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访扎染之乡,以及中国扎染艺术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这里的手工品值得入手吗
1、在周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扎染,老一辈的人会留在村里,继续染布然后销售卖出,他们扎染要用到的原材料,基本都是自己家里自给自足,比如图中这个树叶名叫板蓝根,就是自己家的种的,板蓝根很特别,用作于染布上颜色用,把树叶搞碎和水搅合在一起,这样染色出来的布,特别的天然无 *** 。这种树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植。
2、在周城,还可以看到丰富的民族扎染制品。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来的民间传统工艺,扎染工艺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显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用扎染布 *** 的工艺品既充满浓浓的民族风味,也很具现代韵味,已有300余年历史的扎染手工艺在新时期大放异彩。图中是当地老人在家缝制染布,看得出他们穿针引线。村里老人居多,当地的年轻人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学习继承扎染,大多数都外出
3、扎染之乡周城,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坐落在离下关38公里处滇藏公路旁。到来的游客,很多跟着村民一起学习扎染,一起感受这种文化的熏陶,扎染纯手工做成, *** 中是一口大缸,里面正是用板蓝根做成的染料,然后做好的白布放进缸里浸泡。
4、周城的扎染花布和刺绣品,精工 *** ,远销海内外,有“扎染之乡”的美誉。在这里可参观白族民居、集市、白族扎染的 *** ,选购白族民间工艺品。图为一位老人扎染的手部特写,常年从事扎染,避免不了手指的摩擦,手部也很难保养。
5、周城是云南省更大的自然村,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8868多人,几乎全是白族。图中为扎染需要用到的各种道具,针、线、棍、等等。当地人把这都当成自己家的宝贝来管理。
6、扎染最传统的靛蓝色是取自于板蓝根、寥蓝等中草 *** 的根茎,所谓“青出于蓝”。“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庄的特色。村内有多株大青树,枝蘩叶茂犹如巨伞擎天,图为扎染取布用到的手套,可以看到手套也被染色。
7、周城全村居住1500余户白族居民,是大理更大的白族村镇,现在为对外 *** 的白族民俗旅游村。这些布都是染完色,挂在衣架上晾干,染布不能再太阳下暴晒,这样会影响色差,只能放置通风口,等他自然晾干。
8、每年三四月间,用水泡出板蓝根茎杆枝叶里的蓝,注入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上石灰或碱,就是纯天然无添加的染料了。图为用板蓝根泡成的用于染布的大缸。
9、喜欢扎染,可以买布,当做纪念品或自己做衣服。也可以直接他们用扎染做好的衣服,我自己也买了几件,一块成品布口感摸上去特别的舒服,天然材料做成,全手工做成,特别的划算。 *** 中就是成品布,正在自然烘干晾晒,这也是扎染的最后一步。
10、扎染用到的染料,可驱避蚊虫,兼有消炎保健之功效,现代化学机器染料肯定是比不上手工纯天然的,图中商家正在展示一块成品布,特 *** 有白族艺术文化的图案。
二、走进扎染之乡文中提到的“三坊一照壁”是什么样的
1、一、"三坊一照壁"是云南省大理白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其中"三坊"指的是正房和两侧的厢房,而"一照壁"则是指正房与厢房之间的墙。
2、二、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通常由老人居住,这是对长辈的尊重。
3、三、东、西厢房二坊由年轻一代居住,这样的布局体现了家族的和谐与秩序。
4、四、照壁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还具有独特的装饰文化,同时起到反光作用。
5、五、照壁能够将阳光反射到房屋内部,照亮天井,这是对自然光的充分利用。
6、六、大理白族的照壁通常具有精美的图案和雕刻,反映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
三、白族扎染之乡是哪里
1、白族扎染之乡是云南大理周城,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来的民间传统工艺,扎染工艺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显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精工 *** ,图案清新,色彩绚丽,远销海内外。在周城,从10多岁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会扎布。
2、那一块块扎染,可谓是周城人智慧的结晶,内心的映照。昔日周城白族先辈们赶马驮货走夷方、下海捕鱼早都成了老人摆古的话题,而周城白族人家那充满浓浓民族风味的古老扎染传统却成为了周城如今的文化名片。
3、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 *** 时,根据人们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纹,再浸入染缸里浸染。
4、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承担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
四、白族村寨周城(扎染之乡)什么时候最适合去
1、白族村寨周城(扎染之乡)更佳时间:四季皆宜
2、坐落在离下关38公里处滇藏公路旁的周城,是云南省更大的自然村,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8868人,几乎全是白族。周城不仅因为其境内的蝴蝶泉而闻名遐迩,而且还因为这里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着白族的各种传统习俗,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3、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庄的特色。密如蛛网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顺着七拐八弯的巷道流淌,古朴而又幽静。巷道两侧一幢幢白墙青瓦楼房,是周城白族的传统石墙土木结构建筑,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是这种建筑特征的写照。周城民居通常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是由一幢二层楼的正房两侧各配一座厢房,以及正房对面的一堵墙壁共同围成的一座封闭式院落。四合五天井是指四面都是楼房,四个角的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天井,加 *** 一个大天井的院落式建筑。主房都背依苍山,座西朝东。
4、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 *** 5年)的古戏台以其建筑宏大和工艺精湛,堪称周城白族建筑的精品。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是周城居民节日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古戏台前广场上南北相对的两棵大青树是周城村的风水树。傍晚时分,周城的晚街便在大青树下举行。
5、有人说周城的白族女子简直像一只马蜂、一只喜鹊!周城的女子腰身苗条、婀娜,衣着色彩鲜艳、明快又大方。尤其是她们的绣花包头,体现了大理的 *** 雪月四景。看,弯弯的包头像洱海里的新月;艳丽的朵朵绣花 *** 了上关花;顶端洁白的缨须像苍山顶的白雪;耳际垂下的缨穗随风飘洒,显示了下关的风。
6、昔日周城白族先辈们赶马驮货走夷方、下海捕鱼都成了老人摆古的话题,但周城的白族经商和从事手工艺品加工的古老传统习惯一直沿袭着。已有300余年历史的扎染手工艺在新时期大放异彩。扎染又称绞缬染,俗称扎花布,是将白布按绘制好的图案用线缝扎起来,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经漂洗拆线后即呈图案,美丽古朴。今日的周城扎染产品已有 *** 余种,远销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每年为国家创汇200多万美元。在周城,从10多岁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会扎布。周城被 *** 命名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另外,周城的传统白族手工刺绣产品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眯,产品远销世界各国。还有许多周城白族群众在从事餐饮业,酸辣鱼成为周城白族餐馆款待佳宾的拿手好菜。
7、周城的白族主要信奉 *** ,周城境内有银相寺、龙泉寺等 *** 寺院。与其他白族村庄一样,周城也有本主崇拜。周城有两座本主庙。灵帝庙供奉的本主是蝴蝶泉边的斩蟒英雄杜朝选;景帝庙供奉的本主则是开辟周城的始祖赵木郎岗。他们都是传说中的英雄和祖先,是本村本地的保护神。
8、在周城至今仍能看到白族婚礼中古老而典雅的新娘装束。新娘头上戴的花冠以红色为主,配以黄绿色的许多小绒球组成,像一座高高的小花山。类似旗袍的大红长袍在进婆家之前要被扯去前衣襟的下半块,以示此后将为 *** 人母。胸前用红毛线拴挂的小镜子,表示与新郎心心相印,同时又是驱邪的照妖镜。新娘还有戴墨镜的习俗,相传也是为了避邪。
9、周城白族除与汉族过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传统的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周城白族的火把节在大理坝区白族村庄里特别引人注目,以火把多和火把大而著称。
10、要了解白族,请您到周城白族村来,了解了周城您就认识了白族。
访扎染之乡和中国扎染艺术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