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鱼米之乡简介,我国鱼米之乡在哪里 - 之乡 -

陕北鱼米之乡简介,我国鱼米之乡在哪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陕北鱼米之乡简介和我国鱼米之乡在哪里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陕北鱼米之乡简介以及我国鱼米之乡在哪里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陇上江南的陇南市简介
  2. 矛盾的简介与作品
  3. 矛盾个人简介

一、陇上江南的陇南市简介

“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的战略要道

陕北鱼米之乡简介,我国鱼米之乡在哪里-第1张图片-

陇南地处中国地理几何中心,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孔道。由于西秦岭横亘其间,重峦叠嶂,艰险异常,成为阻隔陇蜀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行人视作畏途,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绝唱。古代先民在高山峡谷之间,依山傍水,修建栈道,以为通途。由陇南入川沟通陇蜀交通的山口和栈道主要有:一是由两当越故道山(今太阳山)经陕西勉县入川;二是由徽县经大河店至陕西略阳,沿嘉陵江谷地入川;三是由武都循白龙江谷地至文县碧口入川。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而陇南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历代用兵的古 *** 。汉光武“得陇望蜀”,诸葛亮六出祁山,邓艾偷渡阴平,吴玠挥师抗金,李自成艰苦奔杀,太平军血战阶州……,直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 *** ,中国人民 *** 南下入川,都以这里为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遗留了众多供后人凭吊的古迹。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的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我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 *** 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 *** ,又是中原 *** *** 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统一六国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辩道4个县级 *** 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设武都郡。 *** 初,陇南各县隶属渭川道。1949年8月,成立甘肃省武都分区,辖武都、西和、文县、康县、成县、礼县、西固(今宕昌县境内)7县,1950年--1951年改为武都专区,1958年武都专区合并于天水专区,1962年又恢复武都专区,1969年改为武都地区,1985年更名为陇南市人民 *** 。陇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史记》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即今西和县,现西和县有仇池山伏羲崖;成纪,即今天水一带,天水市秦安县存有大地湾遗址。到了周朝,陇南的礼县又成了秦国的发祥地。

秦先祖非子因在礼县养马有功,被周天子赐为“赢”姓,始有秦赢。自秦庄公被封为诸侯之后,秦庄公、秦文公、秦襄公等都在礼县红河一带建国立郡,其中礼县大堡于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先祖的之一陵园一西垂陵园和《史记》所载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东汉建宁年间,成县为李翕、耿勋两位太守树碑立传。在丰泉山鱼窍峡的石壁上镌刻了《西狭颂》、《耿勋碑》。《西狭颂》摩崖石刻,以其方正雄伟的书风和“首尾无—缺失”的完整存留而享誉寰宇,令古今文人墨客叹为观止,是我国保存不多的汉代书法艺术瑰宝之一。汉末三国鼎立,地处魏蜀交界的陇南成为双方拚杀的重要 *** ,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演绎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西城弄险、挥泪斩马谡、木牛流马运粮草、姜维大战铁笼山等动人故事;魏将邓艾假道宕昌、武都、文县,借阴平古道,长途奔袭无人之地700余里,裹毡滚坡,终于进军成都,“得陇灭蜀”。宋金时期,宋将吴诘、吴麟、吴挺兄弟父子承先继后,驻师陇南,抗击金兵,取得辉煌战绩,与岳飞、韩世忠齐名,为南宋偏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 *** 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都经过陇南。特别是 *** 率领的 ***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宕昌哈达铺修整,通过 *** 的旧报纸,得到了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重要信息,并据此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使哈达铺成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和长征胜利的转折点。宕昌县哈达铺镇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中国 *** 在这里发生了历史 *** 转折,决定了工农红军北上 ***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确路线和光辉前程。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之一,这里是人们缅怀 *** ,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的圣地,也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历史的惆怅,先祖的业绩,铸造出陇南独特的人文胜迹,再现了陇南昔日的繁荣昌盛,她是陇南儿女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是历代陇南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足迹,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篇章。

西周以前设立,早期治所在西域杏林国以南的洛峪,即今西和。秦移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以西,北魏开始向西南推进,进驻白龙江畔。当时,占据在白龙江畔的西番民族,主要有氐族、羌族、藏族, *** 项族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 *** *** 不断向西推进的过程中,多次拉锯战的结果,就是武都郡进驻到石门,接着把大本营建立在今天的武都区旧城山,在这里扎稳脚跟。形态多异的地形地貌

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市境。

陇南市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高峻山岭与深陷河谷错落相接,对比显著,“举头峻峭嵯峨,侧耳波涛汹涌”,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东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经银洞山(海拔2468米)、牛头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断头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峦叠嶂,崖壁陡绝,角峰锯脊,石骨嶙峋。其间河谷幽深狭长,深切曲流十分发育,多急流险滩和瀑布。峡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狭窄的冲积平原断续出现,其中武都平原绵长近50公里,宽不过1公里。周边山峰:北为长江黄河分水岭之大拉梁和岷峨山,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更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更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更低点。

陇南地处中国 *** 二级阶梯向第 *** 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全区按照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

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县三县全部。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部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殖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历史上就是粮食的集中产地。

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延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区、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 *** 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处于北纬33度以南,属 *** 带边缘区。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 *** 带的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纹 *** 、当归、红芪、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 *** 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

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包括宕昌县、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间,谷峰相对高差300~500米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屑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 *** 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全区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 *** 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在祖国内陆腹地,秦巴山地西部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交汇地带,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资源富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就是扼甘陕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被人们赞誉为“陇上江南”的甘肃省陇南市。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全市辖武都、宕昌、文县、成县、康县、徽县、西和、礼县、两当等9个县,242个乡镇,3423个村民 *** 会,54万户, *** 万人口。境内有汉、回、藏、 *** 尔、土、黎、白、苗、羌、满、蒙古、锡伯、哈尼、土家等21个民族成份,7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5万多人。市 *** 驻武都区城关镇。立体分布的多样气候

全市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 *** 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 *** 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有全区两个热量高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14℃≥10℃的积温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7%,属一年两热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气温10一12℃,≥10℃积温3500—4000℃,耕地面积约为17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7.8%,为两年三熟农业区。暖温带包括全区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10℃的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间,耕地曲积约15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3.3%,为二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包括全区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武都县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诲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积温小于2100℃,年更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2.2%,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

在纵向分布上,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山上积雪皑皑,山下春暖花开”,“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气候的变化,使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以及品种布局、耕作 *** 、病虫害类型、农事活动季节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层次 *** ,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农业。如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河谷区,桔柑可以过冬,麦——稻、油——稻一年两熟;海拔1600米以上只能种植早熟、极早熟玉米;海拔2000米以上的则无玉米种植。作物分布的大致规律是“水稻棉花占河川,玉米谷子绕半山,山川肥地种小麦,洋芋油菜上高山”。就同一作物来说,因种植高度不同,其成熟期、收获期也有很大差异。垂直农业虽然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带来一定困难,但它有利于种植结构向多样化发展,特别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陇南气候温和,风光秀美,山资水色兼有北国之雄浑奇峻,南疆之灵秀旖旎,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全国三大天池之一的阴平天池绿山环抱,碧波粼粼,天生一个“翡翠世界”;

西北更大的溶洞武都万象洞奇幻绚美,气象万千,犹如世外仙台琼阁;国家级重点保护、甘肃唯一具有北 *** 带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奇葩异树,竞相弄资,珍禽异兽, *** 出没,被赞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分布于全区各县的大河坝、三滩、红土河、梅园沟、云屏山等自然景点,茫茫 *** ,阵阵松涛,奇花异草,飞瀑流泉,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沟”;白龙江两岸“高江急峡 *** 斗,拓木苍藤日月昏”,宛如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徽成盆地桑麻遍四野,稻椒千重浪,呈现一派鱼米之乡的繁荣景象,构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01、武都万象洞,国家AAA *** 景区,省级地质公园。

02、文县天池,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四大天池之一,影视拍摄区。

03、宕昌官鹅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2014年批准)。

04、康县阳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然阳坝。

05、武都裕河原生态风光,金丝猴保护区,动植物乐园,民俗风情。

06、武都五凤山道教圣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道教协会驻地。西秦岭更高峰,五凤胜景。悬崖峭壁,松涛雷音,群鸟合唱。真武祖师灵应圣地。

07、西和大香山:千手观音妙善的优美传说,礼县道教协会。白雀寺。

08、西和仇池山:伏羲洞,人祖爷伏羲诞生之地。朝圣伏羲庙。

09、礼县祁山 *** 堂:纪念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经典景观。

10、礼县大堡山:秦始皇先祖的珍贵墓地,中国风水学观摩的极佳地段。

11、武都角弓朝阳洞:唐朝以来开凿的佛、道、儒三教综合洞窟,白龙江边的百佛洞。

12、武都石门九天 *** 庙:黄帝战蚩尤,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给轩辕黄帝赠送天书兵法的传说。

13、武都 *** 景点:两水龙华寺、城郊普化寺、城关莲花山寺院、东江清凉寺、三河广严院、龙凤山寺、龙凤佛堂寺、琵琶寺、汉王寺、城郊邬金寺、甘泉铁佛寺等。

14、两当张果老登真洞:传说张果老修道成仙的地方。

15、成县鸡峰山:森林公园。山顶有观音大士、 *** 、 *** 三菩萨庙。

16、成县西峡颂:俗称《黄龙碑》,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峡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17、徽县嘉陵江漂流:陇南唯一开展漂流活动的地方。

18、武都城郊崔家梁关公庙:纪念刘备、关公、张飞的祠堂。

19、武都角弓够林坪大禹庙::纪念大禹治水的唯一祠堂。

20、武都区汉王镇大坪山——唐代礼部尚书李揆祠堂(九天 *** 传略出处)。

二、矛盾的简介与作品

茅盾( *** 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 *** 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 *** 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2、作品: *** 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1 *** 7年,大 *** 失败,沈雁冰 *** 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三、矛盾个人简介

1、茅盾( *** 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 *** 文艺奠基人之一。 *** 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 *** 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2、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 *** 家的“之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 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 *** 小组,筹建中国 *** ,下广州参加 *** 第二次 *** ,任过 *** *** 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 *** 。 *** 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 *** 上海、日本,开始写作 *** 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 *** 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 时期,辗转于 *** 、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 *** 、 *** 长、作协 *** ,并任 *** 副 *** ,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3、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4、 *** 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 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 *** 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 *** 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之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5、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之一班 ***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 *** 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 *** 记》、《三国演义》、《 *** 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6、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 *** 州第三中学堂 *** 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 *** 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 *** ,做起 *** 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 *** 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7、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之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 *** *** 》的编辑工作。1 *** 0年初,“五四”文学 *** 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 *** 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 *** 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 *** 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8、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 *** 活动。1 *** 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 *** 小组。同年7月,中国 *** 成立,他成为中国 *** 最早的 *** 员之一。1 *** 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 *** 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 *** 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 *** 事业培养干部。1 *** 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 *** 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 *** 停刊。8月,作为职工 *** ,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 *** 斗争。 *** 召开 *** 后,茅盾和恽代英奉 *** *** 之命在上海组织了 *** 左派的上海市 *** 部。1 *** 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 *** 上海市 *** 部 *** ,赴广州出席 *** 第二次全国 *** 。会后,留广州工作,在 *** 任 *** 部长的 *** *** 宣传部作秘书。1 *** 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

9、1 *** 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 *** 。茅盾赴武汉,先任 *** 军事 *** 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 *** 7年春,出任汉口《 *** 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 *** ,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 *** ,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 *** *** 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0、1 *** 7年9月,发表《幻灭》,至1 *** 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 *** 。

11、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 *** 。从此,茅盾和 *** 在一起,从事 *** 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1年, *** *** *** 派的 *** *** 政策, *** 和茅盾等发表了《为 *** *** 大批 *** 作家宣言》;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 *** 民众宣言》;5月,日本 *** 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 *** 、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 *** 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2、1934年9月,茅盾协助 *** 创办《译文》 *** ,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 *** 与茅盾发出致 *** *** 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 *** 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 *** 民族统一战线。

13、1 *** 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 *** 评价说,“这是中国之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 *** 》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 *** 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4、1937年 *** 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 *** 、广州等地。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 *** 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之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 *** )。

15、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1940年,新疆的 *** 者盛世才 *** 面目日益显露,茅盾 *** 于 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 *** 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 *** 会 *** 。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 *** *** 区 *** 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 *** 。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 *** ,茅盾等在中国 *** 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 *** 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庆。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之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 *** ,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6、 *** 胜利后,茅盾于1946年3月离开重庆,经广州、 *** ,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 *** ;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 *** 的活动。在 *** 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 *** 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 *** 马歇尔及各 *** 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 *** 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 *** 保障会,揭露 *** 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 *** 切实保障 *** 》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 *** *** 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 *** *** ,茅盾 *** 于1947年末再赴 *** 。

17、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月,茅盾和 *** 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 *** *** “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 *** 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 *** 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 *** 的邀请,茅盾夫妇离 *** ,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 *** 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 *** ,并在会上作了《在 *** 派 *** 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 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 *** 。

18、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茅盾担任 *** 人民 *** *** 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 *** ,当选为历届 *** *** 、历届 *** 全国 *** 会常务 *** 和第四届、五届全国 *** 会副 *** 。在“ *** ”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 *** 和 *** 人民站在一起。粉碎 *** *** 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 *** 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 *** 、中国作家协会 *** 。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19、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20、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 *** 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 *** 员,这将是我一生最 *** 耀。” *** *** 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 *** *** 籍, *** 龄从1 *** 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21、《子夜》出版于1933年,震动了中国文坛, *** 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 *** ,农民 *** , *** 当局 *** 和 *** 人民的 *** 运动, *** 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 *** 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 *** 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的创作,为中国 *** 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2、《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 *** 6一1981创作的长篇小说,初版印行之时1933年即引起强烈反响。 *** 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之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历史的发展证实了 *** 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

23、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 *** 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 *** 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 *** 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 *** 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 *** 质的理 *** 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 *** 的 *** 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 *** 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 *** 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 *** 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24、《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

25、《蚀》描绘了大 *** 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动态。《林家铺子》以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的兴衰沉浮为中心,多方面地描写了林老板与整个社会的联系,阐释了林家小店铺的破产是整个 *** 业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蚕》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加困苦的事实,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农民真正的出路,需在丰收之外去寻找。如同《子夜》一样、《林家铺子》和《春蚕》也是很有 *** *** 的社会剖析小说。它们长期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学习的范文。《林家铺子》和《子夜》还被拍成 *** ,在中国广大城乡引起强烈反响。

26、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 *** 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 *** 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 *** 、革 *** 、革革 *** 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27、《子夜》、《蚀》三部曲、《腐蚀》、《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多角关系》

28、《报施》、《创造》、《春蚕》、《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 *** 》

29、《白杨礼赞》、《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谈月亮》、《雾中偶记》、《大地山河》

30、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更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31、“茅盾文学奖”是中国之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更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32、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关于陕北鱼米之乡简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鱼米之乡 陕北 哪里 我国 简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