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钦州甘蔗之乡,以及四川甘蔗之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有谁知道广西那里是甘蔗主产区
1、中国黑皮甘蔗区主要分布在广西 *** ,其产量占全国60%,而广西 *** 三滩镇种植黑皮果蔗最为历史悠久。近二十多年来,全镇每年种植果蔗面积均在20000亩以上,是远近闻名、名副其实的果蔗之乡。
2、贵港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糖、果、肉桂和禽 *** 产基地,素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鱼米之乡”、“甘蔗之乡”“莲藕之乡”等美喻。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更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的中部,北纬22°39′~24°2′,东经109°11′~110°39′,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郁、黔、浔三江交汇,拥有华南内河之一大港口,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甘蔗原产于印度,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 *** 带地区。甘蔗种植面积更大的国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中国位居第三,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还有古巴、泰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等。
中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 *** 带地区,包括广东、 *** 、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海南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 *** 省)。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 *** 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散 *** 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二、广西钦州的民风民俗
在钦州流行的谚语很多,其中一部分是外地传入的,一部分是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总结。自古至今,邑人多喜欢用谚语指导自己的生产和生活。1987年3月,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以广泛约稿的方式征集民间谚语,1990年3月打印成《钦州市谚语卷》资料本。共选入钦州谚语678条,其中修养类132条,事理类124条,生活类75条,生产类70条,社交类67条,自然类55条,时政类52条,其它103条。人们应用这些谚语时各有偏重,农(渔)村的群众较为熟悉并经常应用时令、天文、气象、物候等自然类与生产类的谚语;城镇居民则较熟悉和多应用事理、修养、社交、生活等类的谚语。现分别摘录数条如下: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泰万民乐,家和百事兴。官字两把(张)口。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 不怕民穷,阎王不嫌 *** 瘦。大鱼食细鱼,细鱼食虾仔,虾仔食泥尘。
江河后浪推前浪,世间新人接旧人。抱猫难捉鼠,牵牛难上树。食人的口软,拿人的气短。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过多。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样米食出百样人。烂泥糊不上壁。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礼多人不怪。见地不平担锹铲。见蛇不打三分罪。明人不做暗事。自我吹嘘,有智亦愚。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交友要交心。行要好伴,住要好邻。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良 *** 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好汉不会鼓唇绕舌,君子不会奉迎卖乖。
多男多女多冤家,独仔独女独莲花。手脚勤,不受贫。瞻前顾后,衣食常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勤能补拙,苦能练志。吵家穷,抄火过,一家和睦幸福多。
一年打两春,老牛冷断筋。冬雾干,春雾湿,夏雾躲雨走不及。月光担枷坏天气,大枷风来细枷雨。蚂蚁搬家,雨落沙沙。蜻蜓低飞,马上雨至。稔竹开花,旱死老鸦。
早禾怕东风,晚禾怕夜雨。栽姜养羊,本少利长。迟禾无谷,迟鸭无肉。不下深海,捉不到大鱼。犁深耙烂,稻谷满棚。田地要亲耕,买卖要亲行。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钱使得 *** 推磨。
在钦州流行的歇后语中,部分是当地群众创作的,部分由外地传入,但传入部分已变为钦州地方口语,很难截然区分。现选录一部分如下:
腰钩(弯)佬烘火——迫(烤)到头;
解放后流传的:蕃薯落灶——该煨;
在钦州民歌中,除有大量的山歌(含海歌)外,还有各种风俗歌(如春牛歌、跳岭头舞歌、道场歌、哭嫁歌、哭丧歌等)、劳动号子、儿童 *** 曲等。以上歌曲,在《中 *** 歌歌曲集成》广西卷钦州地区分卷中均有载录。解放后,除山歌有变化发展和春牛歌、道场歌、跳岭头舞歌等继续流传外,其余均已逐渐消亡。
钦州的山(海)歌种类很多,流传面遍及全市。流行于市西北部和中部地区的,有壮族山歌、新立话山歌、客家话山歌;流行于东北部地区的,有旱捞话山歌、新立话山歌;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有廉州话山歌(又称犀牛脚海歌)、三那(那丽、那彭、那思)白话山歌;流行于钦城郊区和西南沿海的,有钦州白话山歌、龙门白话山歌(又称龙门海歌)等。其中,以新立话“哎来来”山歌覆盖面更大,全市有14个乡镇流行;壮族“呀呜”山歌覆盖面最小,仅在贵台、大寺两乡镇的北部山区流行。除壮话山歌属高腔山歌外,其余均为平调山歌。山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及3人以上的联唱。歌唱时,过去男女多用假嗓,现在多用真嗓。山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除有大量的情歌外,还有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等。
钦州人民的祖先属古雒越族,而“越人好歌”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中已有记载,在宋代周去非(注:南宋淳熙年间任钦州学官)的《岭外代答》中也有:钦州“土人迭歌相和……皆临机自撰。”的记载。可见钦州人民唱山歌求偶、娱乐的风尚由来已久。据明、清《钦州志》载,每年中秋期间,于壮族聚居的永乐都,已有与祭祀相结合的民间歌节活动。其形式是:“各村宰牲祭太仓神于岭岗,延巫者着花衣裙,戴 *** 脸壳,击两头鼓,狂歌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前戏歌,互相唱和……”直至 *** 后期,这种活动还遍及全县各乡村。解放初期,唱山歌活动由过去的求偶、唱和娱乐演变为一种宣传形式,在各种 *** 、生产运动中,涌现出大量歌颂 *** 、歌颂 *** 、歌颂人民 *** 、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新山歌。1958年的“ *** ”时期,各公社曾掀起写唱新山歌的热潮,县文化馆与各俱乐部还编写山歌表演唱和山歌剧等,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演出,或参加各级业余文艺汇演。“ *** ”时活动停止, *** “ *** ”( *** 、 *** 、 *** 、 *** *** 集团)以后又活跃起来。1980年,县文化局组织民歌采风活动,共采录山歌近万首,并油印成《钦州民歌选》之一、二集。1981年,县文化馆组织男女青年山歌演唱队,到各乡镇巡回售票演出,开创了山歌售票演出的先河。此后,市文化馆和大寺、那蒙、小董、犀牛脚等乡镇文化站,常在节日或周末等举办售票演出的山歌晚会活动。山歌活动从50—70年代的无偿演唱宣传,进展为有偿演唱娱乐阶段。 1985年1月,为进一步做好山歌的研究、 *** 工作,成立广西山歌学会钦州市分会。1987年3月,市 *** 成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在搜集到的1.8万多首山歌中,筛选出6 *** 首编成《钦州市民间歌谣集成》,现略记10多首如下:
做人佃丁实艰难,新谷不够把租还;
九冬十月人绞蔗,过了禁门身就干(1)。
疍家捉鱼在海中,背脊晒成熟虾公;
冬天盖张烂鱼网,终年住在白鸽笼(2)。
水过水来山过山,日日抬轿为两餐;
头顶被人作凳坐⑶,双膊被人做脚行⑷。
一条扁担两头钩,府过府来州过州;
房屋带随身边走⑸,米缸挂在担干头⑹。
一双手来两只肩,找得食来没有穿;
十字街头打石牛⑺,滚来滚去又一年。
放牛游耍山过山,食完稔子食油甘⑻;
行看雀鸟把歌唱,睡听溪涧把琴弹⑼。
旧时社会乱纷纷,五月凉粽没放心⑽;
无钱人怕官差到,有钱人怕贼拉参⑾。
*** 时期真系惨,租高税重找食难;
麻绳作更织草席⑿,重重勒索又加菅⒀。
摆开擂台赛山歌,一人先唱众人和;
日晒油麻哥开口⒁,问妹山歌有几多。
要比山歌妹最多,多到要用火车拖;
车头入了北京城,车尾还在大番坡⒂。
唱歌师呀唱歌师,什么当皇不登基;
什么山上不住鸟?什么河里不藏鱼?
讲妹知呀讲妹知,蜜蜂当皇不登基,
上火山不住鸟,天上银河不藏鱼。
小弟三十未有妻,自己舂米自己筛;
鹧鸪食到黄莲水,苦在心头不敢啼。
斩竹落江无藤扎,你我都系散头排⒃;
妹若与哥同扎起,成双结对俩相挨。
哥若有心将妹爱,水推灯草放芯(心)来;
隔江无桥妹撑渡,路上有簕妹捡开。
妹系深山一棵树,哥系树下一根藤;
青藤绞树绞紧紧,生不离来死不分。
妹象含羞草一蔸,心想连郎又怕羞;
不见郎来你招手,郎到身边你低头。
哥你象只萤火虫,飞到西来飞到东;
这边停来那边歇,时明时暗把人弄。
想要连妹心又淡,不想连妹心又烦;
葫芦里头装红豆⒄,装入容易倒出难。
(1)人们把榨蔗(俗称绞蔗)时甘蔗通过两个榨汁石轮的切点成为“禁门”。
(3)从前后正面看,抬者的头顶正处于乘者 *** 之下,故言之。
(4)实际上,乘者是借抬者的两肩走路,因言之。
(5)形容“到处为家”或“到处无家”。
(6)说“吃的来源”全在这副担内。
(7)“石牛”是脱稻实的工具,实心园桶形,打(凿)制时必须滚动。
(8)“稔子”、“油甘”,均为当地山上的野生果实,牧童无不吃它。
(9)山涧旁比较阴凉,且流水叮咚,牧童爱在涧旁石上午睡。
(10)每年五月,人们爱吃加灰水制的凉粽,称为“灰水粽”,无馅。
(13)“菅”是席的横线,与纵线交织起来是为席,故把织席喻为“重重勒索”“加菅”与交关谐音,总起来则是“重重勒索十分交关”。
(14)“油麻”即芝麻,成熟时日晒壳裂,山歌用作隐喻“开口”,与“开口”唱歌双关。
(15)“大番坡”乡在钦州市南端,是市内距北京最远的地方之一。
(16)这里的俗语把不成双或不成群的人称作“散头排”,因无论是渡人的或流放的竹排都是把两头闩紧或扎紧的。
(17)“红豆”又称“相思豆”,这里是暗喻人们的“相思”或“单思”。
钦州民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随口说出便广泛流传,这类民谣一般比较简短;一种是写好张贴后流传的,旧称《白头帖》,这类民谣比较冗长。其中流传全市,至今仍为人们传诵的,有讽刺妇女懒馋的《懒姑娘》,颂扬抗法英雄刘永福的《刘义打番 *** 》,讥笑村庄贫困的“ *** 佬”符某娶 *** 的《“陆军少将”实威风》等。流传于大寺镇附近的,有讥讽土乡长的《哪有不脓(贪)》,咒骂保长的《为条狗鞭关三晚》,讥笑乡民团队长的《赶快回家去耕田》等。流传于那思乡一带的,有宣传忠义、团结的《洪米会拜台歌》及《洪米会会员口诀》等。
解放后,新创作流传的民谣很少。1958年时,黄坡★一带村庄变化很大,公社 *** 便把《有女不嫁黄坡★》改为《有女争嫁黄坡★》,并在大小会上公开喃唱宣扬。“ *** ”时,出现过不少韵文 *** ,与过去的“白头帖”相类似,但都流传不久。
天高高,地厚厚,苦海茫茫无尽头;
财主升租官加税,老糠也要榨出油。
若要留命做世界,必须拼命去搏斗;
跟随天父天母走,不灭清妖不罢休。
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州内的天地会、三合会、洪米会等反清组织此伏彼起,以上便是当时流传的一首反清民谣。
注:1883年刘永福(别名刘义)助越抗法纸桥大捷后,上述民谣在钦州境内广为流传。
做鞋之人脚踏雪,做伞之人手遮日,
做瓦之人屋漏雨,卖花之人头簪叶。
注:“日”钦州方言读“热”,如“太阳”称作“日(热)头”。
人生最怕老来穷,晚禾最怕寒露风,
屋漏最怕连夜雨,行船最怕顶头风。
有女不嫁黄坡★,三餐番薯两餐缩(馊),
逢年过节一块肉,苍蝇担过九间屋。
头发不梳脸不洗,饭到嘴边口懒张。
境内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童谣,且很盛行,大多数儿童都接受过童谣教育。其中流行最广至今还在传诵的有《月光光,照地堂》、《团团转,菊花园》、《翻筲箕,翻捞篱》、《点虫虫,虫咬手》、《摇摇手,出街游》、《阿二二,担豆豉》等。
解放后,不少儿童刊物发表新童谣,幼儿教师们也选择一些新童谣教给儿童喃唱,但在各个家庭中,还是对儿童灌输旧童谣为主。今录数首如下: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只,我一只, *** 睡了留一只。
排坐坐,唱山歌,唱齐山歌吃果果。果果香,果果甜,老豆回来过新年。
点虫虫,虫咬手,妈妈来,虫飞走,嗬!
打叉叉,卖咸虾,咸吓臭,留给猫仔送晏昼。
注:“晏昼”即中午,这里指午餐。
摇摇手,出街游,买么也,买茶油,搽么也?搽阿侬个只细头。
额头窄窄鼻公塌塌,某抬棺材就汁垃圾。
屙屎某出赖地硬,屙尿某出赖风猛。
咸湿公,吹火筒,吹得面红红,买只饼又穿窿,买条甘蔗又烂虫。
落雨 *** ,水浸田基,田基有戏唱,啊婆落蚊帐,蚊帐有木虱,咬到阿婆只大屎忽。
老豆当三叔,三叔当木碌。牛耕田来马吃谷,老豆稳钱仔享福。
老豆打仔锻炼身体,仔打老豆死了戳就。
火烧禾堂地,某关我*事。灵灵胜胜,高姐做得称。
白薯(?),两角纸啊只,又得吃又得捏。
讲你又某色咩你脚又长带你去又远
一个浮头,一个沉底;一个摸慈姑,一个摸马蹄。
点虫虫,虫咬手,阿妈来,虫飞走,佛~~~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排排坐,吃果果,担张凳比阿婆坐,坐烂屎忽某赖我。
凼凼转,菊花圆,阿妈咩我去睇龙船
担去卖,卖得几多钱?又卖得几多个,我卖只风车,
又凼凼转,菊花圆,阿妈咩我去睇龙船........
在街边经常听见滴阿婶讲:双顿你虾笼阴嘿公色崩你噢发大晕粪基仔
三、钦北区乡镇简介
1、钦北区位于钦州市西北部,拥有多个特色鲜明的乡镇,以下是其中的几个简介:
2、大寺镇作为全区人口最多的乡镇,以壮族文化为主,是国家经济综合开发项目示范镇、广西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和乡镇企业示范镇。工业发展迅猛,拥有1029家企业,包括建材、制糖、造纸、 *** *** 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带动了6177名从业人员。2010年,大寺镇完成了22324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以及51127万元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展示了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城镇建设示范作用。
3、小董镇则以其发达的商业和工业园闻名,是钦北区三大工业园之一,着重发展食品加工、日用品生产等多元化产业。大垌镇煤炭资源丰富,是红砖生产基地,主要发展制 *** 、皮革和塑料加工等轻工业。大直镇锰矿资源丰富,拥有王岗山风景区,以种植经济作物和经济林为主。
4、那蒙镇位于北部,是生态农业示范镇,南北二级公路贯穿,以水稻、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为主。平吉镇以甘蔗、荔枝和水果种植为主,拥有6万亩名优水果基地和1个轻工业生产基地。新棠镇位于钦州市北部,以重晶石和 *** 矿为特色,是著名的荔枝生产重镇,人口超过4万人。
5、钦北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东连灵山县,南接钦州市钦南区,西接上思县,北邻邕宁县接南宁市。是钦州市的辖区,享有“中国黑叶荔之乡”和“中国果园鸡之乡”的美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