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秧歌之乡榆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榆林秧歌汇演 *** 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秧歌之乡榆林和榆林秧歌汇演 *** 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榆林的社会
2012年,榆林市市域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榆林中心城区实现全覆盖,27个路桥项目建成通车,104条巷道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6%,气化率达到83%。空港生态区、西南新区、芹河新区、东沙新区组团式开发建设拉开序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通过验收,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技术评估。锦界、东坑两个省级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11.4亿元。振兴南部工程投入振南资金4.5亿元,投资额是“十一五”以来的总和,带动各方投资近10亿元,创历年新高。
2012年,榆林城区二级以上天数335天,比上年增加1天,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天数为50天,比上年增加8天。全市各监测断面无劣V类水质,其中无定河米脂断面水质由四类改善为三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榆林地区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曾一度形成两汉时期的文化 *** 。由于榆林地理位置独特、且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榆林的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 *** *** ,经济凋蔽,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本世纪20年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杜斌丞、魏野畴、王森然等人的极力倡导,伴随着思想解放,榆林一扫过去沉闷的空气,文化事业出现了转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 、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进入中学课堂,进步文化社团开始出现。1942年以后榆林大部分地区在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展新文化运动,秧歌剧、墙头诗、新民歌十分活跃,文化事业充满生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受到 *** 和 *** 重视,发展迅速。在群众文化、民间艺术、文学艺术、图书、 *** 、戏剧诸方面出现了崭新局面。民俗榆林市共有12县(区),习惯上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区)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北南风俗有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 *** 素来发达,群众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起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榆林小曲是陕西省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汉族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取坐唱形式,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 *** 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 *** 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 *** 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陕北说书的传统节目很多,其中 *** *** 的长篇有《 *** 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由新文艺工作者林山等帮助韩起祥和其他艺人陆续编演了一些配合 *** 斗争的新书目,如《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胜利》、《翻身记》、《我给 *** 说书》等。韩起祥和刘绪旺、 *** 福祥、王进考等是富有影响的陕北说书名艺人。近些年来,陕北说书的发展陷入困境,老艺人们逐渐离世,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急需扶持和保护。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 *** 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汉族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 *** 、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 *** 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汉族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 *** 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 *** 和 *** *** 的汉族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更具 *** *** 。
2008年6月14日被 *** 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的。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后经著名艺人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 *** 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绥米唢呐已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经 *** 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 *** 和生动 *** 。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府谷二人台是陕西省府谷更具特色的汉族民间戏曲品种之一,在榆林市北部与 *** 交界的神木、府谷一带,流传着一种由民歌向戏曲发展并已初具戏曲雏形的“二人台”,其语言通俗易懂,大量吸收和运用当地农民丰富的语汇,具有热情大胆、心直意显的艺术风格,富有生活情趣。“二人台”音乐具有西北人民热情豪放、粗犷强悍的 *** 格特点,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多姿,音域宽广,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二人台流行地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引。榆林横山老腰鼓
横山老腰鼓于1998年和2016年两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横山腰鼓广泛流传于陕西省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腰鼓一般穿 *** 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 *** 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 *** 也打,只是有别于男 *** 的动作风格。横山老腰鼓逢节必闹,遇节必舞。陕北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横山腰鼓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绥德石雕工艺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据调查统计,按照不同用途可分为七大类别。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榆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山西和京津的文化影响较大。开化程度显然高于毗邻地区。榆林内,历史上南边的6县比北边6县发达。榆林最早的官办学校——儒学,唐初建干绥德,而靖、定、横儒学创建较晚。明朝中叶,随着延绥军事 *** 中心北移,榆林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 时期,杜斌丞创办榆林中学。
1949年以后,榆林教育大体经历了这样3个阶段:卓有成效的17年(1949~1965),遭受重大 *** 的“ *** ”10年(1966~1976),拨乱反正和 *** 提高的12年(1977~19 *** )。到 *** 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30所,其中小学5 *** 3所,初中179所,高中26所,农业职业中学14所,技工学校1所、中专8所,大专2所, *** 学校4所, *** 高等学校3所,在校 *** 405140人,职工人数达到28775人,其中专任教师24727人。
截至2012年末,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48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217所,职业中学21所,小学549所,幼儿园542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招生177327人,毕业187026人,在校 *** 数576705人。在校 *** 中,小学218110人、初中107615人、高中87368人、职中(高职)35718人、特殊教育553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8766人,代课教师597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8%和99.7%。
二、临县人的秧歌词
临县人秧歌很多,摘录三首如下:
1:各位众乡亲,着耳仔细听,听我给伢唱一段,下呀么下柳林
2:家住山西省,西山离石城,离城十里有一村,出了个李改英
3:提起李盖英,生的好人品,今年二九十八春,还没啦知心人
4:那一年开了春,来了 *** 军,宣传 *** 打日本,发动众乡亲
5:队长张有生,本是河北人,十七岁上参了军,还没结了婚
6:开会和学习,减租又减息,除奸反霸在一起,二人有了意。
7:队伍要出征,改英送出村,有两句知心话,你要记心中
8:作战要英勇,遇事动脑筋,服从命令听指挥,杀敌多立功
9:有空看我来,没空稍个信,千万不要变了心,忘了我李盖英
10:有生把誓盟,只爱你一人,如果谁要变了心,天打五雷轰
11:忽然听的歌风,气坏李改英,都说有生下柳林,投了 *** 子兵
12:借的个良民证,提了个小包袱,拿定主意下柳林,是非要搞清
13:翻了七座山,过了七道岭,鸡叫走着点着灯,进来口子门
14:见了张有生,黄皮穿一身, *** 不 *** 来人不人,越看越恶心
15:改英把口开,翻脸骂起来,谁叫你下柳林,当了警备队
16:有生笑颜开,叫声好 *** ,这里当兵很痛快,你也不用回
17:改英回家中,气的头发昏,直到咱队伍上来了人,才把是非明
18:来人叹口气,改英你听仔细,投敌不是他愿意,派他去 ***
19:前天送 *** ,叛徒把密告, *** 子 *** *** 手,把他杀害了
20:改英泪淋淋,越哭越伤心,揷干眼泪爬起身,二次下柳林
21:下了柳林镇,四处来打听,石崖崖底见 *** 首,两眼怒目睁
22:白洋买棺材,金票雇人抬,改英守住墓咯堆,哭的起不来
23:哭一声张有生,死的好苦情, *** 还没成了功,你就归了阴
24:骂声日本 *** , *** *** 贼,有朝一日逮住你,剥了你 *** 子的皮
25:七七上吧坟,参战就起身,千军万马下柳林,消灭 *** 子兵
伞头秧歌产生、流行于临县,是一种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 *** 节日歌舞活动形式。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具体指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临县最盛,因此又称“临县伞头秧歌”。秧歌,又称“阳歌”,在当地俗称“闹会子”“闹红火”“闹阳歌”,2008年伞头秧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伞头秧歌是古代腊日帷祭活动、春社活动、以及汉代兴盛起来的元宵节活动的复合,是原始 *** 仪式在民间的遗存。
伞头秧歌的最初功能是向神灵祈福和驱 *** 逐邪,歌舞的目的是娱神祈丰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秧歌的娱神功能愈来愈淡化,借娱神以娱人的目的愈来愈明显,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全民 *** 的歌舞活动。秧歌队少则一二百人,多则四五百人,充分体现出伞头秧歌的全民 *** 。
闹秧歌是狂欢情绪的酣畅淋漓的宣泄,是人的自然本 *** 的显露和释放,是对平常日子按部就班的规范 *** 的临时突破,是黄土高原上盛大的狂欢节日。
伞头秧歌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歌舞活动,小则百八十人,多则数百人在伞头的带领指挥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且井然有序,是群众 *** 歌舞活动的艺术大展示。这种艺术 *** ,一是指组织工作的艺术 *** ,二是指表演的艺术 *** ,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集体艺术 *** 。
伞头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特点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结合,交替进行。扭秧歌主要集中在“过街”、“掏场子”和“小会子”在场内的表演三个方面。
唱秧歌主要是伞头的事。伞头肩负着指挥全局,调动情绪,编派节目,评论演出以及秧歌队与外界交往、答谢、祝贺等一系列职责,而这一切都得通过唱秧歌来进行。
三、关于秧歌的介绍
1、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 *** 和 *** *** 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2、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3、秧歌在中国已有 *** 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 *** 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 *** 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4、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5、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 *** *** 的一种舞蹈,是我国之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 *** 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 *** 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6、秧歌是具有 *** *** 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7、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 *** 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关于本次秧歌之乡榆林和榆林秧歌汇演 *** 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