呢?尤其是其名列於臧元静与孟智周之间,颇使人作此推想,因南朝梁之孟姓知名道士,史籍只述及孟景翼、孟智周二人。而又未见史籍有孟景翼另名孟安排之记载,故只能推断杜光庭可能误书。

18、《道教义枢》中论述“三洞义”、“七部义”常据引《玉纬》、《玉纬经》及“孟法师云”,而引述《玉纬》又常谓:“《王纬》引《正一经》云。”是以知《道教义枢》之“七部义”乃据《玉纬》,而《玉纬》乃据《正一经》;然则作《正一论》之孟景翼与《正一经》有否关系?案:《玉纬经》乃道书汇集。《道藏》之称,始于唐代,据《类编长安志》卷十载:“《唐大清宫道藏经目录碑》,秦守正书,赵盈篆额。”此前各处道书总集,多有别称,如北周武帝天和五年玄都观道士所上经目,称《玄都经目》,共二千四十卷(见甄鸾《笑道论·诸子道书》三十六);唐玄宗时史崇等奉勅收京中藏经二千余卷,修撰《一切道经音义》(见《全唐文》卷 *** 三史崇《妙门由起序》);另有唐玄宗御制《琼纲经目》,藏经五千七百卷(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等等。各处道书随着各代道士的衍演增饰,时有所补,《玉纬经》亦不例外,据《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载,唐尹文 *** 即有《玉纬经目》,藏经七千三百卷。即使宋《万寿道藏》问世后,《玉纬经》尚行于世,元代犹存《王纬经》,至元焚毁道经,其经在列,故明《正统道藏》无此经,亦无散见版本。

19、《正统道藏》正一部“楹”帙收有《正一论》,不题撰者,其中亦无《南史·顾欢传》所述之语;但该文以诘难问答形式写成,颇似六朝作品,览其中心思想,乃在解释老子道德之说与葛洪灵宝之法的关系,虽与《南史·顾欢传》中所说《正一论》旨在协调释老有所差异,但均为议 *** 字,极可能为孟景翼《正一论》之残卷。由此推断,《正一论》并非科分书目之专著。据《云笈七签》卷六《七部》记载:

20、《正一经》云:“《正一法文》一百卷,今《孟法师录》亦一百卷,凡为十帙,未知并是此经不耳?斯经所明,总述三乘之用,故此经名正一,遍陈三乘,王长所撰。新出之仪四十卷,但未有次第,长既随师升玄,于时多承口诀,祗录为卷名,未诠次第也。

21、《正一经》乃是当时道教所崇奉经籍之总称,《云笈七签》卷六引《玉纬》云:“按《正一经诏化品目录》:正目经九百三十卷,符图七十卷,合千卷。”托言为“太上老君”降授“天师”之“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由张陵传世,总称《正一法文》一百卷,好事者托名王长(张陵 *** )撰,尔后又有好事者造作新仪四十卷,只有卷名而未诠次第。“孟法师”节录昔之《正一法文》及新出之仪四十卷,共录为一百卷,故此书当时称《孟法师录》。因“孟法师”所录为《正一法文》及新出之《仪》,故当时人亦称之为《正一经》。这位“孟法师”之所以要辑录道经,极可能是因梁时的释道之争,一是为自文、自重、自尊其教,二是为其撰《正一论》作依据底本。“孟法师”录《正一经》(总称)时,可能便上继陆修静之“三洞”分类法、又仿王莽设“四辅”以益“三公”之故事,将正一经书分为三洞四辅,即所谓“七部”。因而《道教义枢·七部义》云:

22、七部者,今依《正一经》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

23、如果《正一经》不是当时道教经籍的纂集本,何得而出现以七部次第之 *** 而编目呢?单一的《经》,是用不着分部类的。拙见以为纂集此经者极可能便是孟景翼,首创“七部”分类法者,便非孟景翼而莫属。

24、然而,这位孟景翼法师仍然非著《玉纬七部经书目》的那位“孟法师”。

25、南朝梁还有一位著名的“孟法师”,这就是道教学者孟智周。据《三洞珠囊》卷二《勅追召道士品》引《道学传》第十二卷云:

26、孟智周,梁武帝时人,多所该通。梁静惠王抚临神忮,请智周讲。光宅寺僧法云来赴,发讲,法云渊解独步,甚相凌忽,及交往复盛其辞辩。智周敷释焕然,僧众叹伏之也。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仙观品》引《道学传》云:

27、孟智周,丹阳建业 *** 。宋朝于崇虚馆讲说《十方忏文》。《三洞珠囊》卷九《老子为帝师品》录孟智周法师《老子经通题目》。《隋书·经籍志》子部道家类著录《老子义疏》五卷,孟智周私记。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十一谓:“《道德玄义》三十三卷,孟智周撰。”《旧唐书·经籍志》谓:“《老子义疏》四卷,孟智周撰(《新唐书》子部道家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均云五卷)。从这些记载得悉孟智周之主要著作为《老子经通题目》、《老子义疏》。前者明显是有关道教经书编目之作。案《道教义枢》及《云笈七签》述七部义中,均只说“正一遍陈三乘,王长所撰,新出之仪四十卷,但未有次第”,在谈到《正一经》源流时,便都是引述《玉纬》。如《云笈七签》卷六《七部》云:

28、……其源流者,《玉纬》云:昔元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年中时,使玉童传皇上先生白简青策之文,自然得乎此法,虚无先生传於唐尧……。

29、可见孟景翼录正一经书,只是率先提出和运用了“七部”分类法,但却并没有论述和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作,更没有论述诸经系之源流;尔后完成这些的便是《玉纬经》,简称《玉纬》,《玉纬七部经书目》明言书目,显见是其中的主要内容部分。孟景翼并非《玉纬》的作者是显然的;《玉纬》的作者,拙见以为极可能是较幼於孟景翼的孟智周。一则两孟为同时人,孟智周较幼,或谓梁时孟景翼为“大孟”、孟智周为“小孟”(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卷上),孟智周以从学所得,阐述景翼之说;二则孟智周所撰《老子经通题目》,极可能乃《玉纬七部经书目》之别称。是以我们认为孟智周作《玉纬七部经书目》的可能 *** 较大。或谓“孟法师”系笼统指孟景翼与孟智周,盖因无法断定《玉纬七部经书目》作者之故;或谓《玉纬七部经书目》即《孟法师录》,为孟景翼撰。这些似乎均欠妥切。我们的初步结论是:首创“七部”分类的是孟景翼,而 *** 论述并作编目专著的乃是孟智周。

30、因资料短缺,拙见可能牵强,不过既是长期悬案,聊抒己见,姑作抛砖引玉吧!幸明识者正之。

三、平阳苍南张姓的来历和祖籍

张姓始祖挥公,自姬姓,世居轩辕之丘,乃黄帝轩辕公第三妃彤鱼氏所生之长子,房系总排行为黄帝之第五子,妣诸葛氏,继娶姜氏,佐父轩辕公为弓正,于战蚩尤之际,因观弧星,适时创造弓矢,甲胄,呈献轩辕公,由于战胜蚩尤,国封青阳,以官赐氏。又一说,张姓出自黄帝之孙挥。挥发明 *** ,被黄帝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也叫弓长,即是“张”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此外,春秋战国时晋国贵族解张后代以张为姓; *** 酋长龙佑那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为张;三国时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姓张。故吾张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子孙蕃衍,不断发展壮大

据 *** 《平阳县志》和《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张姓人物苍南21人,其中,将军3人、地方官15人、千总3人。

张著,蒲门(今马站)人。明洪武三年(1370)庚戌科进士,历官肤施知县、临汇府同知。

张亨谦,霞关南坪人。张琴祖父,诰封武显将军。

张玉珍,霞关南坪人。张琴父,诰封武显将军。

张琴,霞关南坪人。历官云南临元镇总兵、 *** 总兵。

张霨,霞关南坪人。(张启煊三子)清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贡士,官居知州。

张启煊,霞关南坪人。字焕堂,张琴次子。清同治十三年,官延建邰道兼督理华税保甲桑棉诸局务。

*** ,霞关南坪人。启煊长子,清光绪年间官广东候补监大使。

张雯,霞关南坪人。启煊次子,清光绪年间官福建惠安知县。

张英,霞关南坪人。字子英,启煊从子,清光绪间官霞浦县典史。

张启奎,霞关南坪人。张琴三子,清光绪间官广东候补判官。

张启德,霞关南坪人。张泳三子,清光绪间官福建邰武都尉。

张启霖,霞关南坪人。张彦华四子,清光绪间官直隶州判。

张霈,霞关南坪人。启霖子,清光绪间官保举千总。

张美霞,霞关南坪人。启中次子,清光绪间官福建惠安知县。

张斋,霞关南坪人。启奎长子,清光绪间官中营炮船千总。

张桐,霞关南坪人。启德子,清光绪间官温州镇标把总、知县。

张宗金,霞关南坪人。张霈长子,清末官登仕郎。

张宗彦,霞关南坪人。张雯次子,清末官福建候补县丞。

张宗陶,霞关南坪人。张雯三子,清末官福建涵江巡检。

张宗翰,霞关南坪人。张雯四子,清末官福建候补县丞。

张印,霞关南坪人。启煊从子,清末官福建中营千总。

苍南张姓,也是历史悠久的望族之一。据史志资料和《苍南张氏宗谱》记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改世系鸿支俱难稽考。但基本上理清入迁苍南的张姓,系五代、明末以及清初来此定居。今将收录部分迁徙简介于下:

始迁祖张居正,字守道,号慕江。初仕后晋,官阖门金人。天福七年(942),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北浦入迁杨家尖凉坪基(今炎亭)定居。长子张鼎台,居南山(今湖里张良山),至21世孙张仲表,徙居湖里;次子张鼎先,居前张;三子张鼎翰,居后张,至17世张炳笑,徙居舥艚河口;21世张起大,由河口徙居张处;21世张仲颢,由河口徙居缪家桥;24世张和庆,由河口徙居第七河;25世张明贵,由河口徙居鉴后垟;三支系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县内外以及全国各地。

始迁祖张永通,字亦稽,于明宗祯十二年(1639)入迁藻溪燕坑,配王氏,生五子,长子张国与、次子张国宪、三子张国叁、四子张国肆、五子张国荣,分为五房,俱移居大观后垟。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桥墩方竹坑、大观垟贡、挺南联岙、灵溪街,以及平阳、瓯海、福鼎等地。

始迁祖张元善、张元和、张亨云、张亨谦、张亨丹。其先祖张观保,原籍江苏常州府武进县河南厢,明初以军功授都督指挥使同领总管镇守福建兴化后所军,于永乐二年(1404)入迁永春县90都达浦楚安,传至第10世张元善、张元和,与侄张亨云、亨谦、亨丹,于清乾隆年间由永春县达浦楚安入迁来此定居;另一支张亨勤,也系张观保裔孙,由福建霞浦县水门柯溪入迁来此定居,两支合而为一,子孙发达,成为蒲门望族,后裔分居各地。

始迁祖张成诗。其先祖张天保,原籍北京顺天府大兴县,进士及策。清顺治间曾任提督直隶全省军务,时海乱未定,奉命督师,因延误军机被降职,派驻温州乐清营,遂挈眷入居任所。传至第4世张成诗,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负父骸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始迁祖张祖建,于清康熙年间由绍兴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始迁祖张世彩、张世完兄弟,迪功郎张廷裔孙。原籍福建永春县,初迁平阳县梅源苏家岭,于清康熙年间转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始迁祖张明甫,清时由福建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始迁祖张茂林,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596)由福建南安县13都陇尾入迁来此定居(注:此据《灵溪区地方志》记载。但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1596年,系万历二十四年),子孙发达,后裔分居灵溪街及福鼎县各地。

据 *** 《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平阳县张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张姓约107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张姓约1780人。元至元年间(12 *** —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张姓约50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张姓约 *** 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张姓约2530人。清顺治 *** (1611)统计,因平阳县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张姓约127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张姓约13620人。 *** 9年(1 *** 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张姓约19650人。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张氏在籍血缘人口为30441人,占全县总人口2.91%,名列全县第9位,分布在全县72个乡镇。

2004年7月1日,据苍南县 *** 户口统计资料,全县在籍张姓血缘人口为3538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95%,名列全县第9位,成为全县12大姓之一。人口比较集中的千人以上有灵溪、龙港、金乡、矾山、观美、舥艚、大渔、云岩、桥墩9个乡镇。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苍南 道教 圣地 浙江 教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