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民歌之乡来源(巴中地方民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大家好,关于镇巴民歌之乡来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巴中地方民歌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十送红军》歌词
  2. 镇巴民歌的历史渊源

一、《十送红军》歌词

1、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

2、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3、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藏黄莲脸在笑。

4、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 *** 红了天。

5、五送红军澧水河,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捎信多把 *** 说。

6、六送红军兔儿岩,两只兔儿哭哀哀, *** 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开。

7、七送红军七里湾,七里湾中一片田,凉风阵阵稻谷香,新米上市人走远。

8、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莫走远,财主回来要倒算。

9、九送红军过大江,江水滔滔船儿忙,眼望江水肝肠断,穷苦百姓泪汪汪。

镇巴民歌之乡来源(巴中地方民歌)-第1张图片-

10、十送红 *** 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

11、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 *** 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 *** 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12、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 *** 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 *** 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场送别红军北上长征的内容。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

13、他说:“我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的谱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谱曲时,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也流下了眼泪。整个曲子谱得相当顺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

14、“由于当时刘亚楼司令为突出老区 *** 传统,要求我们必须注明是民歌,总团领导建议我们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这样,《十送红军》就创作完成了。”

1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送红军

二、镇巴民歌的历史渊源

1、镇巴民间歌曲有其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民歌的发生、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其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形成:

2、一、艰苦的劳动方式。这里山大沟深、林茂,一些劳动方式是非常艰苦的,运输主要靠人力,主要河流有船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艰苦单调的劳作中,需要精神调节,需要宣泄情感,需要娱乐。山林沟壑、田间地头,一声山歌,忧愁全无。优秀的民歌则越传面越大,词曲越固定,世代传承。与劳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民歌不计其数,如“背二哥”、“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抬石头号子”、“风箱号子”、“放羊歌”、“薅草歌”、“ *** 秧歌”、“抬丧号子”等,对民歌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二、极富特色的民风民俗。在我县极富特色的民风民俗中,伴随着很多民间音乐,其中围绕婚丧嫁娶的民歌更是丰富多彩。人们把人生的全部活动总结为五个字:生、劳、病、死、苦,由此而产生的民歌把全部的人生画卷展示得淋漓尽致。

4、三、语音特色。我县的地方语言近似于川北,故其民歌的运腔规律也是如此,但其调式结构与川北相去甚远。我县四声或五声徵调式较多,依次是:羽、商。其调式的交替也是“羽—徵”。

5、四、独特的文化交流形态。镇巴依秦望蜀傍楚,历来受秦川文化的熏染、荆楚文化的浸润、巴蜀文化的涵养,因而在文化形态形成了以我为主,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

文章分享结束,镇巴民歌之乡来源和巴中地方民歌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标签: 巴中 镇巴 民歌 来源 地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