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陈晓明 之乡,以及黄晓明哪里人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难忘的家乡行
家乡日前信,新宅已建好。我们去暖房,家园更漂亮。
路途虽不远,心情似火烧。送我回家乡,火车快快跑。
走在乡间路,空气清新好。近乡情更浓,只嫌路悠长。
随着汽笛的长鸣,2021年7月4日11点我们兄嫂弟五人(郭德华、刘桂福、郭德林、祝信、郭德培)在北京站踏上了归乡的列车。列车疾驶在北上的铁轨上,经过四个小时的行程,于下午三点到达山海关,后转乘长途汽车于当日下午四点三十分抵达我们的家乡——前卫。三嫂早已订好出租车在老道口站等候了。我们从长途车上下来,三嫂便迎上前来,将我们的行李放进后备箱,司机拉着我们不一会儿就到了东大村316号我三哥德海家了,也就是我们父辈祖辈曾经生长居住过的地方。只见昔日低矮破旧不堪的房子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坐拔地而起的,地基有1.5米高,东西长有20米,高约3.5米,进深约10米,并且外立面墙还贴有白色瓷砖的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老宅与新房的变迁,展示了我们的天祖父(郭大珍)、高祖父(郭恩)、曾祖父(郭殿魁)、祖父(郭祥)、先父(郭荣生、郭荣贵、郭荣久、郭荣庭、郭荣昌)与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郭德海、宁桂芝夫妇)艰苦奋斗的历程,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家族共同奋斗的结晶。
记得叔父郭荣昌所著《家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到:胞兄荣贵素日生活艰苦朴素,节衣缩食,若有积蓄,便寄给 *** ,以便集中财力,购买几亩耕田,从此,我家便由租种别人的田地,逐渐过渡到耕种自产田,确实来之不易。1949年初,前卫土改,我家划为富农成分,后因劳力少,又改为小地主。当时将我家私有田地和两间半北房及前后东部半个院落全部交出,分给别人占有。胞兄荣贵为了解脱先父郭祥在精神上的压力,只好自沈阳弃职还乡务农,代父忍辱负重。 *** *** 以后,胞兄荣贵与三子德海及儿媳宁桂芝三人,齐心协力,想尽办法,重建家园,并在表弟许宝库的帮助下,终于在1981年6月9日(农历五月初八日),以1600元的代价,将土改运动中所失去的长达三十二年之久的部分房产和东半部前后院落,全部购回,使祖传房产又完整地归还于我家。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座二百多年的老宅子承载了诸多的酸甜苦辣,见证了人世间诸多的冷暖情怀。如今老房已是饱含沧桑,危在旦夕,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由此可见,这幢新房在德海三哥嫂艰苦奋斗下,它凝聚了我们这个家族几代人所付出的心血,更是一簇为之奋斗的盛开的鲜花,它的璀璨之光必将照耀在我们郭氏家族的每个角落。
到家后,之一顿晚饭三嫂为我们准备了家乡的特色饭:水豆腐就豆干饭。水豆腐就是将磨好的豆浆经点卤水后形成的豆腐脑盛在一个柳条编成的浅子里滤去水分,然后将其盛到碗里,再浇上肉末做成的卤,尽情享用,最后还要盛上一碗由红小豆和大米焖制成的豆干饭。这是一顿家乡味道十足的晚餐。
第二天(7月5日)早餐三嫂买来了一大盆豆浆和油条。只见豆浆上漂着一层油皮,味道鲜美,浓浓的豆浆这是在北京绝对买不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前卫待了八天,也就足足喝了八天的豆浆,大家一致认为,绝不能浪费了这几天的美好时光。早餐过后,我们五人便去参观镇南头的前卫著名的斜塔——前卫歪塔。
据《绥中县志》介绍,早在30多年前测量结果: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12度,塔尖移位1.7米。它是一座实心密檐式砖塔,石筑塔基,砖砌塔身,分 *** 八角形。塔身有砖刻飞天、佛龛佛像、花纹、狮子头等图案,刀法绝妙,线条清晰。单顶,原有顶盖,现已残缺塌陷。有专家判断此塔为辽代中前期所建,距今约一千多年左右。年代久远,至于何时开始倾斜,已无法考证。前卫歪塔又名瑞州古塔,该塔建成之后虽几经 *** 与洪水 *** ,却始终斜而不倒。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5.2度,而前卫斜塔比比萨斜塔倾斜度还多8度,塔基的砖石经过千百年风雨的侵蚀已经风化,呈锥形上粗下细地支撑着砖塔,该塔于2010年秋天开始进行保护 *** 维修,塔基也用青砖填补砌实,水泥勾缝,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午饭为了更加体现农家饭的味道,我们烧起了大柴锅,用柴锅做出的饭菜更香。柴锅是安置在正房窗户外地面上的,它的烟道是经过正房的火炕直通房顶上的烟囱的,这样柴锅一烧,即做熟了饭,也将炕烧热,去除了炕里的潮气。五嫂、三嫂、大嫂负责烹饪,五哥则坐在塑料凳子上当起了火头军,一把把柴火放进灶坑,将大锅烧热,烹饪即将开始了。这时突然嘎吧一声,只见五哥坐的凳子裂了,碎片一地,五哥身体后仰,双手也顺势向后斜撑着地面坐在了地上,三嫂也瞬间双手拉住了五哥的双腿,此情此景,我们大家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五哥的身后就是一米五深的菜地,三哥就是在这个地方不慎跌落至腿伤的。惊魂过后,后怕犹存。节外生枝的 *** 曲,挡不住吃农家饭的热情。德林大哥又充当起了火头军,只见他头戴斗笠,蹲 *** 来,手拿玉米秸把灶火烧的更旺,嫂子们各显其能,不一会儿,带有家乡味道的饭菜上桌了。大家吃着,喝着,聊着,谈笑风生,五哥不时地也举起酒杯向大家祝酒。
下午三嫂带我去了前卫镇北边的北大甸子,也叫北大村。他距前卫镇两公里。
说起北大甸子,那是我史姥爷的大女儿的婆家,婆家姓陈,所以我叫她陈大姨,陈大姨的二儿子叫陈绍伯,所以北大甸子就是沈阳陈绍伯二哥的老家。经二哥介绍,我见到了他的堂弟陈绍光。陈绍光比我小两岁,今年 *** 岁,他将我和三嫂热情地让进屋,拿出自己种的套袋大黄杏招待我们。说起套袋杏,我还是头回听说,只知道苹果有套袋的,还没听说过杏也有套袋的。经绍光介绍,市场上卖的杏没有套袋的,只有自家种的杏才给套上袋,这种杏才是真正无污染无公害纯绿色的呢。随后绍光带我到村子上转了一圈。只见村大道水泥铺路,南北两侧是排水沟,干净整洁,无异味。家家都种果树,各家院里也是水泥地面,与堂堂的前卫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前卫镇主街路面坑洼不平,垃圾满地,无人清扫,路两侧没有排水设施,下雨一街泥,晴天泥坑也不少,蚊蝇滋生,来前卫第二天,我们一行五人,我是之一个中招的,也是被咬的最厉害的,直至返京,身上足足咬了二百多个包,痒痛难忍。
我俩沿村大道一直走到西头,看到一个大宣传牌:辽宁省果树所绥中苹果良种苗木繁殖基地,苗木负责人陈晓明。据绍光讲陈晓明是绍伯二哥的外甥。我回到家,问我德海三哥,陈晓明你知道吗?三哥说:知道啊,我买的 *** 都是陈晓明的。回京后,我将陈晓明的事说给绍伯二哥听,绍伯二哥说:陈晓明是你二嫂的外甥。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陈晓明与绍伯二哥、绍光兄弟的关系。由于时间较紧,就没前往陈家的祖坟祭拜。参观完后,绍光开车将我和三嫂送回前卫。绍光应邀,也进家中小息片刻。一进门,绍光和我三哥见面,原来都认识,他们曾在一起卖过菜、苹果等。这真是亲戚越走越近啊!
我回前卫好几次了,曾经听德海三哥说起:有一次陈绍伯二哥来他家打听去史姥姥茔地如何走?我二姐小时候还独自从史姥姥家(现在的古塔大队队部)去北大甸子的陈大姨家玩。所以北大甸子也是我一直想去看看的地方,这次回前卫终于如愿以偿了,使我难以忘怀。这里还要感谢三嫂的一路陪行。
说起老家的新房,三哥三嫂家欢的功劳可是有目共睹,功不可没的。他们在前菜园的西侧首先搭了一间简易小房作为临时住所及建房指挥部,各种实施方案,项目运作,整体规划,资金管理,物资调运,图纸出炉等等都是出自这间不平凡的小屋。三哥三嫂共同设计,三嫂画图,乙方照图施工。基础建设这里还要包括上下水的走向,预埋管的位置,厨房排烟管道,卫生间新风管道,水井的位置,室内补水泵的位置,以及太阳能上水出水的管道,卫生间的排污管道,前后菜园浇水的问题,化粪池的位置等等都要一并考虑进去。建房更重要的一项就是供电 *** ,强弱电的分布,路由的走向,配电 *** 的布局,灯具的安装等等,这些都是由家欢一人设计施工完成的。
新房如期建成了,后续工作还有很多。由于新房的地基高出原有地面1.5米,房前还要修一条坡道,这条坡道是三哥一人亲手先用河石垒砌坡道两侧的矮墙,中间再填上碎石废砂,待多场雨后,砂石落实后,再在上面抹上水泥,这时这条坡道才算告捷。在后院的东南角三哥还亲自挖了一个污水井,用来收集厨房和卫生间的污水,井深有两米,直径约一米五,井内四壁干码河石,以便渗水。
为了建房装卸施工材料,大型施工机械进场,后院的院墙拆了,现在三哥刚刚砌好东头的一小部分;前院大门还要东移两米多,把旧的大门拆下来装在后院,前院再建一个新门楼;前院东侧北端还需重建一小房,用来放一些小的设备;新房的西头还要压一间小房,用来放一些杂品之用。这些活我看少说也得干上两年。可偏偏不幸的是,三哥于6月27日上午在新房西边的厅门处不慎脚下一滑,由高台跌落在菜园地上,造成左小腿骨折,我们去时,已经打了石膏八天了。三哥是位好强的人,闲不住的人,更是位心灵手巧的人,就这样了,三哥还要下地,我们直安慰他,不要急于下地干活,以免前功尽弃,待伤彻底好后,明年再干也不迟。这是多么勤劳的三哥呀。
前院菜园种了很多的黄瓜、豆角、茄子、西红柿、生菜,土豆、韭菜、小葱等,我们去的这个季节,土豆已经起出来了,正是黄瓜、豆角生长的旺季,我们每天都吃新鲜的蔬菜,吃不了的黄瓜、豆角,头天晚上都要摘下来,要不然就长老了。这样,第二天起早四点钟三嫂就将这些菜拿到前卫镇集市上去卖。由于我们在这,三哥又 *** 了,家里还有许多的活,三嫂就将这些菜能 *** 的话就便宜一点 *** 出去,也就换个酱油醋钱,以争取时间早点儿回来。摘黄瓜豆角我没经验,都是德林大哥干的,有时我只是打打下手而已。
6日上午我们沿瑞州城城垣遗址转了一圈。
前卫镇在很早以前也叫瑞州城,而我们老家就坐落在瑞州城北城根以南100米左右的地方。这天我们兄嫂五人前往北城墙遗址参观,但见城垣草木丛生,城墙遗址高有7,8米,顶端宽有3米左右,城墙北侧倒满了垃圾,废弃的塑料袋随处可见。为了保护这段古城墙,前卫主街由南往北走到此处时,道路向西拐了一个小弯,然后再拐回来继续向北延伸。顺城墙东行,走到城墙东头已是断壁,无路可走,但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即是我们常说的沙河,遂即西行返回。这沧桑的历史,犹如一幅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8日我们一行五人在前卫新道口乘长途汽车去高岭镇我琴姐家串门,看望琴姐 *** 一家人。琴姐在早我已四十多年没有见到了,最近的一次是在2019年我老叔的追悼会上见到的。琴姐大名叫吕秀伟,是我二姑的二女儿,至于她的身世,叔父郭荣昌所著《家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到:次女郭荣春, *** 元年(1912年)十月初九日戌时生,年二十七岁嫁前卫城,南皇罗山子村吕金生,于1948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下午,在解放辽西战火中,带领两个女儿从家里出逃,刚走出大门口外不远,不幸中弹惨亡。时年仅三十七岁,其长女五岁与母同亡,均葬于黄罗山子村吕家茔地。遗有次女吕秀伟,当时尚不足周岁,因腿部中弹皮而 *** ,匍匐在地,幸免于死。嫁高岭镇南郝家沟村张国臣。
琴姐听说我们要过去, *** 早早地就去车站等候我们了。当我们乘坐的长途车到达高岭站,我们走下汽车时, *** (张国臣)便迎上前来,与我们一一握手,将我们带到家中。
琴姐家的房是依山而建,从房的南面向北望去,此房是三层小楼;而从房的北面向南望去则是两层的楼房。琴姐的房间干净整洁,摆有佛龛,贡品,是一位地道的忠实信徒。
一进家门,琴姐便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小弟啊,你还记得琴姐啊,你没把琴姐忘啦,我可想你了。我说:那怎么能不记得您呢,您是我琴姐呀。我还记得您,那年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二姐大哥他们都去 *** 了,您来我家,我三夏劳动回来,到家后您就把我劳动盖的被褥给拆洗了,这事我记得清清楚楚的呢。琴姐的思亲泪瞬间而下。这真是:姑舅亲,辈辈亲,断了骨头连着筋啊!外女(琴姐的女儿)今年47岁了,她还与我分享了一段往事。她说:我四舅姥爷(我 *** )是英语老师,那年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带我去四舅姥爷家时,四舅姥爷还送给我一本英汉字典,使我受益匪浅,至今我还记着呢。这时我想,先父是一位多么慈爱的老人啊!
寒暄聊天之后,琴姐的儿子女婿便开车带我们到海边游览了。她的女儿儿媳在家负责做饭。
我们首先来到绥中电厂的海边,只见海浪汹涌,拍打着沙滩,后浪推前浪,泛起了雪白的浪花,哗啦哗啦的海浪声不绝于耳,在蔚蓝的天空中回荡。我们分分拿出相机拍照,记录下这美好的大自然的风光。随后女婿又带我们乘坐游船在海上乘风破浪。只见游船时而左倾,时而右歪,船头时而高高的翘起,时而又深深的落下,溅起了数米高的浪花,我们坐在船上数次的惊而无险使得我们这颗紧绷着的心慢慢地放松下来,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景。因为我和大嫂之一次来,琴姐的儿子晓园和女婿又开车带我们一行人去了东戴河看孟姜女坟。但见大海之中矗立着两块礁石,这就是传说中的孟姜女坟。
姜女坟是位于山海关城东南二十华里的近海里的孟姜女的坟墓。东南约5公里的南海上,波涛起伏间,有两块礁石兀然屹立,高者20多米,矮者10余米,一高一矮,相傍相依,这便函是人们传说中的姜女坟。姜女坟立于海上,潮长坟长,潮落坟落,再大的潮也到不了坟顶。站在凤凰山上,远眺姜女坟,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广,故事发源地就是辽宁绥中东戴河。据传孟姜女寻夫在这片海域自尽,于是海中突兀冒出三块巨石,高者为孟姜女躯体所化,矮者是孟姜女所带包袱变成,于是当地人叫它“姜女坟”。
参观完“姜女坟”,我们就直接返回琴姐家了。琴姐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琴姐的女儿儿媳献上精美的厨艺,大家推杯换盏,举樽互祝,谈笑风生,亲情再露。琴姐坐在我身边,不停地给我夹菜,吃的我都不好意思啦。我一般不吃海鲜,我也不会剥。外女知道后,还亲自给我剥了好几只皮皮虾、扇贝、生蚝和螃蟹,使我这个平日不吃海鲜的人今天也饱餐了一顿海鲜的鲜美味道。
一天的活动在充满亲情的氛围中结束了,外甥和女婿开车又将我们送回到了前卫三哥家。
计划11日返京,因我家中有急事,我只好提前两天于9日返京了。临行前,德林大哥在菜园里给我摘了好多的黄瓜和豆角,三嫂非得叫我带回京,给家人尝尝。我想:这也是亲人的一片心意呀。于是我就带着自产的新鲜蔬菜踏上了返京的路,德林大哥德华五哥亲自送我到前卫的新道口车站,刚站住脚,长途车就来了,这是由绥中开往秦皇岛的,于是匆忙道别后我便上了车。由于是进京方向,经过两次安检,汽车停在了山海关火车站的对面,下车后,向南走去便是山海关火车站了。
家欢为了与我们见一面,他于九日晚下班后带着媳妇女儿开车于当日晚10点多到家,可惜我没有见到他。
家欢是个聪明能干孝敬老人的孩子。到家后,第二天他就同我三嫂到口粮田里给玉米施肥去了。这天是周六,阳光不足,却很闷热。他们穿着长衣长裤,以防蚊虫叮咬,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左手提着小桶,右手则抓一把化肥,弯着腰穿梭在玉米地里,逐棵给玉米施肥。这个活我在2010年来老家时曾经体验过,是个很辛苦的活,一垅地下来,已经是汗流浃背,腰酸背痛啦。施完肥后,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共进午餐,举杯共庆这亲人团聚的日子。晚餐家欢准备了羊肉串,搞了一个室外烧烤,别有风趣,比起在城里吃烧烤,这里的味道更鲜美。
次日即是7月11日了,也就是我们喝的最后一次家乡的豆浆啦。早餐过后,收拾好行囊,家欢开车将我们送到秦皇岛,踏上了返京的列车。随着汽笛的长鸣,火车载着我们离开了久别的家乡。望着远去的田埂,望着远去的乡间小道,望着亲人们思念的目光,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难以言表,我们的心跳也随着车轮的转动而加快了。这正是:
家乡的食物是这样的绿色,安全放心。
家乡的土地是这样的肥沃,硕果累累。
家乡的人民是这样的淳朴,善良忠厚。
我们期盼着,期盼着——再次返乡的启程。
二、7月14日 陈晓明:莫言与当代小说叙事变革
1、二.越界的叙事:现代 *** 历史与后现代美学
2、三.莫言对当代小说艺术变革的多面影响
3、四.莫言的文学经验留给我们的问题
4、 85新潮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创新压力:是向西方现代主义进发,还是回到寻根的民族本位?莫言改变了文学的这一历史方向。
5、中国文学的向内转,具有个人化写作的特征,如果要找到标志 *** 人物的话,应该就是莫言,如果找到标志 *** 作品的话,就是《红高粱家族》。
6、全部中国文学的转型的渴望和淤积的能量,在这一时刻需要有强大的突破,莫言携带着他的《红高粱家族》就这样介入寻根文学,并且超越和改变了寻根文学。它使寻根文学难以为继。
7、 85年之后,文学逐渐由关注社会热点——例如启蒙与救亡的变奏,社会历史变革等等,向内转。文学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当然有它的合理 *** ,那就是中国历来就有的救国救民、溺人溺己的传统,西方文学同样有起源 *** 历史,那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祛弊,回到古希腊的本真和源流,对人类精神史的 *** 和感伤。
8、而莫言将历史叙事的民族 *** 和 *** 叙事的现代 *** 结合起来,使文学返回对生命本真和生存意志的追求。
9、(二).回到高密乡的乡土与传统转向
10、《白狗秋千架》标志着莫言创作的转型。
11、 80年代中期,寻求现代派的焦虑被寻根文学缓解——寻根自以为合并了现代派与中国的现实主义,实际上,只是观念意义上合并,寻根派并没有经历过艺术 *** 的合并。但这样的叙事,是以构成莫言这样写乡村写泥土写家族故事具有“先进 *** ”的背景。但他给寻根文学提示了另一种可能。
12、回到乡村生活本身,回到个人的生存事实中去,这个根不是文化观念意义上的“民族之根”,也不是文化典籍积淀下来的生存态度或价值。31岁的莫言是回到故土的生活中去,去唤醒关于“我爷爷”“我奶奶”的记忆。莫言的寻根有一种在地的直接 *** 。他使文化反思,回到个人的生活本身,回到乡村生活的直接经验中去。
13、莫言赋予寻根文化以更强大的传统、民间与民族化根基,不是知青一代作家在观念上寻根,而是回到乡村生活的大地上,具有了在地 *** 。中国的乡土叙事由此开启了一个广阔的道路,并抵达了它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14、莫言在这个时期的创作受到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莫言在创作谈里说:、
15、 1987年我在军艺读书的时候,在《世界文学》发了一篇《绕开马尔克斯和福克纳这两座高炉》的文章,我那时已经非常明确认识到不能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们的灼热的高炉,而我们是冰块,如果靠得太近了,就把自己蒸发掉了。我们要学他们这种处理题材的方式,观察生活的方式,要学习他们思想的高度,而不是简单地在情节上、语言上、结构上进行模仿...。
16、那个时候,我们每个星期天都要去魏公村对面那个书店去买书。向大家非常熟悉的马尔克斯、福克纳、 *** 。还有法国的新小说派的一些作品,见到就买,有很多买回来翻了翻也就放下了,没有看。
17、很多人说我受了马尔克斯的影响,这个我也承认。但是非常抱歉的是,他的《百年孤独》我是到了2007年的时候才读完的,因为当时翻了几页以后就按捺不住自己创作的冲动,觉得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那么我为什么没有早想到这样写呢?生活中自己经历的类似的情节和故事很多嘛。于是拿起笔来就开始写,你们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我在军艺期间写的《金发婴儿》和《球状闪电》。这两篇小说是明显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球状闪电》里也有一个不断地用焦油往身上粘鸟的羽毛,企图飞起来的老头:而《金发婴儿》的叙事却是也有《百年孤独》里的那种味道。
18、《红高粱家族》明显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
19、《百年孤独》的开篇,范晔译本“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 *** 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0、实际上,在80年代影响中国作家的是黄锦炎、沈国正、陈泉三人合译的译本。
21、“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恩上校将会回想起 *** 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2、把这部不朽名著的开篇的句子,与莫言的《红高粱》的开篇略作比较,人们不难发现相通之处。
23、“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 *** 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四灵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24、现实主义的叙述时间被打破,中国小说的形式、时间观念得到了解放。叙述时间过去、
25、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这句话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变革的启示录。中国作家突然意识到叙述的时间问题,意识到叙述人的存在,小说讲述的故事不再是客观历史的自在呈现。
26、这一叙述时间意识直接影响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先锋派:
27、马原、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北村、潘军、吕新。当然,他们也受到博尔赫斯的影响。
28、《百年孤独》的启示同样重要的在于现代派可以与传统、乡土经验结合起来。
29、在80年代上半期的现代派与现代化的争论中:现代派就是城市、现代化的经验,拉美的成功表明,乡土、农村、现实主义也可能与现代派并行不悖。
30、后者激励了寻根派。但莫言则有能力把现代派与寻根派打通起来。《红高粱家族》就综合了主观叙述、语言放纵、荒诞感、历史的虚无与神秘(后历史主义)建立起来一个庞大的语言王朝。
31、二.越界的叙事:现代 *** 历史与后现代美学
32、(一).反抗现代 *** *** 的历史叙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