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鱼米之乡古文明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古代鱼米之乡是指哪里,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鱼米之乡古文明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五 *** 还是一万年──中国文明史的新探索
五 *** 还是一万年中国文明史新探
中国文明史有多长?传统说法是五 ***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有了新的发现,表明北方和南方的一些文明起源于5000多年前。1997年8月,“第四届 *** 两岸历史学家中华民族史学术研讨会”提出了“中华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论点。会后,作者与 *** 省著名历史学家黄大寿教授共同起草的《重写中华古史建议书》,主张中国古代史应写在一万年前。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内外100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签名和认可,并公开发表。现将讨论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发表,以飨国内外专家和读者。
近百年来,提到自己的历史,我们会说“五 *** ”“中华文明五 *** ”。如果要问5000年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是传统说法,沿袭了司马迁《史记》年的一句老话,黄帝是古史之始,没有其他出处。因为一百年前,中国的考古工作还没有开始,用碳十四测定古物年代的 *** 还没有发明出来,一些西方学者
黄帝生活在五 *** 前。这话是司马迁说的吗?没有,司马迁写《史记》,没有把黄三列出来,而是把黄帝列在《五帝本纪》的最上面,把黄帝作为我们人类的始祖,这很好。至于黄帝在世的具体时间,他没有说。公元《史记。三代世表》年,他说:“黄帝在位已经几年了。但是,没有记录《五帝本纪》年。大概是他认为那些年的数字不靠谱,所以不采纳,说明他学术研究严谨,对没有根据的史料不轻言。在这种情况下,后人所用的黄帝时代的年份是从哪里来的?
现在一些历史工具书都有国内外 *** 的年表,包括黄帝在位的年数。根据《辞海》所附的《辛亥 *** 所用黄帝时代对照表》的解释,这个年限的来源如下:
“在每个日历年,《民报》年被大多数 *** 者接受。武昌 *** 后,湖北军 *** 的文告以此为依据,各省响应的文告也采用了这一理论。 ***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黄帝四六九年为 *** 元年。」
但是《民报》这个年龄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是根据古籍中的相关数字推算出来的。这个计算的过程是:
首先,根据宋代《邵雍《皇极经世》一书,姚元年称为年,然后鲁确定这一年相当于公元前2357年。也就是说,邵不是一个历史学家,而是一个精通象数研究的哲学家。又是一本“舒舒”的书,其可信度可想而知。而且所谓的“ *** 认定”缺乏可靠的数据。
第二,已知尧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根据晋代皇甫谧《皇极经世》年的推算,认为尧之上有五帝,历时341年。其中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石在位84年,颛顼列文在位78年,帝喾高辛在位70年,知止在位9年。照此推算,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这个皇甫谧不是历史学家,是晋代的医生,精通针灸。他的书《帝王世纪》是业余作品。是否可信,要看五帝在位的年份,我们不难推测。别说这是五帝在位的年数,就说五帝的寿命,也很难让人相信
所谓“黄帝时代”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测,没有可信的依据。从公元前2698年到今年,有4697年,不到5000年,将近5000年,这才是“5000年”理论的真正来源。年,采用黄帝时代,不过是“古为今用”。是清末 *** *** 出于“驱逐鞑靼,恢复中国”的宣传需要而提出的。没有经过仔细核实,所以肯定不可信。
除了传统的老故事, *** 故事还有什么新意?有人可能会提出,中国东北的红山文化遗址只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也说,这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古国。但这些新理论都是 *** 十年代才出现的,“五 *** ”说是从辛亥 *** 开始的。所以传统古语是五 *** 古语的唯一来源。
司马迁罚于,辛辛苦苦写书,成家立业,开创了一种沿用 *** 的文体。树立榜样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以整个《帝王世纪》来说的。但以黄帝为古史开端,则颇有欠缺。我们真诚地不想批判古人,但为了探究古代历史的 *** ,我们不能不讨论它的不足。
司马迁无视黄帝之前起源于南方的伏羲、神农,尊起源于西北相对较晚的黄帝为人文始祖,为古史之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黄帝是古史开端的说法脱离了历史的 *** ,给后人留下了至少两个后遗症。
一是中国文明和历史的一元论。创造了一个祖先——黄帝,一条母亲河——黄河,一个发源地——中原的历史观。这与历史事实不符。且不说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已经彻底打破了这种一元论,就是在考古工作尚未开始,老一辈学者还在根据古籍考证古史的时候,孟在《民报》一书中指出,汉民族是由河洛、江汉、海岱三个民族融合而成的。许老师在《史记》一书中指出,汉族是由华夏、东夷、苗蛮三个族群融合而成的。此后,林老师的《古史甄微》将汉族的起源确定为四位一体——华夏、东夷、百越民族的融合。不管是三合一还是四合一,都不是一块钱。
建立了一元史观的司马迁,却要为人类始祖黄帝编造家谱,让原本属于不同民族的古代圣贤君王都被 *** 为黄帝后裔,这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确实是失败的。《中 *** 族史》年,他已经承认“百家谈黄帝,散文不羁,士族教师难言”。他想起了黄帝的事迹,只好“选字特别雅的那一个”。他怎么能为这样默默无闻的传奇人物编造家谱呢!为传奇人物编家谱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史记》和《五帝本纪》编造的黄帝家谱都不能自圆其说。比如,尧、禹是黄帝的第四孙,舜是第八孙。结果闹了一个大笑话,就是舜把尧的女儿嫁给了他的曾祖母,舜让位于他的第四个祖父母。很难把不同地区属于不同民族的著名人物全部排列成一个人的后代,做一个滴水不漏的谱系表。就算能做到,也和史实无关,只是玩文字游戏。
二是设置 *** ,割断历史。如果你写历史,你应该从头开始。写一个人的传记,应该从出生开始,而不是从他成功的那一刻开始。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会被记载在自己民族的史书里。只有《史记》不一样,既没有神话,也没有传说。开头之一句就是“黄帝,少典之子”。“这个‘黄帝’就是‘抚众’的天子,和司马迁生存时代的汉武是同一个‘抚众’的天子。这样的话,黄帝之前的中华文明史就被切断了,中华民族的童年也就被切断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和多彩的传说,在《大戴礼记。帝系篇》里是找不到的。以前我们文学界有一种讨论,认为中国古代缺少神和史诗。与丰富的希腊神话相比,我们的短篇小说《龚宇移山》、《精卫填海》就逊色了。A《史记》只是一本世界各地的民歌选集。自然是赶不上别人唱了几个月的壮丽史诗。就我们的历史记载来看,确实是这样。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人民,在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中寻找,我们会惊讶地感到,有丰富的神话和史诗保存在民间,停留在口头上。过去不为人知,是因为“正史”不被接受和认可。这本该是宠儿的杰作,结果却成了弃儿。
以黄帝为古史开端的框架,就是自己设置 *** ,割断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建立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之前,都要有一个漫长的文明发展和民族形成的历史。自从我们的历史书是黄帝写的,文明史和民族形成史就被切断了。每个民族都有悠久的母系社会历史。我们的史书已经从进入父系社会的黄帝开始写了,之前的母系社会的历史已经断绝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之一主角黄帝被描绘成一个垂手拱衣, *** 天下的大帝。所有的发明创造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文化和治国的武功都记载在他的账上。是不是太突然了?就像民间传说中的“老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白胡子老头,所以叫老子。实际上,现实历史中并非如此。黄帝之前一定有漫长的文明发展和民族形成的历史。现在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持续了几 *** 。由于我们的史书把黄帝作为古史的开端,我们不得不尽力把之前的几 *** 压缩到黄帝存在的百年之内。这怎么能让人吃惊呢!
如果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以考古发现为基础,逐步还原被人为压缩的历史,就应该让古代史实事求是地往前走,而不是以黄帝为古代史的开端。
自从西方人获得了海上霸权,他们的舰队可以在世界各地 *** 航行以来,西方学者对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虽然不能说这些学者都是带着为侵略服务的目的在做研究,但总会有一些白人优越感和种族偏见。所以,当他们对我们的历史文化提出新的论点时,我们真的应该多加考虑,不要轻信。伦敦大学教授TerriendeLacouperie于 *** 4年编撰的《史记》》一书就是一例。他把巴比伦的古代史和中国的古代史作了比较,认为中华民族是从巴比伦来的。它的结论近乎武断,引用的论据相当勉强,难以令人信服。比如说,据说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是中国八卦和文字的源头,中国小麦就是从巴比伦传入的。所有的季节,闰月,12年周期,60年周期都来自巴比伦。公元前2282年,巴比伦酋长纳昆特率领比克族东移。这个首领就是黄帝;巴克是中国所谓的“老百姓”。这种理论认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都是外来的,与本土没有渊源,完全抹杀了黄帝之前的伏羲、神农等历史事件。对于尊重古籍的中国学者来说,应该说是无法接受的。但经过日本学者的鼓吹,传入中国,连章太炎等人都信以为真。
经过十余年的争论,“西说”逐渐消失,直到我国考古工作启动,仰韶古文化遗址被发现。何炳松的《中国古文明西来论》一书对“西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说,“欧洲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感到震惊,所以他们努力向西方表达中国的文化渊源,以表明西方人对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拉克斯伯里主动“来西方”是否有这个动机暂且不论,但他对研究中国文明的态度是很不慎重的,所以不可否认。
近百年来,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的时间排名之一,有6000多年的历史。对巴比伦来说,超过五 *** ;再次是印度,五 *** ;最后,对于中华文明来说,四千多年。一些对我们有偏见的西方学者甚至不承认我们的文明有4000多年的历史,反而认为只有3000年。文明史的长度是怎么算出来的?四大文明古国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这就要看“文明”这个概念怎么解释了,而解释的权力早已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他们认为,要说一个地方、一个民族进入了“文明”,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四个条件是:
不考虑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各个民族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反正是一刀切。符合我规则的就录取,否则都被关在“文明”的门外。正如何林先生在1998年2月24日给我的信中所说:
西方文化的根源是游牧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精神与农耕民族大相径庭。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衡量进入“文明”的时间,对于起源于农耕民族文化的中国和印度古文明来说,势必要吃大亏。四大文明古国有序的时候,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总是落后。这就是为什么。看来要争取公平待遇,就要有话语权,世界上很多民族也要有话语权。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决定。
中国文明史有多长?西方学者说:
一是在20世纪初,他们提出了“中华文明来自西方”的观点,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全长4000多年。
第二,20世纪中叶,他们以进入“文明”时代为条件 *** 我们。按照他们制定的标准,我们的文明史只能从“盘庚迁殷”算起,总长度只有3400年。
第三,到了20世纪后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得益于中国考古学家几十年默默无闻的努力,大量的考古发现终于迫使西方学者一次次改变对中华文明的看法。中国文明史有多长?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只能说:暂时不说话。
请阅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 年出版的中文版《WesternOriginoftheearlyChineseCivilization》《财经镜报曝光的总拍贷编者序》,就能明白他们“暂时不说话”的原因。这本书由英国的d崔瑞德和美国的费正清共同主编,其 *** *** 毋庸置疑。
《主编序》说:十几年前规划《中华民族起源之新神话》的编制时,当然是打算从中国历史最早时期开始。然而,在我们开始写这个系列的几年中,由于大量的考古发现,我们对史前中国和公元前之一个 *** 的大部分知识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发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70年代以来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进展。这些大量的新材料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历史的看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这些新证据和传统的文字记录之间做出公认的综合。尽管我们一再努力,试图策划并撰写一卷或几卷能够概括我们早期中国知识现状的著作,但事实证明,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可能还需要10年时间来综合所有可能具有持久价值的新发现。所以,出于无奈,我们写《剑桥中国秦汉史》的时候,是从秦、汉两个最早的帝国 *** 开始的。
他们当然知道“秦汉的各种 *** 、文学艺术、社会形态、思想 *** 都是牢牢植根于过去的,不了解这更早的历史就无法理解。”他们很想做,但是做不到。“非做不可,不可。”他们从秦汉开始写作,“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西方学者有的自信,有的霸气;有时候坦白很可爱,“出于无奈”说实话很可贵。
你应该写自己的历史,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拨开层层疑云,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是历史学家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写一本新的历史书并不困难。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此外,新的历史书籍的框架已经提出。请参阅《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教授》一文中的一段话,1991年第1期,《剑桥中国史》。苏教授对采访者说:
“今天,重建中国古史的任务正式提到全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面前,条件基本成熟。其主要标志是重建中国古代史的概念和脉络已经基本清晰。从宏观的角度,从世界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中国古代史的框架和脉络可以概括为:“百万年以上的文化之根,数万年的文明之始,五 *** 的古国,两 *** 的中国统一实体。这是我国历史的基本国情。』」
在新的史书中,除了对“百万年以上的文化根脉”作了简要的记述,介绍了元谋人、巫山人、蓝田人、北京人的自然环境和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外,进入了一万年前以来的中华文明史和中华民族史的范围。一万年前、五 *** 前、两 *** 前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逐渐从渔猎采集走向农耕,开始定居,进入母系社会。因为粮食有保障,所以我们可以在农闲时发明、改进工具、发展生产。从此迈入了“文明”的门槛。这就是传说中的伏羲神农时代。从5000年前到10000年前,南北都挖掘出了很多古文化遗址,说明我们的农耕文明已经开始传播了。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北方的水稻和小米。进入文明时代,有大量出土文物为证,不需要别人替我们鉴定。
大约5000年前,一些方形国家——城邦相继出现。因为对耕地和牧场的争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母系社会让位于父系社会。青铜器和铁器相继出现。这就是传说中的以黄帝为首的五帝时代,与部落结盟的夏商周三朝。从5000年前到2000年前,很多国家互相吞并,从多到少,最后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
从两 *** 前开始,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众所周知的,没有必要赘述。
因为我们习惯了“五 *** ”或者“五 *** 古文明”的说法,当我们突然说“一万年中华文明”或者“一万年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两种说法是不能共存的。其实“一万年”和“五 *** ”只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万年是文明史,是中华文明从开始到逐渐形成的历史。
五 *** 是一部民族史,是许多国家逐渐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历史。
中国五 *** 的历史写过去,包括 *** 、 *** 省和海外,至少有一百多年;一万年的中华文明史或中华民族史,至今连一个也没有。为什么不呢?也很好理解。因为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陆续发掘出足以证明中华文明存在万年的证据。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报告发表于1994年2月21日,距今仅5年。如果证据不足就急着写万年历史,岂不是自吹自擂?现在条件已经成熟,世纪之交即将到来,在新世纪写新的史书,是一件大事。此时不写,更待何时!
以前我们只知道“五 *** ”的时候,总以为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腹地,中华民族来自黄土高原。我们的文明是 *** 文明, *** 文明,有封闭保守的弊端,所以羡慕别人的海洋文明,蓝色文明的开拓精神。但通过对7000年河姆渡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我们知道,我们祖先的百越民族,吃米饭,汤鱼,纹身发,当时已经乘独木舟出海,是世界上最早的海上民族。百越民族以逐岛漂流的方式活跃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并于20世纪60年代迁徙到东南亚和诸岛
以前我们的考古工作没有起步,很多发明都找不到源头。西方学者指手画脚,以为都是外来的。比如水稻种植,据说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因为印度的考古发现发现7000年前就有栽培水稻了。不久前,湖南澧县蓬头山古文化遗址出现了距今9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用事实说明了问题。五 *** 历史中的许多难题,在一万年的历史中被一一解决。因为很多能 *** 中华文明的东西都是在这个时期构思出来的。
过去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西北,逐渐向南方传播。虽然有少数学者,如年长的历史学家卫聚贤,曾说中华文明起源于东南,发展于西北,但证据不足并没有太大影响。现在考古发现一再证实,凡是能 *** 中国文明的东西,如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都起源于南方。
我们常说历史人物在思想上会受到历史的 *** ,却很少想到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会受到史书的 *** 。由于传统史书的误导,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黄土高原的孩子,安分守己,不求上进,所以事事落后于别人,缺乏足够的自信、自尊和自豪感。如果你读了新的历史书,你就知道我们的祖先在 *** *** 前就已经在江汉平原开辟了富饶的鱼米之乡。据知,在六七 *** 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沿着东南沿海陆续在太平洋上航行;要知道世界上人类最重要的200项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是中华文明的产物。知道一万年来,中华文明一直领先,而我们只落后别人4%,每一个中国人会有什么感受?这些历史事件,不能震耳欲聋;这些历史事件可能是令人兴奋的!
我们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如果我们不下定决心,勇往直前,肩负起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我们将永远愧对祖先和子孙后代。从过去可以知道,我们一定可以从一部史无前例的、相对真实的新史书中汲取力量,受到鼓舞,从黄土高坡走向蓝天碧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二、浙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
1.浙江,这个被誉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地方,不仅是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发源地,而且还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文化,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印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2.浙江的美丽,早已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他们在浙江的山水间流连忘返,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如今,浙江拥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处都是旅游的瑰宝,值得人们一一探访。
3.杭州西湖景区,于2011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是杭州的明珠,以其独特的湖泊景观闻名遐迩,是中国唯一的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吸引了无数游客,他们不畏路途遥远,只为一睹其风采。
4.大运河,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它是世界上最早、最持久、空间跨度更大的人工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华历史文化的象征。
5.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距今已有5300至4300年的历史,是证明中华五 *** 文明的重要遗址。这里不仅保留了古城最初被发现时的风貌,也让人能够感受到良渚先民的生活和文化的气息。
6.江郎山,2010年8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江郎山位于衢州 *** 市,以其雄奇的山峰和秀丽的景色闻名。这里集自然风光、历史古道、人文古迹和丰富的风土人情于一体,是丹霞地貌的杰出 *** 。在霞客亭,你可以欣赏到三爿石的壮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 *** 斧神工。
三、中华核心文明为什么不在鱼米之乡江南和巴蜀却在中原地区
1、中华文明不是只有单一的发祥地,而是发祥于很多地方。不过说起来,发展的更好最繁盛的,却只能是中原地区。那么,为什么中华文明发展得更好的,是中原地区,而不是江南地区、巴蜀地区或者是西北地区呢?
2、江南地区和巴蜀地区,土地肥沃,出产丰富。照理说,他们应该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最核心的区域。但是并没有,反而是中原地区成为了核心区域。那么,这些地区和中原地区比较起来。存在哪些弱势呢?
3、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其一,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不适合人类生存。
5、我们现在感觉巴蜀地区和江南地区气候条件很适宜,是非常美丽漂亮的地方。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经过了长期的开发以后,大量的荒地已经被开垦出来了,毒虫猛兽不再那么多了,因此才显得很宜居。
6、但是在远古时代,人的力量是很弱的,人类的数量也是很少的。这些地方有
7、的原始森林,到处都是参天古木,藤萝纠葛。这显然并不太适合种庄稼。没有庄稼,老百姓生存就困难。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地方非常湿热,湿热就会产生瘴气,这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人吸收了很容易得病,所以生存很困难。
8、太热的地方也无法生存。古代没有冷冻技术,没有冰箱、空调,太热了,人会受不住,同时食物也没办法保存,容易 *** 变质。这样一来,人就非常容易生病,而且寿命会很短。
9、人类无法繁衍,文明就繁盛不起来。
10、而中原地区不一样。远古时期,中原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很好的,土地平整肥沃。现在我们看到的 *** 沙漠,是后期 *** 的结果,最早并不是那样。气候条件适宜,庄稼容易生长,人又少得病,寿命会很长,这样,文明自然就能够发展起来了。
11、其二,中原地区适合征战和发展。
12、一个文明能不能够发展起来,除了土地肥沃出产丰富以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其辐射力要很强。
13、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尤其是在远古及古代时期,战争的胜利是文明的保障。战争打胜了,文明就可以保存下来。巴比伦强盛无比,但是不断被外来的民族给摧毁,巴比伦文明就无法发展和延续下来。古希腊文明也是盛极一时,但是最终他照样被外来文明给摧毁。因此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壮大,就很成问题。
14、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相比于巴蜀地区以及江南地区来说,更适合打仗。更容易打胜仗。江南地区纵深并不是很开阔,尤其东边、南边都是海域,无法往那边延伸发展。比如春秋时期吴、越曾经是强盛一时的霸主,但是他们只能往中原发展,无法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因此。最终吴、越都全部消失了。
15、巴蜀地区的情况一样。古蜀国也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是古蜀国居于盆地之中,纵深发展不行。因此在战国末期,被中原的秦国给灭了。
16、中原地区则有一个非常开阔的地势。既有中心,又可以往四周延伸。所以整个中原文明几乎没有断代过,体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17、其三,中原文明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包容 *** 。
18、中华文明是一个整体概念,并不是某个个别区域就能 *** 。不过,中华文明也有多个源头,其中中原文明、巴蜀文明及江南文明是最重要的三个源头之一。
19、在这三个源头中,无疑中原文明对巴蜀文明及江南文明具有极大的辐射力。也就是说,无论巴蜀文明还是江南文明,都是在中原文明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比如黄帝和嫘祖的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然后就把蚕桑带到了巴蜀,最终孕育了蚕丛氏,孕育了古蜀国。
20、中原文明除了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外,还有强大的包容 *** 。中原文明也受到了异域文明的冲击,比如商朝武丁时期、“五胡乱华”时期、蒙元时期、满清时期等等,都是异域文明对中原文明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但是,无论怎么冲击,都没能把中原文明冲垮。中原文明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一样,具有强劲的吸水能力。
21、异域文明不但没能把中原文明冲垮,最终当它们进入中原文明以后,还会反被中原文明吸收消化了,其原先的文明,只能留下一些影子。这就是中原文明强大的地方。
22、而巴蜀及江南地区的文明,这样的特 *** 并不强,它们也早早地加入到了中原文明的辐射体系之中。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