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类似守株待兔的成语的问题,以及和守株待兔33个成语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 像守株待兔的成语还有哪些
- 类似“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哪些
- 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还有哪些
- “守株待兔”的近义成语有哪些
- 像守株待兔的古代寓言还有什么
- 拔苗助长类似的成语有什么
- 守株待兔类似的成语
一、像守株待兔的成语还有哪些
1、指鹿为马守株待兔覆鹿寻蕉秋毫无犯画蛇添足一鸣惊人惊弓之鸟使羊将狼指天射鱼自投罗网明察秋毫一飞冲天一石二鸟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百鸟朝凤竭泽而渔狼吞虎餐不如归去蜂房蚁穴缘木求鱼天罗地网蜂拥而至抱头鼠窜鱼水相欢
2、这些都是关于动物的成语,是否合适?
二、类似“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哪些
1、类似“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的成语有:
2、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精卫填海、守株待兔、夸父追日、愚公移山、朝三暮四、揠苗助长、庖丁解牛、东施效颦、望洋兴叹、一鸣惊人、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掩耳盗铃、塞翁失马、叶公好龙、邯郸学步、截竿入城、望梅止渴、道边李苦、郑人买履
三、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还有哪些
还有《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有个宋国人,他十分期盼禾苗长高,于是就去田里把禾苗一个个的拔高,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 *** 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 *** !”
市场上的 *** 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一个农夫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一个树桩上,捡回去卖了几块钱感觉这个比种地来钱快,然后就天天不去干活守着树桩等兔子再来撞,最后就饿死了!
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意外成功是不可能的。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
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
这则成语包 *** 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四、“守株待兔”的近义成语有哪些
1、揠苗助长(yà miáo zhù zhǎng):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糟。
2、鹬蚌相争(yù bàng xiāng zhēng):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3、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4、鹏程 *** (péng chéng wàn lǐ):相传鹏鸟能飞 *** 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5、掩耳盗铃(yǎněr dào líng):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6、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7、惊弓之鸟(jīng gōng zhī niǎo):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8、杯弓蛇影(bēi gōng shé yǐng):比喻因疑神疑 *** 而引起恐惧。
9、抱薪救火(bào xīn jiù huǒ):比喻用错误的 *** 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10、锦上添花(jǐn shàng tiān huā):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11、火树银花(huǒ shù yín huā):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12、“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五、像守株待兔的古代寓言还有什么
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杞人忧天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井底之蛙庖丁解牛望洋兴叹杞人忧天愚公移山自相矛盾等等
六、拔苗助长类似的成语有什么
与拔苗助长类似的成语有: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画蛇添足、买椟还珠。
【释义】本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寓意】:"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而来的,表达了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错误估计了事情的发展,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是如果他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
做错了没关系,错了,一段时间没明白也没关系,但一错再错不再改正是不对的。错误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错误出现的机会。
【亡羊补牢】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之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更高,影响更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 *** 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 *** 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小故事】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直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了。
牧民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
【释义】: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墨守成规。
【近义词】: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墨守成规、好逸恶劳等。
【小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 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盗铃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 *** 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遮蔽,遮盖;盗:偷。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小故事】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 *** 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释义】为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借以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战国策·齐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小故事】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 *** 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更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释义】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词语有: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成语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小故事】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七、守株待兔类似的成语
与守株待兔类似的成语是刻舟求剑。
释义: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成语用处: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成语用法:含贬义。多指做事不知进退,墨守成规,不懂得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1、北宋·苏轼《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2、北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3、元·姬翼《鹧鸪天·画饼充餐必也虚》: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
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则成语包 *** 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刻舟求剑
OK,关于类似守株待兔的成语和守株待兔33个成语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