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贵州乐器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中 *** 族乐器介绍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苗族最有 *** *** 的乐器
1.芦笙:芦笙是苗族、瑶族、侗族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它起源于中原,后来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是竽。在贵州的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中,芦笙音乐享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
2.芒筒:芒筒是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民族的单簧气鸣乐器,也被称作地筒、莽筒或芦笙筒。苗族称之为果董或董果木,意味着“筒筒芦笙”。
3.夜箫:夜箫,苗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因常在夜间吹奏而得名。它由无节的细竹管制成,全长约50厘米,外径约11毫米,内径约7毫米。夜箫管身开有4个音孔,上端为吹口,采用竖吹方式。
4.姊妹箫:姊妹箫是布依族和苗族的吹口气鸣乐器。苗族称之为占得息、力布或 *** 。
5.古瓢琴:古瓢琴,苗族称之为“格哈”,汉语中译为“笙瓢”。它的结构简单而 *** 精良,外观古朴,因此得名“古瓢琴”。古瓢琴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古老民间传统乐器。
以上是关于苗族传统乐器的简要介绍。
二、吉他之乡有几个
1、1:惠阳,世界重要吉他生产基地,产量已经占全球总生产的四分之一之多
2、2:贵州,西部更大生产基地,年生产吉他三百多万吧,远销世界各地,许多国外琴都这边代工的。
3、3:山东廊坊很多小镇都背省 *** 确认为特色产业真,电声乐器生产基地。
4、以上为生产基地,更多的期待国内有更多的音乐基地,教育前沿工作者,全部配套跟上带动整个音乐以及经济的发展。
三、苗族的乐器有哪些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 *** 一带传入中国。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胡琴,是中 *** 族乐器中,以弓弦磨擦琴弦,使之振动以发出声音的拉弦乐器,有传统的二胡(又称南胡)、板胡、京胡、粤胡、四胡、坠胡、椰胡,以及近现代配合民族乐团的出现所改良发展出的高胡、中胡、革胡等分类。
月琴,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四、考考你:哪个县城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称武乡县长子县
1、大方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部,面积为3442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4万人。该县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被誉为黔东北的“ *** ”。其中,铜乐器便是大方县最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之一,各种铜质乐器的 *** 和演奏几乎遍布了全县。
2、铜乐器在大方县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人想到用铜来 *** 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方县铜乐器的 *** 技艺越来越成熟,品种也越发繁多。现在,有锣、钹、鼓、镲、呼,唢呐等多种铜乐器,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韵味。
3、大方县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这也是铜乐器 *** 的原材料来源之一。因此,大方县的铜乐器 *** 技艺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壮大。除了传统铜乐器的 *** 外,目前已经开始尝试新型铜乐器的研发,同时还推出了铜乐器博物馆等相关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铜乐器文化。
4、大方县的铜乐器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每年都会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将大方县的铜乐器文化推向世界。可以说,大方县的“铜乐器之乡”美誉名副其实,是铜乐器文化的重要 *** 之一。
5、大方县在保护和传承铜乐器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将这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 *** 产业。目前,该县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铜乐器产业链,从原材料采集、 *** 、销售到文化旅游等方面都实现了全面发展。
6、同时, *** 也 *** 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强了铜乐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未来,大方县的铜乐器文化将继续为当地经济和旅游发展做出贡献,也必将成为区域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
五、唢呐之乡是什么地方
1、南阳东坡唢呐被称为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谢庄被称为唢呐之乡,东坡唢呐独树一帜。以王明章、王明志为 *** 的唢呐班把杂技、魔术融入唢呐表演之中,深受观众喜爱。
2、19 *** 年王明章荣获南阳市“唢呐状元”称号1996年由 *** 、河南电视台拍摄的王明章唢呐专题片,在 *** 七套、河南卫视播出,从此东坡唢呐名扬全国。
3、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 *** 一带传入中国。
4、西晋时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
5、在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6、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
7、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更好的文章:“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8、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9、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
10、到了近现代,唢呐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11、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在广东地区,唢呐又被称为嘀嗒。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阳东坡唢呐
六、贵州好玩的古镇旅游景点有哪些
在贵州有哪些好玩的古镇值得去?接下来就为小伙伴们推荐一些非常好玩的古镇吧!其中有青岩古镇、镇远古镇、丙安古镇、大同古镇等古镇哦!更多推荐请看下文。
青岩古镇,国家级 5A景区,至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它是贵阳南通广西古驿道上之一驿站,素有“筑南门户”之誉。
这是一座包容宽厚的小镇,有“四教并存”的奇特文化现象, *** 、道教、 *** 教、 *** 教在小镇里皆有信民,相安共处。也许是这诸神的齐力护佑,让小镇在时光的洪流中安好地保留了众多明清古建筑。
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像河流穿梭在古镇中。站在青岩镇的城楼上远眺,尖顶的教堂和肃穆巍然的贞女牌坊遥遥相对,楼房间的镂空花窗、玻璃青瓦和五颜六色的现代商品,流露着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
古镇内的㵲阳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镇远还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 *** 、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历史上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形成了独特的包容 *** 文化。
古街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留存着历史的痕迹。
丙安古镇是个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处于川黔古道上。三面濒临赤水河,你可以看到河边建有许多由数百根圆木支撑在 *** 上的吊脚楼,非常壮观。
丙安明清时期曾经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驿站,水路通衢,货船云集, *** 熙攘。尽管原有的繁华都已经逝去,但矗立在丙安沟上的双龙桥、以及赤水河岸边栓盐船用的“牛鼻子”和“石墩子”,见证着那段曾经的历史。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专寻而来,为丙安古镇撰文赋诗,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内涵。如清代仁怀厅同知陈熙晋夜宿丙安写下了“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 *** 滩声撼小楼”的诗句流传至今。
隆里古镇,在明代是重要的军事 *** 。经过几百年时间的洗礼,这里依旧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
古镇内,风格鲜明的江南徽式建筑却比比皆是,一时令人惊讶不已。这些徽式建筑内有天井,四合院、后花园,风火墙上绘有山水人物彩画。
据史料记载,隆里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的地方。而古城建筑是王昌龄边塞诗派、京城建筑及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合体现,虽经数百年风霜侵蚀和火灾的劫难,但整座城貌仍保持完好。
大同古镇是遵义市明末、清初的川黔边境的西北重镇,它是一个经历昔日的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几百年的风雨几百年的情怀。如今的大同古镇就像旧时光里的少女,恬静安然,富有故事。
古镇内,各地商人捐资修建的会馆,保留至今的豪宅大院、望族祠堂,以及沿袭的一套祭祀类建筑,与山、水、林构成和谐、美丽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反映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时代的历史风貌。
大同古镇,仿佛被时光遗忘的一隅,浓郁古韵中带着无尽的沧桑,亦有着与世无争的闲适宁静。想要远离纷争与喧嚣,那就来大同享受一段慢时光,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与节奏!
*** :遵义市赤水市 X382县道附近
安顺旧州古镇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就像一座被深藏在时光里的古镇。踏上青石板,享受古镇的平静,欣赏风情民俗,触摸周围的沧桑痕迹,很容易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简单、轻松。
镇内古街古巷纵横交错,传统街巷尺度宜人,空间收放有致;镇内保留着大规模的传统民居,房屋建筑形式与结构传承了屯堡风格,也秉承了江淮文化的渊源与特色。
美丽的邢江河从旧州镇域蜿蜒流过,河水清澈,两岸植被良好,田园风光优美,两岸田畴宽阔平坦,土质疏松肥沃,盛产优质大米,旧州也因此有“米粮仓”、“小江南”的美誉。
黄平旧州镇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已长达2300余年,战国时称且兰国。旧州古镇在历史上为贵州的一个水陆交会点,省内外货物由此转运,商贾往来,市井喧嚣,是贵州古代商业重镇,黔东历史名城。
旧州古镇房屋仍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特色,古朴精湛,气派壮观。最能体现旧州古镇历史风貌的要数西上街,街道的建筑仍保留了明清特色,民居均为防火空斗码头砖墙相隔的“印”字形建筑,构成天井院式布局,临街为双台铺面,成片相连,风格独特,古色古香。
古镇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显得宁静而淡定。古镇每一处老旧的建筑都能看到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让人遥想当年……
下司古镇位于贵州黔东南州的麻江县,地处清水江上游,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誉。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龙舟冠军之乡和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清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 *** 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时在清水江上停泊的船只长达数公里,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夜晚灯火辉煌,彻夜营业,其境壮观,被誉为“小上海”。
现在两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迹遗址;下司古镇有一条鹅卵石花街,因用鹅卵石铺路而得名,街道两旁至今还保存着古代的商铺、古居民,古巷道等。
土城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建制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距今2100余年。土城镇“滨播枕永,襟合带泸”,水陆交通方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镇位于赤水河古盐道上,系古时“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古镇同时还是享有盛誉的酿酒中心之一。历史上四方商贾云集,形成了古镇浓郁的商埠文化底蕴。
古镇传统建筑依山就势,自然地形成了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其造型轮廊高低错落,纵向空间丰富,天际轮廊优美,是一幅“高低俯仰皆成画,前后顾盼景自移”的美妙画卷。
说起朱砂古镇很多人可能很陌生,但是提到铜仁万山的玻璃栈道,就有不少人知道了。朱砂古镇前身是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一开园就让人惊艳了一把。
朱砂古镇的玻璃栈道建在悬崖之上,全长1055米,距离谷底100余米。站在上面,谷底风光尽收眼底,可真切体验凌空之感。
感受丹砂悠久文化、了解丹砂的价值、体会丹砂魂, *** 丹都·朱砂古镇厚重历史底蕴与神秘让你流连忘返。
*** :铜仁市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朱砂古镇)景区
奢香古镇景区是一座保留古老风情的彝族小镇。景区内有奢香印记、古镇遗风、都市禅心三大主题商业街区,还有八大主题文化广场、十大艺术塔楼……
走进奢香古镇,一栋栋别具特色的房屋,一条条民风十足的风情街道,加之镇内阶梯状的茶园,花园般的生活环境就这样呈现在人们面前。
秋天,奢香古镇格外显眼。在这里,你不仅能享受城市购物的乐趣,还能体验乡村田园生活。找寻一份远离繁华与喧闹的宁静和惬意。
*** :毕节市大方县大方城北4公里处
都匀毛尖小镇,三线建设时期883厂原址,是曾经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一所军工企业。这些拥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厂房荒芜了20多年后以另一种风格展示出来,成为人们寻觅悠静的好去处。
幽然曲折的老街上,青砖灰瓦的建筑,铁门、石狮、哨亭......原汁原味的 *** 场景尽情呈现。已经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过,运气好的话,可能还能看到剧组拍摄。
穿行小镇中,有种时光错愕之感,山水掩映,房屋交错,漫步其间,感觉时光也慢了下来。
丹寨万达小镇位于丹寨县东湖湖畔,是一座以苗族、侗族传统特色建筑为基础,以丹寨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民族风情小镇。小镇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更大水库、百亩梯田花海、三大斗艺场、三座非遗文化小院、四大苗侗文化主题广场,是全球最多非遗文化 *** 地。
小镇有民族风情街、酒店、 *** 院、儿童娱乐等配套设施。还可以品尝到酸汤鱼、苗王鱼、斗鸡肉等贵州美食。世界上直径更大的水车也在这里,记得拍照留念哦。
走在小镇中,你会遇到许多穿着民族服饰的人们,他们从你身边走过,身上的银饰叮叮响着,像是在说“欢迎你们来丹寨”。
巍巍梵净山下,幽幽太平河畔,坐落着一宛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这便是被誉为中国土家之一村的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
云舍的古民居多是以桶子屋、三合院、四合院为主的干栏式建筑,翘角白沿,廊椽相接,青瓦若鳞,气势辉宏,十分古朴壮观。
慢生活、悠闲、舒适、留恋、热情、淳朴这些统统都是云舍村的代名词,外界的繁华和喧嚣和它没有任何关系。
位于荔波县瑶山乡,村寨里有着奇特的建筑群,最特别的就是粮仓,粮仓用茅草,木头、和陶罐完美搭配,创造出具有防火、防鼠、防潮等多种功用的粮仓。
瑶族人们虽生活简朴,但民俗文化丰富,每年正月的“赛陀螺”,热情激荡的铜鼓舞,以及场面壮观的“瑶王宴”,都是瑶族人引以为傲的民族盛事。
日常生活中,村民依旧穿着民族服装,男人的是白裤瑶;女人的是两片瑶,上身穿稍微露胸的两片装, *** 穿百褶裙,跳起舞来摆得让人心动。
下纳灰村,至今有着 300多年的历史。村子依河而布,郁郁葱葱的树木嵌在其间,不算太大,一会儿就能逛完。
村里,以一条“更好街”为主串联起家家户户。漫步街上,可以看到房屋墙壁上有布依族人民劳作场景的壁画,每家店铺前会摆上几盆小花作为点缀……到处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浓郁的民族文化让纳灰村显得更加生动和神奇,被誉为“天籁之音”“声音活化石”的八音坐唱、女子徒手高台舞狮、板凳龙等都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内
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是全国仡佬族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位于乌江支流洪渡河畔,已有700多年历史。
古寨建筑保存十分完好,房屋建筑大多为木构建和木装修,木质的门窗上都有雕饰各异的吉祥图案,手法多采用镂空雕刻,其构图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细腻。
寨内众多遗址故居,清晰地展现着这个村寨的古老之美,其民间文艺狮子灯、花灯、龙灯、乐器、唱歌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 :遵义市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
妥乐古银杏村位于盘州石桥镇,这里流水潺潺,古树绵绵,小桥映虹,奇峰傍寺。全村拥有古银杏1200余株,一般树龄在300年以上,最长者为1000余年。是世界上古银杏生长密度更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 银杏树是妥乐村人对长寿和家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银杏树可以遮阳避暑,叶可制茶提神,皮可入 *** 补体,果可剥食充饥,其形神俱美的品质孕育成了妥乐人世代崇拜和爱树的美好风范。
他们认为,雌树如母,儿多母苦,授粉挂果应顺其自然,不可刻意为之;树中有我,我中有树,人树合一,不可分离。
在北盘江大峡谷岸上,有一个不到 300户人家、与世隔绝的村落,它叫“天门”,至今仍保存着古朴的风貌。
这里有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在村里游玩,村子四周还有美丽的天门梯田。每年春天和秋天,来这里看梯田美景,让你有一种置身仙境的感觉。
天门村的吊脚楼独具风格,还曾被拍成了纪录片《中国吊脚楼》。而且这部纪录片入围了丝绸银幕 *** 美国 *** 节,全国才有 5部片子入围。
放眼望去,山上有果园、山下有田园、到处鲜花盛开、翠绿草坪、雕花围栏、大棚、滴灌遍布田间地头,这便是海子村。
海子村依山傍水,简直就是一个公园村。小青瓦、坡屋面、穿斗坊、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红柱子、 *** 墙,来了就不想走~
平时,恰逢周末或小长假,游客纷至沓来,写生、采摘、买菜、品小吃......尽情享受村寨的美和乐。
加车村,“车”读音为“jū”,是苗语,意思为一片连着一片。村子坐落在半山腰的梯田中,这些梯田依山而起,规模宏大,线条优美,村子因此被誉为“镶嵌在梯田上的明珠”。
站在村里的小道上,越过苗家吊脚楼的房顶,可以看到对面茫茫大山,山顶缠绕着一层薄薄的云雾,好似仙境~
在村里,所见所闻都是景,苗族人独特的服饰、扛着劳作工具的农人、挂有鸟笼的禾晾架等都可以用相机记录下来~
巴茅,坐落于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镇境内。是一座始建于清朝的水族自然村寨。
巴茅古寨依山而建,木楼鳞次栉比,一气连横。寨中古墓林立,碑刻屋梁随处可见的精雕花纹与象形水书一起,承载了水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至今寨中依然保持着写水书,说水语,着水衣的古朴民风,是水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
地扪侗寨中的五个自然寨几乎是由五大“房族”组成,建有二座鼓楼、五座花桥、三座戏台等南方侗族典型的干栏式木楼,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幽深曲径,石板墁地,是一块极具侗族风情文化禀赋的原生地。
美国《国家地理》 *** 2008年5月份出版了中国特刊,刊登了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贵州省黎平县地扪侗寨体验生活所写的文章,题目为《时光边缘的村落》。
镇山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其年代久远、民族风情古朴、民俗文化丰富,而被贵州省人民 *** 定名为“贵州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
村子三面临水一面向山,所有的房屋由石头而建,就像一座石头 *** 。
在城里待太久之后,来到镇山村你会不想走,住在石板房里,和镇山村的村民同吃,乡愁的烦恼也消散了~
七、贵州最古老更具民族特色的乐器
贵州最古老更具民族特色的乐器铜鼓。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 *** 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铜鼓在 *** 、 *** 、 *** 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
2016年1月10日,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 *** *** 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 *** 的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是世界更大铜鼓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 *** 、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
关于贵州乐器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