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大六度的歌曲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大六度的歌曲以及大七度可以套什么歌曲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求大长今歌曲希望的歌词
1、歌手:陈慧琳专辑:《grace& charm(特
2、滔滔风雨浪心声相碰撞信将爱能力创
3、滔滔风雨浪心声相碰撞信将爱能力创
4、分开的眼泪伤心相挂累盼将重逢遇上
5、看天空飘的云还有梦看生命回家路路程漫漫
6、看明天的岁月越走越远远方的回忆的你的微笑
7、天黑路茫茫心中的彷徨没有云的方向心中的翅膀一天中展开飞向天上
8、看天空飞的鸟还有梦看清风像白露吹散大雾
9、看冬天悲的雪越来越远昨天的曾经的我的微笑
10、看天空飞的鸟还有梦看清风像白露吹散大雾
11、看冬天悲的雪越来越远昨天的曾经的我的微笑
12、天黑路茫茫心中的彷徨没有云的方向希望的翅膀一天中展开飞向天上
13、分开的感伤相会的盼望有天逃出想象心中一个梦像雨后彩虹挂在天空
14、歌手:汤灿专辑:《大长今》内地版
15、伊人不相见明月空流连长相守长相思
16、伊人不相见明月空流连长相守长相思
17、오나라오나라아주오나伊 *** 来何时归来
18、가나라가나라아주가나伊 *** 去何时离去
19、나나니나려도못노나니我欲乘风飞翔却寻不着伊人踪影
20、아니리아니리아니노네伊人何在留我独自失落
21、2 *** 0;야디야2 *** 0;야나나니요唉哟这该如何是好
22、오3 *** 8;도못하나나도가마伊人你若不归请带我一起离去
23、2 *** 0;야디야2 *** 0;야나나니요唉哟这该如何是好
24、오3 *** 8;도못하나나도가마伊人你若不归请带我一起离去
25、na na ni da lyeo do mok no na ni
26、he I ya di i ya he I ya na la ni no
27、o ni do mok ha na da lyeo ga ***
28、na na ni da lyeo do mok no na ni
29、na na ni da lyeo do mok no na ni
30、he I ya di I ya he I ya na la ni no
31、o ji do mok ha na da lyeo ga ***
32、he I ya di I ya he I ya na la ni no
33、o ji do mok ha na da lyeo ga ***
34、na na ni da lyeo do mok no na ni
35、he I ya di i ya he I ya na la ni no
36、o ni do mok ha na da lyeo ga ***
37、na na ni da lyeo do mok no na ni
38、na na ni da lyeo do mok no na ni
39、he I ya di I ya he I ya na la ni no
40、o ji do mok ha na da lyeo ga ***
41、he I ya di I ya he I ya na la ni no
42、o ji do mok ha na da lyeo ga ***
43、我欲乘风飞翔却遍寻不著伊人踪影
44、作曲:林世贤主唱:张韶涵填词:施立
45、雾来啦雾来啦娃娃哭啦想爸爸想妈妈想要回家
46、雾来啦雾来啦天色暗啦星发光心发慌没有方向
47、嘿呀嘿呀谁能给我力量路漫长爱漫长带我回家
48、不要怕不要怕我的娃娃一朵花一粒砂就是天涯
49、不要怕不要怕赶快长大等太阳的光芒带来希望
50、雾散啦雾散啦娃娃笑啦听爸爸听妈妈唱歌说话
51、雾散啦雾散啦天色亮啦看阳光的方向就有希望
52、嘿呀嘿呀谁能给我力量路漫长爱漫长带我回家
53、嘿呀嘿呀谁能给我力量路漫长爱漫长我们回家
二、一般的歌曲用的最多的是什么调式
1、定调的原则是尽量使用用歌手最能掌控和最富有表现力的音区。
2、流行音乐中的音域zhidao大约在小字组A~小字2组的A.女声一般音域在小字组的G到小字2组的降E左右。因人而异,上下略有浮动。当代流行声乐水平其实蛮高,很多歌手能力超群,加上男女都有使用假音去表现,所以音域要根据歌手个人条件来确定。
调式的一种体系,包括大调与小调两种调式。其 *** 音为大三度者为大调式,其 *** 音为小三度者为小调式。自17世纪起在欧洲音乐中占重要地位,后也应用于其他地区。自然大、小调式取自然音阶中任何一音为主音。
然后按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而得的调式音阶,即为自然大调式。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 3与第4、第7与第8音之间,其特点为: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构成大三度、大六度及大七度音程。
如果按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的顺序排列,则为自然小调式。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2与第3、第5与第6音之间。其特点为:主音与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构成小三度、小六度、小七度音程。
三、有小六度和大六度音程的歌曲有哪些更好是很熟悉的。
大六度:上行《说好不哭》副歌,《安静》副歌,《爱在深秋》开头歌词,《爱如潮水》且让我给你安慰,《做你的男人》副歌,《屋顶》副歌,《今夜你会不会来》副歌。下行《宁夏》开头,《你不知道的事》前奏。小六度:上行《死了都要爱》,《路灯下的小姑娘》副歌,《月半小夜曲》前奏。下行《当年情》副歌
四、文言常识乐曲音律
古乐调分为宫(C)、商(D)、角(E)、变徵(F)、徵(G)、羽(A)、变宫(B)七种。变徵相当于现代西洋乐的F调,声调悲凉。羽声相当于现代西洋乐中的A调,比变徵音高,能表现激愤或高昂的情绪。如《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宫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宫”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国语·周语下》曰:“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礼记·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宋张炎《词源·五音相生》亦曰:“宫属土,君之象……宫,中也,居 *** ,畅四方,唱施始生,为四声之纲》。”宫调(式)又为众调(式)之“主”、之“君”,即就其今所谓之“调高”而言。《隋书·音乐志》云:“每宫应立五调”“牛弘遂因郑译之旧,又请依古‘五声五律’旋相为宫:‘雅乐’每宫但一调,惟‘迎气’奏五调,谓之‘五音’;‘缦乐’用七调……”此所谓“宫”,与“均”通。有以宫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曰:“宫七调之一运正宫调,……第六运仙吕宫,第七运黄钟宫。”张炎《词源》亦曰:“十二律吕各有五音,演而为宫为调……黄钟宫(均):黄钟宫(调式)、黄钟商(调式)、黄钟角(调式)、黄钟变(变徵调式)、黄钟徵(调式)、黄钟羽(调式)、黄钟闰(闰宫调式)。”
【商】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商”音为五音第二级,居“宫”之次。古人认为,“商,属金,臣之象”,“臣而和之”。有以商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入声商七调”。
【角】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角”为五音之第 *** ,居“商”之次。古人以为,“角属木,民之象”。有以角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上声角七调”。在古代的调(式)中,有以角音为调之角调,或有以闰宫为角之角调。
【徵】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徵”为五音之第四级,居“角”之次。古人以为,“徵属火,事之象”。有以徵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羽】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羽”为五音之第五级,居“徵”之次。古人以为,“羽属水,物之象”。有以羽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平声羽七调”。
【变徵】古音阶中的“二变”之一。角音与徵音之间的乐音。《史记·荆轲传》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宋人亦有称变为闰,曰闰徵。在十二律,通常指较徵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fa);也有较角音上一律之音(即清角,相当于fa),又《隋书·音乐志》引郑译与苏夔俱云“今……‘清乐’黄钟宫(均)以小吕(仲吕)为变徵”。有以变徵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隋书·音乐志》记载,苏夔曰:“每宫(均)应立五调(式),不闻更加变宫、变徵二调(式)为七调(式)。”郑译答之:“周有七音之律……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宫(均)须立七调(式)。”众人从之。在宋张炎《词源·八十四调》十二宫(均)下,皆有七调(式),列“变徵”之“调式”。
【变宫】古音阶中的“二变”之一。羽音与宫音之间的乐音。宋人有称其为“闰宫”者。在十二律,有指较宫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si),如《后汉书·律历志》云:“黄钟为宫……应钟为变宫”;亦有较羽音上一律之音(相当于bsi),如《晋书·律历志》云“清角之调(音阶)以姑洗为宫,……太簇为变宫”。有以变宫为主音为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无射等六个阳律以及大吕等六个阴律,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如黄钟相当于今天西乐的C调,无射相当于A调等。
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如《石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无射”就是无射钟,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它常用于歌唱伴奏,所以称为“歌钟”。
中 *** 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经数 *** 发展形成了品种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合奏乐器多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等。独奏乐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3.中国古五音歌曲乐曲拜托急所有五音歌曲乐曲名
五音不全唱歌时,有人唱得不搭调,常常走音,把握不住do、re、mi、fa、sol、la、ti七个音阶,唱歌变成绝无优美旋律可言的“念歌”或“喊歌”了。
在卡拉OK厅人人有此类受折磨体验,大家笑说唱者毫无艺术天分,“五音不全”。明明是“七音”却叫“五音”,是怎么回事呢?这要说说“五音”概念。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音乐的发展也有悠久历史,但古乐曲是五声音阶,同西方有别。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ti”。
当然,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读zhǐ音)、羽”了。所以,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曲,是没有“发(fa)”和“稀(ti)”两个音阶的。
比如,现在还时有听到的江南小调《 *** 》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索、拉”,全无“发、稀”两音;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顺便提一下,如果发现被人称做“中国古曲”的音乐歌曲,出现有“发、稀”音阶唱名,那它不是冒牌货就是被今人改造了。
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故有“五音不全”成语了。
我们把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称为音律。在音乐之父 *** 大力提倡十二平均律之前,西洋的音阶不但有很多种类,同时音程的划分也是用纯律这个 *** 。纯律是指两个音的声波震动的比例越单纯,则这两个音听起来会越和谐,反之则越不和谐。这也是人类耳朵天生的特 *** ,所以早期所谓和谐音程的声波震动比例大致如下:
综上所述,最和谐的音程当然是完全一度,其次是完全八度,但二度和七度则是相当不和谐的音程。其震动比例一定是很奇怪的比例。虽然纯律更符合人类耳朵对美声的要求,能够有非常优美的和声音响效果,但却不太实用。因为这样的比例会因为转移调 *** 而有很大的麻烦,例如C大调的主音是DO,应该以DO为起点,依照比例而定出其他音的音高,但如果转到G大调,所有的音的音高就会稍微做一些改变了。在巴洛克时代之前,因为乐曲形式简单很少转调,但随着乐曲形式越复杂,纯律就变成是相当麻烦的 *** 了。随着音乐的发展,纯律的缺点就显示出,为了解决这问题,十二平均律应运而生。
将一个纯八度(如c1—c2)平均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半音,这种定律法就叫“十二平均律”。
不管怎样移调或转调,都能够获得均等的音乐效果。但这是相对的,因为十二平均律是将一个八度均分成12等分,所以每一个半音之间的震动比数都是一个除不尽的无限小数,所以无论演奏哪一个***都不可能得到真正完全谐和的音乐效果,只不过十二平均律影响的幅度相当小,比较之下仍是非常好的一个音程 *** 。当前MIDI无法取代真人演奏效果的原因是因为真人演奏时演奏家会凭自己的耳朵判断音程和谐的程度,通常比较接近纯律,但在电脑中现时还无法更好做到,根本原因是音程定义 *** 上有着根本的差异,不过差异不太大。但是技术进步正在改变这种局面,通过电脑演奏越来越能获得自然的音乐。事实上它是纯律的一部分,它规定五度音的频率之比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干个五度产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简谱中的1 2 3 5 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顺序是:宫→徵→商→羽→角。实践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更优美的,弦乐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乐器。
中医认为,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并与人的五脏和五种情志相连。如宫调式乐曲,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式乐曲,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 *** ,可入肺;角调式乐曲,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具有“木”之特 *** ,可入肝;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具有“火”之特 *** ,可人心;羽调式音乐,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 *** ,可入肾。中医的“五音疗疾”就是根据5种调式音乐的特 *** 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以调和情志,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达到保持机体气机动态平衡、维护 *** 健康的目的。
变徵调式的 *** *** 乐曲如荆轲赴秦前高渐离所奏的缶曲,其风格正是悲壮苍凉。
变宫调式的乐曲比较少见,暂缺。
我们可以把声音归纳为三大类:语音、乐音、物音。
如果没有声音,不仅人类无法生存,就是一切生物也不可能生存。人类的文化是人们共同创造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共享文化成果。
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她是人类的共同语言。“音律”这个名词的解释应该是:用数学的 *** 计算物理振动的音响学;用数学的 *** 计算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中,音的频率相互关系;音乐中各旋律音阶中的标准高度的相互关系。
人类在没有语言沟通以前,人们为了在群体共同捕获一个大的野生动物的时候,用自己的呼叫声或吹响号角表明自己的地理位置,其音高有相对的高度,这就是最古老的音律。人类在远古的夏商时期,通过各种自娱活动,用直觉判断的 *** ,创造出了不少乐器,如牛角号、牛骨笛(只有二、三个音)、芦苇管笛等等。
人们在乐器演奏中创造了音律,这些音律虽然不是计算得来,但是其可听程度是用人耳的直觉判断,产生了“1”、“3”、“5”、“6”等有相对音高的音律。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和人们对音乐的认识有限,其音律没有固定下来。
那么什么时期才开始初步明确音律呢?可以说是在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那时芦苇箫管(称为龠)已经出现而且流行,人用口可以同时吹奏长短不同的二支、三支甚至更多的管数。芦苇管笛同时发声时,发现了哪些相对音高好听、哪些不好听的芦苇箫管。
于是,把好听的、协和的芦苇萧管(长短不一样、音高不一样)保留起来,便利以后仿制。从这时开始,人们就发现箫管越长,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箫管的长度短则发出的声音高。
按现今的音律验证 *** 可知,古人保留使用协和的芦苇箫管的音程是:以某一根管长为标准音的八度、纯四度、纯五度音程;次之以纯四度管长为标准而 *** 的八度、纯四度、纯五度的协和箫管;再以纯五度管长为标准而 *** 的八度、纯四度、纯五度的协和箫管……在中国出土的殷墟(约在公元前1401年至公元前1122年)甲骨文中就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十三苗至十七苗)小笙的前身。
可见笙的历史距今至少有3 *** 以上。既然有“和”这种器乐,就必然有音律。
从古到今笙的音律调制是用传统的四度、五度、八度和声音来调音准。可见在这时期,我国古老的四、五、八度相生音律产生了。
这种四、五、八度调音 *** 在现今器乐调音中仍有实际应用意义。请看四、五、八度循环、旋宫调音 *** 图:音律的产生离不开声音,声音的产生则来自于振动。
当我们用发音体(如一根弦或一根竹管)通过外力使其振动,最早发出的音波是基频声音,这个基频最容易使人听到,然后按其各部分振动产生许多泛音共同存在。由于第三泛音以后的泛音很弱,人耳不容易分辨。
请看泛音关系图:当乐器发出一个1(Do)音时,实际上已存在“有规律的泛音列”(在每个物音的泛音系列中,都存在波腹和波节,波节不发声音,波腹才会发出声音)。我国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确立年代大概在商朝(约前16世纪)。
经过人类不断在艺术实践中积累经验,囿于“龠”的前身就是芦苇管箫而发展起来的,乐师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凭人耳的听觉,确立某一根管为基准,运用四、五、八度相生律调制出长短不一的、带有协和音高的芦苇管箫,从而产生了“1”、“2”、“3”、“5”、“6”,这些五声音阶并且固定下来使用。这时,乐师们发现了芦苇管箫的长短与音律的比率为9、8、7、6、5。
即:9的长度为宫音,商音则是宫音的九分之八(9:8),角音为(9:7),徵音为(9:6),羽音为(9:5)。从这些份数的关系比率,古人做出证实五声音阶中各音的计算 *** ,即是历史书上记载的中国最早的音律计算 *** 。
古代这种五声音阶确立后,由某个主音连结许多高低不同的、有相互相生律产生的音,便产生了调。当时的音乐有三种主要调式:清调(羽调式)、平调(宫调式)、侧调(商调式)。
约公元前770年,有《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吹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 *** 神……”又有《礼记•礼运》记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综上可知,“五声”是古代一切音乐的主体,“六律”是由“五声”发展而成。
即:宫、商、角、徵、羽、变宫“7”。在“六律”的基础上,古人把它再发展为“七律”。
发展的 *** 仍用“五度相生律”。在春秋战国末期,古代乐师充分利用“四、五、八度旋宫相生律”的 *** ,开展了律制大 *** 。
产生并使用了“十二律”;其命名是:黄钟“1”、大吕“#1”、太簇“2”、夹钟“#2”、姑洗“3”、仲吕“4”、蕤宾“#4”、林钟“5”夷则“#5”、南吕“6”、无射“#6”、应钟“7”)。同时产生并使用了“24律”、“纯律”,产生了“三百多律”等等。
当时,还未有“简谱”和“线谱”的发明,所以定“音名”时,由宫廷乐师来定。尽管那时十二律已经出现,由于大多数乐器不能演奏十二平均律,而且音律的律制也太多,作曲乐师也没有完善的作曲法,所以十二平均音律没有在民间广泛流传。
音乐律制,经过2千多年来无数乐师的实践后,证实应用“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这3种音律比较完善,而且在民间也。
我们把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称为音律。
音律的分类音律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音律有多类,而人们熟知的主要音律有"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三种。其中"十二平均律"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音律幻想纯律在音乐之父 *** 大力提倡十二平均律之前,西洋的音阶不但有很多种类,同时音程的划分也是用纯律这个 *** 。纯律是指两个音的声波震动的比例越单纯,则这两个音听起来会越和和谐,反之则越不和谐。
这也是人类耳朵天生的特 *** ,所以早期所谓和谐音程的声波震动比例大致如下:完全一度 1:1完全八度 1:2完全五度 2:3完全四度 3:4大三度 4:5小三度 5:6大六度 3:5小六度 5:8综上所述,最和谐的音程当然是完全一度,其次是完全八度,但二度和七度则是相当不和谐的音程。其震动比例一定是很奇怪的比例。
虽然纯律更符合人类耳朵对美声的要求,能够有非常优美的和声音响效果,但却不太实用。因为这样的比例会因为转移调 *** 而有很大的麻烦,例如C大调的主音是DO,应该以DO为起点,依照比例而定出其他音的音高,但如果转到G大调,所有的音的音高就会稍微做一些改变了。
在巴洛克时代之前,因为乐曲形式简单很少转调,但随着乐曲形式越复杂,纯律就变成是相当麻烦的 *** 了。十二平均律随着音乐的发展,纯律的缺点就显示出,为了解决这问题,十二平均律应运而生。
A:十二平均律:就是将一个八度均分成12个均等的音程,每一个音程规定为半音,两个半音为一个全音。 B:十二平均律更大的优点:不管怎样移调或转调,都能够获得均等的音乐效果。
但这是相对的,因为十二平均律是将一个八度均分成12等分,所以每一个半音之间的震动比数都是一个除不尽的无限小数,所以无论演奏哪一个***都不可能得到真正完全谐和的音乐效果,只不过十二平均律影响的幅度相当小,比较之下仍是非常好的一个音程 *** 。 MIDI再怎么进步都无法取代真人演奏效果的原因是因为真人演奏时演奏家会凭自己的耳朵判断音程和谐的程度,通常比较接近纯律,但在电脑中无法做到,根本原因是音程定义 *** 上有着根本的差异,不过差异不太大。
半音、全音十二平均律组织中最小的音高距离叫半音。两音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半音的叫做全音。
八度内包括有十二个半音,也就是六个全音。等音音高相同而意义和记法不同的音,叫做等音。
等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而来的,因为只有在半音相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等音。五度相生律事实上它是纯律的一部分,它规定五度音的频率之比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干个五度产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简谱中的1 2 3 5 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顺序是:宫→徵→商→羽→角。
实践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更优美的,弦乐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乐器。编辑本段形式特征音乐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不同音律对人的影响早就为中华传统文化认同。
中国儒家、道家都有自己成系列的音乐,孔子听到优美的音乐—韶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华彦钧的很多传世名曲就是道教音乐。中国历代 *** 阶级将音乐与“礼”紧密联系在一起,《诗经》的“风”、“雅”、“颂”很多都是歌词,当时都是配乐的。
中国封建社会还把音乐提高到反映施政 *** ,治国晴雨的高度,《吕氏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等都不厌其烦的竭力记下有关音乐与治国的同一条类似“ *** 格言”的话:“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 *** 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今天中华崛起,古典音乐也面临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包容与自主的课题。在民族 *** 与世界 *** 的探索方面,《梁祝》、《二泉映月》等优秀曲目已取得中西合璧的完美配器,纯粹中华精神弘扬的好成绩。
在人民 *** 与社会 *** 的结合方面,《小河淌水》、《九曲黄河》等都已登入大雅之堂,成为专家和普通群众都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在乐器个 *** 与乐队整体 *** 的探索方面,《正月·梅》、《 *** 上山》、《浏阳河》等已取得优异成绩。
在生活 *** 与思想 *** 的结合方面,《黄河大合唱》、《战台风》等无疑已成为示范作品。在感觉 *** 与理智型的结合中,《瑶族舞曲》、《火车开进苗山寨》等肯定是已取得成功的好作品。
在形式与技术的创新、探索方面,中国古典乐队,吸取西乐乐器及表现手法为所用,西乐大、中、小提琴、包括竖琴与中国传统乐器筝、箫、笛、阮、琵琶、二胡等的结合已取得成功。因为这些乐器不论在中乐、西乐中都是上可以衔接高音,下可以联系低音的使用领域较宽广的乐器。
而中乐中的唢呐等与西乐中的小号等乐器因个 *** 较鲜明,较独特,包容 *** 不强,兼容结合的探索就没见成功的作品。看能不能在中乐唢呐与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组合中,结合西乐钢琴、小号、钢鼓等创作一些新样式的中国吹打乐曲。
而最古老的中乐像埙、笙、古琴等能不能在箫、笛的参与下,结合西乐单簧管等创作出一些新样式的中 *** 乐,和中国古乐。争取最终不依赖音响设备,在室外也能演奏面对众多观众、听众。
大六度的歌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七度可以套什么歌曲、大六度的歌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