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通海书画之乡和中国书画之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关于通海剑兰的诗句
1.关于写剑兰花诗句
1、春兰兮秋菊,常务绝兮终古。(屈原《离 *** 》)
1、春兰兮秋菊,常务绝兮终古。(屈原《离 *** 》)
2、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
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4.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5.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王勃《春庄》)
6.亭树霜散满,野塘凫鸟多。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马戴《秋思》)
7.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李白《孤兰》)
8.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杜牧《兰溪》)
9.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韩愈《幽兰 *** 》)
10.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刘禹锡《重送鸿举师赴江陵唐》)
通海剑兰、大雪素、小雪素、朱砂兰花是指滇兰四大名品,它们都是兰花。
大雪素:滇兰四大名品之首,宽叶莲瓣素白花素心品种,6-7叶,叶宽0.8-1.5cm,叶高20-70cm,着花2-4朵,花期1-2月,大理兰花传统名品。
全国第十四届兰花博览会特等奖—通海剑兰
又名:长叶春剑、通海建兰、草剑
拉丁学名:C.Longibractedtum Var.Tonhaise
通海剑兰,也称长叶春剑,早在清代就闻名全滇,是云南传统“四大名兰”之一。它以叶直立、形似利剑而得名。此兰原生种下山于何地无文字可考,但通海为其主要驯化地、栽培地、集散地,在通海古香古色的人文环境中渐成气候和特色,并广为栽培和流传,故人们以通海剑兰称之。
小雪素:别名素馨兰、小素心。是云南传统“四大名兰”之一。其叶其花都比大雪素窄、小,相比较而言定名小雪素,知名度与大雪素齐名。独产于洱源西山。是个自成品系的 *** 品种,有600余年的家养历史,再无野生发现,是云南的传统名品。
朱砂兰:和大雪素、小雪素、通海剑兰一起称为“云南四大传统名兰”,为云南寒兰之优秀传统栽培品种和 *** 品种之一。早年备受推崇, *** 四者中更高,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从1990年至2002年的13年间,通海共举办过9届迎春花街。
每届花街都于元宵节前后在县城举办,时间少则3日,多则9天。每届花街以县委、 *** 主办。
其中一至二届由老干局、老龄委承办;第三届文化 *** 参与参办;四至九届由宣传部、文化 *** 、县总工会承办。9届花街共有机关、企事业、乡、镇、村、集体、个体共638个单位参加。
展出花卉、盆景、根雕122830盆(件),彩灯40824盏(串),诗词植联2439副(首),本地外地诗书画爱好者在“ *** 村”即席创作作品860件,观众约466万人次。观众赞誉花街古今结合。
——————————————————————————————————————————
到了春天,准备种上唐菖蒲的 ***
——————————————————————————————————————————
二、清朝书法家有哪些
1、1,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的诗文思想 *** 、现实 *** 极强,写作不拘成法,任 *** 直率,古奥老拙,慷慨苍凉,奇思逸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书法草楷篆隶,无不精工,豪迈不羁,独辟蹊径,名满天下,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之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
3、2,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4、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5、3,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 篆刻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6、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 *** 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7、4,蒲华(1832—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浙江嘉兴人。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
8、5,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 *** 人物。
9、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三、清朝 书法 家有哪些
1、张照(1691年—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2、史称“ *** 颖敏,博学多识,精通音律”,康熙四 *** (1709年)进士,五十四年(1715年)入直南书房,官至刑部尚书,因罪免职,乾隆七年(1742年)复官,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奔父丧而卒于路上,卒年五十五,追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敏。工书法,初从董其昌,擅长行楷书,精于“馆阁体”,曾书范仲淹“岳阳楼记”。 *** 旋《初月楼论书随笔》称其:“书名最烜赫,其笔力沈鸷,洵足追步香光,而气韵远不逮矣。”著《天瓶斋书画题跋》、《得天居士集》等书。
3、乔大壮( *** 2年1月16日—1948年7月3日),原名曾劬,字大壮,以字行,号波外居士。成都华阳人。
4、先代自浙江绍兴迁蜀,书香门第,祖父乔茂萱在清朝有声望,曾为戊戌六君子收 *** 。少年游学京师,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博究经史诗文,复入译学馆,通法文,导师辜鸿铭称他是通才。旁及佛典,善作诗,书法早年学习虞世南,篆刻以秦、汉为法。尤工倚声,唐圭璋誉之为“一代词坛飞将”。
5、1915年任 *** 图书审定处专员。1 *** 7年赴南昌任 *** 秘书。1935年任 *** 大学艺术系教授。后任重庆 *** 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 *** 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1947年因 *** 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许寿裳之荐,任 *** 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2月19日许寿裳在台北被害,继任系主任,因拒绝 *** *** 被辞退,遂返回南京。不久因目睹许寿裳惨死,深受 *** ,同年7月3日在苏州枫桥投水自尽。著有《波外乐章》、《波外楼诗集》、《乔大壮印集》、《乔大壮书法集》。黄墨谷辑《乔大壮先生手批周邦彦〈片玉词〉》等。
6、刁戴高,清朝书法家,学者。擅绘画,工诗词,通韵律。字共辰,号约山,浙江慈溪人。少时以诗书名,后多病,有足疾,常坐卧一榻,吟诗习书。法颜体柳体,擅写榜书,笔力雄健。生前求书者络绎不绝,拒不为名人显贵署名,曰:“吾书五尺童子望而识之,奈何俾捉刀乎。”
7、丁传靖(1870年—1930年),字修甫,号暗公,别署沧桑词客、贪嗔痴阿罗汉、招隐行脚僧。江苏丹徒人。清代书法家。
8、光绪二十三年( *** 7年)副贡,陈宝琛荐为礼学馆纂修,后寓居津门。工书法,不订润例,求字者洛绎不绝。著有《闻公诗存》、《宋人轶事汇编》等。《中国书法大辞典》有传。
9、范骧(1608年~1675年),字文白,号默庵。海宁人。
10、明朝贡生,善书法。家贫,著述不辍。清初举贤良方正,坚辞不就。因庄廷鑨明史案被 *** ,后与查继佐、陆圻等无罪开释。有《点庵集》、《昭代尺牍小传》。
11、黄易(1744年—1802年),字大易、大业,号小松、秋庵、秋影庵主、莲宗 *** 、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篆刻家,书法家。师事丁敬,与之合称“丁黄派”。西泠八家之一,人们一般习惯把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个人称为前四家。篆刻较丁敬又有创新,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谱》。书法最精隶书,结体参钟鼎法,颇古雅。
12、孔继涑(1727年-1791年),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山东曲阜人。孔传铎第五子,孔继汾之弟,孔子六十九代孙。
13、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法,为张照女婿,在“玉虹楼”上苦练12年,得其笔法,后学宋代“四大家”,造诣颇深。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国朝名人法帖》等。继涑是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的叔祖,昭焕不满继涑 *** 手府务,以“房屋越制”、“妄图篡位”的罪名,将他逐出家族。死后葬在曲阜城西的大柳村前。
14、梁巘(?—1785年),字闻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安徽亳州(今毫县)人。清代书法家。
15、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粱继宗、祖父梁尔禄、 *** 粱接孟。初为咸安宫教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官至四川巴县知县。晚年辞官,主讲于寿春书院。工书法,初学李邕,与孔继涑称“南梁北孔”,与梁同书、梁国治有三梁之称。殁后葬于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庄村后。著有《评书帖》、《论画笔记》。
16、梁国治(1723年~1786年),字阶平,号瑶峰、丰山,会稽中塘中塘梁巷村(今属上虞)人。清代书法家。
17、父梁文标,当过刑部司狱,有惠政。国治自幼颖悟,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乾隆十三年(1748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一年(1756年)授广东乡试正考官,隔年接任广东道员,二十五年(1760年)署粮驿道,三 *** ,还京,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工书法,自谓在谢太傅、张曲江之间。洪亮吉谓之堆墨书。时人将他与钱塘梁同书、毫州梁巘并称“书坛三梁”。卒时加封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敬思堂文集》。
18、梁同书(1723年—1815年),字符颖,号山舟,晚号不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
19、生于清雍正元年,其父大学士梁诗正曾奉敕编《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自幼接触书法,能写擘窠书,工于楷、行书,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取法米芾,以后融汇贯通,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代四大家,又与梁巘、梁国治并称三梁。同书善于鉴别前人手迹,过眼即判其真伪。嘉庆四年(1799年)以77岁高龄仍能节录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钱泳《履园丛话》曰:“侍讲早年书宗赵、董,惟自壮至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全无帖意。”嘉庆十二年(1807年)复出为官,不久以足疾告归。卒于嘉庆二十年。著有《频罗庵遗集》。
20、梁诗正(1697年—1763年),钱塘人,文泓侄,字养仲,号芗林。清代书法家。
21、父梁文濂,叔父梁文泓。五岁始能言,长于文学,同杭世骏、陈兆等六人结“月课诗社”,雍正八年(1730年)探花,乾隆时历任礼、刑、户、吏部侍郎,官至东阁大学士,执掌翰林院,常随乾隆出巡。工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征明,晚年师颜真卿、李邕,编历代名家书法真迹《三希堂法帖》。受命撰《唐宋诗醇》。十二年选入上书房。病逝时家无子侄,许多财物被窃。赠太传,谥文庄。其子梁同书亦是书法大家。
22、梅调鼎(1839年-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浙江慈溪人,清末书法家、画家。其书法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幼学颜体,几可乱真。行草宗法二王。中年学欧阳询,晚年潜心研习魏碑书法。梅调鼎长年在上海、宁波二地做账房先生,家中清贫。其书法对海派书法影响很大,并开创了近代浙东书风。
23、沈景修(1835年- *** 9年)字蒙叔,号汲氏,晚号寒柯,清季浙江秀水(嘉兴)人。
24、同治四年(1865年)拔贡,为分水教谕。善书法,得杨少师(杨凝式)《韭花帖》真传。偶写花卉,效法悲盦。当时与海上画派任伯年、舒浩等关系密切。[1]有子沈庚藻。
25、沈道宽,1772年-1853年,清朝书法家、画家,字栗仲,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先世居于鄞县,后来入籍大兴(今北京市)。
26、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及第,曾在湖南省的酃县、桃源做知县。工于书法,擅长画山水画。享年八十二岁。
27、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
28、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至翰林院编修、侍读,后又任云南姚安(今云南建水县)知府,罢归,遂绝意仕途,而与姚鼐等文人墨客交游。王文治工诗文,善书法,工书法,以行草尤擅胜场,能得董其昌神髓,时称“淡墨探花”,“谈墨翰林”。姚鼐《惜抱轩集》说他努力习书,到达“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的地步。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齐名,合称四大家,时谚称:“天下三梁(梁同书、梁国治、梁诗正),不及江南一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中年以后笃信 *** ,长年吃斋,“尝自言:吾诗字皆禅理也”[1]。著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
29、吴大澄(1835年—1902年),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
30、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四年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修黄河水患,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郑州十堡”工程。光绪十五年(18 *** )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光绪帝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光绪 *** ( *** 2年)授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 *** 4年)因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罢归。
31、吴善画山水、花卉,尤精于篆书,少从陈硕甫学篆,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启发,结合小篆与金文,自成一家。作品有《恪斋集古录》、《古字说》、《权衡度量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
32、杨宾(1650年—1720年),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山人、小铁,人称“杨大瓢”。浙 *** 阴(今绍兴)人。清朝书法家、旅行家。
33、少年颖悟,精通《汉书》和杜诗,八岁能作擘窠书(榜书、泛指大字),工书法,清梁巘《评书帖》称:“杨宾得执笔法,学右军、长公(苏轼),圆韵自然。”其父杨越在浙东通海案因掩护钱缵曾幼子获罪,康熙元年(1662年)与夫人范氏被流放到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领5岁弟杨宝(杨实)与两个 *** 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八年后,叔父病故,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1675年)成婚于苏州。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拒不应试。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
34、康熙二 *** 春,康熙南巡,杨宾率弟泣请代父戍边,不准。后来杨宾为探望 *** ,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来到宁古塔,一路上游览凭吊,常向 *** 退卒询访遗闻逸事,将东北沿途所闻所见,撰成《柳边纪略》一书。康熙三十年(1691年),杨越竟卒戍所,不许归葬。杨宾四处奔走,跪泣衙门陈情达455天,纳贿于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门下,乃准返葬,其母范氏“悉散家财,单车就道”,而“土汉送者,哭声填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病逝,葬于苏州。著有《金石源流》、《大瓢偶笔》、《晞发堂诗文集》、《大瓢先生杂文残稿》、《塞外诗》、《藩镇考》、《日富编》、《客舍钞存》、《游西山诗》等。
35、杨沂孙(1813年—1881年),字泳春,号子舆,晚署豪叟,中国江苏常熟城区人。中国清代书法家。
36、少从李兆洛学,精于《管子》、《庄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杨以篆书著称于世,尤爱“篆 *** 之学”,初学怀宁邓石如,后吸收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遂自成一格,直追唐人李阳冰;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七言联》为晚年作品。著作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文字说解问伪》、《在昔篇》、《观濠居士集》等。
37、沈荃(1624年—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清朝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38、生平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工书法,学董其昌、米芾字体,入直南书房,为康熙所器重,康熙曾对李光地说:“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 *** 作有《行书如天马赋轴》,又擅长画花鸟、走兽,形象逼真。康熙二十三年卒于官。著有《充斋集》。
OK,关于通海书画之乡和中国书画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