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之乡村庄(安徽毛笔之乡) - 之乡 -

毛笔之乡村庄(安徽毛笔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毛笔之乡村庄,以及安徽毛笔之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毛笔哪里生产
  2. 汝阳刘毛笔的传承人
  3. 古村落的导游词

一、毛笔哪里生产

中国有名的笔是出自浙 *** 州的湖笔、蜀中川笔、河南的太仓毛笔、河北的侯店毛笔、湖南湘阴的长康毛笔以及江西的文港毛笔(华夏笔都,晏殊故里)。

宣笔产于安徽宣城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笔”),是中国毛笔之祖。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盛行于唐、宋,均有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 *** *** 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四川境内所产毛笔的统称,简称川笔、蜀笔。川笔、蜀锦和蜀绣均为蜀中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优秀 *** 。川笔主要以成都、达州南坝、乐山、南充、叙永、绵阳等制笔 *** 地。

所 *** 羊毫、狼毫、鸡毫、猪鬃以“刚柔相济,温润饱满”特点著称。蜀中有锋颖猪鬃为川笔中的猪鬃毛笔提供材料保证,同时猪鬃毛笔的使用对于嘉州画派影响颇深。川笔、夹江宣纸、苴却砚为四川文房用具杰出 *** 。

湖笔它挥洒自如,经久耐用,素有“笔颖之颖技甲天下”之称,湖笔的产地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湖笔之乡在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2006年,湖笔 *** 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俗称鸡毛笔,以鸡毛为原料,经湖笔传统工艺流程的一种特殊 *** 作而成。这也是湖笔产品中的一个独特品种,它的 *** *** 很原始,然而能 *** 作这种工艺流程的技工已为数不多了。

鸡颖笔因其 *** 能特软,笔锋一着墨,像一个吸足墨水的棉花球,因此没有深厚的书写功力和经验是很难使用的。然而用它书写的作品,能体现苍劲有力,婀娜多姿的魅力。由于曲高和寡,使用者甚少,市场上难觅其踪。

紫毫是山兔毛毫三种主料中最稀贵的一种做笔原料。紫毫笔是湖笔兼毫大类的一个旁支,它归属于兼毫,亦有很多的规格和品种。此毫色泽乌黑光毫,其长短和含量直接影响笔的价值。富有弹 *** 的,锋嫩耐磨。以书写中小楷为主。一般兼毫笔,只能开锋三分之一,唯有紫毫笔,能全开其锋,具有吸墨量多,书写长的特点。

胎毛经消毒、脱脂、防腐处理,可历经 *** 不腐、不蛀、不烂。胎毛笔要经过水盆、结头、车斗、择笔、刻字等大流程和一百多道中小过程完成,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易于书写,真正做到落纸如云,挥毫如意。

二、汝阳刘毛笔的传承人

1、陕西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好友以先生个人肖像为主体,象征着品牌的向心力和亲和力。继承了家族制笔业的刘好友先生作为刘氏家族的后人,同时承担起了以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个家族六十六代能持续地拥有一个品牌的产品,这对于一个品牌生命力的延续意义非常重大作为汝阳刘毛笔的后继者不断地为品牌增加新的内涵,注重创新的特色的同时添加了国际视野和触觉。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直观地了解汝阳刘毛笔的历史,并在工作和品牌运作中将这种独特的汝阳刘文化发扬光大。

2、现任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好勤 *** ,自幼师从于其 *** 刘家祥学习制笔技术。1986年1月至19 *** 年11月任项城市汝阳刘传统笔刷厂技术员;19 *** 年12月至1996年11月任该厂副厂长、助理工程师,1996年12月至2005年3月任副厂长、工程师;2005年3月至2005年6月任厂长;2005年7月至今任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05年7月,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聘请为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2007年4月,被项城市人民 *** 授予项城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5月,被项城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文联、美术家协会、地税局评为特别贡献奖;2008年3月,被文化时报《旗帜》编辑部聘请为副主编; 2008年9月,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正清和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相约重阳夕阳红大型书画联谊会爱心捐助活动中,被授予爱心 *** 称号;2009年1月,河南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河南省技术交流站、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授予河南十大杰出技术创新人物;2009年2月,在全民创业活动中, *** 孙店镇 *** 会、孙店镇人民 *** 评为创业之星;同时连任项城市 *** *** 。刘好奎汝阳刘毛笔第66代传承人

3、从事笔业研究21年,现任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口美术馆馆长,周口市 *** *** 。

4、 *** 获得河南省优质产品证书1990年获得国家 *** 优质产品证书,1991年获得“兴豫杯”名优产品特等奖,19 *** 年获得全省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奖,2004年开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珍品博览会“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套笔荣获金奖“翰墨缘”套笔获得金奖,2006年11月26日被河南省技术监督局命名为“河南名牌产品”的称号,2007年先后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汝阳刘村被评为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和“周口三宝”等荣誉称号2009年10月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送“中华之一笔”公司书画展览厅长期接待来自全国书画界的艺术家们,为周口的书画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创公司现产值500万元,产品销售全国各省、市。为扩大周口市知名度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2010年12月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的商标萃文及图被河南省 *** *** 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被中华人民 *** 国 *** 批准为中华老字号。2012年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好奎被河南省文化产业办评为2011荣获2011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

5、现任鹿邑县汝阳刘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家排行老小,自幼跟随 *** 刘家祥学习制笔技术,深得“制笔齐家、立德做人”之家祖真传。1988年1月至1995年11月在自家开作坊生产毛笔;1995年12月至1998年11月调任汝阳刘传统笔刷厂车间主任、工程师,2005年与刘好友,刘好勤,刘好奎合资创办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任车间厂长主抓生产。2007年公司先后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在河南鹿邑老子故里创建了鹿邑县汝阳刘笔业发展有限公司。2013年洛阳市举办中原旅游商品博览会“道德经套笔”获得铜奖。

6、河南周口项城汝阳刘氏村庄是中国毛笔的重要发祥地

7、中国是有五 *** 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体系,而维持这个体系正常运转的工具便是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承接华夏民族优秀灿烂文化的纽带,也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8、“文房四宝”毛笔居首,而毛笔最能彰显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最重要的谱写历史的工具。

9、秦代是毛笔工艺发展的开端,这一时期确定了毛笔的基本形制,为后世毛笔 *** 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书写历史的新篇章。秦代毛笔更大的特点是“以竹为管”,是由秦朝大将蒙恬所创,然后由其部下随从传承下来,逐步推广到全国,其间,出现了一些以 *** 毛笔著称的地方,汝阳刘氏庄就是其中之一。

10、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导致中原大乱,王莽为将刘氏族人赶尽杀绝而四处用兵,时值南顿(今南顿镇东及沈丘一带)县令刘演(刘演)继任不久,只好前往湖北枣阳春陵老家避难,途中经过汝阳鸿隙陂畔(现有鸿隙陂遗址,西汉时是一个大水库,以产水稻为主),到一农家避难(即今汝阳刘村)。王莽追兵赶到时,恰风刘演之子刘彦生病行动不便,于是刘演只能忍痛弃子携家眷南去。在农人照顾下,刘彦病愈后与农人之女结婚。后刘演与刘秀于春陵起兵举事,经昆阳之战后,遭更始帝猜忌被杀。后刘秀建立东汉,四处寻找哥哥刘演后裔,终于在汝阳鸿隙陂畔找到刘彦。刘彦因避乱而长期居于乡野,不能习惯险恶 *** ,对仕途深感厌恶,却精通技艺。对毛笔大感兴趣,光武帝即封之为“御笔王”,管理皇家制笔之事。而后因疏于宫廷礼节屡受排挤,心情郁闷,随即向光武帝请辞,帝问其有何要求,刘彦表示别无他求,只欲回乡农耕,帝准其所请。后带家眷回到鸿隙陂畔,此后便传授子孙毛笔技艺,并且世代相传。后人为纪念刘氏祖先,就把刘彦所在的村子城为“汝阳刘氏村”。几经战乱周折,时代变迁,两 *** 来,汝阳刘氏村仍沿袭至今。

11、从此汉刘邦第十代孙刘彦随带子孙继承、精研、发展毛笔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传六十七代。两千多年来汝阳刘氏村庄经历了多少战争风云、朝代更替但始终流传有续,从没间隔,而且工艺质量更加炉火纯青。

12、刘寅随秦朝大将蒙恬南伐楚中山,平息楚地叛乱。在蒙恬进军途中,路经汝阳刘氏村庄,即今项城一带驻扎下来。刘寅当时的职务是军中文书,记载军中事迹,传达命令,帮助主将处理军务。那时候还没有使用纸和毛笔,书写文字是用硬笔,即“字刀”将文字刻写在竹简上的,既费时又费力。蒙恬看到刘寅整天辛苦疲惫,很是心疼,总想 *** 一种书写文字的新工具。一天,一只野兔跑进军营附近的一个石灰池里淹死了。蒙恬巡察到此,看到石灰池里的野兔,突发奇想,何不用兔子的尾巴书写文字?于是,他让刘寅将兔子的尾巴割下来,试着在竹简上写字。写着写着,刘寅觉得既顺手又轻松,比用“字刀”刻写文字方便多了。在随后的日子里,蒙恬不断对笔进行改进,用动物毛发和麻共同浸泡于石灰水中,然后用丝绳缠绕扎紧,将竹管的一端镂空,将笔头 *** 竹管之上使用,书写更加流畅。从此以后,刘寅就用“蒙恬笔”书写文字了。

13、“蒙恬笔”即为秦笔。在春秋战国时期,书写工具尚无统一的名称,直到秦代,“笔”才正式成为书写工具的称谓,这正好与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笔的解释相互印证。其文曰:“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由此可知,笔的叫法自秦以后方始统一。

14、刘寅和秦代文字学家程邈相交甚厚。程邈获罪入狱,殚精竭虑,十年之功创隶书3000字。秦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把原秦国使用的小篆这种文字,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程邈又在小篆的基础上,创立了隶书。隶书比小篆更为先进。后来,隶书取代了小篆,秦隶便普及到了全国。丞相李斯奏请秦始皇赦免程邈,让其用隶书写御史,刘寅便以“蒙恬笔”赠之。于是,“蒙恬笔”便在朝野得到传播和光大。

15、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的途中病死沙丘,就在这个时候,赵高拉拢李斯,合伙制造了“沙丘之谋”,篡改秦始皇让大儿子扶苏继承皇位的旨意,却让小儿子胡亥继承皇位,号二世,发矫诏,逼令扶苏、蒙恬自尽。蒙恬死后,汉高祖刘邦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将秦朝蒙恬的参军、精熟制笔人刘寅请入宫中,专司制笔,并命刘氏族人跟其学习研究,进一步精化,并将其所制之笔纳入宫廷专用毛笔。后来毛笔 *** 就做为汉宫的一门绝技,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把“蒙恬笔”的 *** 工艺传之于刘氏子孙。从刘氏笔祖刘彦开始,一代传承一代,一直传到2014年的今天有了第66代孙----当代制笔 *** 、刘好友、刘兰亭、刘好荣、刘好勤、刘好奎、刘好亮及其弟刘学成这一代。

16、《史记》载:“蒙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蒙恬带兵南伐楚中山,就是现在的安徽泾县一带。秦始皇根据蒙恬南伐楚中山,平定了楚地叛乱,又创制了秦朝之一支笔,功勋卓著,就把管城这一地带封为蒙恬的封地。管城就是现在的郑州市,商朝早期的都城就建在那里。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处于黄河流域中心的管城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绽放之地。从此,世人皆知蒙恬是伐楚的英雄而名扬天下。因管城是蒙恬的封地,于是“蒙恬笔”首先在管城和中原一带得到广泛传播,而后由中原再传播到全国各地。世人皆知蒙恬就是中国制笔的鼻祖。因蒙恬的封地在管城,为纪念和颂扬蒙恬这位制笔祖师,后人又把毛笔称作“管城侯”、“管城子”。“管城侯”、“管城子”便成了毛笔的代名词而延续至今。

17、项地是西周时分封的子爵国,叫项子国。公元前225年,楚 *** 于陈,以项为别都。秦时属颍川郡。汉初置项县,南朝刘宋改为项城县。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一直是古代中原腹地的 *** 、军事、文化活动中心之一。根据《项城县志》的记载,项城古文化遗址颇多,到2013年为止发现的已有13处。这些古文化遗址,有的属于龙山文化遗址,有的属于裴里岗文化遗址、汝阳刘氏村庄附近就有一处古遗址,叫孙店遗址。孙店遗址于县城西南35公里,靠孙店集东北,北靠周庄村,遗址现为农耕地,稍高于周围地面,东西宽180米,南北长200米,文化层厚70厘米,面积36000平方米,属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存。该遗址经过多次勘查,发现有石斧、石凿、石箭头等远古石器。采集陶片以龙山文化为主。遗址中还发现有鬲足,罐口沿等残器,纹饰有绳纹和附加堆纹,属商代文化遗物。1978年,该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位居中原腹地的项城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8、汝阳刘人为纪念制笔祖师蒙恬和“蒙恬笔”刘寅,于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在汝阳刘氏村庄东头修建了蒙恬庙和刘寅祠。 *** 23年(公元1934年),又进行了重修扩建。“文治毫毛安天下,武修长城定太平”,就是镶嵌在蒙恬庙大殿门口两侧的朱漆对联,充分表达了蒙恬的历史功绩和汝阳刘人对蒙恬的崇敬和怀念。汝阳刘人不忘先祖,世代景仰,还把每年农历的3月3日(蒙恬的诞辰日)定为庙会,并作为拜师授徒的吉日,历久不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60年代初。蒙恬庙和刘寅祠被毁于60年代后期破旧立新的“ *** ”年代。庙院遗址内,截止今日尚存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由制笔艺人刘嵩山栽植的一株倒栽古槐,现仍枝叶繁茂,巍然屹立,象征制笔人爱艺精神与寿槐长存。

19、在汝阳刘氏村西北30公里处,现商水县的舒庄乡境内有蒙恬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汝阳刘氏制笔艺人每年的清明节都到蒙恬墓朝拜祭奠,上香添坟,这也充分证明了汝阳刘氏毛笔与蒙恬的历史渊源之深厚。

三、古村落的导游词

古村落是指 *** 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以下是我收集的古村落的导游词,欢迎查看!

大家好!欢迎来到皖南旅行社,本人名叫项琳芸,你们也可以叫我“项导游”。坐在我右边的是“郑司机”。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皖南古村落,如有走失,请记住这辆大巴车的 *** “浙C0X036”,大家也可以拨打号码“13857759738”来联系我们。最后请大家注意一些事项:一、不要乱扔垃圾;二、古村落有许多珍贵文物,请不要乱触摸这些物品,更不要顺手牵羊;三、在皖南古村落里很容易走失,要记住我们的旗子是什么颜色的,以免走失。

这里就是皖南古村落了,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相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发达,还乡以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造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加突出。

看!那边有一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建造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做古装戏中 *** 择婿“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 *** 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以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旅行到这里就要结束了,祝大家和家团圆,再见!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新叶古村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欢迎大家来到“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新叶古村参观游览。我是景区导游,叫XXX,今天我将带领各位朋友穿越时光隧道,到具有八百年悠久历史的新叶古村游历,体会一番古代的“耕读文化”。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幢徽派建筑,就是新叶古村的游 *** 务中心。墙上的“新叶古村”四字,是著名古建筑专家谢辰生老先生题写的。谢辰生先生是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 *** 顾问,他对新叶古村情有独钟,他认为:“新叶是中国古村落的活标本”。大门的匾额是徐永清上将所题。徐永清先生是建德市大洋镇麻车村人,1996年至2003年,任 *** 部队总政委,2000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 *** 第十五届 *** 。他不仅是一名职业军人,而且也是国内著名的书法家。在大门口,有一幅对联,请大家一同来鉴赏一下。

上联是:遵 *** 一派真传,克勤克俭;

下联是: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

这一对联揭示了:“克勤克俭”是新叶人的持家古训,“耕读持家”是新叶古村的传家宝。现在各位朋友随我进入游 *** 务中心。在这里,我把新叶古村的概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新叶村始建于南宋的嘉定年间(1208一1224),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整个村庄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全村人口700余人,其中95%是姓叶的。叶氏祖先叶坤在南宋嘉定年间从寿昌湖岑畈入赘这里的娘舅家, *** 舅姓夏。后来夏氏人丁不旺, *** 外迁,而叶氏却繁衍起来,至今已传31代,并形成全国村落中罕见的“十世同堂”现象。因叶氏人口繁多,名称多次更改,最初称白夏叶,到新中国成立时,最终改名为新叶。也许是由于血缘亲情的关系,叶氏后人不愿轻易地拆掉祖上留下来的房屋,这就使这个村落的格局和古代建筑大多得以保留。

请大家看这一幅模型图,了解一下新叶村整个建筑设计布局情况。新叶村选址很讲究风水,村落是由宋朝大理学家金仁山先生设计的。从这幅模型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左

边是祖山玉华山,右边是朝山道峰山,村子位于二山之间峡谷的东南口上,正是“山起西北,水聚东南”好风水。从玉华山来的一条溪和道峰山来的溪水会合形成一个水口,左有象山,右有狮山,象山和狮山把新叶村的水口锁的像葫芦颈一般,这样就可以“聚止内气”,致使村落兴旺发达,财运也不外流。

新叶村的建筑设计布局是以阴阳九宫卦象之数设计布局的,把村中的近百条巷、弄纵横交错地将户与户、房与房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建筑群体,构成一组体现东方神秘文化的立体图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中华传统文化、民间乡上文化的活化石,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目前新叶村还保留有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阁、古寺庙和158幢明清古民居建筑,这在全国实属罕见,故被誉为“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由于这些古建筑研究价值极高,所以新叶古村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最近又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是《建德新叶 *** 》,是第二届中国乡土建筑抢救与保护研讨会全体 *** 在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于中国浙江省建德市签署的。这是一份古建筑古村落保护的纲领 *** 文件,也是新叶村古建筑保护的宣言。

游 *** 务中心墙壁四周悬挂着许多照片。这是首届中国农耕文化节期间举办新叶村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大家可以浏览一下,增添对新叶古村的了解。

现在让我们随着游步道,进人一座乡土文化的神秘宫殿。在这座宫殿里,你将会亲眼目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享受和体味乡土文化的无穷乐趣,一饱你的眼福和口福,为你的人生增添一页难忘的记忆。

各位游客,这一组建筑是新叶村的标志 *** 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个村落里,塔、阁、祠一组相联的建筑是十分罕见的,这是新叶村的一大特色。原来,这是新叶古村按古代传统风水学的要求建设这一组建筑物的。请大家来看,新叶村背后是雄伟的玉华山,村的对面是秀丽的道峰山,村庄就像停泊在一块土地上的船,从地势来看,后面高,前面低,水流急。这艘船随时有被急流漂走的危险。再说,水就是财,水急往外流,意味着村里财气不旺。根据风水上的这一特点,新叶村先祖们在水口上建一塔, *** 着一根竹篙,将这艘船永远固定牢,再建一祠一阁像一道大坝把往外流的水拦住。

大家再来看,玉华山、道峰山在村庄的两侧,像一对伟人守护着村庄,但在村庄前

面就显得低矮、空空荡荡,有了这座雄伟的塔,就形成了“三峰鼎立”,使这整座村庄前后左右平衡起来,从宏观上增加了村落的气势,使人有一种非常美的享受。

这座塔叫“抟云塔”,又称“文峰塔”。始建于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当时用堆土法建塔,塔建好后要把土挑掉,所以工程浩大,造塔总共用了八年多时间。塔为砖砌,每块砖有24斤重,七层六面,塔高38.8米,围长13.8米,直径4.4米。底层有三个门,从二层以上各层有三个窗洞,为求塔体坚固,相互错开排列,层高逐渐降低。塔外用砖牙叠涩腰檐,檐角微微挑起,塔刹由五个圆形的石盘层叠,第三个更大,上面的逐渐收小,外形如枣核。塔身体上下无任何雕饰,造型端庄秀丽,周围衬着起伏的山峦,异常挺拔精神,向上的动势感很强。

这里是一座土地祠。它紧连文昌阁,里面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神像,两位老人慈眉善目,就像两位保护神日夜保佑着村民的平安。

紧靠土地祠的是文昌阁。文昌,顾名思义就是:“文运昌盛”。文昌阁供奉的 *** 就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就是执掌文运功名的神灵,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魁星”。在文昌阁二层楼上供奉着四尊神像,文昌帝君居中,右侧为掌管文运簿的天聋,左侧为掌印玺的地哑,此二神是文昌帝君的侍从。在文昌帝君像上方是魁星,魁星像略小些,其造型活泼有趣。新叶一带每逢地方戏开演,总有“点魁星”一段。由于古代是允许读书人祭拜文昌帝君其身,故阁楼与底层楼梯相连一处设一覆门,平时上锁,旁人只能在楼梯下望阁瞻仰,焚香祭拜。在古代,读书人 *** 之前都会来这里拜魁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魁星的护佑,考得好功名。

文昌阁门口有一对联:“抟云甲族擅书香文昌草堂关野意”。意思是说:草野之 *** 要读书重视文化。走进阁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古代私塾的布置。在古代时,新叶村曾经办过一座书院叫重乐书院,始建于元初,初名叫“重乐精舍”,是由玉华叶氏三世祖东谷公叶克诚创办的。创办初期,叶克诚延请了当时著名理学家金履祥的 *** 许谦、柳贯等一批著名文人会集在重乐书院,研习儒学,吟诗唱和,不以功名为务,因此声名远播,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后来,繁衍成儒源村。叶克诚仿效王羲之三月三兰亭雅集之风,也于每年三月三在重乐书院一带结交社友,吟诗赏景,后来形成了新叶古村特有的民俗——“三月三”祭祖。新叶家族“耕读传家”之风也是从此开始代代相传的。

堂前悬挂着儒教学派的创始人----孔圣人像,在两侧分别悬挂着与这所私塾相关的

教师像,主要有:叶克诚、金履祥、许谦、章懋、刘贯、叶元锡等。这些先生的简历,大家可以看一下。

各位游客朋友参观完文昌阁,就随我到村中心去看看村落里原真的农耕生活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牌坊,上有“耕读传家”四字,这标明了新叶村的'立世之本。“耕读传家”的意思是“耕可富家,读可荣身”,这是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崇高的生活要求。

从这里走进新叶古村,左边的这个墓是 *** 烈士墓,烈士名叫叶真修,新叶村人,早期的 *** 员。1 *** 8年新叶村有22名 *** 员,成立了村 *** 支部。叶真修 *** 叫叶玉铭,字中华,是黉门秀才,知书达理,写的一手好字,1 *** 8年春,时年65岁的叶玉铭加入了中国 *** ,后又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加入 *** 。叶真修是1 *** 8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九)农民 *** 运动(从寿昌南部攻打兰溪永昌)的时候牺牲的。这个墓是寿昌县人民 *** 1953年立的,新叶村在解放前有两个 *** 烈士。

各位朋友,在走进村子里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注意事项,那就是请大家跟紧队伍,千万不要掉队,否则会迷路的。因为新叶古村是按九宫八卦布局的,村里小巷子有两百多条,四周建筑物看上去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迷路。如果真的迷路了,请大家按照我教大家的两个 *** 做,也可以走出村子。之一种办法是一直沿着青石板路走。大家低头看脚下的路,在我们的主游干线上中间都有青石板铺着,只要沿着青石板走,就能走出迷宫一样的村子了;第二种办法是沿着路边的水渠走。因为水往低处流,所以人往高处走,这样也能走出村子的。说到这个水渠,这在新叶村是十分重要的。新叶村 *** 有一小溪,叫外溪,那是灌溉农田用的;在村内有二条人工挖浚的渠道,叫“内溪”或叫“内渠”,这是新叶村重要的供水和排水通道。这两条作为村子命脉的水渠,因为重要,又成了村落的边界。宗祠规定,叶姓本族成员,房子都造在双溪之内,不允许造在双溪之外。叶姓族人,凡死于双溪之外的不能入祠,归葬祖莹。另一方面,外姓人,除了剃头匠和铁匠外,一律不允许定居在双溪之内。这个界线,保护着宗法 *** 下血缘村落的单纯 *** 。因此有点神圣的意味。

毛笔之乡村庄(安徽毛笔之乡)-第1张图片-

这组建筑叫进士第,也叫荣寿堂,是崇智派的分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荣寿堂出过一个进士,叫叶元锡,是清朝康熙(公元1691年)辛未科进士,后来在湖广应城、河南阳武县做县官,是一个清官。在位时被人用毒 *** 毒死。祠堂里还有一块捷报的牌匾,上面清楚的记载着他在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时,以浙江省

易经科弟37名考出去的。他留有一篇诗文叫(勉儿曹):

四时不息轮流转,恳恳勤勤惟念典;养就头角得峥嵘,男儿立志当早办;鲰生所畏在临场,风檐寸晷难使展;人到忙时我独闲,看题立意如抽茧;精神直与圣贤通,踌躇满志莫轻演;思入云梦气偏豪,百万貔貅何足喘;抉尽蔓草楠梓荣,凿破浑沌光耀显;九天咳唾落珠玑,三峡激湍骇心眼;贾之醇,董之茂,韩之潮,苏之海;千变万化总无端,要在一一能合款;自古文章有定评,针芥相投如印板;刺绣何烦倚市忙,若个青钱不中选;熙朝所重在真才,壮学幼行宜自勉。

叶元锡是新叶村唯一参加殿试而中举的正科进士。自然有参加 *** 的经验。在此文中,既传授临场该保持冷静、强化审题、调动所学知识等经验,又勉励后学者起步要高,追贾董、赶苏韩。一鸣惊人是目标,打动“评委”是关键。即一次没考中,切莫松懈多自责,国家重视的是拥有真才实学的人。

荣寿堂坐西朝东,门前有一口四方塘,塘里水是活水,水质很好。这一景致与宋朝理学 *** 朱熹所作的“四方塘诗”十分相似。“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水塘正正方方像个砚台,再看水里,村口的抟云塔刚好倒影在水里,像不像一支正在醮墨的毛笔呢?四方塘旁有一排低矮的房屋,以前是茅厕,共有五间,所以叫“五连厕”。古代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五个茅房连在一起,集中让肥水流在自己田里。这也是古代村落建造过程中极其普遍的。

从这里进巷道,我们就将进入新叶古村的核心区域了。新叶古村现在还完整保存了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庙、古阁及200多幢明清建筑。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对此赞赏有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陈志华教授认为:“新叶是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文化村落”、“中国更大的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 *** 顾问谢辰生教授评价更高,他认为;“新叶是中国古村落的活标本”。当然,也许有游客朋友会问,新叶古村为什么能保留如此完整的古建筑群呢?这一问题,陈志华教授在他的专著《新叶村》作了回答。他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原因。因为新叶村太偏僻,太封闭,对外面的世界变化了解不多;二是宗法 *** 森严。新叶村是按血缘聚落的村落,宗法观念很强。认为: *** 留下的房屋是不能随便拆掉的。即使自然 *** 或水、火灾害毁坏了,也要在原基地上重新建造;三是商品经济不发达,住宅更新的速度很慢。正是这三个原因,使新叶古村能保留如此完整的古建筑群,并成为现代的宝贝。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毛笔之乡村庄和安徽毛笔之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安徽 毛笔 村庄 笔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