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鱼米之乡缺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鱼米之乡缺水以及缺水问题怎么解决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塔里木盆地造一个巨大的湖泊,新疆能变成鱼米之乡吗
1、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是中国更大的盆地,总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甘肃、新疆边境。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800~1300米,地势西高东低。塔里木盆地大部分都是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万平方公里,大约占塔里木盆地总面积的80%。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是中国更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第十大的沙漠。
2、塔里木盆地位于暖温带,年平均气温9~11℃。由于位于内陆地区,非常干燥缺水,整个盆地基本上都是沙漠 *** ,鲜有植被覆盖,昼夜温差极大,因此中心区域属于无人区。罗布泊就位于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也有湖泊,不过多是一些季节 *** 的湖泊。
3、新疆总面积1 ***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更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1/6,地处亚欧 *** 腹地。塔里木盆地占据了新疆总面积的24%,被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环抱。新疆北部还有个准噶尔盆地,是中国4大盆地之一。整个新疆属于温带 *** *** 气候,特点就是干旱少雨。
4、受限于纬度、海拔、地势地形等因素,新疆地区降水少,降水量少导致植被少,恶 *** 循环地表水蒸发得也快。要想改变新疆的气候,就只能通过大量的水资源来进行调节。
5、如果塔里木盆地变成一个湖,由于湖水不能流动,必然是像青海湖那样的咸水湖。青海湖总面积4435平方公里,如果整个塔里木盆地被水淹没形成湖泊,那将会是世界上更大的湖泊。目前世界上更大的湖泊是里海,面积高达38万平方公里,位于欧亚 *** 交界地带。鉴于还需要住人,给动植物留下生存空间,就先弄个10万平方公里的大湖吧。
6、水资源确实是影响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地下及地表水资源充沛,绿色植被也就较多。热带雨林就是因为降水多,温度高,所以植被才十分茂盛。
7、如果在塔里木盆地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整个新疆的气候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不说变成鱼米之乡,至少更加适合人类居住了。生命需要水,丰富的水资源将导致该地区的生态 *** 发生巨大改变,地下水位提升,动植物将变多。
8、水的比热容比沙子高,一个巨大的湖泊意味着巨大的水汽蒸发量,湖周边地区的气温将会发生巨大改变,昼夜温差将会变小,空气也将变得更加湿润。大量的湖水蒸发后能够在盆地内周边地区形成降雨,使得塔里木盆地更加适合农业耕种和人居生活。不过由于塔里木盆地周边基本上被高山环抱,这些降水可能很难滋润到新疆其它地区。
9、造一个湖泊,要想不让它干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不断的供给水资源,还必须把湖周边的生态搞起来,用来涵养水源地。
10、目前,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高山上的冰雪,塔里木河等河流就是冰雪融化后形成的。如果全球变暖,四周山脉上的冰雪完全融化,塔里木盆地就能形成一个湖泊。全球变暖,对于新疆来说可能是个好事,但对于全人类来说却是大灾难。
11、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引水济疆也是一个大工程,更别说在塔里木盆地硬生生地造一个巨大湖泊。从渤海引水,所需要的工程量也是惊人的,效益不高。如果从雪山众多的 *** 引水,要好一些。
12、有水的地方就有绿洲。其实,植被也能影响气候,植被除了可以固定水资源,减少降水后的蒸发量,植物的蒸腾作用还能形成丰富的水汽资源。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要想改变塔里木的气候,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进行。不过,这种方式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13、其实,在几 *** 前,塔里木盆地就有一个大湖泊,那就是如今的罗布泊地区,曾经的楼兰古国就是因为它的存在才得以繁荣兴盛。据考证,该湖泊面积大约为2400~3000平方公里。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的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在只剩下 *** 盐地。
14、水对周边环境的改变确实很大。在塔里木盆地造一个湖泊,现在看可能成本高,效益不大,未来如果使用新式能源,能够源源不断地将海水输入到塔里木盆地,那么新疆真的能够变成鱼米之乡。
二、我国贫水地区资料
中国的西部。在中国的西部比如山西、甘肃那些地方,非常的缺水!部分地方每家每户都是靠老天来吃水。下雨的时候,挖个水池,把雨水储存起来,平常就用这些储存的水来吃!
而且吃水非常的节省,洗脸的水用之后要来洗脚,洗完脚之后再留作他用。
山西,陕西,甘肃。中国西北部地区。非常的缺水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 *** 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 *** 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 *** 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 *** 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 *** 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 *** ,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 *** 缺水的严重状况。受 *** 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国7大水系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其中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I~Ⅲ类水质要求。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下去,究竟还有多少水是我们能饮用的。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武汉市占18.1%,南京市占15.8%,重庆市占8.8%;四大城市合计占73.4%,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市内河道蜿蜒、黄浦江水身边流、紧贴长江与东海的上海,享有“东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与中国北方一些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尽管上海的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从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来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45立方米,比北京还少,大大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全国排名仅为第23位。
上海地处长江、太湖两大流域下游,水质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响,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资源上的更大问题是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是一个典型的水质 *** 缺水城市。据环境部门对上海主要河道的断面监测,上海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仅剩下1%,劣V类水质却占到68.6%。
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上海市民80%的饮用水来自黄浦江。尽管近年来上海市 *** 加大了对黄浦江环境整治力度,但“ *** ”污染依然触目惊心。目前,每天仍有数百万吨废污水排入黄浦江,一年则高达20亿吨,比全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径流量还多,致使黄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质终年维持在Ⅲ类至V类之间(国家规定饮用水水源水质必须在Ⅱ类水以上),这已经给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形成较大压力。由于黄浦江取水量的不断增加,而上游来水不足以稀释排入的污水,影响到黄浦江的自净能力,加重了水质污染程度。同时,又因黄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对城区的水厂取水口造成极大威胁。
很多来过上海的外地人,都对上海自来水浓重的漂 *** 味记忆深刻。这座城市的水源——黄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经让在水资源方面颇富优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惊。
江南之美在于水。然而,水乡江南,却面临着缺水的困境,“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尤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区,河网纵横,尤其有钱塘江、太湖和长江水可资利用,看似水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用水量已远超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资源保护不当,大量水体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这一地区尤为突出。
在浙江境内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的宁波市,最缺水时一些运水车在日夜不停地奔跑着,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象山县著名的针织企业巨鹰集团,为了解决缺水困境,雇用了6辆载重24吨的大槽车,24小时不停地向厂里送水。
位于浙江省东部的舟山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当地 *** 不得不花费巨大的成本大规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国际商贸城市义乌,市区有时每周正常供水仅9小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据称,在义 *** 两样商品更好卖,即水桶和水泵。
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缺水,这一让水乡人感到无比陌生和尴尬的事实已经真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苏锡常平原等历史上的天府泽国,目前基本上都处于程度不同的缺水状态,一些地区出现了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水资源危机给江南水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也许是生在水乡,感觉不到水的珍贵,很多企业的发展都是以对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为前提的,经济发展的代价异常沉重。据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统计部门所做的《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测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业废水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6.8亿吨。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计算,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在GDP年均增长9%的情况下,到2010年浙江省废水的排放量将是目前的2倍,届时,生态环境将面临异常沉重的压力。对水资源的 *** 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自然界的报复,江南水乡遇上了和塞北边陲同样的境遇,不仅工业用水,连生活用水都成了问题,不同的是,这里不是没有水,而是有水却不能喝。面对严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称,缺水已经击中了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软肋。
被誉为“空气中也能拧出水”的广东,近年来却面临着缺水的困扰,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
广东地处我国 *** 带地区,雨量充沛,而且还有我国东南地区更大的水系珠江穿境而过,其水资源总量为4190亿立方米,高居全国之首。但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拥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逼近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的紧张警戒线。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拥有量不足2000立方米。粤西湛江地区仅为1500立方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几年连年干旱,广东干旱缺水问题已十分突出。
据统计,全省约有1600万人饱受水质 *** 缺水之苦。粤东、粤西及沿海地区,以及粤北石灰岩山区已威胁到供水安全,东江流域及周边地区也潜伏着用水矛盾。广东省地质勘察局预测,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年平均拥有3300亿立方米水资源。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广东经济的迅猛发展,江河水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河道几乎“有河皆污”,水生态环境恶化,不少河道已到难以治理的地步。根据民革广东省 *** 会对珠江三角洲区域5147家重点工业污染源的调查统计,工业废水折合每天的排放量为235.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为每天660.5万吨,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240万吨。这些尚未包括该区域内1000余万外来工带来的负荷。从2003年以来,广东省的降雨量减少了30%,全省4大河流的水量创历史新低,严重的干旱又引发了咸潮上溯等诸多问题, *** 了淡水水质。这一切造成全省1600万人水质 *** 缺水。
地表水不够用或地表水受到污染不能用,人们就转向地下水。但是,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却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恶果。
•环境埋单:长三角的地面沉降之忧
为了应对水质型缺水的困境,在长三角(长江以南)1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 ***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由苏、沪、浙三省市地质矿产调查部门历时5年完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指出,长三角地区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其中上海市区、江苏苏锡常地区、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经形成三个区域 *** 沉降中心,更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08、0.82米,形成了三个大“漏斗”,并且地面沉降在长三角地区有连成一片的趋势。苏锡常地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更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如果不考虑极值,依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70厘米,长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经济埋单:缺水遏制珠三角发展
2004年袭击珠江三角洲番禺、东莞、增城、珠海、中山等地的咸潮灾害,使得大量的海洋咸水逼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导致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咸度升高,淡水缺乏。
中山市联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以生产塑化原料、树胶制品为主的台资大型企业,年产量10万吨,占据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该类产品的1/5。
当咸潮袭来的时候,联成公司尽管颇有准备地启动了此前花费50万元人民币打造的蓄水量3000吨的化工消防两用储水槽,造价150万元的咸水淡化设备也紧急开动,但产量还是下降了两成。该公司技术人员表示,以年产10万吨,360个工作日,每吨产品9000元计,仅减产20%一项就意味着每日公司要白白损失至少54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启动咸水淡化设备每日所增加的生产成本。
中山市另一饱受咸潮之苦的印染企业老板郭先生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为受咸潮 *** 缺水的影响,他的企业目前已前后停工好几次,损失无法计算。
咸潮也给“鱼米之乡”的珠三角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番禺石楼镇的一些稻田边,尽管水沟里蓄有一些水,然而田地却龟裂着。因为咸潮,沟里的水咸度已达5%o,而如果农作物“饮用”咸度超过4%o的水,半个月后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枯萎。
水质 *** 缺水对当地农业的影响是明显的。统计数据显示:广州番禺区2005年全区早稻面积计划完成6.5万亩,同比减少2.1万亩,近1/3的稻田无法下 *** ;甘蔗面积5.2万亩,同比减少0.1万亩;蔬菜面积11万亩,同比减少1.8万亩。
广东省水利专家表示,华南一带沿海地区随着经济急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常住人口增长,相应的环保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江河水流量减少,这是当地咸潮入侵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其次,近年来珠三角一带滥采河砂行为愈演愈烈,严重 *** 河床,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上溯频率大大提高,范围扩大。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三、中国缺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及对策
缺水的主要原因归根究底是人类造成的。人类的城市无节制的扩张,以及大量的一次 *** 筷子的使用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5000亩森林等于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现在每年只要有大雨下游马上就有水灾,原因就是暴雨直接汇流成河没有被植被吸附截留。记得小时候我们老家(属于湘江的支流-沅江的上游)下大雨后要过两三个小时才会发大水(不是浑浊的大洪水),雨季过后河里面的水四季长流。可现在只要一下雨过不了半个小时就山洪暴发,雨季过后河里的水就成了小溪流,有时甚至断流。沅江的上游尚且如此,更何况长江。现在每年都会听到洞庭湖船因水位下降船只搁浅的事。
另外由于人口的膨胀,工业化的发展对地下水的采用也加剧了水源的枯竭。
1.要保护森林,坚决不要使用一次 *** 筷子,要 *** 禁止生产一次 *** 筷子。 *** 杜绝用木材来加工纸浆,而是鼓励用稻杆、麦秆、玉米杆等农作物来代替木材。另外对于山区不要盲目鼓励修路、以及建 *** 生态的厂。这些年福建不少老板到内地山区开石材加工 *** 了大量的森林植被用来修厂房、运石材。
2.解决执行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要是全国各地都真的做到了,对森林覆盖率的加大会是很有效的。可惜都是中国的 *** 太多,退耕还林弄虚作假的事各地都有发生。有的承包大户为了临时应付检查竟然将成片的树木砍到重新载树苗。这种人不但不保护生态还在毁林。
我认为国家更好能将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当做一项基本国策来处理来重视,就像搞计划生育一样打持久战,像计划生育一样深入人心。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从心底养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好心态,好习惯。
关于鱼米之乡缺水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