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水旱蝗汤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水旱蝗汤中的汤指的到底是谁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水旱蝗汤是怎么解释的呢
1、过去,每当我们要来形容旧社会中原人民在自然灾害与阶级 *** 双重荼毒下苦苦煎熬的悲惨生活时,总是免不了会引用当地流传的“水、旱、蝗、汤,河南四荒”这八字民谣。而其中之一的“汤”,当代治史者往往不假思索地把它与 *** 期间驻扎此地的 *** *** 的首领汤恩伯直接划上等号。这一充满阶级分析色彩的理解固然非常正确,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却也掩盖了民谣本身所反映的另一种恰恰与其寓意相反的同样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即自然灾害与农民反抗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透过这种联系,我们或许可以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反抗和农民 *** 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
2、这样说并非言而无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 主义经济学者朱新繁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一书中曾经提及:“河南人民叫土匪为‘老汤’,不知是什么意思,他们提起了‘老汤’,就谈虎色变。”由此看来,上述民谣中的“汤”字,其实很可能就是“老汤”,原意指的是土匪,而且早在 *** 以前,这一民谣大概就已经广泛流传,它所揭示的本是水、旱、蝗等自然灾害与土匪活动之间的关联。
3、有人可能认为,即使民谣中的“汤”字意指土匪,也不能说明自然灾害就是土匪滋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它充其量不过是表明水、旱、蝗与土匪之间的一种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土匪的身份来源。从语源学的角度来考察,河南人之所以把土匪叫做“老汤”,也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因为晚清 *** 年间,在土匪活动最频繁的豫西南山区,常年流动着一支数量相当庞大的青年农民打工队伍,每到冬日的农闲季节则应募从事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和养护工作。这些人在当地被称做“蹚匠”。一旦工作减少,无所事事,成队的蹚匠极易变成杆匪,以致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在鲁山的方言里,土匪统称“蹚将”。同音谐转,也就变成了“汤”字。从蹚匠,到蹚将,再到老汤,无疑显示了农民与土匪之间不言而喻的关系。
二、水旱煌汤是哪四灾
1、 *** 时期河南的四大害“水、旱、蝗、汤”。徐州会战失利后 *** 遭日军一路追击,为了阻止日军继续追击,1938年6月,之一战区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迫使日军停止了追击。决堤后形成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据河南档案馆的资料记载:河南民宅被冲毁140万余家,淹没耕地800余万亩, *** 为 *** 万人, *** 人口的高达1,200万人,逃难途中又死去200多万。 *** 虽然实行了一系列的善后救助,但因国家贫弱及人为 *** 弊端,灾民受益面十分有限。1942年春夏,河南又遭遇了大旱灾,偏偏祸不单行,夏秋之交,又闹起了蝗灾。冯小刚导演的作品《1942》实为良心之作
2、然而,在遭遇了如此天灾之后,河南人又遭遇了想象不到的“ *** ”,1942年汤恩伯四十万 *** 驻扎河南,在河南接连遭遇天灾,庄稼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依旧强征军粮,强征壮丁。可是,四十万 *** 对战5万日军还是溃败了,就是这一场战争让河南遭了灭顶之灾, *** 抢夺粮食,途有饿莩, *** 急的老百姓走投无路,传说,其中一些意志不坚定的老百姓被别有用心的日军 *** 组织起来替日军带路抢 *** ,那时候老百姓没有太高的觉悟。后来,根据村中老人的讲述,《1942》中的惨景并没有表现出当时惨景的一半。
关于水旱蝗汤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