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放风筝歌曲河北民歌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放风筝的歌曲的歌词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中国的民歌都有那些
1、小调主要流行于城市乡镇之间,歌曲的曲调大多比较舒缓,结构也比较方整,常采用民间的一些传说;故事,风俗作为体裁,如江苏民歌《孟姜女》,《 *** 》,《无锡景》,《拔根芦菜花》,云南民歌《锈荷包》,四川民歌《敬茶歌》等。
2、关于江苏民歌《孟姜女》,《 *** 》;有很多版本,这有牵扯到中国同宗民歌的问题,这里我不在累赘,有机会我们再论。有些小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揭示现实的意义,如江苏民歌《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故事说了在秦时有一姑娘孟姜女千里为丈夫范其良送寒衣的这么一个传说,当孟姜女走到浒墅关(今在苏州)时。看门的吏卒不让她过去,孟便将自己悲惨的遭遇,按节令的花名作引,编成十二段歌曲,(现在从民间艺人的传唱听来,这应该是属于变奏体),泪眼婆娑的演唱给吏卒听,看门的吏卒终于被她的歌声感化,于是,放她过关。千百年来,歌曲反映了人民大众对孟姜女这个角色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对秦时的 *** 严重不满。
3、山歌产生于田野山涧,歌曲节奏往往比较 *** ,有类似于戏曲演唱风格的拖腔,各地有很多著名的山歌,如山东民歌《秀美的沂蒙山》,山歌之乡福建民歌《采茶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 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歌曲大多以爱情故事为题材,曲式也很有特点,往往歌曲会有一个让演唱者 *** 发挥的段落,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洞庭湖好风光》等!
4、对于山歌要理解透彻了,并不是一定在山里唱才叫山歌,有的歌曲如《洞庭湖》在湖上演,也叫山歌,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科学的分法,这里面也有特殊情况,为了让大家更能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先不要欢笑其他!
5、号子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而且还是属于那种很剧烈的劳动,你可以想象一下,众人在抬一个非常重的物体的时候,不可能唱出很抒情,很悠闲的如《摇篮曲》式的歌曲,他们为了使大家的力量用到恰到好处,会现由一个人像唱似的,按节奏的呐喊出来,其他人然后附和着,按照先开始的那个人提示的节奏快慢,接上去一块呐喊。这就是号子的前身,后来,演变成一种歌曲体裁。
6、号子的演唱形式很单一,常见的如合唱,一领众和。这样的题材演唱效果很有气氛。能够很快和群众产生共鸣!如靖江民歌《打麦号子》,还有《船夫号子》等。
7、长歌,顾名思义,也就是篇幅比较宏大,多以叙述诗为题材,如彝族民歌《阿诗玛》,蒙古族民歌《噶达梅林》等
二、为什么东北民歌花样多
1、关东大地的东北民歌,丰富多彩,五花八门。除了码头工人、矿工、渔民的劳动号子和《卖大布》《十三香》《卖饺子》《卖西瓜》《卖地瓜》等叫卖小调等行为民歌小调及妇女悠小孩的 *** 曲外,大多数东北民歌,都是东北大秧歌下清场时来演唱的。二人转艺 *** 把东北民歌当做小帽儿、小曲来演唱。例如二人转传统曲目《双锁山》中,“上装”演刘金定,“下装”演高君宝。刘金定把高君保擒到山上当面许婚,高君保就要求刘金定唱小曲,一连唱了十几首,他听够了才能答应婚事。台下观众也可以借此机会来点唱曲目。京剧《纺棉花》中也有某银匠之妻在房中唱民歌及流行歌曲的情节,演员会什么就唱什么,社会上流行什么歌就唱什么歌。
2、传统东北民歌,按内容划分,主要有十类:
3、历史传说歌如《古人名五更》《大将名五更》《梁山女将》《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五更》《昭君出塞》《樊梨花五更》《大闹天宫》《绣 *** 》《朱洪武放牛》《丁郎寻父》《王员外休妻》《王大娘锔缸》《九反朝阳》(清咸丰年间朝阳农民李凤奎 *** 的故事)和《青年传》(清光绪年间复州的公案故事),以及《绣八出戏》《画扇面》等。
4、民间风俗歌如《小拜年》《回娘家》《看秧歌》《放风筝》《打秋千》《小看戏》《小逛庙》《上茨儿山》《新婚喜歌》《哭九包》(丧俗歌)以及《二十四节》等。
5、劳动歌如《打水歌》《拣棉花》《正采茶》《倒采茶》等。地方名胜歌如《夸沈阳》《夸哈尔滨》等。情歌如《 *** 思情》《 *** 迷》《盼情郎》《瞧情郎》《探情郎》《十比十爱》(一对男女比十对古人)、《妈妈好糊涂》《 *** 难》《光棍哭妻》等。家庭歌如《补母十重恩》《十大想》(唱全家老少)、《婆媳顶嘴》《兄妹顶嘴》《后娘打孩子》等。劝戒歌如《九劝人》《劝情郎》《劝夫别耍钱》《戒毒歌》《 *** 针》《断道》(劝劫匪改邪归正)等。
6、讽刺歌如《拙姑娘》《拙 *** 》等。
7、知识歌如《小放牛》(对歌)、《正对花》《反对花》等。
8、寓言故事歌如《 *** 嫁老雕》《乌鸦反哺》等。
9、从表现形式上看,“五更”“四季”“十二月”最多,如五更体的《大将名五更》《叫五更》《啰唆五更》《耍钱五更》《盼郎五更》等;四季体的《农民四季歌》《孟姜女四季歌》等;十二月体的《画扇面》《夸沈阳》《夸哈尔滨》《十二月采茶》等。从一唱到十的十段体的民歌也很多,如《十大想》《十比十爱》《十条手巾》《十双红绣鞋》《十树开花》等;以“绣”字打头的民歌也不少,如《绣门帘》《绣云肩》《绣荷包》《绣耳包》《绣兜兜》《绣 *** 》《绣八出戏》等。
10、传统东北民歌,大多数产生在明清两代,反映了东北人民的各种生活。也有的是外来的民歌,如《十二月采茶》来自南方茶区,《探情河水》说的是北京郊区之事,原为河北民歌。《画扇面》叙述的是天津画乡杨柳青的姑娘杨秀英,当出自于天津。
11、有些东北民歌,广泛流传,被二人转艺人改编成拉场戏,如《茨儿山》源于民歌《上茨儿山》。《二人好探病》源于民歌《姑娘你咋不梳头》。京剧《小放牛》也源于北方民歌。
12、除了正月里东北大秧歌中常唱东北民歌外,平时也有一些民间艺人沿街卖唱,专唱民歌小调,如《陪都纪略》中便有描述“坐腔”“瞎姑”的文字。
13、这是写沈阳小河沿一带走街串巷调弦卖唱的艺人。作者没有点明艺人表演的是何曲种。据奉天大鼓老艺人讲,清代有人沿街卖艺名叫“串巷子”,被人叫到家中演唱叫“闯宅门子”。此条当指此类艺人。“瞎姑”与“暹生”都是盲人说唱。《陪都纪略》中所记的“瞎姑”是:
14、“瞎姑”即盲女。“杂牌子”两句是指各种“牌子曲”。“昆腔”也作昆山腔,是明代传下来的一种戏曲声腔,后来发展成昆曲。此外,清乾隆年间关东的辽阳等地还产生过一种昆高笛曲,有二人对唱、多人合唱等表演形式。“群曲”,八角鼓有此称谓,指多人演唱节目。“尖团”是指戏曲、曲艺演员演唱时要分清尖、团两种字的发音部位。看来,刘世英所记的“瞎姑”既演唱民歌杂曲,也学唱戏曲。
15、小河沿一带走街串巷调弦卖唱的艺人所唱的多为民歌小曲,流传下来的《夸沈阳》,又名《沈阳景致》,很有地方特色:
16、正月新春水仙花香,关东三省数沈阳。
17、九星穿堂十八步,外边城,是土墙,
18、四座塔①,压四方,内有八门八关②巷。
19、二月里来杏花蒙头,中心庙③前凤凰楼。
20、左边靠着金銮殿④,砖瓦墙,绿琉璃。
21、大石面⑤,殿外头。四外裙墙红粉勾。
22、三月清明碧桃花鲜,大小官员数不全。
23、将军府尹兼五部,学院衙,知县官,
24、治粮厅,牛录街⑥,八门提督⑦三凌六边。
25、四月立夏海棠花儿红,大小胡同数不清,
26、常行大街十七道,五小市,是一宗,
27、无水路,洋沟通,七十二个旱龟⑧都在大坑。
28、五月端阳石榴花满园,不知道庙宇几千间,
29、四平街⑨倒有城隍庙,和尚庙,姑子庵,
30、 *** 寺,道士观,邓大人的家庙⑩在大东关。
31、十月里天寒花不开,屯 *** 赶集进城来,
32、只说小绺子偷烟袋,拔大鞭,油并摘,
33、一回身,辫绳开,拐弯抹角丢了口袋。
34、十一月里来雪花飘,西门脸儿上好不热闹,
35、说书唱曲莲花落,治牙痛,卖膏 *** ,
36、算卦的,把命瞧,掷 *** *** 大馒头摇。
37、十二月里来整一年,大小铺子打算盘,
38、生意一年倒比一年盛,接财神,敬祖先,
39、众伙计,忙拜年,掌柜的大喜大发财源。
40、 *** 后,东北民歌出现了一些新民歌,如《五九纪念》《直奉战》等时事民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东北长达十四年之久。在东北 *** 联军活动的游击队及“山高皇帝远”的偏僻农村,抗联战士、民间艺人和农民群众编唱过许多表现 *** 内容的东北民歌,如《九一八小调》《 *** 子占奉天》《满洲痛》等。
41、《 *** 子占奉天》的前两段歌词是这样写的:
42、注:1932年3月1日,伪 *** 成立,溥仪为“执政”,伪年号大同。1934年,改名“满洲帝国”,溥仪称帝,伪年号康德。
43、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又产生许多 *** 的新民歌,如《解放东北》的歌词有:
44、正月里来是新春,土地 *** 翻了身,
45、保国保家参军参战,攻四平,打吉林,
46、拿下锦州和长春,解放沈阳大进军。
47、有的老民歌,也被新文艺工作者改编成了新民歌。如老《东北风》是写一个妇女劝丈夫别耍钱的,原调是:“东北风,刮呀,刮阴了天,阴了天……大雪飞,寒哪,寒哪,身无棉衣多可怜,我劝丈夫别耍钱……”新《东北风》的歌词有:
48、东北风刮呀刮呀,刮晴了天晴了天,
三、河北民歌放风筝转了哪些调
1、歌曲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嬉笑欢娱间带着娇嫩柔婉的气质,简练纯朴中又有细致曲折的表现。词里多有对风筝样式的描述和赞美,曲中常用描绘风筝随风荡漾的衬腔,十分传神。各地流传的曲调不尽相同,以用“剪靛花”调配唱的较为多见。
2、“剪靛花”调是个历史较久的民间曲调,清乾隆年间已十分流行。为三乐句组成的单乐段。之一、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二乐句唱两句词;第三乐句前半句是衬腔,后半句是下句后半句的重复。它在我国流传甚广。除唱《放风筝》外,还唱《摔西瓜》、《回娘家》、《调兵》、《玉美 *** 》等,在南方又有《码头调》之称。
3、全国各地的《放风筝》小调,歌唱内容大同小异,旋律风格却因地有别,但仍有一个共同特点:高度抒情,优美动听。所以,已经记录下来的各地《放风筝》,多数是脍炙人口之作。流行于冀、鲁、苏、皖一带的《放风筝》,多数使用了明清曲牌“码头调”,南皮的《放风筝》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将流传于江南的优秀曲牌“移”到北方,用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的成功范例之一。
4、同南皮的《 *** 》一样,《放风筝》也是“南歌北唱”,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冀东南地区刚好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这里不仅是经济贸易的枢纽,而且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南来北往的人把北方的民间艺术带到江南,同样又把江南的传统音乐播迁于北方,流浪艺人,成为这种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的这类城镇很多,它们要么是在水陆交汇处,要么是两省或三省的边界地,这里的音乐除了品种较丰富外,其风格也很独特,在“南歌北唱”或“北歌南唱”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小环境”特色。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