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铜鼓之乡红水河和红星河在哪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神秘南方 *** 铜鼓再「 ”敲响”
1、首发:5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振国、黄耀滕红水河流域发现的一只铜鼓,鼓面虽被磨损,字迹仍清晰可见,已经历20代人传承,现藏在广西东兰铜鼓民间收藏馆。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天上星星多,地上铜鼓多;星星和铜鼓,给我们安乐。”广西壮族至今传唱着这首世代流传的铜鼓歌。在广西,每逢重要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壮族、瑶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都要敲打铜鼓。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更具 *** *** 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据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原理事长蒋廷瑜介绍,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铜鼓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就目前所知, *** 、泰国、 *** 、 *** 、 *** 、印尼、 *** 、新加坡、文莱9国都曾经铸造或使用过铜鼓,有的国家、有些民族至今还在使用铜鼓。”蒋廷瑜说。东南亚铜鼓文化历史悠久,铜鼓上的太阳纹、鸟纹、羽人纹等主要纹饰与中国南方铜鼓的纹饰十分相似或相同,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很早就已经有了交流和往来。在新中国成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拥有铜鼓往往是权势的象征。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铜鼓文化再度兴盛。在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很多人家开始购买铜鼓摆放家中,遇有重大节日、喜庆家事,纷纷敲响铜鼓;作为一种民族乐器,铜鼓也开始进入校园,陶冶 *** 的艺术素养。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少数民族同胞扛着铜鼓前去参加「”蚂拐节”活动。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中国与东南亚古文化的共同载体 *** 铜鼓历史悠久。唐朝刘恂的《岭表录异》中记载:「”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骠国是古代 *** 骠人所建。史料记载,公元802年,骠国王派遣王子率领使团到访中国,在长安用铜鼓献乐。著名诗人白居易还为此专门写了一首《骠国乐》:「”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 *** 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铜鼓国。 *** 清化省东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鼓,被专家认为是 *** 最早的铜鼓。14世纪, *** 汉字手抄本《越甸幽灵集》《岭南摭怪》等书中,就曾出现与铜鼓有关的神话传说。 14世纪泰国古老著作《三界经》也提到铜鼓:「”锣鼓宣天,法螺号响, *** 丁当,铜鼓冬冬。”阿瑜陀耶王朝初期,波隆摩·戴莱洛迦纳颁布的《宫廷法》又一次提到铜鼓,把铜鼓作为宫廷乐器之一。东盟十国中,除了菲律宾外,其他9个国家都有铜鼓。中国的铜鼓和流传于东南亚国家的铜鼓,在造型、式样、纹饰等特征上,有着很高的相似 *** 。 1979年,日本学者今村启尔在《东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研究纪要》上发表《关于先Ⅰ型铜鼓》一文,提出了「”先黑格尔Ⅰ型铜鼓”的命题,这类铜鼓就是中国学者分类为最早铜鼓的「”万家坝型铜鼓”,在 *** 和泰国都有发现。部分学者认为, *** 早期东山铜鼓就是在中国万家坝铜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年已八旬的蒋廷瑜是广西兴安县人,从事铜鼓研究30余年。他曾先后几次赴 *** 考察,通过对比铜鼓的造型、纹饰,发现东山铜鼓与中国石寨山型铜鼓和冷水冲型铜鼓相似:「” *** 早期的东山铜鼓受到了万家坝铜鼓的影响,与中国的石寨山型铜鼓并行发展,同中有异。晚期 *** 的东山铜鼓则反过来影响了中国铜鼓的发展,创造了新型的冷水冲型铜鼓。这种早期文明交流互相促进,让铜鼓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国内外学者对铜鼓有不同的分类,但无论是 *** 的黄下鼓、广昌鼓、河内鼓, *** 的乌汶鼓, *** 的马德望鼓、托斯塔鼓, *** 的巴栖鼓,还是泰国的知府鼓,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铜鼓都与中国某个时期某一类型的铜鼓相似。近年来,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快速发展,双方经贸和人文往来不断加深。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和东盟国家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相通 *** ,为促进中国—东盟关系的长足发展、加深经贸文化往来,提供了文化相似、民心相通的基础。而铜鼓文化很好地印证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借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铜鼓。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通天神物的传说与图腾崇拜 *** 的神话传说中提到,古代一位首领出征打仗时,夜梦山神,请求携带铜鼓随军助战,最后在铜鼓声助威下,取得了胜利。壮族始祖称布洛陀。壮语中,「”布洛陀”意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在壮族先民的口头文学中,布洛陀是创世神和道德神。传说布洛陀有 *** 地、定万物、取火、开红水河、造谷物、造牛、教养家禽、造屋、射太阳的功绩。铜鼓也是布洛陀造的。布洛陀开了天和地、造了人后,就在天上安了家,但有时他会从天上飞下来,倾听人间心声,看看人间缺少什么,再由他来创造。有一次,地上的人们说:「”大地上样样都好,就是缺少星星。”布洛陀说:「”对呀,地上应该有自己的星星。”于是布洛陀带领人们用三色泥做模,采来孔雀石,砍来青钢柴,烧石炼铜。三天三夜后,炼造出了两端大中间小,一端封顶一端空的物件。封顶的一端有一颗又大又亮的星星,周围还有一些小星星。布洛陀用拳头照着大星星一敲,发出了「”抛曼抛奔”的声音。布洛陀对人们说:「”这些东西叫阿冉,它们就是地上的星星。”壮语的「”阿冉”即铜鼓,而「”抛曼抛奔”就是壮语「”保寨保村”的谐音。传说自此以后,壮族就有了铜鼓,铜鼓歌也在壮族中世代流传。瑶族传说中,铜鼓是始祖密洛陀派他的儿子制造的。布依族传说中,铜鼓是祖先布杰为了让布依族的老人死后能上十二层天成仙,牺牲自己从天神那里讨来的。广西那坡的彝族传说,铜鼓是他们的祖先波罗和罗里芬铸造的,每逢农历四月初十彝族的跳弓节,节日里唱的诗经《铜鼓王》叙述了这对夫妇铸造铜鼓的经历。「”各少数民族都把铜鼓作为通天的神器,他们认为铜鼓声可以沟通天上的神。”蒋廷瑜说,在一些用铜鼓的少数民族地区,外族人不能敲打铜鼓,甚至不能触摸,否则会被视为对神的不敬。铜鼓是神物,也常用来镇宅安居,或作为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神器。在广西红水河两岸的东兰、巴马、天峨、南丹等地的壮族村寨中,每年大年初一到二月初二前后,都要举行「”青蛙节”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青蛙节”在当地又叫「”蚂拐节”,敲打铜鼓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冷水冲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北流型铜鼓和西盟型铜鼓,基本都有青蛙或牛马立体装饰物伏在鼓面上。在冷水冲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遵义型铜鼓虽然没有青蛙,仍在纹饰上保有青蛙爪的痕迹。在壮族传说中,青蛙是雷神的儿女,是沟通人间与雷神的使者。「”青蛙节”上跳青蛙舞、唱青蛙歌时敲铜鼓就是要告诉天上的雷神,人们在祭祀青蛙,也在表达对雷神的尊敬。在使用西盟型铜鼓的云南西盟佤族地区,传说铜鼓是由高山中 *** 成精的一对青蛙夫妇所生的子女所造。铜鼓上铸上青蛙,是为了纪念已经 *** *** 的青蛙祖先。铜鼓上除了青蛙、牛马等立体装饰物,还有些云雷纹装饰,反映了少数民族把铜鼓作为通天的神物,希望通过敲打铜鼓祈求天神保佑,风调雨顺、稻作丰收,铜鼓也因此成为红水河两岸稻作民族崇拜的图腾。充满着神话传说的铜鼓,真正的发源地是哪里?又是如何从起源地进行扩散传播的?两千多年历史的不断演化「”铜鼓云屯,欣赏了,壮家文化。中心处,一轮皎日,光芒四射。肖像周天辰十二,云波层迭纹多寡。边缘上,成对伏青蛙,服牛马。径寻丈,壮而大;径咫尺,精而雅。也并非一律千篇如卦。东汉马援曾此见,道光年号界其下。细思量,当是盖窖藏,鼓非也。” 1963年3月,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南宁参观广西博物馆的铜鼓展览后,惊叹于铜鼓形态各异、制造精美的艺术风格,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满江红》。正史中对铜鼓的最早记录,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中,最珍贵的出土文物是5件铜鼓,经「”碳14”测定,这些铜鼓所在的墓葬距今已有2700年左右,意味着春秋战国时代,最早的铜鼓已经出现。「”这就确定了云南楚雄是铜鼓的发源地,为铜鼓起源地的争论做了结论。”蒋廷瑜说。蒋廷瑜师从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19 *** 年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他回忆起与铜鼓初次「”见面”的经历:1962年1月,苏秉琦带着 *** 们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陈列部分,蒋廷瑜之一次见到了铜鼓,而那面铜鼓正好是广西岑溪出土,这让他感到亲切,也因此与铜鼓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铜鼓30多年,蒋廷瑜主编或参与编写的铜鼓研究著作就超过20本。「”铜鼓最初是用来煮饭的锅。”蒋廷瑜认为,铜鼓是从铜釜演化而来。釜主要用于煮饭烧菜,古人饭后把它翻过来敲击,以获取具有一定音乐效果的声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釜逐渐演变成专用的击打乐器。「”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底部有火烧的痕迹可以印证这个观点。”铜鼓如何从云南传到范围如此广大的地区?蒋廷瑜认为,铜鼓主要是沿着河流进行传播。在地理上,贯穿广西全境的红水河发源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的马雄山,在广西境内有众多支流。红水河更大的支流北盘江则流经云南和贵州,贵州境内的支流还有桑郎河、蒙江等。红水河下游是柳江—黔江—浔江—西江,最后经珠江汇入大海。铜鼓的发源地云南楚雄万家坝位于龙川江支流青龙西岸,龙川江是长江上游金沙江的一级支流。这些河流的分布,与铜鼓在全国只有云南、广西、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和湖北9个省份出现相符。在广西左江两百多公里沿岸的部分岩壁上,目前发现了60余处大型壁画。据考证,这些壁画是两千多年前生息繁衍于此的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留下的。最著名的是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其断崖高270余米,南北长350余米,所画图像有1300多个,画中有人、船、马以及铜鼓等形象。这些岩画很可能记录了古代击铜鼓赛江神的活动。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铜鼓的造型、形态、纹饰等不断发生变化。其功能也逐渐由煮饭铜釜、击打乐器,发展成 *** 阶级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最后为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所独有,变成礼器和祭祀对象。「”铜鼓虽然发源于云南,但却是在广西得到了发展和兴盛。”蒋廷瑜说,无论从铜鼓发现的数量、铜鼓的分布范围、民间的收藏力度、现在使用铜鼓的频率、资料的丰富 *** 等,广西无疑是全国乃至世界之最。失传的工艺和 *** 铜鼓的「”新生”「”美国、日本、英国、 *** 、 *** 、泰国等国家都有人在做铜鼓研究。中国铜鼓研究有些后劲不足,年轻人对研究铜鼓兴趣不是很大。”蒋廷瑜对此颇有忧虑,曾经广泛流行于全国多省份的铜鼓,如今只有在广西的桂西北和云南、贵州部分地区仍在使用。学界对铜鼓的研究,国外比国内起步早。真正用现代科学的 *** *** 研究铜鼓的是奥地利学者弗朗西·黑格尔。19世纪末,他在汉学家夏德的帮助下,研究中文古籍,结合维也纳博物馆收藏的铜鼓和资料完成了著作《东南亚古代金属鼓》。在 *** ,也早有铜鼓研究,甚至和中国颇有渊源。在日本,铜鼓也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蒋廷瑜说,1995年应邀在日本考察时,就在东京大学见到铜鼓收藏。日本东京东南亚学会还曾举办「”考古学与铜鼓研究”会议和「”地域学的铜鼓研究”专题分会。一个没有铜鼓流传,民间也没有使用铜鼓习俗的国家却主办了铜鼓研究会议,这让蒋廷瑜颇为感慨。在国外学者对铜鼓研究如火如荼、争论不休的时候,上世纪30年代,部分中国学者才意识到对铜鼓进行收集和研究的必要。新中国成立后,铜鼓的研究和收藏才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铜鼓在清朝道光时期,特别是 *** 战争后基本停止铸造了,相应地铜鼓铸造技艺也慢慢失传。”蒋廷瑜说,铸造铜鼓的工艺,至今无任何历史文献记载。铸造铜鼓的遗址尚在,但却未留下任何铸造模具。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大炼钢铁,一些存世铜鼓遭到毁坏或 *** ,铜鼓数量急剧下降,加上制造工艺的失传,让这个少数民族文化「”活化石”面临很大危机。 2006年5月,壮族铜鼓习俗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的「”青蛙节”、南丹白裤瑶的「”铜鼓舞”、布依族的「”铜鼓十二调”等与铜鼓有关的习俗和节日,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间铜鼓爱好者的反复试验之下,铜鼓铸造又迎来了「”新生”。如今在广西的东兰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出现了制造铜鼓的工厂。「”现在我们东兰几乎每个村都有铜鼓,有时候是村民自己购买,有时候是整个村子凑钱买。”东兰传承民间铜鼓厂的创办人罗明经说,近些年买铜鼓人的越来越多。东兰、南丹等县,逢年过节或是开业庆典、红白喜事,又恢复了敲打铜鼓的习惯。「”去年单是在东兰县,就卖了500套铜鼓,如果算上卖到云南、贵州的,大概有2000套。”一套铜鼓***有4面不同音调的鼓,这是桂西北地区常用的铜鼓搭配。「”春节的时候,我这儿的铜鼓都脱销了。”另一家铜鼓厂的创办人牙运永说,原来作为礼品的铜鼓,现在大都卖给村民自用。牙运永用12面大铜鼓现场演奏了一段乐曲,声音洪亮而激越,古代先民们敲铜鼓或欢庆起舞或祭天祈祷的场景仿佛浮现在眼前, *** 鼓声在历史的时空中回荡,经久不绝。往期文章监制:易艳刚|责编:张慧|校对:赵岑
二、鼓扬镇的传统节日
鼓扬六月桥之所以遐迩闻名,令人神往,不仅因为鼓扬是布依族的聚居地,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交通便利、阡陌纵横、文化发达、特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而且还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700多年前,这里曾建过县,与当时的乌山县和华山县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往,不仅因为鼓扬是布依族的聚居地,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交通便利、阡陌纵横、文化发达、特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而且还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700多年前,这里曾建过县,与当时的乌山县和华山县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据广顺州第七十一任知州金台主修、由广顺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已卯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两淮盐运使、《聊斋志异》评点家但明伦总纂的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印的《广顺州志》记载,远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 *** )六月,鼓扬就设过古缸县,隶属金竹府,后改为古缸长官司。
明万历五年(1577)三月二十六日,麻响、大华(今代化)二司夷民阿科联董昂耙等处叛乱,占大华、鼓扬等地。巡抚罗瑶派将兵七千余、番兵六百,由副守备刘天庆督促进剿。在明廷官兵的进剿中,原古缸县城中义军以公羊百许悬于横木之上,下各置鼓。公羊后脚挣扎击于鼓面,擂鼓之声响彻云霄,有若千军万马。明军放箭尽,城中义军杀出,明军大败。因公羊对击败明军之役有功,故将古缸改称牯羊。清雍正五年(1727)三月,设牯羊枝,隶属广顺州(时广顺州辖十里十八枝)。清雍正六年(1728)腊月,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报称:“贵州苗拜、克猛、长寨、牯羊等生苗一百四十五寨,原附版图,输纳粮赋。”随着历史的演变又有“古洋”和“古羊”之称。经考证,古缸县遗址即今鼓扬镇鼓扬村大寨村民组住地。
辛亥 *** 后,改“古羊”为“鼓扬”,取鼓场悠扬,国泰民安之意。这一改动并非凭空想像,而是有其充分的依据:铜鼓是布依族最喜好的乐器之一。鼓扬的铜鼓有其深远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铜鼓文化。班、柏、梁、王四大姓的大户,都置有铜鼓。它是富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赋予它施展晨测的神话色彩,成了布依族的图腾崇拜的偶像。宋时作祀神、驱邪之用,已把铜鼓视为神物,铜鼓战胜危害人类的水中蛟龙的传说流传至今。除夕之夜子时,举行虔诚的祭礼仪式之后,由长者鸣金三阵,擂鼓 *** ,以示送旧迎新。深厚雄壮的铜鼓声以古朴典雅的曲调响彻云霄,此起彼伏,声音可传10余公里。它是布依族祈祷丰收年的心声,也是布依族祈祷消灾的祝愿。古有“长寨的水砖、威远的豆腐、芦山的烧纸、鼓扬的铜鼓”之称誉。将古羊改为鼓扬,据说是长寨县首任知县肖成俊。肖成俊上任伊始,为体察民情而到各地视察。他到鼓扬时,耳闻目睹古朴典雅的铜鼓文化,心生灵感,遂有将“古羊”改为“鼓扬”之举。至今,这一改动已有80年的历史。关于“六月六”的来历,据《布依族简史》称,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此地带,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之一。它源于“骆越”的一支。“骆越”在创造稻作文明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骆越”后裔的布依族继承和发展了先民创造的稻作文化的精华,从而以稻作民族著称于世。从事农耕的布依族先民面对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山水、云雨、太阳、雷电、风、 *** 、树林、土地、气温、病虫害等自然界的物和现象人格化,从而产生了上天崇拜、土地崇拜和谷物崇拜等等稻作文化,于是农业祭礼出现了。这种祭礼活动在农作物栽 *** 结束后举行,主旨是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建国前,鼓扬一带布依族于“六月六”前夕,以村寨 *** 为单位,举行农业祭礼活动,名曰“打清教”。其形式是在身穿法衣的魔师的率领下,举着数十面纸制彩旗,以独杠抬着一只四肢被捆住的仰面朝天的公狗,走村串寨,绕田坝转圈圈,边转边念咒语,将染着牲血的三角旗(白纸 *** ) *** 在田边地角,以祈天神保佑,风调雨顺,驱灾除邪,确保作物丰收。
关于这种农业祭礼活动,流传着许多离奇动人的故事,如在《仙王和祖王》中就有这样的叙述:远古时代,有个叫雨皇的女人,长得十分苗条,婀娜多姿,楚楚动人,但生 *** 孤傲,独往独来,整天飘浮浪荡。一个炎热的夏天,她在山垭口上乘凉风,突然一股凉飕飕的风往她 *** 直窜,她感到从未有过的 *** ,回家后她竟然怀了孕。十月怀胎后,雨皇生下了一团肉砣砣。雨皇未婚而孕,而且生下肉砣,无脸见人,一气之下,将肉砣扔在路边。奇怪的是,肉砣被遗弃后不仅没有死亡,而且逐渐变 *** 形,乃至发出了婴儿的哭声。这消息传到雨皇的耳朵里,雨皇避开人们的耳目,出于天生的母爱,将婴儿抱回家,取名挽团,将之抚养起来。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挽团长成了一个英俊魁伟的青年,雨皇给他娶了美妙绝伦的素明为妻。小两口郎才女貌,情深意笃,如胶似漆,不久素明生下一子,取名奔哥。奔哥聪明伶俐,渐渐长大。一天,奔哥到井边去挑水,一条十分漂亮的鲤鱼在井里游来游去,时而上浮,时而下沉,好似在 *** 奔哥,奔哥看得入了神。回到家后,奔哥日夜思念那条鲤鱼,竟至失魂落魄的程度。一天晚上,奔哥正闷闷不乐地坐在火炉边烤火,忽然听到笃笃的敲门声,奔哥开门一看,竟是一位美若天仙的 *** 。 *** 含情脉脉地问奔哥:“你去挑水时,看见水里有什么东西?”奔哥答道:“我看见一条十分漂亮的鲤鱼。我十分喜欢那条漂亮的鲤鱼,一直念念不忘。” *** 嫣然一笑:“我就是你念念不忘的那条鲤鱼。”奔哥惊喜地将 *** 请进家,两厢情愿,一见钟情,奔哥与鱼姑娘便在敢夫妻。婚后不久结出了爱情之果,鱼姑娘生下一个胖胖的婴儿,取名仙王。仙王像 *** 奔哥小时那样,聪明伶俐。一天,他到河里去游泳,意外地捉得一条,拿回家后准备煮吃。 *** 阻止道:“这条鱼不能吃,它是你的舅舅,赶快把它放回河里去。”仙王嘴馋,不听母亲的劝告,悄悄地把鱼煮吃了。母亲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骂了仙王一顿,便悄悄出走,回到海龙王那里去了。奔哥失去了爱妻,痛不欲生,无奈这下,娶了小妾。一年后,小妾生了一子,取名祖王。仙王和祖王篚后,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天,母亲打发仙王和祖王上山去砍柴,并为他们各准备了午餐。仙王和祖王各自带着饭包,背着柴刀上山砍柴去了。中午时分,兄弟俩休息吃饭,打开饭包,发现菜饭竟不相同:仙王的饭包里装和是粗粮加蔬菜,祖的饭包里装的是米饭加鸡肉。仙王这才发现继母偏心,厚此薄彼,但在弟弟面前,他毫无不满的表情,若无其事地吃罢午饭后将柴担回家。孰料祖王回家后告了仙王一状,说仙王如何说母亲的坏话。恼羞成怒的继母将仙王狠狠地 *** 了一顿。此时的奔哥已年老体衰,又卧病在床,想保护仙王也爱莫能助了。一天,奔哥想喝新鲜的龙潭水,叫两个孩子提点来。仙王的继母乘机与祖 *** 划,对仙王下了毒手:兄弟俩走到洞口时,祖王说哥哥比我大,应走在前面。仙王不知是计,更不会提防,当仁不让地往洞里走下去,谁知刚下到第四步石梯子,狠心的弟弟祖王竟一脚将仙王踢下了龙潭,又唯恐仙王不死,竟把数块大石狠狠地砸下去。奔哥失去了长子,悲痛和病痛交加,犹如火上浇油,不几天也死去了。祖王和生母设计害死了仙王,气死了奔哥,独霸了家产。仙王本是仙体,他被踢下龙潭后并没有淹死,而且潜到了龙王那儿将继母的偏心和如何设计谋害他的经过告诉了龙王。龙王听了外孙的遭遇以后,向玉皇大帝道明了原委,将他送上了天庭。仙王到达天庭以后,为报谋害之仇,经常造出害虫、冰雹等下界,毁害祖王的庄稼。但害虫、冰雹等下界后,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庄稼一扫而光,百姓深受其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祖王的不仁不义,激起了公愤。于是群起而攻之:勒令祖王退还仙王应得的家产,并请仙王下界保护百姓的庄稼,否则就将祖王处死。众怒难犯,在百姓的威逼之下,祖王双膝跪下,向苍天祷告,祈求仙王下凡。祖王跪了三天三夜,膝盖跪肿了,额头也磕出了血泡,但仍然感动不了仙王。于是百姓也齐刷刷地跪下来祈求。仙王答应了百姓的请求,他叫老百姓在自己的庄稼地里 *** 上标记,他命令害虫、冰雹等,凡 *** 有标记的田地里的庄稼都不准损害。仙王答应百姓请求这天,正是六月初六。于是,每睥“六月六”这天都要举行祭礼的活动沿袭下来了。
鼓扬地区是布依族的聚居地,以姓氏聚族而居。有鼓扬十八寨,寨寨十八家,家家十八个,个个是夷家(布依族自称夷家,称 *** 为客家)的顺口溜流传于今。可见布依族人丁兴旺,人口众多,“六月六”过节自然格外热闹。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浆洗被褥,包棕子,蒸泡粑,杀鸡买肉,缝制新衣。其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当然也破费不少,故有“烂田难过三月,好汉难过六月”之说。“六月六”之所以能世代沿袭,长盛不衰,又和布依族青年反抗包办的婚姻 *** 有关。远古时代,布依族的婚姻属于买卖婚姻,男方以牛为聘,女方的父母则以女儿的妍媸索取聘金。靓女的身份高达30头耕牛。男女青年毫无选择的 *** 。故“女归夫家,由女母送去,女夫羞惭逃避”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使双方互相逐渐熟悉的建立感情,婚后女方需在娘家继续居住一段时间,“暂不住家”的婚俗由此形成。至明代,布依族婚姻缔结是 *** 选择与凭媒说合两种 *** 并存,但 *** 选择的几率并不高,姑表亲即姑母的女儿必须嫁给舅家的儿子仍属于天经地义,俗称“要回”,布依语叫“烂倒”,其目的是巩固血缘关系,也是母权 *** 的遗俗。明末清初,男女自婚得到进一步发展,姑表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男女青年择偶,主要是通过“浪哨”(布依语,对歌交友的意思)的形式结识自己的心上人,通过一段交往加深了解以后,再由父母请媒人去说亲。一般来说父母大都遵从儿子的意愿,而通过“浪哨”结识异 *** 的这种社交活动,“六月六”又最为理想。因为这时主要的农活已基本结束,而宜人的气温又减少穿戴,女子身体显得苗条而增加曲线美,从而对异 *** 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这种交友活动在节日进行,一般来说,逢年过节,一家人以和为贵,故父母并不阻拦。而这种不阻拦,客观上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因为“六月六”是青年男女主要的社交活动的舞台,所以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很少参加,其主要任务是搞好后勤,筹办盛宴,以备女子的朋友光临。于是“六月六”对歌交友的气候逐渐形成。所以,有的地方又把“六月六”称为青年节、 *** 节、歌节,利用节日开展社交活动。谈情说爱,寻觅知音,甚至终成配偶,这就是“六月六”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从男女青年的角度来说,“六月六”是社交活动的拓展。
自古以来,民歌在布依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社交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就男女青年以山歌社交而言,它分为询问、赞美、抒情几部分。而且是触景生情,即兴而发,并非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山歌近似七律,讲究严格的韵律,出口成章。所以好的歌手恐怕诗仙李白也要甘拜下风。虽说是六月初六过节(惠水王佑一带和长顺代化一带以六月之一个子日为节),实际上是六月初五开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这天早上,女青年就着意梳妆打扮,穿上最讲究的服装,戴上最珍贵的首饰,真可谓焕然一新,秀色可餐。女青年必须准备布鞋、鞋垫等信物,还要准备一个新得篮和一把花伞。提篮是准备盛新交的男友馈赠的糖果之类的,花伞是与新交男友谈情时“犹抱琵琶半遮面”用的。男青年则需准备足够的货币或手圈、围腰练、手巾之类备赠品。中餐后,陆陆续续登程,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到歌场后,往往结伴先转上几圈,寻找对象。相中意中人后,往往是男方先唱询问歌,若女方回答,则说明投了卯榫,若女方不回答,男方则应知趣地另找对象。倘若无理 *** 乃至恶语伤人,那就认为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为众人所不齿。抒情歌唱完后,双方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此时,男方就以少许礼物请中间人赠给女方,若女方笑纳,男方则慢慢向女方靠拢,保持一定的距离窃窃私语,彼此恭维一番。此时女方怕羞,用花伞遮住头部,露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态,若即或离,不露芦山真面目,男方则不时窥视,极富浪漫色彩。投李报桃,待谈到情深意笃时,女方渐渐向男方靠拢,双方心照不宣地坐了下来,在花伞的遮掩下互倾爱慕之心,双方坠入了爱河。至此,对象已算搞定,大都只待吉期良辰了。但也有逢场作戏的,卿卿我我一番以后分道扬镳的也不少。不过,双方都不会责怪对方,权当交交异 *** 朋友,但也有因此而酿出“ *** 事件”者。布依族视 *** 如神圣,尤其是女青年,在未婚以前,绝对不能发生 *** 关系,连拥抱接吻也在绝对禁止之列,乃至新婚之夜,也必须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日落西山后,女方拎着提篮,满载而归。年幼的弟妹会等候在家门口,分享爱情的果实。若空手而归,则被视为没有出息,且被同伴耻笑。男方则以新布鞋、袜垫等向同伴炫耀,有如 *** 而归的将军。
在鼓扬地区, *** 以前,布依族有用自己的语言演唱的民歌,它具有独特的曲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以后,随着汉文化的传入,同化现象与日俱增,布依民歌竟至失传,至今80岁以上的老人会哼几句的也如凤毛麟角了。“六月六”对歌,并非布依族的专利,汉、苗等民族也可以参加,只是物以类聚,人以族分,选择的对象不同罢了。建国以前,布依族很少与汉、苗通婚,所以“浪哨”的对象以本民族为主。“六月六”赶鼓扬桥遐迩闻名,它已成为周边地区各族男女青年聚会的盛会,成为社交活动的舞台。那么,“六月六”赶桥起于何时呢?据古碑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以前,鼓扬河上并没有桥。《清修建古洋三硐桥碑叙》云:“我等本境,有古洋河畔,上出广顺,下通岱花,千壑朝宗,百川归聚,为往来必由之区,实上下共往之路。奈几百年来,未有舟楫,数十载余,并无桥梁。莫谓山溪之水,积少渐至成多,虽废昆仑之源,由小必至渐大,而近岸则波涛骤兴,登临者常自退缩不前,河水害人,一至于此。我等亲历目击,冒险涉江之徒惨遭灭顶之灾者,实不乏其人。”故由头人何明、梁万春、陈奇、陈发、杨秀发等12人发起,“爰约同人,共襄厥事,除各捐功德外,不辞劳苦,更赴州恳请文武大宪捐助多金。男女君子乐助桥梁之资,远近同人,广施兴梁之费,起客春落,今夏兹则桥工 *** 。”也就是说,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鼓扬三硐桥竣工,结束鼓扬几百年来,末有舟楫,数十载余,并无桥梁的历史。大桥竣工之时,适逢布依族节日“六月六”。今惠水、紫云、罗甸等与长顺交界处之各民族青年男女欣闻大桥竣工,喜不自胜,结伴蜂拥而至。布依族以热情好客而著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鼓扬十八寨之布依族人极尽地主之谊,热情接待来自远方的朋友。时大河两岸,人山人海,帅男靓女幽会于古木森森的浓荫之下,徜徉于千丝万条的垂柳之中,但闻歌声朗朗、木叶声声。情歌互答,此乐何极,乐不思蜀,乃至通宵达旦,旭日 *** 仍未尽兴。“六月六”赶桥,遂由此而起,沿袭至今,已有187年的历史。前面已经说过,布依以热情、爽朗、好客著称,哪怕什么都几乎商品化的今天,“六月六”这几天,不管你走过哪家,也不管你原来与主人认识与否,进家就是客,主人都会依你的年龄以布依族对陌生人惯用的称谓——表哥、表妹、表大(姐)、表叔(伯)等热情地和你打招呼,敬烟敬茶,并尽其所有,免费向你提供食宿,且主人会因这样大驾光临的不速之客越多而越荣耀,假若你能将小车开到他家门口,那更是他无上的光荣。所以远方来赶桥的朋友不必为食宿担心。在这里,你会对“落草皆兄弟,何必骨肉亲”的诗句另有深切的感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流量与日俱增,清嘉庆年间修的石拱桥已不堪负重。1970年由县 *** *** 会拨款,于石拱桥上游近百米处另修单孔钢筋混凝大桥一座。该桥长44米,宽7.5米,高9米,承重15吨。大桥竣工后,将当年的赶桥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来自周边地区,包括惠水、紫云、罗甸、安顺等县市的男女青年及客商多达3万余人,乃至鼓扬十八寨家家户户客满为患。
*** *** 以后,“六月六”赶桥除仍是青年男女的社交舞台而外,又成了集市贸易,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的黄金期。届时人群必至,商贾云集,县民族事务 *** 会和 *** 门都在此举办对歌、唢呐、舞蹈、赛诗、长跑、拔河、篮球、游泳等文娱体育活动。应东道主鼓扬镇的邀请,全县各乡镇乃至周边县市都组队参加,县、州电视台也进行报道。
随着 *** 经济的发展,鼓扬的交通事业已跃入崭新的时代,每半小时就有一辆公交车发出,交通极为方便,当日可往返贵阳、安顺等城市。布依族的衣食住行已今非昔比,而布依族特别隆重的节日“六月六”也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世纪,布依族的民风民俗也欣逢盛世,日益发扬光。位于长顺南部的鼓扬镇的播结、播念、塘寨、大寨、陇外、新场、播朗、烂坝、纪堵、冗亘等村民组,居住着近千户班姓布依族,他们自称为“茶班”。而居住在营盘乡的摆王、冗将等村民组的班姓布依族则自称为“酒班”。其区别在于“茶班”除夕以茶祭祖,而“酒班”则是以酒祭祖。茶班和酒班都声称,他们源于同一个祖先,时至今日,仍严格遵守老 *** 制定的条律——互不通婚。同一民族同一姓氏且同一祖先,但习俗却如此不同,这在民俗学中不能不说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三、铜鼓旅游景点,铜鼓著名旅游景点
铜鼓县境内有江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面积达4762公顷,公园内有南方红豆杉20多万株,被誉为“南方红豆杉之乡”;有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万多公顷,公园内拥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22种,被誉为“江南生物世界”;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铜鼓县9.2万亩,占全部面积的53.5%,森林覆盖率高达93.8%,是长江中游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和江汉三大平原之间的重要“生态孤岛”。
山高林茂、云海 *** 的大沩山景区;
万树千花、群林争翠的龙门崖景区。
独特的丹霞地貌几经岁月的砥砺、雕琢,处处无不奇峰突兀、壑深谷回、气爽水秀、曲径通幽。
修江之一峰--天柱峰、九龙瀑布、万笏朝天、铜鼓石、七重门等胜景铸就起天柱峰绿色旅游的骨架。
1.需要门票2.因为铜鼓七星岭是一个旅游景区,通常需要门票才能进入观赏景点。
3.如果您需要前往观看铜鼓七星岭的 *** 花,建议提前查询门票 *** 并购买,这样不仅能保证您的游览进程,也能节约您的时间。
南丹境内有红水河、清水河、纳立河等多条河流。南丹的山水洞石众多,有跨江越河、手臂相交的 *** 桥;有亿万年前就已形成的马岭神龙壁;有里湖地下河网;有山山相通、洞洞相连的恩村溶洞群;有于明代正德年间(1615年)散落在瑶山的来客——铁陨石。
家级风景名胜区43千米,南丹至荔波四级油路可直接通达。甘河瑶寨景区包括甘河瑶寨、地下大峡谷、凉风洞表演场三个部分。甘河瑶寨的白裤瑶族是瑶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分支,因男子着过膝紧锁的白裤而得名,人口近3万。千百年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和社会实践中,白裤瑶民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极具民族 *** 和独特审美观的民族文化。如铜鼓文化、婚丧文化、陀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及寨居文化等,是南丹民俗文化中最独特、最突出和更具魅力的。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馆址设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它由展示中心和文化保护区组成,展示中心设在怀里村蛮降和化桥屯之间的山坡上,占地6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保护区包括怀里村的蛮降、化图、化桥三个自然屯。当地属岩溶峰丛地貌,海拔800多米,村寨依山而建。一条百年古道将相邻的三个村寨相互联结。 2004年11月26日,南丹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同时它也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之一。
古榕 *** 桥,位于丹峨二级公路旁,距县城18公里,类似古榕 *** 桥的众多植物类,若在平地上牵成各种形式的桥,都是自然的相交现象。南丹古榕 *** 桥,跨江越河的连体根茎有四根,好一对恋人化身。
吉祥物以铜鼓岭优美的山海美景、山峰、海浪、祥云为设计元素,通过拟人手法变化成一个 *** 包容、热情淳朴的山海娃娃的形象;娃娃头顶山峰,装饰祥云、脚踩浪花鞋,张开手臂,欢迎各界友人,充分彰显出铜鼓岭景区独特的山海美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