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之乡是哪个县的(中国诗词文化之乡平南)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诗词之乡是哪个县的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诗词文化之乡平南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古诗起源于哪个地方
  2. 中国有哪些县名来源于诗词或者典故呢
  3.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县名来源于诗词吗

一、古诗起源于哪个地方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古诗源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 *** 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古体诗,又称古风。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 *** 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 *** 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 *** 诗之间的半 *** 诗。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 ***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郑板桥诗作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古诗体式简谈兼对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的商榷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 *** ,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咏柳》

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 *** 》为 *** 的“楚辞体”(也叫“ *** 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 *** 》)、“ *** 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更大的特点是现实 *** 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 *** 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曾几诗作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 *** 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 *** 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 *** 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 *** 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 *** 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 *** 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 *** 作是李白的《古风》(58首)组诗。“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清诗话》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清诗话续编》1142页,1983)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新乐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古风”、“五言古体”、“新乐府”在形式上 *** ,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凤求凰

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杜甫陶像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清诗话续编》2436页)这里所说的“古”指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七言古体,它继承了汉魏古诗的古朴质实的特点;“近”则是指“初唐体”发展而成的七言歌行体,它继承了齐梁尚巧求丽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在汉魏六朝七言乐府诗的大树上结出的两个不同风味的果子。诗仙李白

以上大概是我国古体诗的基本概况,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律诗),成为我国古诗的基本形式。《润物》一书中有许多经典诗词。

1.韵脚:韵文句末压韵的字,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是韵脚。通常第三句不押韵,但也有不规则押韵的诗(如《望天门山》)。 2.押韵:诗歌辞赋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如李白《静夜思》押ang韵。 3.律诗的结构: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4.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从意义上看,有时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样就成了二、二、一、二式。 5.因为古诗原没有标点(标点是后人添加上的),所以一行为一句。一、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a.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b.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c.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d、定语的位置。之一、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 *** 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第二、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 *** 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e、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 ***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二、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 *** ,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 *** 变迁感。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闺中 *** 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 *** 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 ***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 *** 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 *** 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抽刀 ***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怨情》

(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谥号“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画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遣悲怀三首》

(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自号少陵野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迟日 *** 丽,春 *** 草香。《绝句二首(其一)》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 人物。苏东坡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88—742),字季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 *** ~740),汉族。本名浩,字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90-756)字少伯,汉族秦时明月汉时关, *** 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701-761),字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én cān)(约715—770)唐代诗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 ***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73—819),字子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772-842)字梦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

(779~843)唐代诗人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松下问童子,言师采 *** 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 *** ,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公元803-约852年)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之一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之一

(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

(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一个古诗小笑话,内涵很大。请看。英语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古诗,叫 *** 来译成英文。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同学上来译: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Iease go upstairs。老师笑了:“如果按你的译法,就因该是‘如果你想看的更多,请上楼。’”教室里一阵哄笑。大家又换了好多译法,都不到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文化差异。这些文字是中华民族几 *** 文化的沉淀,是无法用法任何东西代替的。你们一定要记住: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根!”

二、中国有哪些县名来源于诗词或者典故呢

仙居县:位于浙江台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一人得道,鸡犬 *** ”、“沧海桑田”、“逢人说项”等成语典故都出自于此,仙居旅游资源丰富,距今7 000多年的下汤文化遗址、国内八大奇文之一————蝌蚪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皤滩古镇都在仙居。神仙居风景区皤滩古镇。仙居县仙游县:位于福建莆田市,境内的东西乡平原是有名的鱼米和蔗糖之乡。仙游美景秀丽,著名的景点有菜溪岩、九鲤湖等,2017年被列入国家园林县城。仙游县云梦县:位于湖北孝感市,历史悠史,1975年出土了著名的秦代竹简,"二十四孝"之一的汉孝子黄香也出生在这里。著名景点有楚王城遗址、泗洲寺等。云梦县桃源县:位于湖南常德市,境内的桃花源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闻名于世。桃源县扶风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关中西部,为佛骨圣地、 *** 圣地法门寺所在地。扶风县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地势北高南低,以平原、台、塬地形为主。扶风县属 *** *** 湿润季风气候。有“东方佛都”,“青铜器之乡”的美称。扶风县敦煌县,甘肃省辖县级市,由酒泉市代管,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为甘肃省四大绿洲之一。敦煌县自2100多年前汉武帝“据两关、列四郡”(两关:玉门关、阳关;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起,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中西交通中转站和西域门户,曾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景,更有《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天宝年间元宵灯会,长安之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的辉煌。凤凰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东与泸溪县接界,北与吉首市、花垣县毗邻,南靠怀化市的麻阳苗族自治县,西接贵州省铜仁市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凤凰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AAA *** 景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八县市之一,史称“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凤凰县历史悠久,凤凰古城内明清建筑保留完好,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5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8处;全县共有古遗址116处,特色民居120多栋,珍贵馆藏文物和各类珍稀化石1万多件,是西南地区现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县市之一。澜沧县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澜沧县主要旅游景点有哀牢山、 *** 万亩古茶园、糯福乡 *** 教堂等景点。澜沧县苍梧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古为百越之地。汉武帝统一南越,置苍梧郡、广信县,县治广信城(今梧州市城区)。苍梧县 *** 10年(1 *** 1年)10月,梧州设市政厅,与苍梧县分治。城内设梧州市政厅,城外各乡镇仍属苍梧县辖。 1983年,苍梧县划归梧州市。 2013年,划出龙圩镇、新地镇、广平镇、大坡镇,设立梧州市龙圩区。 *** 名茶六堡茶的原产地、核心主产地,“茶船古道”始发地之一。凤翔县(陕西省宝鸡市下辖县)一般指凤翔区,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东北,城区距宝鸡中心城区44千米。凤翔区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和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和麟游县。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凤翔县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 *** 的华山隐士萧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翔历史悠久,先秦19位王公在此建都294年,是秦始皇加冕、苏轼初仕之地。 *** 园林东湖,西府“三绝”,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享有“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这十座县城的名字既诗情画意,又很有历史感,大家喜欢哪一个呢?如果还有更加诗意的城市名字,欢迎大家补充,同时也欢迎大家介绍一下您的家乡。

三、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县名来源于诗词吗

1. *** 市: *** 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 *** 市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句诗:“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 *** 美丽的景色的赞美,因此 *** 市的名字也寓意着这里的山水美丽如画。

2.临猗县:临猗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古老的小县城。临猗县的名字源于《诗经》中的一句诗:“临猗之洲,洵美且留。”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临猗美丽的自然景观的赞美,因此临猗县的名字也寓意着这里的美丽和宜人。

中国诗词之乡是哪个县的(中国诗词文化之乡平南)-第1张图片-

3.宁乡县:宁乡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县城。宁乡县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句诗:“宁戚之心,忧我父母。”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庭的牵挂和关注,因此宁乡县的名字也寓意着这里的人民和谐相处、互相关爱。

4.灵璧县:灵璧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座古老的小县城。灵璧县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句诗:“灵璧之山,岩壑奇特。”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灵璧山的景色的赞美,因此灵璧县的名字也寓意着这里的山水美丽、自然奇特。

5.桐乡市:桐乡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桐乡市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句诗:“桐柏于乡,其叶丝茂。”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桐柏树的赞美,因此桐乡市的名字也寓意着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万物丰茂。

文章分享结束,中国诗词之乡是哪个县的和中国诗词文化之乡平南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标签: 平南 中国 诗词 哪个 词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