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青海艺术之乡,以及青海大学艺术学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省有哪几项
1、1,唐卡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a,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 *** 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3、b,颜料全部采用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 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4、2,老爷山花儿会是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a,其产生于明代,内容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大通 *** 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最初的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
6、b,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 *** 自发演唱,二是有组织的赛歌活动。演唱主要以“河湟花儿”为主,各民族的歌手同台竞技,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 *** 、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
7、3,河湟剪纸留存于青海东部农业区,每逢节庆或红白喜事,用剪纸来点缀礼品,表达情感。
8、其内容和样式以传统的民间纹样为主,具有浑厚粗犷,不求精剪细刻的特点。在剪纸艺术的设色中,素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间绿,花簇簇”等设色要诀,使剪纸具有光明、希望、生命力等象征意义。
9、4,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产地分布较广,据史料载,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的成熟期。
10、其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等。加牙藏毯品种繁多,工艺讲究,采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温染色、低温洗毯,毛质不易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 *** 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11、5,湟中银铜器 *** 及鎏金技艺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品种繁多,有日用器皿,佩饰,乐器、 *** 用品等。湟中银铜器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由于受 *** 文化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等作为装饰图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2、6,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技艺作品工艺精细,人物造型逼真,动态灵动细腻、姿态明快自然。
13、多以大型佛像雕塑为主,泥塑在继承汉藏 *** 造像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本土的传统 *** 和民族审美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4、与其它泥塑相比,湟中彩绘泥塑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鲜艳而不失庄重,形象生动地反映着每尊佛像的特征和威仪。
15、7,热贡艺术是藏传 *** 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因13世纪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
16、主要指唐卡、绘画造型艺术、藏族故事、历史诗等内容的绘塑艺术,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百年来,其从业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故有“藏画之乡”的美誉。
17、8,土族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 *** 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18、(1)其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19、(2)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 *** 简便,原料就地可取,演出不受舞台,灯光、场地的 *** ,一盏灯一片布,一位演员就可以演出。
21、(2),演出时,艺人们都有 *** 作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把式一人能同时 *** 耍七八个影人,文场面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武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数百年来,相沿流传于广大农村,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22、10,青海大通桥儿沟砂罐是民间陶器 *** 工艺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23、桥儿沟红土资源丰富,为烧制砂罐提供了先天的物质条件,烧制的砂罐种类繁多,无沙眼、无裂纹、不夹生、不变形。它熬出的肉汁保持原汁原味,尤其是煎熬的中 *** 汤剂, *** *** 不变,是其他任何金属或塑料制品望尘莫及的。
24、11,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民族特点,西宁刺绣手法多采用平绣为主,还有盘绣、拉绣、网绣、锁绣等,以民间喜闻乐见和吉祥如意的图案为题材,绣制出具有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品。
2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青海最美的十个地方
青海湖风景名胜区地处青海东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三面环山,丰沛壮丽,以高原湖泊为主体,兼有草原、雪山、沙漠等景观,是青海最美的旅游景点。湖中有海心山、三块石、鸟岛、海西山、沙岛五个形态各异的岛屿,山峦叠翠,景观独特。湖区充满生机,到处可见牦牛、黄牛漫步,羊群吃草,构成“风吹草低见 *** ”牧歌式的图景。
***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 县
茶卡盐湖夹在祁连山支脉完颜通布山和昆仑山支脉旺尕秀山之间,两山常年积雪,雪山倒影在湖面,形成“湖水与长天一色,盐湖与雪峰同辉”壮美的青藏高原独特自然风光,是青海景色最美的地方之一,被旅行者们称为中国“天空之镜”。日出日落前后的茶卡盐湖为盐湖风光最美的时段,彩云、朝阳或夕阳照映盐湖,形成水天一色的画面。Maigoo小编温馨提示:茶卡盐湖5-9月的日出时间在早晨6点30分左右,5-9月日落时间在19点30分左右。
***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
孟达天池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西双版纳”、“青藏高原的璀璨明珠”,是青海省境内最秀丽的高山湖泊,犹如一颗晶莹美丽的明珠,镶嵌在万山绿水丛中,湖水清澈如镜,水质甘美,湖光山色、雾霭轻腾、苍松翠柏、鸟翔鱼跃、风光迷人,尤其是夏秋季节,百花吐艳,轻舟竞流,游人不绝。据 *** igoo编辑了解,位于天池南黑大山脚下,离池四公里。这里山清水秀,集中 *** *** 林, *** 的类型有烈香 *** ,大花 *** 等。每到夏季6月红、紫、白各色 *** 开遍群山,十分壮观。
***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藏语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山脉两侧的 *** 、油菜花、村庄、县城,景色层次感很强,是摄影师的更爱。站在卓儿山顶视野极度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山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背面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在县城周边……处处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
祁连山脉在青海境内东西长870公里,南北宽100-200公里。山峰多在4500-5500米,除主峰岗则吾结海拔5808米为极高山外,多为高山。祁连山脉由一系列北西西至南东东走向的山岭组成,其间有谷地分开。广义的祁连山脉中的次级山岭,从北到南分列布。祁连山之所以成为青海十大美景之一,凭借壮美的风光和高山积雪形成的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奇丽壮观逆反的生物奇观。
*** :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祁连山草原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在焉支山和祁连山之间的盆地中,以大马营草原为 *** 。大马营草原,地形平坦、水草丰美、蜚声中外的远东之一大牧场──山丹军马场就建在这里。身处其中,微风吹来,会使人产生返璞归真、如入梦境的感觉。据MAIgoo编辑了解,每年7、8月间,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而草原上却碧波万顷,马、牛、羊群点缀其中,宛如仙境。
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地处祁连山与大坂山之间的盆地,是全国更大的油菜花海,是中国北方小油菜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蜂产品生产基地,连片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每年用青稞和油菜布局种植的“大地艺术”景观,成为展现花海奇观的窗口,广泛受到游客青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先后获“中国最美油菜花海”、“中国最美草原”、“全球十大绝美花海”等荣誉。Maigoo小编温馨提示:每年7月,一年一度的油菜花旅游节是这里观赏油菜花的理想时间。
年保玉则是三果洛的发祥地,山间有湍急的溪流和清丽的流水,涓涓小溪从山岩中穿过,从乱石中翻滚而过,吐出无数道白沫。来自天边的一道道瀑布似白帘般垂落,似银河般洒落人间。年保主峰终年积雪,海拔为5369米,有面积约8平方公里的高原冰川,壮观的冰体与 *** 斧神工般陡峭的山岩和180个湖泊使年保披上了神秘美丽的面纱。走近年保玉则,只见众多卵石搭成了山谷溪水间的石桥,每一块卵石的顶部都凝结着滴滴露珠,晶莹剔透,美不胜收。可惜的是从2018年4月10日起,年保玉则不再对游客 *** 。
***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索呼日麻乡
可可西里为中国更大的无人区之一,因其自然环境的险恶,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被视为探险者和科考者的天堂。缓冲区 *** 划分的实验区可以进入旅游观光,游客可以选择自驾游穿越可可西里。保护范围为:东至青藏公路,西至青海省界,北至昆仑山脉的博卡雷克塔克山,南至格尔木市唐古山乡与治多县界,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核心区为可可西里山与乌兰乌拉山——冬布勒山之间,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109国道附近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由纳赤台景区、西大滩景区、瑶池景区,三个风格各异的景区组成,以闻名中外的 *** 遗迹,冰川地貌为主旋律,辅以历史悠久神秘莫测的道教文化景观和昆仑神话,兼有高原风光和珍贵独特的高原生态 *** ,是一个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登山探险、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科学内涵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文化气息浓厚、极具观赏价值的综合 *** 自然公园。
***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南部
三、青海玉树特产:玉树卓舞
1、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2、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 *** 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 *** 祥的尾声三个部分。
3、玉树卓舞根据歌词内容、表演功能目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及表演者等因素的差异,卓舞又可分为 *** 色彩浓厚的“曲卓”、世俗 *** 很强的“孟卓”两种。
4、“曲卓”,即 *** 卓,主要流传于玉树县的新寨。新寨在藏族被视为神圣之地,新寨丰富悠久的“曲卓”也是远近闻名。“曲”藏语意为“法”,具有规范、佛经、知识三层含义。“曲卓”意为“佛法舞”,当地亦称“ *** 卓”。“曲卓”代代相传,方得以保存至今,这也正是“曲卓”自身宝贵价值所在。
5、“孟卓”,“孟”藏语意为“群众、大众”,意为“群众舞蹈”,当地习称“卓舞”。
6、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 *** 较强的普通卓舞和 *** 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
7、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
8、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 *** 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 *** 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 *** 。
9、昔日“曲卓”曾有上百 *** 作和曲子,如今新寨“曲卓”仅有30余段落而已。乐曲名即舞名,专舞专曲,乐曲、歌词、动作除了个别段落相同外,大多各具特色。每段“曲卓”有慢板和快板,慢板歌词4至6段,动作舒缓;快板多是慢板的变奏,动作激烈,一般反复两遍即结束。“曲卓”无伴奏,自唱自舞。“曲卓”无严格的表演时间、地点、场合、程序。每年藏历正月初九夜晚至翌日在神山脚下的旷地上表演“曲卓”,一年仅此一次。舞前,人们 *** 于煨桑台前煨桑祭神,女子吟唱以六字真言为内容的歌曲。至舞场后,由成年男子60人组成舞对,30人一组,各站半圆,每组由“曲本”(领舞者)于队首领舞,众于后顺时针方向且唱且舞。以一组为主,另一组以较小的动作合之,两组交替轮番进行。“曲卓”1-4段顺序不能颠倒,其他段落可择舞。女子只许观之不能合舞。表演时,男舞者需着藏袍、藏靴、长袖白绸衬衣、配挂腰刀、头戴高筒红穗帽。“曲卓”动作缓慢,其独特的动律是慢板重拍时,动力腿却屈身上提,一反重拍时动力腿踏地的常规,形成身体重心虚实相间左右移动的特点。“曲卓”歌词内容大多颂扬 *** 、神仙、雪狮、青龙、孔雀,以及宣佛法、祈祷吉祥等,跳“曲卓”视为祭神、娱神之行为,故表情需恭敬虔诚。由此,“曲卓”所带有的浓厚的 *** 色彩便可见一斑了。
10、早期“孟卓”只允许男子参加,后来改变此俗,男女分别各站大半圆同舞,但亦无男女相携作舞之俗。至今玉树卓舞仍保留男子群舞和男女集体舞两种形式。逢年过节、 *** 节日、 *** 坐床等喜庆、祭奠之日必跳“孟卓”。届时 *** 于旷地,舞者少则十几,多则数百,由“卓本庄”领舞,其后按年龄大小依次尾随合舞。男子舞时,分两组各站半圆,互相交替顺时针方向绕圆而舞。男女合舞时,分别围成大半圆,男队在内象征太阳,女队在外象征月亮,女队之首与男队之尾相叠,取“日月同辉,吉祥如意”之意。卓舞的日月同辉队形和顺时针方向绕圈作舞,与藏族传统的 *** 有关,佛家认为万物向右旋转方符合法则,反之则视为叛逆。
11、同卓舞一样,“孟卓”为固定的专舞专曲,曲名即舞名。分快慢板,速度对比鲜明。起舞之前,男女各自 *** ,分别慢速序唱一段歌词,女队尾音时,舞队散开各就各位准备起舞。速度不变,领舞引导众人顺时针方向缓慢挥袖起舞,同时男女队轮流歌唱,且歌且舞。5-6段后,舞蹈转入暂短有力的快板,动作和乐曲为慢板的变奏,2-3段顿然结束。过去卓舞自始至终无乐器伴奏,舞蹈转速的空拍,以舞者跺 *** 动脚腕串玲的铿锵声填充、调整。
12、玉树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 *** 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加上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以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而玉树地区的“卓”不同于其他以鼓为道具的“卓”,它是以袖子为主要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动作主要围绕着甩袖来进行。表演时气氛热烈,节奏多变,常常同时有几十人、上百人一起表演。每个舞蹈基本上是从慢到快渐进发展,慢时如鸿毛落地,无声无息,舞姿持重平稳,舒展大方;快时则威风烈烈,气势澎湃,动作粗犷奔放,雄健慓悍,直至发展到极度狂热而结束。玉树卓的舞蹈服装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的运动路线变化多样,旋转自如。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动作由慢到快,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 *** 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的展现了出来;而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整个舞蹈展现出了女 *** 柔美秀丽的风格特点,体现出女 *** 温柔端庄的真我 *** 。藏族舞蹈分为祭祀舞蹈和自娱 *** 舞蹈两大类。而《玉树卓》舞是属于自娱 *** 舞蹈的典型 *** 。每逢节庆日里,所有的藏族姑娘和小伙子都穿上自己最美丽的服装,带上最漂亮的饰物来加入喜庆的队伍,那时,众多的舞者就在广场和草原上表演《玉树卓》,热烈的气氛将本来就喜庆的节日渲染的更加欢快,美好,所有人都在享受这种“狂欢”的仪式,分享其中的喜悦和幸福。我听一个“玉树卓”的舞者说他们认为“卓”的意思就是“狂舞”,疯狂的跳舞,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舞蹈当中,让他们“疯狂”,也同时让我们这些观者为之倾倒,愿这门美丽的民间舞蹈艺术永远闪耀着它的光辉,带给所有舞者和观者幸福和吉祥。
13、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 *** 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 *** *** 和显著的典型 *** ,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卓舞蕴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14、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叨唠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锅庄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转舞)两大类。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
15、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16、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伟大河流的共同发源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藏族歌舞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也包罗万象,素有藏族“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民间舞蹈主要由“卓”、“依”、“热巴”、“热依”和“国哇”等几大类组成,风格迥然,神韵各异,其中的“卓”舞最负盛名。
17、在玉树藏语里,“卓”是舞、跳的意思,有的藏区也称“锅庄”,它是一种种类繁多,自娱 *** 很强的民间舞蹈。在众多的“卓”舞中,最有影响的要数“求卓”。“求卓”亦称“切卓”,原是玉树地区民间求神、敬神、请神的舞蹈,因包含驱邪祈祥的寓意而被吸收到寺院舞蹈之中,并形成和延续到“羌姆”(藏传 *** 各派寺院举行 *** 祭祀活动即 *** 会上跳的 *** 舞蹈)表演中。后来,它又从寺院流传到民间,经过历代传承,发展至今。
18、在玉树民间认为,“求卓”是藏族最古老的原始歌舞之一,早在宇宙形成时就已经产生了。传说,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 *** 路过玉树时,玉树的百姓为公主的到来就举行过隆重的 *** 和“依”、“卓”等舞的表演。
19、“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耗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卓舞的赞誉。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20、“卓”是藏族对以舞为主的歌舞组合形式的泛称。“卓”的概念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据专家考证,它的早期形式与吐蕃时期的“盟誓”活动很有联系。盟誓的行文一般较长,不太注重文字修饰,不易歌唱,但能朗诵。在宣布誓言时,为了充分表达感情往往辅以手舞足蹈之态,在此基础上演变成以舞蹈为基本元素的艺术形式,便称为“卓”。这一论述也比较合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情感发展层次,说明藏族早期“卓”的意思是有其来源。
21、“卓”产生于游牧社会,早期除泛指拟兽舞、拟鸟舞之外,主要还指原始锅庄舞而言。它是一种氏族部落娱神的祭坛礼仪和与盟誓文化有关的舞蹈形态,故而当时的跳法比较拘谨,多垂头俯胸,束手而舞,情绪沉闷, *** 色彩很浓。卓舞在早期文化活动中不断扩大转化,还发展为牧民歌舞和藏区各地各种鼓舞形式。然而在今天,卓舞的概念是泛指以舞为主、歌舞结合、歌时少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穿 *** 行的表演形式。卓舞的称谓因地区的方言而有所不同,康巴语称“卓”, *** 语称“果卓”,常见汉译为“锅庄”“哥庄”。言而有所不同
关于本次青海艺术之乡和青海大学艺术学院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