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莉莉玛莲歌曲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德 *** 曲《莉莉玛莲》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莉莉玛莲的歌曲简介
1、这首歌原本标题为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语:《提灯下的女孩》),但后来以莉莉玛莲而著名。
2、此歌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交战国双方所喜爱,甚至出现了战壕里轴心国和同盟国的士兵同时哼唱此歌战斗的场景。
3、和这首歌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位演唱过它的著名女 *** :Lale Anderson和Marlene Dietrich。 Marlene Dietrich(1901-19 *** )是德国著名影星和歌手。她大胆的中 *** 扮相,穿裤装抽 *** ,歌声低沉 *** 而冷酷,风靡了二战前的柏林。1930年,她出演史登堡(Joseph von Sternberg)的 *** 「蓝天使」而在大荧幕走红。 *** 上台后,她毅然离开祖国,加入美国国籍,坚决反战。而观众更爱的还是她唱的Lili Marleen(不论是英文版还是德文版),这既是控诉战争控诉 *** 的有力 *** ,也是一份再也无法释怀的乡愁。她让这首歌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1937年 *** 开出优厚条件请她回国,遭到拒绝。她从此与德国划清界限,一生中再也不曾踏上故乡的土地。在美国,她在 *** 节和舞台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 *** 年,她在巴黎去世。最终,她的 *** 骨重回柏林,德国人还在用她的名字命名了柏林的一个广场.
4、莉莉·玛莲是对战争残酷的无言控诉,也是千万人心中逝去的幸福之象征,得不到的幸福之象征。从那以后,这首歌曲唱遍了全世界,各色语言无数版本,成为和平的象征,成为对幸福的 *** 。和它纠结不清的一个时代、两个女子都已经逝去,只有歌声还久久传唱,各中滋味,不同的人自有不同体会。
5、莉莉玛莲(Lili Marleen)中德文对照歌词
6、So woll'n wir uns da wieder seh'n
7、Bei der Laterne wollen wir steh'n
8、Daß wir so lieb uns hatten
9、Und alle Leute soll'n es seh'n
10、Wenn wir bei der Laterne steh'n
11、Kam'rad, ich komm sogleich
12、Wie gerne wollt ich mit dir geh'n
13、Doch mich vergaß sie lang
14、Und sollte *** ein Leids gescheh'n
15、Wer wird bei der Laterne stehen
16、Wenn sich *** späten Nebel drehn
17、Werd' ich bei der Laterne steh'n
二、莉莉玛莲歌曲由来
1、莉莉·玛莲的歌曲起源可以追溯到之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15年4月柏林。在一个雾气弥漫的夜晚,年轻的军官学校 *** 汉斯·莱普在兵营外站岗,心中思念着名叫莉莉的姑娘和在艺术画廊相识的海蓝色眼睛的玛莲。当玛莲挥手向他致意时,莱普写下了一首名为《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的诗,后来被改为《年轻哨兵的歌》,讲述了一个战士在灯光下与心上人告别的情景。
2、这首诗在莱普被送往 *** 前线后,20年后被收入他的诗集,柏林作曲家诺贝特·舒尔策为其谱曲,改名为《莉莉·玛莲》。最初,舒尔策将这首歌分别送给男高音歌唱家拜恩和 *** 女歌手拉拉·安德森,但拜恩因歌曲“太简单”而拒绝,安德森的 *** 演绎却使它在1939年的唱片中仅卖出700张,直到战争期间,这首歌才在德军广播中广为流传,深深地打动了士兵们的心。
3、战争结束后,《莉莉·玛莲》在中立国瑞士继续传播,尽管 *** 宣传部长戈培尔曾试图禁止,但它仍然以其超越国界的力量触动着人们。歌曲被改编成多种语言,如《我灯光下的莉莉》,讲述战士们渴望和平、家的温暖。尽管在 *** 上的士兵们被敌对双方使用,但歌曲的温情旋律成为了一种共同的情感纽带,象征着人们在残酷战争中的思念与渴望。
4、《莉莉·玛莲》的流传不仅在于其旋律,更在于它传递的和平与爱的信息,它在炮火纷飞的年代中,成为了一首跨越国界、经久不衰的恋歌,承载着无数战士和人们的深深情感。
5、歌词由Hans Leip( *** 3-1983)写于一次大战中的1915年,他当时是一名被征召到德军 *** 前线的汉堡教师。Leip组合了他女朋友与另一名女 *** 朋友的名称,即莉莉与玛莲,诗意地组合了莉莉玛莲这一个人名。这首诗后来以"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个年轻的士兵值班之歌》)的名字出版。在作者Hans Leip与Rudolf zinc为这首诗加上音乐前,诺伯特·舒尔策(Norbert Schultze)早已于1938年为它谱曲。而Tommy Connor之后写了英文歌词。此外,还有同名的德国 *** 。
三、莉莉玛莲歌曲简介
1、莉莉·玛莲,原名《提灯下的女孩》(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因其在之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特殊地位而广为人知。这首歌跨越战线,成为协约国和同盟国士兵共同的情感纽带,尽管它们身处对立阵营,却会在战壕里齐声哼唱这首歌曲,唤起对和平与过去的回忆。
2、两位著名女 *** 与这首歌紧密相连,其中Lale Anderson的故事在法斯宾德的 *** 《莉莉·玛莲》中得以详尽展现。Anderson凭借与 *** 高层的关系一度走红,然而她的《莉莉·玛莲》录音起初并未大获成功。1941年,这首歌在德国占领的贝尔格莱德电台播出,歌曲中的哀伤情感意外地激发了士兵们的厌战情绪。这首歌迅速超越了国界,成为二战 *** 上的共同旋律,每晚9点55分,战壕中的士兵都会通过收音机倾听。
3、然而,这首歌的传播并未平静,反而加剧了紧张局势。最终, *** 以 *** 罪名关闭电台,Anderson及相关人员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尽管如此,Lili Marleen的影响力并未消减,反而象征着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
4、Marlene Dietrich,作为德国 *** 和歌坛的巨星,以其独特的中 *** 形象和深情的歌声闻名。她在二战前的柏林大受欢迎, *** 上台后,她选择离开德国,坚定地反对战争。她的Lili Marleen版本,无论是英文还是德文,都成为对 *** 的有力控诉,也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她的版本使这首歌在商业上大获成功,而她对故乡的决裂也成为了传奇。
5、莉莉·玛莲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是战争的见证,也是人们心中逝去的美好记忆。这首歌流传全球,成为和平的象征和对幸福的 *** 。尽管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物已随风逝去,但Lili Marleen的歌声依然回荡,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独特的深意。
6、歌词由Hans Leip( *** 3-1983)写于一次大战中的1915年,他当时是一名被征召到德军 *** 前线的汉堡教师。Leip组合了他女朋友与另一名女 *** 朋友的名称,即莉莉与玛莲,诗意地组合了莉莉玛莲这一个人名。这首诗后来以"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个年轻的士兵值班之歌》)的名字出版。在作者Hans Leip与Rudolf zinc为这首诗加上音乐前,诺伯特·舒尔策(Norbert Schultze)早已于1938年为它谱曲。而Tommy Connor之后写了英文歌词。此外,还有同名的德国 *** 。
四、莉莉玛莲的歌曲由来
1、故事还要追溯到之一次世界大战之初。
2、1915年4月的柏林,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一名被征召到德军 *** 前线的汉堡诗人、年轻的军官学校 *** 汉斯·莱普正在一个兵营外站岗,路上的街灯在浓雾中闪烁。
3、上岗之前,莱普刚刚离开一个叫莉莉的漂亮姑娘。此刻,他正思念着心上人,路灯下走来了海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玛莲,她与莱普是在一家艺术画廊相识的。玛莲挥手向莱普致意,正在这时,巡岗的军官走了过来,莱普只得眼巴巴地望着玛莲消失在浓雾中。
4、夜里,莱普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徜徉着莉莉和玛莲的身影,于是,他写下一首用她们的名字组合起来的诗。诗的原名为Das Mae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语:“提灯下的女孩”),后来出版时改为《年轻哨兵的歌》。诗中讲述的是一名战士在营房外的灯光下与心上人莉莉·玛莲告别的故事。战士渴望着爱情,但军号已经吹响,恋人只能依依不舍地分离,他不禁在想:走上 *** 的我,命运将会怎样?我的灵魂还能像现在这样拥抱她吗?
5、被送到 *** 前线的莱普再没能见到莉莉和玛莲。大约20年后,他将《年轻哨兵的歌》收入自己的一本诗集,柏林作曲家诺贝特·舒尔策看到了这首诗后为它谱了曲,并改名为《莉莉·玛莲》。
6、舒尔策把歌曲送给男高音歌唱家拜恩,希望他能演唱,但拜恩以“太简单”为由谢绝了。舒尔策又将它送给在 *** 演唱的女歌手拉拉·安德森,她充满 *** 的嗓音正好适合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于二战的爆发,唱片仅卖出700张。在此后的两年里,《莉莉·玛莲》一直默默无闻。
7、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后,在贝尔格莱德开设了广播电台,向部署在巴尔干和北非的德军广播。然而,经过一次次轰炸, *** 的唱片寥寥无几,电台主任四处寻找能够播放的唱片。在维也纳的一个地下室里,一名战士发现了一堆落满灰尘的旧唱片,其中就有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玛莲》。1941年8月18日晚,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莉莉·玛莲》,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许多人纷纷写信要求重播。
8、多年后,一位 *** 的英军士兵回忆说,“一天夜里,收音机里传来一位女歌手温柔的歌声,这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至今难以忘怀,虽然我一点也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一样,因为我们不属于德国的非洲军团,而是英国第8军——沙漠之鼠,但我们仍为这亲切的歌声所吸引,它似乎深深渗透到我们的内心。
9、“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德国士兵也在收听同一首歌曲,分享着我们的孤独与渴望。当时正是1942年春天,对阵双方的战士都远离家乡,我们都喜欢歌中的女孩。我想,无论哪个国家, *** 上成千上万的士兵也一样。”
10、这首歌在后方也极为流行,柏林的电台经常播放。一位德 *** 亲写信给作曲家舒尔策说:“我的儿子已经死在 *** 上,他在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玛莲》,我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他……”
11、 *** 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十分憎恶《莉莉·玛莲》,他偏爱的是《轰炸英格兰》之类的歌。1943年在 *** 格勒战役中,30万德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玛莲》,销毁所有唱片,并称它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
12、令戈培尔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玛莲》的唱片这时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国瑞士,在戈培尔下令 *** 三天之后,《莉莉·玛莲》重又回响在 *** 广播中。
13、气急败坏的戈培尔只得将他的怒气发泄到歌手身上,拉拉·安德森被 *** ,关进了 *** 。
14、小说家约翰·斯坦伯格说过:“歌曲有一种超越国界的力量。”《莉莉·玛莲》曾被与隆美尔作战的英军“俘获”,但英 *** 队的高级将领也不喜欢这首歌,理由是,它不适合鼓舞他们的战士前进,特别是在用德语唱着它的情况下。
15、然而在英格兰,一些 *** 经常在酒馆里哼唱《莉莉·玛莲》。一天夜里,歌曲出版商菲利浦遇到一群正在唱这首歌的 *** ,他好心地提醒他们:乡村 *** 可能会把他们当成德国 *** 。可是,一名战士愤怒地向他喊道:“如果你们对它不满的话,为什么不为我们写一首英语歌呢?”
16、菲利浦在歌词作者汤米·康纳的帮助下接受了这一挑战,《莉莉·玛莲》被改写成《我灯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里的姑娘,她正期待着她的爱人安全归来。
17、这首温情脉脉的叙事曲倾诉了远离家乡的战士渴望结束战争,返回爱人怀抱的心情。歌曲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在6个月里,仅单张歌片的销售就超过50万张。伊迪丝·琵雅芙(Edith Piaf)将它唱给法军,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将它唱给美军,美国第5军的战士唱着它挺进佛罗伦萨……
18、如今,莱普诗歌的改编作品已经以14种语言问世,并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将《莉莉·玛莲》作为它们的主题曲。直到今天,只要有老战士相聚,很多人仍然会唱起这首孤独而温情的恋歌。
19、在 *** 肆虐、血流成河的战争中,《莉莉·玛莲》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经久流传,正是因为它传达了人们渴望和平、温柔和安宁的心声。
关于莉莉玛莲歌曲和德 *** 曲《莉莉玛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