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顺治皇帝出家偈歌曲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顺治皇帝出家偈歌曲以及顺治帝出家偈子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顺治皇帝出家偈原文歌词
1、说到顺治皇帝想必大家都十分的清楚这位皇帝还是挺厉害的,毕竟是清朝入关以来的之一位皇帝了,也算是统一了全国了,但是话说当时顺治皇帝有过这样一则故事,话说顺治皇帝出家了,还出了一个偈,偈的意思就是佛经中的唱词呢,那么这个顺治皇帝出家偈原文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歌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
2、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3、黄金白玉非足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4、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5、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6、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7、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8、长大 *** 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9、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10、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11、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12、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13、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14、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累世种 *** 。
15、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 *** 三顶衣。
16、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17、百年世事三更梦, *** *** 一局棋。
18、禹尊九州汤罚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19、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20、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21、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22、 *** 来不 *** ,南征北战几时休?
23、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24、顺治帝,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是清朝入关后的之一位皇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佛门的皇帝。这是顺治皇帝作的出家偈,也是顺治皇帝出家偈的完整歌词。
二、顺治皇帝出家偈 歌词
1、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2、黄金白玉非足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3、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4、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5、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6、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7、长大 *** 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8、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9、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10、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11、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12、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13、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累世种 *** 。
14、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 *** 三顶衣。
15、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16、百年世事三更梦, *** *** 一局棋。
17、禹尊九州汤罚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18、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19、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20、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21、 *** 来不 *** ,南征北战几时休?
22、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23、顺治帝,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是清朝入关后的之一位皇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佛门的皇帝。这是顺治皇帝作的出家偈,也是顺治皇帝出家偈的完整歌词。
三、顺治皇帝出家偈
清世祖顺治皇帝,清朝入关后之一位君主,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宿根深厚,天资聪颖,大至治国安邦,小至诗文书法等世间法卓有成就。
顺治十几岁的时候就善根萌发,于万机之暇探访善知识,随喜各道场。二十余岁的时候就惊觉世间无常,皈心 *** 。他虚怀好学,念切生死,在座右大书“莫到老来方觉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其向道之勇猛,为一般人所不及。他曾以开国大帝之尊,先后延请憨璞聪和尚,玄水杲、玉琳通秀(玉琳国师)、天童道文诸师入京说法,每次相见握手温颜,情逾师友。玉琳禅师上堂说法:“帝必躬行礼请,亲临听法;下座后,复亲至西苑万善殿禅师住处谢法。”
除了大型 *** ,清世祖和皇太后时常就参禅问题请师开示。
帝问:“日对万机,还参得禅吗?”师曰:“若会得,日对万机即是禅、即是道”。“从何处入门?”“即向开口动念处会,穿衣吃饭处会。”又问:“悟道之人,随所去来,不被物转——是否?”答:“百花丛里过,一叶不沾衣。”
一日皇太后坐禅参话头,境界现前,师开示:“皆是幻相,不可认为真也!切莫随它所转,所谓佛魔到来,一齐剿绝。”又问:“思善思恶时如何?”答:“不思善不思恶,要一切处参,之一要动里参,动中得力,静中愈胜。”“于忙时,不可厌忙;于有事时,不可怕事;事忙须耐烦理事。”“若动中不善用心,静中必然悠悠忽忽,动静两失矣”。顺治帝在明师的指拨下,“因马蹶而知解顿忘,闻雨声而得大自在”,也是其宿世因缘也。
顺治皇帝崇敬三宝之心时常流露于语言之间。有一次他评论崇祯皇帝极聪明,但却不信佛法,将宫中历年所尊崇的佛菩萨像,命人用麻绳、铁索拽而出,其 *** 神明如此,若我朝于三宝决不敢有轻忽也。
清世祖夙具善根,又经儒、佛思想熏习,颇具仁爱之心。当地听说民间重男轻女,时淹女婴,是因为百姓贫穷,难办嫁资时,即传敕“婚嫁不受礼聘”,“溺婴获罪”,有效地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顺治自幼极节俭、极朴素。“衣服要侍从请浣,否则终年不换”。帝指青袍和履对师曰:“出见群臣,不好意思,服此妆个体面;若在宫中则布鞋布袜矣;就是这靴子也***。”又举腰带曰:“此带亦系了五年”,“师细看,已破损”。所以禅师就赞叹:“我皇惜福,大禹也只便如此啊!”
顺治时萌出思想。他自己讲,“朕前生的确是僧,今生每常到寺,则低回不能去”。又说:“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放不下,朕于财宝固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情。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顺治十五年,玉琳禅师到京,听说自己的 *** 森道座为帝剃发,就命众人集薪烧森,帝知道后,才答应蓄发。帝写了《赞僧诗》。该诗是其向往出家生活的写照,恳切感人,诗曰: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 *** 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 *** ;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 *** 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 干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
*** 来不 *** ,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关于顺治皇帝驾崩之说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迷,《清世祖实录》记载中只有短短的十一个字:“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即顺治 *** ,正月初六,夜里子时,深宫里传出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
关于顺治的出家问题,向来传说颇多,顺治之死目前至少有四种说法:一是因董鄂妃病死悲痛过度出家五台山;二是死于天花;三是征战厦门被郑成功炮击而死;四是说这他出家去五台山后被他的儿子康熙皇帝派人杀掉了。
除此之外,近来又流传着第五种顺治之死的新版本,就是 *** 《走遍中国》的一期节目,说在河南民权县的白云寺发现了顺治皇帝可能在这里出家的迹象。比如,一位叫醒迟的长老有一张穿袈裟坐龙椅的画像、寺里有一些有龙图案的琉璃瓦、和康熙皇帝御赐的一块石碑。之一件物品的疑点在龙椅上。一个普通的和尚为什么要坐龙椅?顺治皇帝曾有法名,叫“行痴”。“行痴”和“醒迟”读音相近,这仅仅只是巧合?
而作为皇帝的象征,龙的图案在封建社会是禁止私刻私画的,除非是皇室或者是和皇室有关的场合,普通的寺院当然也没有这方面的特权,也在禁止的范围之列。可白云寺为什么能有这些特殊的琉璃瓦呢?这两件东西的疑点已经相当大,可最后一件带来的疑点更大。这块石碑上有4个字,上“当”下“堂”右“常”左“赏”。可以读作“当堂常赏”,也可以读作“常赏当堂”。这块石碑的含义,有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写成繁体字时,这4个字的上方都是一个和尚的“尚”字。把“尚”字放在上面,说明康熙皇帝对和尚很敬重。“当堂”的意思是父母,只有父母才能称为“当堂”,其他人是不能这样称呼的。康熙皇帝熟读儒家理论,深谙其思想,不可能连这都不知道。至于常赏这一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则可以这块碑利于康熙四十九年来推测。这位叫醒迟的高僧原来在五台山出家,后随佛定高僧来到白云寺。在白云寺一直到康熙四十九年圆寂,终年73岁。
康熙皇帝的用意就是说感谢白云寺的僧人长期以来对他 *** 的照顾,要经常赏赐。加上近来发现了一块刻于康熙三十七年的石碑。虽然石碑上依然没有关于顺治皇帝在此出家的直接证据,但石碑上却可有许多朝廷大员的名字。一座寺庙怎么会吸引这么多大人物的注意呢?虽然这一切也仅仅只是推测,并不是确凿的证据,但也很耐人寻味。民权县的学者认为,顺治皇帝出家的事情是清朝的大忌,不可能记载于正史。这也使得这桩三百多年历史疑案依然没有解开。但如果要说顺治皇帝是不是出家了,白云寺的事情也许更有说服力。
顺治皇帝出家偈歌曲和顺治帝出家偈子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