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重研之乡 莆田田径之乡 - 之乡 -

莆田重研之乡 莆田田径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7

其实莆田重研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莆田田径之乡,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莆田重研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莆田历史名人的故事
  2. 莆田有哪些著名景区
  3. 莆田24景点 有哪些点

一、莆田历史名人的故事

1、林披(公元733-802年)字茂则、茂彦,号师道,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莆田县人。

2、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

3、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汀俗尚 *** ,作《无 *** 论》以晓喻民众。

4、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

5、卒后赠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6、林藻(生卒年不详)系林披次子,字纬乾,小名遂奴,莆田县人。

7、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经第。

8、七年(公元791年)中进士,是闽举进士之之一人。

9、少有奇志,刻苦业文,读书于灵岩精舍。

10、初授容州(今广西北流)支使,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

11、工诗书法,今传世有行书《深慰帖》(见《唐书艺文志》);其诗作收录于《全唐诗》中。

12、徐寅(生卒年不详)字昭梦,莆田县(今城厢区人)。

13、唐乾宁元年(公元 *** 4年)举进士,梁 *** 元年(公元907年)再试进士,中之一名,为福建历史上之一个状元。

14、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15、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

16、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17、本寂(公元840-901年) *** ,佛都曹洞宗创始人之一。

18、少时习儒学,19岁出家于福州灵石山,法名耽章。

19、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长安,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心印“曹 *** 寂禅师”。

20、唐乾宁二年(公元 *** 5年)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

21、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

22、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

23、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之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24、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

25、黄滔规劝王审知“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崇节俭,减赋役,与民休息;开港路,兴海上贸易;建学校,发展地方文化。

26、故闽境三十年免受兵祸,并以礼相待避乱来闽名士,使其安居福建,从事各项工作,其功绩为世人所传颂。

27、陈洪进(公元914-985年)字济川,又字致先,仙游县人,出身军伍。

28、闽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马步行军都校,次年王延政归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统军使,后升节度使。

29、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继留从效任泉州节度使,割据漳、泉二州地。

30、宋乾德二年(公元9 *** 年),赵匡胤授之平海军节度使,兼泉、漳二州观察使、检校太傅,赐“推诚顺化功臣”印。

31、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后,陈洪进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献漳、泉二州所辖14县归入宋朝版图,为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被授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

32、次年,随宋太宗收复太原,先后晋封为杞国公、岐国公。

33、病卒后,宋太宗御赠为中书令,谥“忠顺”追封为东海南康郡王。

34、林默(公元960-987年)莆田县人,晋代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禄之十二世女录,唐闽中望族九牧林之后。

35、其父林惟悫,官都巡检,居湄洲屿(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岛)。

36、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

37、出世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

38、自幼聪颖,不类诸女;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十岁始喜净几焚香,颂经礼佛。

39、自小即习水 *** ,善驾舟、泅水,通晓气象与海道。

40、十六岁起,矢志不嫁,专为商人、渔民救险排难,被人称为“神姑”。

41、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实九逝世。

42、不久,乡要在湄洲岛上立祠祀之,号“通贤灵女”,尊为“ *** ”或“娘妈”,并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为“ *** ”节。

43、由此日趋神化,被海上商人、渔民奉为“海上救护神”。

44、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赐“顺济”庙额;南宋时多次被封为“夫人”、“妃”;元至元 *** (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

45、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仓、长乐天妃行宫,立碑纪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进封“天后”。

46、至今,海内外许多地方均有奉祀 *** 庙宇。

47、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仙游县人,北宋名臣, *** 家、园艺学家。

48、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登进士,时年19岁。

49、先后在宋朝 *** ***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

50、蔡襄不识渊博,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

51、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抨击此事,伸张正义,名声大震。

52、知谏院谠论直言,名列“庆历四谏”。

53、在地主任职时,同 *** 民疾苦,免除苛杂赋税,兴办学校禁止陋俗,兴修水利,绿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

54、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旱灾严重,奏减福州人民的丁口税。

55、出知泉州时,主持修建了中外闻名的洛阳桥(万安桥),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进了泉州内外贸易发展。

56、蔡襄在园艺科学也有建树,所撰《荔枝谱》和《茶录》等书,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贡献。

57、《荔枝谱》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专著,近年已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流传。

58、蔡襄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

59、书迹传世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

60、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内集诗歌370首,杂文584篇、奏议 *** 施展。

61、蔡京(公元1047-1126年)字元长,仙游县人。

62、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进士,初任浙江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潜山)推官。

63、以起居郎出使辽国,还为中书舍人。

*** 、曾一度积极支持和参与王安石变法。

65、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废止王安石新法,复差役制蔡京又积极追随司马光,如期完成。

66、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权户部尚书,助章重行新法,复改差役制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为端明殿、龙图阁学士。

67、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后,历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知府、户部尚书、左丞、右仆射和太师等职,先后五度为相。

68、曾尽复新法,贬元佑诸臣为“奸 *** ”,立 *** 人碑;倡“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铸造礼器,修理方泽,设立道观,力主修《大晟乐》、《宣和画谱》。

69、靖康时,贬崇信军(今甘肃省东北部)节度副使,后被贬往岭南(今广东广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长沙)。

70、李富(公元1085-1162年)字子诚,号澹轩。

71、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连陷南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财募义兵三千人,携粮响,乘舟楫,北上抗敌,隶名将韩世忠部,致金兵败退。

72、宣抚使李纲荐其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以上书言收复失地为秦桧所扼,降承信郎,遂归乡。

73、致力于家乡公益事业,建石桥34座、凉亭座,筑海堤,垦埭田280多公亩,修军学,创梅峰书院并亲自讲学。

74、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传世。

75、郑樵(公元1104-1162年)字渔仲。

76、学者习惯称之“溪西”先生、“夹祭”先生。

77、宋兴化县(今莆田县)人,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

78、十岁闭门读书,不应科举,刻苦学问,博览群书,三五年著书,十年搜访图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

79、郑樵之一个创立了中国通史体系。

80、其历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万字,集天下书为一书,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 *** ”,后人评价极高。

81、《通志》、《尔雅注》、《夹祭遗稿》、《六经奥论》等皆收入《四库全书》。

82、陈俊卿(公元1113-1186年)字应求,莆田县(今城厢区)人。

83、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登进士,授泉州观察推官。

84、后调睦宗院教授,以校书郎召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85、敢于 *** 奸臣,主张抗金,反对议和。

86、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以本职充江淮(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及长江下游一带)宣抚判官兼 *** 建康府(今灌输省南京市)事。

87、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为礼部侍郎参赞督府军事。

88、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为吏部侍郎、同修国史。

*** 、又知建宁府(今福建省建瓯县)。

90、越年授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91、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选贤举能为已任。

***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东(今长江南岸地区)安抚使。

93、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书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

94、卒前,手书示诸子勿祈恩泽,勿请谥树碑。

95、朱熹亲自来莆吊唁,并书其行状。

96、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人,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

97、以名儒召对,迁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98、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兴国宫,官终工部侍郎,谥“文节”。

99、早年得理学名儒周敦颐濂洛学派真传,讲学于莆田东井、红泉、蒲弄等书堂,后世学者称其为“红泉学派”,尊为“南夫子”。

100、有《艾轩文集》收录于《四库全书》。

101、郑侨(公元1132-1202年)字惠叔,号回溪,宋兴化县(今仙游县)人。

102、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状元。

103、后历任签书镇南军节度使判官,转校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权给事中,权礼部郎中兼侍讲,知建宁、建康、福州府。

104、宁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三年以资政殿大学士复知福州,移建康,拜观文殿学士。

105、晚年,因与韩胄意见不合而受排挤,辞官回乡。

106、卒后赠太师、郇国公,谥“忠惠”。

107、陈谠(公元1135-1216年)字正仲,仙游县人。

108、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在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县)、泉州等地任职,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

109、以直言触犯当朝宰相陈自强,调任太常少卿奉祠。

110、后起用为兵部侍郎,因上书不纳,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宁国府。

111、旋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国宫。

112、宁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还乡,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赠通议大夫。

113、曾倡建仙游安利桥、石马桥、金凤桥等。

114、平生博览群书,诗文雅致,擅长书法,楷写尤为雄健有力。

115、陈文龙(公元1232-1277年)字君贲、德刚,莆田县(今城厢区)人。

116、初名子龙,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状元。

117、先后任秘书省正字、镇东(今吉林省西北部)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参知政事、兴化知军、冰广宣抚等职。

118、曾上书 *** 奸相贾似道对元兵一味求和误国。

119、元兵入闽攻陷福州后,元将派人劝降,遭严辞拒绝,并斩招降使,倾尽家财募兵,制“生为宋臣,死为宋 *** ”二旗坚守兴化城。

120、初战退敌于囊山,因叛将开城降元被捕,诱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绝食。

121、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悲痛万分,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

122、柯维骐(公元1497-1574年)字奇纯,号希斋,莆田县(今城厢区)人。

123、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不赴任。

124、地方十八次荐其才可备著述,有旨授承德郎,即致仕,居家五十余年,致心于著述,四方从学者四百余人,教人以务实志、实功、实用之学。

125、著有《宋史》、《辽史》、《金史》等三史为一书,纠正其谬误、疏略,加以考订、补遗,国内外史学界均予以较高评价,日本尤其推重,曾翻刻传播,世称良史,此外,著有《续莆阳文献》24卷、《史记考要》10卷、诗文《艺馀集》、《河汾传》等。

126、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世称“三教先生”, *** 尊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

127、三十岁时弃科举,专心研究宋儒和当时王阳明的“身心 *** 命”之学,创儒、道、释“三教归一”学说。

128、著有《三教正宗统论》36卷,劝人为善,反对 *** 。

129、其学说影响至深且广, *** 几遍天下。

130、现国内外许多地方均有许多规模不一的“三教祠”。

131、而东岩山报恩寺前这“宗孔祠”则被世人称为“麟山祖祠”。

132、嘉靖年间, *** *** 扰闽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见》于官府,并倾家赈济难民,收埋 *** 骨二万二千余身,曾创“艮背法”(即今 *** 疗法),著有《九序图》一书,用以防病健身,救治当时兵灾后的流行瘟疫。

133、林润(公元1530-1569年)字若雨,号念堂,莆田县(今城厢区)人。

134、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进士。

135、初任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知县,后授南京山东道御史。

136、林润任职期间,正色立朝,敢于严惩奸恶。

137、先后 *** 祭酒沈坤 *** 案、严世藩死 *** 鄢懋卿五大罪状,章奏严嵩之子严世藩及罗龙文之大逆罪。

138、《明史》评严嵩父子之败,乃”发于邹应龙,成于林润”。

139、擢南京通政司参议,升佥都御史,巡抚苏松。

140、此时 *** 屠掠兴化城,林润特疏请朝廷发帑金赈恤,并免征赋税三年。

141、宋珏(公元1576-1632年)字比玉。

142、肄业国子监,不久弃去,寄寓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三十余年。

143、平生落魄,而疏财仗义,济急排难,无所避畏,为人所难能。

144、长于书法,章、行、草俱佳,规抚《夏承碑》甚苍古。

145、尢擅长山水画,《国朝画征录》称其“能脱尽画史习气,自是士人高致,其写松树尢秀绝。

146、”诗情画笔,倾倒名流,片纸只字,皆成珍宝,外国使才多以重金购其作品。

147、此外,又工篆刻,首创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称“莆田派”或“闽派”。

148、手刻有《古香斋宝藏蔡帖》、《荔枝谱》等。

149、普鲸(公元1568-1650年)字波臣,莆田人。

150、明代著名的肖像画 *** ,承古代人物画 *** 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手法,并大胆吸收西洋画法,熔中西于一炉,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称“波臣派”。

151、所画肖像,神情生动、逼真,如镜取影,前无古人。

152、在明清两代画家中,享有很高声望。

153、《中国绘画史》称其肖像画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间,首屈一指。

154、传世有《黄道周像》、《黄宗羲像》、《谢在杭像》、《钱澄之像》、《张岱像》等,皆属珍品。

155、林兰友(公元1594-1659年)初名兰支,字翰荃,号自芳,别号猗斋,仙游县人。

156、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

157、授广西临桂(今广西临桂县)知县,后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

158、任职期间,发奸剔弊病,疾恶如仇,不畏权贵,不徇乡情,曾一日三劾薛大丰,轰动朝野,人称“铁面御史”。

159、后因上疏论大臣杨嗣昌“忤旨误国,忠孝两亏”,反被谪贬为浙江按察司充散员。

160、旋起为光禄寺卿,调南京吏部考功员外郎。

161、崇祯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被捕,旋脱归故里。

162、明唐王立于福州,起用太仆寺少卿、山西道监察御史,后晋升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师,抗击清兵,力图恢复明室,却以失败告终,乃带领全家隐居海15年,病卒。

163、江春霖(公元1854-1918年)字仲默,号杏村,又号梅阳山人,莆田县人。

1 *** 、光绪二十年(公元 *** 4年)进士,名列之一。

165、由翰林检计历光国史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撰文处行走。

166、考选御史,旋掌江南、新疆、辽沈、河南、四川诸道监察御史。

167、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直言义谏,与庆亲王、袁世凯、徐世昌、孙宝琦等权贵抗争,声震朝野。

168、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被罢官归里。

169、从此,厌谈 *** ,唯致力于公益事业。

170、翌年,辛亥 *** 后,袁世凯以其修家乡水利有功,授二等嘉禾勋章,拒之不受。

171、著有《江御史奏议》、《梅阳山人集》等行世。

172、李霞(公元1871-1938年)字云仙,别号髓石子,仙游县人。

173、少时随伯父(雕刻老世艺人)学画,为庙宇作壁画。

174、 1908年在北京故宫以《 *** 晋酒图》杰作誉满京城,被称为“ *** 李”。

175、 1910年,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轰动一时。

176、 1914年,其名作《十八罗汉渡江图》被选送巴拿马参加全球博览会,获优等奖章。

177、 1 *** 3年所绘的《函谷跨牛图》在美国纽约赛会上又获优等奖章。

178、我国著名画家吴昌硕曾撰文高度评价李霞画作,称其为当代“人物之一家”。

179、张琴(公元1876-1952年)字治如,晚号石匏老人。

180、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圻)进士,是兴化科举以来的最后一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181、次年,废科举,兴学校,首任兴化之一所官立兴郡中学堂监督(即校长)。

182、 *** 成立,选为 *** 之一届国会议员,在北京与爱国人士创办《亚东新闻》报。

183、因《亚东新闻》每期著社论揭露窃国大盗袁世凯图谋帝制自为、刺杀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凯拘留怀仁堂一昼夜,报纸亦遭封禁。

184、 *** 六年(公元1917年)赴广州出度国会非常会议。

185、拥戴 *** ,受聘为杜起云师长秘书。

186、后归里著述,有《六书考源》、《桐云轩碑帖题跋》、《读尔雅稿》、《莆田县志稿》、《桐云轩声画集》、《桐云轩诗文集》等。

187、其诗文、书画、篆刻手迹,均为世人所珍藏。

188、李耕(公元1885-19 *** 年)原名李实坚,字砚衣,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仙游县人。

*** 、历任福建文史馆研究员、福建省 *** *** 、仙游县 *** 副 *** ,中国美协会员、福建美协副 *** 。

190、从事艺术实践六十多年,用神妙画笔创作许多珍贵的艺术形象,尢以佛像画著称于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书法、诗文、雕塑。

191、作画笔法超脱老练,形、神、韵三者兼备,独树一帜,在国外及东南亚久负盛名。

1 *** 、作品《弥勒佛》曾在职 *** 6年的华东五省画展中获之一名。

193、徐悲鸿评赞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挥毫恣肄,可 *** 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

194、 *** 作有《东坡笠履图》、《达摩》、《十八罗汉图》、《弥勒佛》、《十六快》、《四快图》、《仙游十八景》等。

195、另有《菜根精舍》、《画论》等绘画理论著作。

196、李耕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广收门徒,热心培养一大批后起之秀,为国画艺术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197、黄羲(公元 *** 9-1979年)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轩,号大蜚人,仙游县人。

198、中国著名的古装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

199、少年时,拜李耕为师,后随要霞学画。

200、浪迹苏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闽南和 *** 等。

201、 1 *** 6年考入上海美专,又进新华艺术进修,毕业后任教42年。

202、其画既继承传统的国画技法,又吸取民间艺术的气质和特点。

203、 *** 作有《风尘三侠》、《伯乐相马》、《伏生传经》、《文姬归汉》、《 *** 》、《达摩》、《观音》等。

204、 1957年应著名画家潘天寿邀请,受聘于浙江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古装人物画传统技法,著有《说画》和《中国画理法研究》等书。

205、 1980年,浙江美术学院和闽、浙美术协会联合举办“黄羲遗作画展”,著名艺术 *** 刘海粟题词“意思横逸,动笔新奇”,给以高度评价。

206、 *** 懋(公元1902-1942年)中国体育巨星。

207、任厦门集美中学体育主任、南京东南大学体育教师、福建省***参议、 *** 大学体育科主任等职。

208、 *** 懋曾获1 *** 4年福建省学校联合运动会个人总分之一名;1 *** 4年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获五项全能及十项全能冠军,并获铁饼第二名和铅球、标枪第四名,同时获得个人总分之一名,轰动全国体育界。

209、 1 *** 5年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荣获五项全能之一名,为我获得仅有的一项冠军。

210、 *** 懋在任教期间,精心造就一批全国著名的体育人才。

211、黄震(公元1900-1969年)原名经芳,仙游县人。

212、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213、历任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处长兼试验场场长、福建省科学馆馆长、中国动物学会福州分会理事长、莆田一中校长,以及福建农学院、福建师大等校教授。

214、黄震对教育、文化和科研事业的贡献至为卓著。

215、早在30年代,即编著生物科学读物,供各大专院鹇应用。

216、 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创办10所 *** 学校、10间民众教育馆、32个读书站,并组织3个巡***育队,极力在农村普及文化、卫生及科学知识。

217、举办全省动植物及防治病虫害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

218、编著有《福建兽类简志》、《福建农业害兽目录》、《农作物防治病虫害》、》鸟类对农作物的危害》、《福建动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书。

219、 1915年赴美国,先后在西南大学文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220、 1 *** 2年毕业回国,历任厦门大学教育主任兼总务长、上海大夏大学副校长和校长、上海市工部局华人教育处教育 *** 、贵州省*** *** 兼教育厅厅长等职。

221、解放初任“华东师范大学筹备 *** 会”事务 *** ,并被邀为上海市人民 *** 协商会议 *** 。

222、欧元怀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因创办大夏大学,成绩显著,贡献杰出,美国西南大学特赠予荣誉博士学位。

二、莆田有哪些著名景区

所谓莆田二十四景,是指莆田县境内(包括今涵江区、城厢区及湄洲湾北岸)的二十四个景点。这二十四个景点是清代顺治年间林尧英始定的。据记载,明代天顺年间邑人吴希贤之一次给莆阳标出了四个景区,即“壶桥晴岚、乌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林尧英认为这四个景区不能概览莆田优美风光,就遍览莆阳大地,之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这些景点分别是: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山列山献、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氵祭草堂、锦江 *** 、湄屿潮音。这些景点约定俗成,成为莆田妇孺皆知的传统景观,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有的已经消失。如,位于常太镇岭头尾的“北濑飞泉”,已沉没于东圳水库底;位于城厢观桥和庙前一带的“西湖水镜”,由于城区建设,已不复存在;位于黄石七境村的“谷城梅雪”,已见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树。还有位于华亭北部山脉的“三紫凌云”、位于城郊顶墩的“柳桥春晓”、位于黄石天马村的“天马晴岚”、位于城厢的“西岩晚眺”等景点,再也见不到她们昔日的风采。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观,至今仍然保存了下来(有关景点,有的景观经过修葺,还赋予新的内容,使其更加绚丽多姿,成为人们消闲游览的胜地。

天马山位于黄石镇南端,海拔132米。东接北高镇,西南临笏石镇,整座山范围不大,但山坡很陡,远远望去,仿佛可看到马头、马鞍、马尾的形状。宛如一匹昂首驰骋的骏马。每当天晴的日子,山中雾气蒸腾,烟云弥漫,山腰水气氤氲、缠云绕雾,远处眺望,但见山似天马行空,若隐若现,景色婀娜多姿,这就是莆田廿四景之一———“天马晴岚”奇景。

岚即山中的水蒸气;晴岚是天气晴朗时山中的水蒸气景色。为何天马山须晴时才有此景色?经调查考察发现,天马山西南的笏石镇境内有一个全市更大的湖泊“土海”,系唐代挖建的农田灌溉蓄水塘,方圆几里许,还有几条小溪汇流入“土海”,和平原沟渠相通,形成珠坑坝洋、西徐等几片 *** 原。极靠近天马山。所以越是晴天,水面洋面蒸发的水蒸气越多,西南风一吹,即到天马山,受天马山山林中散发出的冷气影响,就化成云雾,所以天马山中雾气蒸腾,烟云弥漫,好像天马山在登云驾雾,若天马驰骋云天,这全是大自然形成的景观。

据说天马山上有座天马寺,周围树木苍茏、风光秀丽,是处读书的幽静地方。山下天马村朱厝,明代有个少年姓朱名氵制,聪颖好学,朱氵制少年时代,每天很早就来到寺附近找处静心读书,后来在寺边幽静地方搭盖一座“天马山房”。奋发读书,一日三餐托寺僧代炊,并跟寺僧成了 *** ,有时读书忘了时刻,便在寺中过夜。一天,塘下(古大村名)和附近几个村联合“出游”,方圆几十里,几十台戏同时演出,还有大灯、大锣、马队、旱船、十音八乐等,非常热闹,“出游”队伍长达几十里。这时,朱氵制的几个 *** 到处找他,找了半天不见其影子。原来朱氵制对“出游”根本不感兴趣,他坐在寺旁一块巨石下,静心读书。由于他勤学苦钻,学识渊博,终于在明嘉靖三年(1523),与城里的柯维骐等15位莆田人同登进士第,后官至左都御史,有次他巡视闽粤,回乡探亲,曾特地到天马寺重游少年时读书的地方,挥笔在寺旁大石上写了“忘归”二字。从此“忘归”就刻在石上,被人们称为“忘归石”。

相传古时,天马山上有座“天马寨”,寨中有一株古松,人称“晴岚松”,因其高大参天,又叫“通天松”。寨中的山寨王,武艺 *** ,勇猛无比,他将山寨建筑得非常牢固,官兵屡屡上山围剿,都攻不上寨,山寨里的人凭借变幻莫测的山岚雾气作掩蔽,神出 *** 没、顽强抵抗,官军始终无可奈何。天马寨的战绩至今还在当地民间流传着。

钟潭位于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离莆田市中心约5公里。“钟潭噌响”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钟潭以瀑布著称,其水源出龟山,经朱坑注入锦亭山西南的沟壑之中。溪床蜿蜒曲折,溪里奇石错杂,夹岸杂树飞花。俯视清流中群鱼逐浪,聆听绿丛中众鸟 *** ,你会由衷赞叹,想不到离市嚣这么近的地方还有如此清幽绝尘的所在!你会不期然而然地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荔轼的《石钟山记》。“钟潭噌响”就是前人采撷《石钟山记》“噌口么如钟鼓不绝”一语,重组而成。

溪水经过了1公里多的坎坷历程,突然从一处近30米高的悬崖上飞流直下,注入深潭。这里处处是“钟”。崖壁上凸下凹,象半个钟;潭形也象钟,深不见底;瀑布撞击深潭,发出洪钟般的巨响。如果身临其境,不但会耳目一新,而且有福消受从天而降的亿万珠玑。钟潭的奇妙还在于:满潭的水翻空出奇,分出各具情态的三支瀑布,古人分别命名为:飞瀑、挂练、曳帛。瀑布下泻的地方又成三潭,如樽、如盅、如敦,人称“三酒盅”。笔者曾经涉足其间,面对大自然的奇妙,似乎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钟潭几个瀑布或串联或并联,在山谷间各呈其妙,最妙的还在音响之美。置身其间,如闻八音齐奏、万籁齐鸣,堪称世间绝唱。

三紫山位于莆田县华亭镇境内,是紫霞山、紫微山、紫云山的总称

,海拔分别为558.4米、685.2米、767.4米。紫霞山附着于龟山、其

山顶圆如帽,俨然如灵龟昂首向南高视之状,龟山之名由此而来。相传

古代三紫山成了精,变成三兄弟,自高自大、非凡超俗,抱负清高地装

成三书生,入京应试,考中三及第,在外怕出破绽,即回莆田三紫山。

此后列岫争耸,骈峙云际,快伸到天上了,玉帝知道后,派吕洞宾下来

把三紫山头用天剑劈掉,三个山头都掉落华亭境内三个地方,后人就把

这三处的地名称为湖头、圳头、园头,至今这三处还沿用三头为村名,

称:湖头村、圳头村、园头村。由于三个山头被劈掉、山峰成为平台。

三紫山峰 *** *** ,多奇岩怪石,皆呈紫色映得云雾多彩。故四时

皆紫。由于山陡坡急峰高。尤其紫云山高767.4米。比北面龟山还高1

1.4米,若在木兰溪畔观望山峰,高临云际,故名“三紫凌云”,为莆

三紫山脉自仙游县游洋山延伸入莆田县,经常太至华亭境,趋木兰

溪北岸,崛成三座山峰,它位于莆田城西南约十公里许,北面过龟山与

莆田重研之乡 莆田田径之乡-第1张图片-

莒溪及东圳水库相连,东南面为木兰溪环抱。这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树木茂盛,到处植被郁郁苍苍。

三紫山的紫色,是因为这里 *** 是灰紫色的流纹岩和凝灰石构成的

,它们约在一亿年以前由火山喷发堆积起来的, *** 中含有较高的铁质

,低价铁呈蓝灰色,高价铁呈红色,由于铁的作用,使这里的矿物把岩

石“染成”灰紫色了。县志中曾记载过,天空发现五色云后 *** 发生。

相传“三紫凌云”的命名,是由于经常看到山上有五色云才定下来的。

其实是因为这里的山峰为木兰溪所环抱,山上树木茂盛,水蒸气十分丰

富。另外距沿海又不远,东风一吹,兴化湾上的水蒸气就顺着木兰溪峡

地进来,至此受到三紫山的阻挡,集中大量水蒸气,因阳光斜射,极容

夹氵祭草堂在莆田县新县乡巩溪村的夹氵祭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

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氵祭草堂”,供后人瞻仰。

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氵祭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 *** ,未得见。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

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氵祭草堂中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 *** 10年(1 *** 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莆田市人民 *** 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

智泉在城厢区龙桥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岩北行一公里便是。

智泉源出林桥村附近的弥陀岩,岩上有 *** 古寺弥陀寺,寺内有 *** 铁树。寺周围山高林密,飞禽走兽甚多,富有野趣。智泉发源处流量很小,在弥陀岩下分为两支,铮铮作响,其声细微。到桥尾自然村桥头合二而一,流量变大,因受山岩逼迫,急转而下。泉水在陡峭的 *** 上奔突,顺山势成了奇特的“玉涧三悬”。 *** 瀑布首尾相连,每级长约70米,坡度在30度至70度之间,像锅灶,像墙壁,像囤缸,各具情态,各异其声。

瀑布受山势约束,溪涧或窄或宽,流速时急时缓,水石相激,飞珠溅玉,雾气弥漫,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彩虹,使人赏心悦目。泉流石上,跌宕有声,其声随流量、石质、处所不同,在山崖间各呈异响,如儿女呢喃,如琴瑟奏鸣,如鼓响雷鸣,与松涛鸟语交相呼应,形成八音繁会的自然交响乐。涧底怪石磊磊,似骆驼,似乌龟,似青蛙,、似雄狮,似大象,似小鸡,不一而足。瀑布跌落之处,形成’一个个深潭,潭里不知名的游鱼甚多,有一种鹅 *** 的胡子鲶,当地人叫它“黄枝鱼”,可算智泉一绝。

传说,上古时有一个名叫陈清的人在这里放牛。一个白衣老人训斥道:“此仙人菜园地,毋饮牛污吾水!”智泉本来

叫做梅花漈,梅花夹岸,花开时节香气弥漫在山崖间,花瓣顺流而下,.一直流到莆田城下磨溪边。明代正德年间,提学陈伯献辞官后隐居于此,改“梅花漈”为“智泉”。现在,崖壁上还有石刻“智泉”两个大字和他写的改名题记。古人在智泉留下的摩崖题刻很多,比较醒目的有“崖沫”、“流釜”“喷玉”“鸣琴”“石门”“云偃”等字迹,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莆田县令何南金筑来苏亭于智泉左侧,并写下《智泉来苏亭记》。今人在亭基上开辟了智泉寺。现在游人一般是从智泉寺旁边溯流而上,去观赏智泉“云壑飞泉垂玉箸,松风卷雨下珠帘”的优美景致。莆田二十四景之——古囊列献

这是唐代黄滔《咏囊山》的五言律诗。它咏述了该山以囊称谓的含义和非凡气势,又写尽了南麓镇山名刹——慈寿禅寺的风光。

福建莆田湄州岛上的 *** 庙(又名天后宫)闻名海内外。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湄州岛 *** 庙,经历代扩建日臻雄伟。岛上更高处耸立着 *** 像,宝相庄严,人说 *** 眼看 *** 岛方向,日夜保佑着海上的渔民和航船。

庙后的 *** 上刻有“ *** 古迹”、“观澜”等古石刻,于此登上高台,鸟瞰全岛,远望可见舟辑相接,帆影点点,湄州湾犹如半满月,山环水抱,这里有着“天下之一湾”的九宝澜黄金沙滩、莲花湾沙滩,走到哪里都可以闻到海的气息。潮汐吞吐,海风清爽,你可以把关于海的所有遐想放飞湄州岛。

传说当地妇女因崇敬 *** , *** 型装扮也模仿,任时光流转,代代相传,当地不少渔妇梳的仍是“ *** 头”。旅途中,不时可见作此打扮的老太太:发髻高挽盘在头顶,斜 *** 一根银簪子,脑后 *** 后冠式样的银头饰,鬓旁两朵小红花,说不出的飒爽妩媚。

惠安县惠安女风采闻名遐迩。在离莆田约二小时车程的惠安东南崇武半岛, *** 《惠安女》令此地的传统惠女服饰闻名全国。惠女穿着的衣裳别有风情:上着紧身斜襟衫,上衣短至肚脐;下着黑色宽腿裤,腰束银链、手带银镯,头用花巾裹的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巴,头戴圆形尖顶竹斗笠,别有一番风韵。

在涵江区至荔城区黄石镇公路的中段,也就是两区的交界线上,正当木兰溪下游出海处,有一座横空飞架的大石桥,势如长虹,格外雄伟。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海桥。

宁海桥建于元元统二年(1334)。因所在的宁海渡,系溪海汇集之处,潮大流急,建桥工程十分艰巨。自元至清,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圮。第七次修建是在清雍正十年(1732),历时15年始成。

宁海桥为石梁式,仿泉州洛阳桥形制。全长225.7米,面宽5.8米,有船形墩14座,高10米,两墩之间的净跨径 8.8米~11.8米,比福建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米的巨石架设而成,每一块石梁上均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款数额。桥面两旁有石扶栏,望柱头立雕着姿态各异、线条简朴的石狮。桥的两端,立着高约3米、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像各二,系明代雕造。此桥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艰巨,建造质量很高,向为研究福建继承宋代传统建筑石桥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每年端午节在桥上观日出,一丸红日,倒映桥下,万道金光直射,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前人有咏“宁海初日”诗云:“朝唏朗映吉祥前,影射长虹破晓烟。紫曜高悬初出海,红轮几跳始经天。三千浪涌金光烁,十五门通彩色连。岂是烛龙含远照,羲和命驾浴甘泉。”

桥北岸的吉祥寺,是僧人越浦所建。元元统二年(1334),龟洋僧人越浦率众僧四处化缘,倡建此桥。建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也有不轨之徒乘机窃取建材。为此,;越浦 *** 就在桥北创建吉祥寺,住持督造此桥。传说 *** 蘸海水泡沫在寺中正殿前檐下的方形石柱上书联:“人吾门不穷,出吾门不富;舍我者必昌,盗我者必殃。”字迹不灭。人感 *** 法力,纷纷捐资投劳, *** 者不敢妄为。岁月悠悠,吉祥寺多次重修,但两石柱至今尚存,只是下联已看不见。站在离石柱5米多的地方,上联隶书似依稀可辨,只是“不富”两宇:较为模糊,“人吾门”三字即使站得远些也看得清。字呈灰白色,与石色略有不同,以手触摸却了无痕迹,可算一奇。

紫霄山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俗名“围庄”)境内,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雾飘逸,景物多奇。山腰处,有一座释道两教相容并立的 *** 古刹——紫霄迎福寺,俗称“紫霄寺”。有关资料载称,“紫霄山之有禅林者自唐朝高僧、邑人妙应祖师所鼎建”,距今有1200多年。紫霄寺四周苍松翠柏、丹枫古樟、榕桐桂荔比比皆是,且枇杷连片成林,龙眼桃柚点缀,洞幽壑深,花茂草密,四季如春。“紫霄怪石”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九华山在荔城西北10公里的西天尾镇、常太镇交界处,系北干山脉主峰,海拔741米,与荔城南面的壶公山遥遥相望,同为兴化平原之侧的名山。

九华山层峦叠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莲花,故有“九华叠翠”之称,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山还有别名:因落日余晖映照山峰而称“霞山”;因山形如笔架而称“笔架山”。九华山最为古老的称谓是“陈岩”“陈岩山”“仙公尾”。相传汉代有陈胡二道人来自北方,在莆田择胜而栖。姓陈的上九华山,姓胡的上壶公山,后皆得道成仙,故九华山有“陈岩”诸称。九华山或以神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显得扑朔 *** ,有着梦幻般的色彩。登九华山,东西南北均有小路可通。今人多从西天尾沿盘山公路驱车而上,直达离山巅不远的桃花坞。在这里弃车拾级而上,可见摩崖石刻“上天梯”三字,相传系明代进士周瑛(1430~1518)所书。

相传,何氏九仙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八公争帝失败后从江西潜入福建隐居于九华山颠,后 *** 成仙。另一传说为何氏九兄弟从安徽来九华山隐居,后至九鲤湖羽化成仙。

此外,九华山上还有紫云岩、罗汉石室、仙人足迹等古迹,以及石鱼鼓、石牛等怪石。

天开石室是何年?洞里浑疑别一天。

古树涧含千嶂雨,疏钟撞破隔林烟。

登高客忆茱萸酒,解渴僧分竹笕泉。

咫尺西北长在望,不须榻供白云眠。

清末翰林张琴(1876—1952)的这首七律生动地点明了石室岩的特色和位置,城厢西郊凤凰山山腰。

沿着山脚的蹬道拾级而上,越是靠近石室岩,巨石就越多。路旁石间,有十余株百龄老杜枞拔地而起,摩云擎天。道左有一石,篆刻“伏虎岩”三字,笔势遒劲,系宋代司法参军方左铖所书。路右也有一块摩崖石刻,石下有清泉汨汨流出,注成一洼,常年不涸,任凭游人解渴洗手。从这里蜿蜒而上,进入题有楹联“觉路传灯分作月,空心无物只藏烟”的山门,便到了石室岩寺。

传说该寺初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开山祖师是高僧黄妙应,其后几经废兴。寺后有明代七级砖塔,旧有木檐栏己毁。该塔用巨砖砌建,四角空心,每级四面有佛龛,形制与西安香积寺的唐建砖塔相似。砖塔高约20米,如一支硕大无朋的金鞭直 *** 青天,塔顶长着一株山榕树,使苍老的古塔显示出一线生机。据说,宋代这里是一座五级石塔,倾颓后才改为砖塔。砖塔是石室岩的标志,从市区远远望去,那满山苍翠中一柱挺立,像一个灰褐色的惊叹号。

在城厢区南郊木兰山下,有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大型古堰——木兰陂。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这是郭沫若当年写的一首《咏木兰陂》诗。

900多年前,一条汇360涧水的大溪,自仙游流经莆田注入兴化湾。因受海潮顶托影响,溪水经常泛滥,甚至海水还能沿溪道涌入平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传说,宋治平元年(10 *** ),长乐女子钱四娘(1049~1067)毅然辞别亲人,远离家门,携金来到莆田,选在今樟林村附近的将军岩前垒石筑陂。钱四 *** 义举使人们深受感动和鼓舞,纷纷从远近赶来投入建陂工程。四娘每天给大家发放工钱是用竹篓盛钱。按每天十八文让各人自取。但谁也没有多取一文。有一天,一个工匠心生邪念,趁别人不注意时,双手捧了一大把,装进怀里就跑回家。谁知他取出钱点数时,数来数去也只有十八文。于是,“抓也十八,捧也十八”,流传至今成为民谚。

经过数年的紧张施工,陂身工程终于告竣。正当钱四娘载酒同大家一道庆贺大陂竣工时,突然上游山洪暴发,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毁了陂身。四娘眼看自己的心血一旦付诸东流,悲愤难抑,纵身跳进滚滚洪流。这时,她年仅18岁。第二天,在离陂不远的沟口小山脚下,人们找到她的遗体。钱四 *** 面容还像生前一样,比花还美;她浑身散发出花香,香气很浓很浓,方圆数里都能闻到。从此,这座山就叫做“香山”。人们把她的遗体葬在山上,盖个庙,叫“香山宫”。从沟口捞上她的 *** ,移到香山下葬的路上,她的鼻 *** 在地上,每一滴都长出一棵杜枞树来。如今香山上就长遍了杜枞树。这里的杜枞树与别处不同,树心是红色的,那是钱四娘赤诚的爱民之心永恒地在流血。

钱四娘死后不久,她的同乡进士林从世又捐家资十万缗,改在下游温泉口筑陂。但同样由于选址不当,被潮势攻搏而溃,依然失败,倾家囊乏的林从世从此居住莆田。

宋熙宁八年(1075),经时任舒州团练推官、钱塘(今浙江杭州)县尉的邑人蔡京与在朝为官的弟弟蔡卞上奏,朝廷下诏募修木兰陂。侯官(今闽侯县)人李宏(1042—1083)携资七万缗应绍而来。他和僧人冯智日认真总结前人两次失败的教训,选择在溪面宽阔、水流缓慢、溪床 *** 亘连的木兰山下建陂。工程经过8年艰苦奋战。垒筑了数万块巨石,大陂终于元申六年(1083)建成。因陂筑在木兰山下,故名木兰陂。这条长溪也因之取名木兰溪。

所谓“兴化之谶”,就是唐妙应禅师的预言:“水绕壶公山,莆阳朱紫半;白湖腰欲断,此时大好看。”

梅峰光孝寺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简称梅峰寺。“梅寺晨钟”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梅峰宋代名“梅子岗”,山上广植梅树,建有观音亭。相传涵江富商李泮夫妇于亭中祈子而生李富(1085—1162),因此宋元丰八年(1085)舍地百余亩扩亭为寺。宋崇宁二年(1103)寺成,时邑人太师蔡京当国,宋徽宗赐额“梅林佛国”,次年赐名崇宁禅寺,宋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宁万寿寺。宋廷南渡后,宋绍兴七年(1137)改名报恩光孝寺,宋绍兴十二年(1142)更改为梅峰光孝寺,沿用至今。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寺毁于倭患,万历年间重建。清代增建大小殿宇十几座。1979年以来,在海外侨僧的支持下,梅峰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现占地面积1.83万平方米,建筑布局近似于广化寺,这座“城市山林”显得更加气派。梅峰寺已被 *** 公布全国重点 *** 寺庙。

梅峰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80年代建于山巅处的大悲殿。梅峰海拔虽仅55米,但兀立城中,加上高22米、三重檐、悬栏高阁式的大悲殿,就显得格外宏伟壮观。殿中一尊高14.2米的观音坐像,高度为八闽之最。据说,仅金身贴塑,就用去黄金1.5公斤。殿中有罗丹(1904—1983)书楹联一对:“峰顶参梅花,听来百八钟声,声声入悟;门前对沧海,看遍万千 *** , *** 皆空。”殿后有阶级可登殿走马回廊。置身廊上极目远眺,不但莆田市区尽收眼底,而且可以望见壶公山、九华山之间一马平川的南北洋平原,乃至烟波浩淼的兴化湾。约鹤 2005-6-10 00:52

莆田二十四景之——南山松柏(广化寺)

南山广化寺,这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福建 *** 四大丛林之一,就座落在城南凤凰山麓。近年随着莆田城的迅速建扩展,这里已与市区融成一体了。

东山是东岩山的简称,原名乌石山,因其山势如麒麟,又名麟山。该山位于莆田旧县城北部,胜利北路西侧,海拔69米。2002年划人荔城区管辖,是清代标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据史料称,距今一亿多年前,地球演变剧烈。从生物进化进程划分,属中生代;从地球地貌变化角度分析,那时正是造山运动时期,海洋里的地块碰撞,加上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岩浆的喷击,地貌极不稳定。那时的莆田也深受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九华山一带强烈的地块升降现象。今天的湄洲湾,上升中当时的浮屿变成今的壶公山。地质人员曾在山上发现有贝壳及船钉、船板残块,在山脚的古土宅等村落的小山巨

上,还发现有海泥层及粘上海蛎壳的礁石类 *** 。这些地质内涵证明了壶公山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一些文献资料表明,壶公山确是天造地设的一大景观。多少年来,人们只要从远近不同方位观察此山,山峰上若是云雾 *** ,必是雨前征兆,于是就有“壶山致雨”之景,对于农民而言,这一自然景观还可为农事作天气预报。

从莆田城区车站乘车,不到一小时即可到达壶公山接近山顶的莆田更高寺殿凌云殿。一条盘山公路绕山而上,沿途可观赏壶公山上半部不同方向所观察到的不同形状,有时如一只卧虎、有时如一尊古代酒壶,有时如一只倒地葫芦……盘山公路两旁,那遍野满山的青松翠柏,枇杷龙眼及花草怪石,都令人赏心悦目,遐思无限。到了凌云殿前门,一路风光在此形成集结点,只见凌云殿气势磅礴,殿院层层迭迭有直上云端之感。站在殿前大石埕上,极目远处,海天相接处便是浩淼的湄洲湾,迷迷朦朦的洋雨似有似无,阵阵海风引起林涛吼鸣,更显得壶公山的历史感和神秘感。

凌云殿面对金炉峰。说是金炉峰,倘若你从殿内越过殿脊眺望,那峰顶活象一朵蓬勃 *** 的莲花。殿西向一华里处,就是栖云寺。顾名思义,这寺的四周在春夏节,有云丝飘浮其间,整座寺变成云栖之处了。凌云殿东面有处桃华洞,相传,这洞里古时住有仙人,仙人从别处移栽此地的桃树尤其枝桠交错,茎粗叶茂,结的果实硕大无比,香甜爽口。殿北可达云霄洞,那洞里云雾穿行,奥秘无穷。

关于壶山,据说原有三十六岩十八院,这凌云殿原名就叫“灵云岩精舍”。自唐以降 *** 来沧桑巨变,山上仍有不少遗迹遗景供香客游人观赏。北宋诗人柯应柬游览壶公山寺院风光后,感慨赋诗曰:“方壶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计

参考文献:

三、莆田24景点 有哪些点

1、二十四景分别为:石室藏烟、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东山晓旭、智泉珠瀑、湄屿潮音、钟潭噌响、柳桥春晓、谷城梅雪、夹漈草堂、西岩晚眺、北濑飞泉、绶溪钓艇、古囊列献、白塘秋月、锦江 *** 、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宁海初日、天马晴岚。

2、莆田二十四景,指中华人民 *** 国福建省莆田市的二十四个景点,由清代顺治年间莆田籍进士林尧英命名。

3、2014年4月,经莆田市委、市 *** 研究,同意评委会评出最“新莆田二十四景”名单。

4、“新莆田二十四景”充分考虑广大老百姓的感情及社会各界意见,保留原“莆田二十四景”,让其成为一个完整体现莆田人文景观的历史标记。

5、“莆田二十四景”是指莆田未撤县前的莆田大县时境内(包括涵江区、城厢区及湄洲岛、湄洲湾北岸)的二十四景点。这些景点是由清代顺治年间(1 *** 4至1661)林尧英始定的。据记载,明天顺年间(1457至14 *** )吴希贤之一次给莆田指出了四个景区:即“壶桥晴岚,鸟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

6、林尧英认为这四个景区不能概览莆田优美风光,就遍览莆阳大地,之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

7、这些景点分别是: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山献、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漈草堂、锦江 *** 、湄屿潮音。

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莆田二十四景

关于莆田重研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田田 莆田 研之乡 径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