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汉武帝功臣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汉武大帝死后的继承 *** 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请问汉武帝以前的汉朝的刺史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1、在秦及汉初,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相当于派驻地方的御史。
2、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然《汉官典职仪》于六条条文之下,又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包。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武帝之意,以为断进之士勇于任事,故用低级官监察 *** 。刺史可乘传奏事,总隶于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罢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二千石,哀帝一度复旧制,不久又为州牧。
3、东汉建武 *** (42),依旧制再改为刺史,但只设十二人,州一人,余一州隶司隶校尉,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灵帝中平五年(188),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魏、晋刺史有领兵、单车之别,单车即不领兵之意。领兵刺史四品,五品。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时都督数州甚至十数州军事),次为单车刺史“假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又次为使持节。西晋统一初,曾停止刺史加将军号。西晋末天下大乱,乃仍旧。南北朝沿袭,惟昆魏道武帝时不同,州有三刺史,包括皇室一人。
4、隋文帝撤销郡,州长官除雍州牧外,均为刺名。炀帝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又设司隶台,掌巡察,有刺史十四人,为司隶大夫属员,正六品,任巡察各地之职,其地位品秩,均与汉武帝时的部刺史相同,旋罢,唐改良改郡为州,以太守为刺史。玄宗又改州为郡,以刺史为太守。肃宗再复旧制。隋、唐州郡相同;刺史太守亦同。宋以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职。欧阳修撰《丰乐亭记》,自称刺史;撰《醉翁亭记》,又自称太守,盖刺史与太守早无区别。宋官制另有刺史,作为虚衔,任者并不赴任。元以后刺史之名废。清人用作知州的别称。
5、在武帝时期增设许多郡以后,又进一步进行了革新。在公元前106年,有13名刺史被任命。②他们直接对 *** *** 负责,每一个刺史负责视察帝国中包括一批郡和国的指定的区域。他们调查皇帝的 *** 运转的情况,如果发现 *** 、 *** 或 *** 的证据,就直接上报。刺史之职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他们的地位,刺史的官阶大大地低于他们奉派去节制其工作的郡守;人们可以假设,在有些情况下刺史本 *** 接受贿赂。到那时为止,这些官员的设置与以后帝国时期演变成的很庞大的地方单位的建立无直接关系。
6、汉代刺史 ***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 *** 。刺史 *** 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 *** 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 *** 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刺史 *** 的每次变化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有根本原因。考察刺史 *** 对于探讨两汉行 *** 与监察权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 *** 集权与地方分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7、刺史 *** ,作为汉代 *** *** 对地方 *** 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 *** 的监察 *** ,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
8、汉代刺史 *** 是对秦代监御史 *** 的继承。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一套地方监察 *** ——监御史 *** 。在地方上,“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1]监还可称为“监公”,[2]或称为监御史、监郡御史、郡监等。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3]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
9、《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载:张苍“秦时为御史,立柱下方书。”《索隐》注曰:“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子为周柱下史,今苍在秦代亦居斯职。” [4]《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集解》苏林曰:“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5]据此可知秦代御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 *** ,另一部分到地方担任监察职务。监御史
10、监御史一般不对县一级的行政事务进行监察。“秦代对县一级的行政监察作为郡守的职责而成为郡守行 *** 的一部分。”[6]
11、除监察权这种主要职权外,监御史还有其他一些职权。
12、一、有推荐人才的权力。如萧何在做泗水卒史时,工作表现突出,受到了泗水郡监的赏识,他“欲入言征何”。[7]
13、二、有兴修水利的权力。公元前211年秦军进攻南越时,运输补给供应不上。监御史禄“凿渠运粮,深入越。”[8]他开凿的是著名的灵渠。
14、三、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曹参曾“攻秦监公军,大破之。”[9]樊哙曾“击泗水监丰下,破之。”[10]夏侯婴和萧何招降了和他们作战的泗水监平,“平以胡陵降。”[11]秦泗水监平曾 *** 刘邦,刘邦“出与战,破之。”[12]
15、汉高祖时期,监御史 *** 曾经一度被取消。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一、在经济方面,经过秦朝的残暴 *** ,再加上长期的战争,汉初经济凋敝。当时的经济状况,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是“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13]恢复经济是 *** 的当务之急,应该调动地方的积极 *** ,加强地方的自 *** ,因此没有设置监御史。二、在 *** 方面,汉 *** 和异姓诸侯王之间矛盾尖锐,和匈奴冲突严重,平城白登山之围几乎使数十万汉军全军覆没,汉 *** 致力于解决地方割据势力和匈奴问题,无暇顾及地方监察问题。三、在情感方面,刘邦曾经和功臣同甘共苦创业,在感情上是很深的。不派人监察地方,既是对地方官员的信任,也是为了显示“(吾)与天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吾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14]的诚意。但汉高帝不设置监御史,使得地方监察 *** 成为空白,对郡国的过分放纵,不事监察,终使诸侯坐
16、大,给他的继承者们留下了一个顽症。
17、惠帝时期,重新设置了监御史。当时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异姓王已被消灭,匈奴威胁稍微减轻,而且惠帝与地方官员的关系远不如刘邦时期密切,所以 *** 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 并且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对恢复的监御史的职权做了规定,使监御史成为单纯的地方监察官,而不是像秦朝监御史那样在监察之外还有很多职权。《唐六典•御史台•侍御史》原注记曰:“惠帝三年,相国奏监御史监三辅、郡,察以九条,察有司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恣为奸诈论狱不直者,擅兴徭役不平者,吏不廉者,吏以苛政故劾无罪者敢为逾侈及弩力十石以上者,非所当服者,凡九条。”[15]对于监御史设置的范围,有的学者认为是仅仅限于三辅地区。其实原文中的“三辅郡”不应该连读,而应该读作“三辅、郡。”[16]惠帝时期监御史设置的范围应该是全国各郡。由于诸侯王权力大、地位特殊,所以没有在王国内设置监御史。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 *** 汇报工作,“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监者二岁更之”。[17]但是很多监御史 *** ,有的还跟郡守等相互勾结,对郡守等包庇纵容,工作很不力。汉 *** 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在监御史 *** 之外设置了一套新的地方监察 *** ——丞相史出刺 *** ,和监御史 *** 并行。“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18]文帝派出丞相史出刺,使之监察太守和监御史。关于丞相史的地位,《汉旧仪》上是这样介绍的,“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19]看来是九位丞相史每人监察九州中的一州,这就奠定了武帝时期刺史 *** 的基础,形成了刺史 *** 的雏形。丞相史是丞相的属官,对丞相负责,而不象刺史那样对御史大夫负责,看来丞相史学出刺 *** 也让丞相增加了一定的监察职权,扩大了丞相的权力。但“丞相遣使分刺州,不常置”,[20]属于临时派遣的官员,不是经常设置的,而且,两套监察 *** 并行,职事重叠交叉,容易出现互相推委扯皮等问题,显然,这种 *** 很难有效地监察地方,不能为后世所效法,地方监察 ***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8、汉武帝创建了刺史 *** 。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汉书》卷六《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师古曰:“《汉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那六条是: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即 *** 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其横行乡里。二、“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的 *** 的不法行为。三、“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历 *** ,怒则任刑,喜则 *** 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平。四、“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五、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任所监”,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对刺史的职权作出明文规定,既可以为刺史行使权力提供依据,又可以防止刺史 *** 干扰地方的正常行政事务。设置刺史的范围是十三个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刺史往往很有 *** 前途,“居部九岁,举为守相”。[21]
19、刺史有固定的治所,而且地位在郡国之上,这和监御史地位和郡守、郡尉并称的情况不同。刺史也不受丞相的制约,而是直接隶属于 *** 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和丞相史受制于丞相的情况不同。并且刺史的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这往往能够促使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察,取得业绩,比用更高的官员去监察地方大员更能起到好的效果。刺史 *** 是对以前监察 *** 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 *** 。
20、为什么汉武帝要建立刺史 *** 呢?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一、原来地方监察 *** 的不力,使得建立更完善的地方监察 *** 成为一种必要的措施。《史记•平准书》载:(元鼎四年)天子始巡郡国,东渡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办 *** 。行西逾陇,……陇西守 *** ,……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武帝巡视地方时,很多地方 *** 畏罪 *** ,这说明地方吏治 *** 情况是很严重的,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可见他们的失职以及原来地方监察 *** 的不完善,这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地方检查 *** 来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二、 *** 集权加强的必然结果。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 *** 集权。他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设置左官律、附益法,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西汉 *** 的王国问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是加强 *** 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 *** 集权的必然要求。
21、刺史 *** 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昭宣注重整顿吏治、断理冤狱,因而对刺史 *** 格外重视,这在刺史的选拔任用方面尤其突出。这一时期刺史仍然严格在六条问事的范围内行使其监察权,并涌现了一批成绩卓异的刺史。他们对整饬吏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皇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转自铁血社区 ]
23、西汉中后期, *** *** 对一些州的范围作出了一定的调整。汉昭帝始元元年,“有司请河内属冀州,河东属并州。”“文颖曰:本属司州;师古曰:盖属京师司隶所部。”[22]刺史的名称也几度更改,成帝绥和元年十二月“罢部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23]俸禄也由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夏四月“罢州牧,复刺史。”[24]估计俸禄也降低了。哀帝元寿二年,刺史“复为牧”。[25]刺史的名称几度变更,反映的是不仅仅是俸禄的变化,而且反映了宣帝、元帝以来刺史职权一直在发生变化。
24、除了刺史之外,汉 *** 有时候还会临时 *** 地派使者监察地方,宣帝元康四年春正月,曾派中大夫强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26]宣帝五凤四年夏四月,诏曰:“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27]
25、西汉中后期,虽然刺史的主要职权还是监察,但是在执行公务时,刺史作出了一些超出监察之外的事情。现列举如下:
26、一、 *** 诸侯的谋反,昭帝时期,“齐孝王孙刘泽谋反,欲杀青州刺史隽不疑。发觉,皆伏诛。迁不疑为京兆尹,赐钱百万。”[28]
27、二、 *** 民众的反抗。宣帝时期,冀州刺史张敞“既到部,而广川王国群辈不道,贼 *** ,不得。敞以耳目发起贼名区处,谋诛渠帅。”[29]孙宝做益州刺史时,“亲入山谷,谕告群盗,本非造意,渠率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30]
28、三、安置流民。在流民众多的情况下,平当曾经奏请汉 *** 让流民到幽州,让“刺史二十石劳徕 *** 。”[31]
29、 [转自铁血社区 ]
30、四、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王尊做益州刺史时,“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32]
31、五、参与 *** 决策。有的时候,皇帝会和刺史商议国事,如京房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 *** ,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33]
32、要之,西汉末年刺史虽然在行使监察权的过程中逐渐异化,发生了不断侵渔守相权力的事件,并且刺史一度改称州牧,但无论是刺史还是州牧,其作为监察官的本质并没有变。不过,这正是刺史开始由监察官向地方官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33、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34、王莽称帝时期,州刺史改称州牧。始建国元年正月,授予州牧爵位,“封牧为男”。 [34]始建国四年夏,王莽将十三州改为九州,下诏“州从《禹贡》为九”。 [35]这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荆州、雍州、梁州。[36]刺史的地位是世袭的,“世其官”。[37]
35、 [转自铁血社区 ]
36、当时反王莽武装斗争在地方上蜂起云涌。为了增强地方实力,以便于 *** 武装 *** ,王莽不仅给予州牧统军作战的权力,而且给州牧加将军称号。地皇元年二月,“莽见四方盗贼多,复欲压之,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 [38]王莽设置牧副监,其主要职权是监察,起到刺史的作用。地皇二年正月,“以刺史位三公,刺举懈怠。更置牧副监,……行事如汉刺史。” [39]
37、州牧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地方监察职权为牧副监所行使。
38、州牧有权率军进攻少数民族。天凤三年五月,王莽“遣并州牧宋宏、游击都尉任萌等将兵击匈奴。”[40]天凤五年正月,王莽“遣大司马护军郭兴、庸部牧李晔击蛮夷若豆等。”[41]
39、州牧有权率军 *** 国内的武装 *** 。始建国四年春二月,王邯弟起兵,“州郡击之。”[42]地皇二年,绿 *** 兴起,“荆州牧某发奔命二万人攻之。”[43]商人王岑在起兵后,“杀王莽庸部牧。”[44]刘秀在起兵后,曾派吴汉斩杀幽州牧苗曾,“发其众”。[45]成丹、王常等率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46]和岑彭等作战时,“扬州牧李圣、司命孔仁兵败山东、圣格死,仁将其众降。[47]在陇西“成纪隗崔兄弟劫大尹李育,以兄子隗嚣为大将军,攻杀雍州牧 *** 。”[48]
二、汉朝刘彻身边重臣有哪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逝世,起 *** 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汲黯(?-前112年),西汉名臣。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汉景帝时因为 *** 的原因任太子洗马。汉武帝时期,初为谒者,后来出京做官为东海太守,有政绩。
被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主张与匈奴和亲。后犯小罪免官,居田园数年,召拜淮阳太守,卒于任上。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大臣, *** 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身材魁梧,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长美。不学无术,忠诚勤恳。初以门荫,选为郎官,历任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宿卫公正,勤劳国家。
汉武帝临终时,拜大将军、大司马,受命托孤辅政,封为博陆侯。辅佐汉昭帝,解除上官桀拥立刘旦阴谋,废立昌邑王刘贺,拥立汉宣帝即位,掌权摄政,权倾朝野。
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去世,谥号宣成,陪葬于汉武帝茂陵,葬礼如萧何故事。两年后,霍家发动谋反,全族诛杀。
窦婴(?—公元前131年),西汉大臣,字王孙,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
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 *** 下狱,并被判处 *** 。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
但由于王太后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
但尚书很快就发现窦婴所受遗诏在宫中并无副本,于是以“伪造诏书罪” *** 窦婴。元光四年初,窦婴被处死。
卫绾(?-公元前131年),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人,西汉大臣,官至丞相。汉文帝时,以弄车之技当上郎官,迁中郎将,出为河间王太傅。
汉景帝时期,从平七国之乱,升任中尉,加封为建陵侯,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汉武帝继位,官至丞相。
卫绾一生为官,位居显要,既无拾遗补阙之功,更谈不上兴利除弊之绩,只是默默无言,守道而已。元光四年,卒,谥号哀侯。
三、汉武帝时期的能臣良将有哪些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能臣。
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之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2、董仲舒(西汉思想家、 *** 家、教育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为西汉能臣。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
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 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3、霍去病(西汉名将,民族英雄)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1],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 *** 、歼灭战。十七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武帝赐谥号“景桓”,陪葬茂陵,并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坟墓。
4、卫青(汉朝著名将领,民族英雄)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著名的将领、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
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大举入侵,汉兵分四路出击。其余三路皆失利,只有卫青一路在龙城之战获大胜而归。武帝大喜,封他为关内侯。
后来,平阳侯病死,平阳公主居孀,汉武帝下诏命卫青娶平阳公主为妻。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故,谥称为烈侯,葬于茂陵。
李广(?~前119年),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
汉武帝即位,授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带兵攻击匈奴。由于众寡悬殊,负伤被俘,辗转返回长安,出任右北平郡守。英勇善战,使得匈奴畏服,称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公孙弘、百度百科——董仲舒、百度百科——霍去病、百度百科——卫青、百度百科——李广
四、汉武帝功绩有哪些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 *** 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 *** 因素依然存在,边境匈奴袭扰不断,而封建 *** 思想尚待确立。经济上采纳桑弘羊的主张,由 *** 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解除了匈奴的威胁,统一今两广一带,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为加强 *** 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 *** ,地域 *** ,而且 *** 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 *** 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
汉武帝在嵩山拜谒了诞生夏启的启母石后,率众登上了嵩山东麓的一座山峰,此时吏卒皆闻大山"呼 *** 者三"。于是吏卒皆恭维武帝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陛下。”
闻此,汉武帝大悦,于是封所登之峰为 *** 峰,并在峰上建“ *** 亭”,在山下建“ *** 观”。同时,下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嵩山的“太室祠”,并划嵩山下三百户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管祭祀岳神之事。
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更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下辖的兴平市东北原上,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嵕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武帝
汉武帝功臣之乡和汉武大帝死后的继承人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