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之乡 *** (农村土灶双锅 *** 大全)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锅庄之乡 *** ,以及农村土灶双锅 *** 大全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锅庄舞的传承现状
  2. 家乡的锅庄舞作文
  3. 什么是锅庄舞

一、锅庄舞的传承现状

1、为了继承和发扬昌都锅庄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昌都县委、县人民 *** 于1985年成立了半专业 *** 质的县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队。20年来,县乌兰牧骑演出队始终把锅庄作为“镇团之宝”,在汲取民间锅庄营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吸收了现代歌舞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加强了传统舞蹈的节奏和旋律,增加了传统舞蹈的时代 *** 和欣赏 *** ,使传统的民族歌舞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乌兰牧骑演出队改制为县民间艺术团,继承和创作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祝福昌都》、《嘎昌都》、《赞文成公主的服饰》等既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乡土风味的锅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也多次获得区、地的奖项,并多次在出藏演出。2003年开始,昌都县文化局和民间艺术团更是把收集整理锅庄艺术作为了保护和继承民间文化、创出品牌效益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深入基层走访、广泛收集材料、邀请老艺人现场歌唱讲解,对流传于民间的锅庄进行词、谱记录和整理,并对队员们进行培训、传授,重新录音,如今已完成70余首锅庄唱词的记录、整理,并与昌都地区芭啦芭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 *** 了昌都首张锅庄光盘专辑--《嘎昌都》,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到了保护和继承。同时,昌都各级 *** 委、 *** 也高度重视传统民间文艺的继承和发展。2005年,在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专门投资了40多万 *** 一部较为完整的锅庄光碟,使昌都锅庄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保护。

2、锅庄艺术不仅在城镇、农牧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今也逐渐走进学校、课堂,昌都县很多学校都把锅庄作为体育锻炼、文艺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范围,既强化了 *** 的身体素质,也有效保护和继承了传统文化。锅庄能够充分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对于锻炼心肺功能有明显的效果,非常适合各类人群锻炼。

3、西宁市的中小 *** 开始利用课间 *** 时间学习青藏高原特色舞蹈锅庄舞。锅庄是藏语“果卓”的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一般在节日或农闲时跳。锅庄舞进入校园,既能活跃 *** 的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西宁市所辖四区三县的中小学已全部开展了锅庄舞活动。

锅庄之乡图片(农村土灶双锅图片大全)-第1张图片-

4、资料 *** :2008年3月2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小学师生在课间跳锅庄舞

二、家乡的锅庄舞作文

1、我与锅庄舞对于从小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我来说,锅庄舞已经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了。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和锅庄舞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我之一次接触锅庄舞,还是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看到藏族同胞们在草原围成一个一个的圈,跳着优美的舞蹈。那优雅的舞姿,那动听的音乐,还有洋溢在他们的幸福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它,然后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的六一,老师教我们跳了锅庄舞,伴着欢快的音乐,和小朋友们围着圈跳着欢快的舞蹈,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也是从那时起,锅庄舞也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考上大学之后,我想我可能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接触它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可是当我听说兰大有民族体育舞蹈课时,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可是当我上了这门课时,才知道自己对锅庄舞的了解还很浅薄。对锅庄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2、锅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有着悠久的历史。

3、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

4、上有多少颗星,果桌就有多少调;山上有颗树,果桌就有多少词;牦

5、牛身上有多少毛,果桌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果桌舞”的

6、赞誉。它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 *** ,分布于 *** 昌都、

7、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该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 *** 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

8、形态。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

9、“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10、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

11、。它是随着 *** 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

12、了打青稞、 *** 羊毛、喂 *** 、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三、什么是锅庄舞

1、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 *** 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3、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4、编辑本段分类锅庄分为用于大型 *** 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5、编辑本段特点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 *** 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 *** 羊毛、喂 *** 、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6、编辑本段历史起源锅庄舞起源于 *** ,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7、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 *** 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 *** ,兼营农业。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 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 *** 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

8、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9、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 *** ,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 *** 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 *** 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10、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 *** 等专著问世。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 *** 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11、锅庄分为用于大型 *** 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 *** 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12、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 *** 质, *** 界和老 *** 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 *** 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13、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 *** 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14、编辑本段舞蹈流派昌都锅庄昌都县位于 *** 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15、在 *** ,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 *** 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 *** 带头起唱,女 *** 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 *** 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 *** 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 *** 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

16、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

17、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 *** ,场面极为热烈。

18、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 *** ,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 *** 自治区人民 *** 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19、迪庆锅庄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 *** 的历史。

20、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盛大庆演活动

21、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 *** *** 。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

22、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 *** 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 *** 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 *** 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

23、迪庆藏族锅庄包 *** 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 *** 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24、昌都锅庄昌都县位于 *** 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25、在 *** ,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 *** 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 *** 带头起唱,女 *** 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 *** 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 *** 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 *** 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26、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 *** ,场面极为热烈。

27、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 *** ,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 *** 自治区人民 *** 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28、玉树卓舞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29、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 *** 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 *** 祥的尾声三个部分。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 *** 较强的普通卓舞和 *** 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

30、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

31、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 *** 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 *** 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 *** 。

32、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 *** 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 *** *** 和显著的典型 *** ,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卓舞蕴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33、玉树依舞玉树“依”的产生比“卓”早。旧石器晚期原始人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传递住处根据日常劳动呼声、

34、劳动节奏,发现原始音乐,随藏族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继而产生了歌,后又有谣,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便产生了“依”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

35、其唱词内容多为赞美自然、 *** 、劳动,歌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赞颂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歌颂 *** 、歌颂社会。“依”的舞蹈动作和技巧都来源于生活,从骑马、 *** 、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生产劳动姿态中吸取动作发展提炼而成,是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有笛子、牛角胡等器乐简单的伴奏,亦可无器乐伴奏。

36、“依”是歌舞结合的形式,舞姿轻快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动作和技巧来源于生产生活,涉及骑马、 *** 、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动,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树依舞形式活泼 *** ,不仅在喜庆节日中跳,还在日常休闲男女群众欢聚一起时舞蹈,对舞蹈者的人数、年龄、 *** 别、服饰、场合无特殊要求,老少皆宜,具群众基础。

37、白龙卓舞称多县白龙村,白龙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 *** 活动

38、藏族民间古典舞蹈“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的空格、布热、上、下开哇和东郭四个村寨里。“白龙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白龙卓”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并且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

39、白龙卓舞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 *** 活动时表演的舞蹈。白龙卓舞存世约有30多种,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万物。白龙卓舞舞姿粗犷飘逸,曲调庄重饱满,蕴涵了 *** 族对精神、 *** 、价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鲜明,极具美学价值。

40、目前,许多白龙卓舞艺人相继去世,断层严重,文化空间越来越小,陷入消亡的境地,亟待抢救和保护。

41、编辑本段历史传承近日,西宁市的中小 *** 开始利用课间 *** 时间学习青藏高原特色舞蹈锅庄舞。锅庄是藏语“果卓”的

42、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一般在节日或农闲时跳。锅庄舞进入校园,既能活跃 *** 的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目前,西宁市所辖四区三县的中小学已全部开展了锅庄舞活动。

43、资料 *** :2008年3月2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小学师生在课间跳锅庄舞

44、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 *** (10张)

45、舞蹈,习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46、热巴舞弦子舞藏戏热巴舞弦子舞藏戏百度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 *** 百度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关于锅庄之乡 *** 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土灶 *** 农村 大全 庄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