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戏曲之乡历史 山东菏泽文化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2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菏泽戏曲之乡历史和山东菏泽文化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菏泽戏曲之乡历史以及山东菏泽文化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菏泽有哪四乡之称
  2. 菏泽8大剧种
  3. 书画艺术之乡的菏泽历史

一、菏泽有哪四乡之称

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灿烂的菏泽文化、艺术。菏泽市素有“牡丹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的美称。“牡丹之乡”驰名中外菏泽市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明代已负盛名。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后又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称。解放后,特别是 *** *** 以来,富有历史传统的曹州牡丹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目前,菏泽市牡丹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品种多至600余个。历史上形成的包括 *** 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戏剧曲艺、民俗学等多科在内的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菏泽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天下之一香学会、国花研究会, *** 研究开发、利用牡丹资源,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自19 *** 年起,菏泽市举办了“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为宗旨的菏泽国际 *** 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戏曲之乡”名不虚传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现有传统地方戏剧种山东梆子、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曲剧、柳子戏、四平调和豫剧;曲艺有山东花鼓、山东落子、莺歌传书、山东琴书和河南坠子等。其中枣梆系全国仅有的,有“天下之一团”之称。菏泽戏剧有过辉煌的历史,不少剧团都曾调省晋京演出过。1959年10月 *** *** 观看了定陶两夹弦《三拉房》剧目,19 *** 年春, *** *** 长观看了柳子戏《向阳人家》等剧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 、 *** 等 *** 和国家 *** 都看过菏泽的地方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有些剧目如《老羊山》、《墙头记》、《孙安动本》等,还被拍摄成电视、 *** 。地方戏曲在历届全国、全省戏剧汇演评比中,多次捧回大奖。《龙门渡口》、《走出大山》、《法魂》、《选村官》还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历史剧《包公卖官》参加全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演出,并获得九项大奖。菏泽市的文学创作一度走在全省地、市前列,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作者,创作出了不少引起省内外文学界注目的文学作品,个别作品还受到全国文坛的关注。电视剧《阿里山的女儿》、《 *** 少年》在 *** 播出,受到社会的好评,电视剧《阿里山的女儿》并入选山东省第五届“精品工程”奖。戏剧事业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社会认可、颇有影响的著名演员,如马金凤、崔兰田、刘君秋、刘桂荣、刘桂松、李京华、张文英、朱桂芹、王凤云、何西良等。中年演员朱桂芹还夺得了第十六届全国戏剧“梅花奖”。青年演员刘翠芳夺得河南“香玉杯”戏剧大赛金奖。孙鸿雁、李俊山等9名青年戏剧工作者勇闯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戏剧擂台赛,并多次捧回大奖。目前,全市现有县区剧团11个,各类民间演出团体200多个。“武术之乡”久负盛名历史上曹州为中原重镇,菏泽市人民历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清朝科举中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流传的武术拳种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太极拳等达39个之多。解放前菏泽各县大都建有国术馆。建国后,优秀传统武术艺术得到了弘扬,特别是 *** *** 以来,全市的武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武术组织、社团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及社团1828个,其中学员在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36处,较有影响的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等招生都在千人以上。单县、郓城、巨野、牡丹区、鄄城等五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郓城宋江武术院、单县民族武术馆、东明东方武术学校被评为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群众武术活动遍布城乡,全市有80%的乡镇,40%的行政村开展有武术健身活动,全市有30多万人参与武术运动,男女老幼习武者到处可见。近年来,武术馆(校)办学水平逐渐提高,优秀人才成批涌现。从菏泽走出较有影响的武术、体育明星有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张玉萍、 *** 武状元陈超、举重运动员马文广和篮球健将穆铁柱等。特别是郓城宋江武术院的武术舞蹈“狗娃闹春”闹响了全国,跳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书画之乡”名闻遐迩菏泽市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宋代晁补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为书画艺术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较知名的近代书画家有牛千古、李眉川等,现代有晁楣、田伯平、何方华、张得蒂、包备五、鲁风等。真正群众 *** 的书画热活动是伴随着 *** *** 而兴起的。近年来发展较快,习书画者众多,书画热遍及城乡,各级各类书画展览活动不断,书画队伍逐渐壮大,老作者宝刀不老,后起之秀接连涌现。全市成立有各类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等20多个,全国书协、美协会员5人,省级美协、书协会员200多人,每年举办各类书画比赛、展览、笔会等活动上百次,建有各类书画、美术专业脱产(业余)校(班)近百处。全市书画营销门市30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形成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大军。

菏泽戏曲之乡历史 山东菏泽文化-第1张图片-

二、菏泽8大剧种

1、菏泽八大剧种分别是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豫剧。

2、菏泽古称曹州,地处中原腹地,文化底蕴丰厚,戏剧活动历史悠久,享有“戏曲之乡”美誉。因其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在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博览会和展览馆之称,戏曲之盛为中原之冠。这里曾走出了柳子戏著名演员张春雷、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崔兰田、全国梅花奖演员朱桂芹等一大批优秀的地方戏名家。

3、凡有影响之剧种,在此皆有流布、演变之迹。主要剧种有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豫剧。此外,流行在该地的还有曲剧、平剧、河北梆子、京剧等。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末清初,菏泽戏剧活动已较普遍。早在1760年左右成立的“大姚班”,名伶荟萃;后来成立的“大兴班”、“长生班”、“东三义堂戏班”培养了大批名艺人。随着戏剧班社的不断发展,在较大的集镇和寺庙,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戏楼(戏台),有“村村有戏楼,夜夜唱灯戏”之说。

4、建国后,戏剧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戏剧演出团体发展到400多个。广大戏剧工作者对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进行了记录、加工、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许多剧目在各级汇演中获奖。两夹弦《三拉房》曾进京汇报演出。九十年代,山东梆子《选村官》、《龙门渡口》、枣梆《走出大山》、大平调《法魂》等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奖。近年来,菏泽市委、市 *** 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构想,把发展地方戏曲、振兴戏曲之乡作为重要工作来抓。2001年,组建菏泽地方戏剧院,整合市枣梆、市豫剧团资源,推行一系列 *** 措施,成效显著,创新能力增强。创作、排演了山东梆子现代戏《山东汉子》,该剧继荣获多项省、国家级大奖之后,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得了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剧作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成功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填补了菏泽戏曲史上的空白。目前,菏泽的小戏曲剧场、戏曲茶座随处可见。近日,市委、市 *** 又作出决定,今年将开工建设菏泽大剧院,它将成为戏曲之乡的标志 *** 建筑和对外宣传交流的文化窗口。

三、书画艺术之乡的菏泽历史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别称:中国牡丹城、曹州。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汤时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 *** 成就霸业、黄巢 *** 、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 *** 、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牡丹城、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被称为“三乡一城”。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菏泽 山东 文化 历史 曲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