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之乡舞蹈介绍?进城舞蹈作品简介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8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龙灯之乡舞蹈介绍和进城舞蹈作品简介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龙灯之乡舞蹈介绍以及进城舞蹈作品简介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
  2. 黄陵老秧歌的舞蹈内容
  3. 侗族舞蹈啰吔舞简介!

一、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

1、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那么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2、龙灯,又称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中 *** 俗舞蹈,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节日传统灯彩。相传龙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举行舞龙灯的活动。

龙灯之乡舞蹈介绍?进城舞蹈作品简介-第1张图片-

3、龙灯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节数不等,均为单数。其形象按颜色不同,种类繁多,每节内能燃烧烛的称"龙灯"。

4、龙灯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1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

5、 *** 和祖国 *** 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6、尾牙。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 *** 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 *** 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7、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8、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九天东厨烟主”。早期 *** 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9、除夕:辞年、避债戏、围炉、守岁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 *** 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粿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这一年来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 *** 上用红纸做的花。 *** 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

10、避债戏与讨债灯,是辞年时为躲避债主上门催债的节日活动。在除夕夜, *** 各寺庙都要祭神演戏。凡负债过年无法偿还的人,便跑到寺庙的戏台前,躲进人群中看戏。依照风俗,债主就不能问他讨债。若讨债者硬间至“避债戏”台下找人要钱,就会引起公愤,遭至群众 *** ,自讨没趣。这台戏要通宵达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凌晨大年初一。负债者也就顺利地过完年。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着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债追到现在尚未回家,灯笼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就叫做“讨债灯”。但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讨债灯”。

11、围炉、除夕之夜,也叫过年夜,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果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围炉时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征意义。如一定要吃“长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长寿)、“韭菜”(“韭”与“久”谐音,吃的时候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不横吃,不咬断,年寿才能“久久长长”)。此外,还要吃萝卜(即菜头)表示好彩头;吃“全鸡”,表示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强之意,吃完后蚶壳要放在床下,表示会生蚶子蚶孙;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与元谐音,三元即是状元、会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细,应以原形煮食。

12、 *** 有句谚语叫“二九老”,指除夕是如意大吉的日子。以前 *** 盛行收养异姓女子为“童养媳”。直养到十七八岁时,就与自己的儿子结为夫妇。家境富裕者多在 *** 后设宴招待亲友,举行婚礼。家境一般者,则在除夕合家团聚,将童养媳与儿子圆房,俗称“送做堆”、“合房”域“做大人”。通常结婚要选择黄道吉日,避免触动神明,惟除夕之日,神明皆已送上天,此时选择童养媳和儿子“送做堆”,就不用耽心遭受神谴。

13、年糕是用黏 *** 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广东人喜欢把年糕切成片,放进锅里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气扑鼻,里面则是黏稠软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欢极了。

14、最传统的广式年糕呈深橙色,样子朴实无华,吃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现在,不少商家还将年糕做成鲤鱼的形状,既有年年高的意思,又有了年年有余的意思,成了双重好意头,不少人除了自己吃,还喜欢买这些鲤鱼年糕送礼。

15、以前未有现代的水龙头,水喉上只有一个尖尖的突起。每家每户总有一个中空的铁环,要取水时,将中间的小洞对准突起按下一扭,自来水便哗哗地流出来。这铁环被称为糖环。广东人过年也爱吃糖环,此糖环当然不同彼糖环,糖环由糯米粉做成,两个糖环唯一相似之处是形状,两个都像一个一个扣起来的环状物。

16、在广州过年,一定要吃煎堆,黄蹬蹬的煎堆像个大胖小子,稍微触动一下,随即滚动到老远。因此广东有句俗语:“煎堆辘辘,金银满屋”,意思就是吃煎堆能够为家里人带来财气。

17、煎堆由糯米粉做成,传统的煎堆分为两种:空心和实心。实心煎堆是常见的“苞谷馅”,吃起来又香又脆。不过老人家如果牙不好,吃这煎堆就成了折磨咯,搞不好还会磕了牙齿。

18、另一种是空心煎堆,顾名思义,空心煎堆没有馅料,只有薄薄一层煎堆皮。煎堆皮由糯米粉搓成,先要搓成一个小小的空心糯米粉团,然后主妇们像吹气球一样往里吹气,少顷,煎堆便鼓起来。等到丢进油锅炸好后,空心煎堆就成了金 *** 的圆球。放置一晚后,吃起来又软又香。

19、蛋散也是煎炸食品的一种,用薄条面皮旋扭后,丢进油锅中炸成。常见的蛋散有两种,一种是咸味,常常在面皮中揉进芝麻,吃起来又香又脆。另一种则是甜味,口感没有咸味的脆,却多了一份酥感,蘸了蜜糖丢进口,一咬下去就化掉了。

20、蛋散不像其他传统煎炸食品厚重,由于是用薄面条炸成,往往一碰就散掉。因此,广州人又喜欢把胆小怕事或不成气候没出息的小人物称之为蛋散。

21、小小的油角长得就像一只饺子,不同的是油角比饺子多了一条好看的花边,就像漂亮的荷叶形荷包。同样是油炸食品,油角里面的内涵就丰富多了:芝麻、花生白砂糖拌起来,就是香喷喷的油角馅。炸起来,放进口,又酥又甜,大人小孩都喜欢。时代发展,在传统的馅料基础上,现在市面上又有了葱油馅、椰丝馅等等,口味多样,任君选择。

22、油角给老广们带来的回忆,不仅是香甜的味道,也有浓浓的亲情。旧时临近过年,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大人们擀面开“油角皮”,准备馅料,而后包油角,顺便拉拉东家长西家短。而小孩子则在旁边,边玩边等着吃油角。最开心是听到家里人一声“吃得!”小孩子们赶紧擦干净嘴角边的口水,一窝蜂地跑到放油角的桌边,伸了小手便要抢。不过,这行为通常引来大人们一顿海扁:“热气啊!衰仔!”

二、黄陵老秧歌的舞蹈内容

黄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乡情勤俭,民风淳朴,而且蕴藏着最古老、最朴素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场表演中的秧歌舞,人们称“老秧歌”,她的表演形式及表演内容特别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有裙子舞(黄陵俗称提裙子),哑铃舞、竹板舞、碟碟舞、蜡烛舞、, *** 鞭(黄陵俗称浑身响)、跑竹马。小节目有:跑旱船、八宝连环灯、小老鼠嫁女、二秃子打架、舞龙灯、耍狮子、耍老虎、鹤蚌相争等等,在表演过程中结合变化的鼓点、优美的乐曲、动听的唱词,更增加了她的视觉、感观的冲击力,她的表演场面宏大,动作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在场的观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下面一一介绍:

黄陵裙子舞的起源和其它舞蹈一样,也是作为上古祭祀乐舞的“巫”和“武”,是先民敬畏于天地神灵而创造出来的,用于对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中,同样也用于对始祖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中。久而久之,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又着重在新春佳节之际用于恭贺新春,予祈丰年,主要活动于城乡和邻里、亲朋之间。官民同乐,朝野共庆,演义吉祥, *** 。展示技艺与才智,张扬财力和民风,促进交流、推动团结、联结友谊、绵续历史,舞步扭动乾坤、歌声震撼千秋,在延续中完善,在实践中定式,逐渐形成了既定的程式。

传说至明代时,黄陵县城东南约十里地的桥沟村刘景,曾供职于宫廷乐府,官拜御史,黄陵人传说中称刘公公,在朝以给宫娥彩女们排练歌舞为主。卸职回乡后,在黄陵祭祀舞蹈的基础上又将宫庭舞蹈融汇贯穿其中,提高和丰富了演出技巧和曲目唱词,使其注入了宫廷舞蹈的风彩,黄陵裙子舞有了更完备的飞跃,明显地区别于其它地方秧歌。故黄陵的秧歌是舞而不是扭。

古 *** 演裙子舞其服装、道具、化妆都很简朴,女角都是男扮女妆:头顶一条丝织黑纱代替秀发直至后脚跟,额前饰以用彩色纸褶成孔雀开屏式的头花,头顶一朵用红绸子褶成的堆花,两边剩余的长条顺两耳后搭肩直下至胸前,上身着新 *** 贴身小红袄, *** 着彩裙、彩裤,胸前紧束白色扎裙,前边两角缝有小布环套在中指上。该裙子舞的表演技巧主要就在于女角舞动扎裙的技巧,所以又称“提裙子”。

该女角在“打杂”(男角)的引导下舞动扎裙,碎步紧追,其动之若蝉、舞之如蝶、如水上飘、似云中游、阿娜逸美、翩跹飞舞、轻尘拂动,缠腰绕膝。夜间表演时,在打杂(男角)左手所执的莲花灯光下若雾中之仙,忽明忽暗,似梦似幻,谓之曰:

“凤凰单闪翅”、“凤凰双闪翅”、“孔雀三点头”、“飞蛾扑灯式”等。羞羞答答、娇娇滴滴、文静雅稚、纯朴祥和。着实表现出了陕北南部黄土高原女 *** 的娇柔美,这是裙子舞中的主流。秧歌队中的几个顽童,其头顶扎两个直立的小辫子,小丑打扮,肩挂一条驴脖子上常挂的串铃,在场合中无拘无束,活蹦乱跳,直使得驴串铃叮叮当当乱响。秧歌队中所扮的老太婆,丑角打扮,脚蹬一双木质假小脚,外穿绣花小脚鞋,宽长裤腿。将真脚盖着,用爆竹或红辣椒角作耳坠,用驴安眼作 *** ,手执大棒槌或农家妇女常用之物,红脸蛋、白眼窝,丑态能出尽出,惹人捧腹大笑。

在队列表演中,还贯穿有前边所述的许多杂耍,直捧得场面热烈欢快、风趣滑稽。

表演队形变化有白龙马分鬃、凤凰戏牡丹、二龙戏明珠、蝎子倒颠尾,并蒂莲花开等诸多名堂。游走自如、变化多端,如游龙、似翔凤、演北斗、布南宫、二议四方、八卦九宫、隐含人文理念,藏寓妙意玄机。

在紧锣密鼓的鼓乐声中,经过一轮舞蹈之后,由嗓音嘹亮者演唱一段黄陵秧歌(民歌),立即鼓声再起,又进入热烈的表演中。裙子舞表演完毕退场后,激烈的锣鼓声又将其它民间舞蹈、旱船、杂耍等送入场地接着表演。

黄陵民间流传的“ *** 鞭”是以有节律的碰打花棍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表演者右手紧握一长约八十公分,直径约为三公分的空芯竹杆,为了有响声在两端垂直方向各打一至三个小眼,用细铁丝在内腔穿上五六个铜钱或一个小铃,竹杆表面涂上各种颜色或油漆,再用五颜六色的纸或布条每隔三五公分缠一圈,两端系上用麻丝作的红缨子,其形状和楚 *** 项羽的钢鞭相像,故民间称为“ *** 鞭”,也称花棍。演员身着古装彩服,肩膀、膝盖、手腕、鞋上都缝有小铃,表演时按照音乐节奏,手抓花棍中心敲打着自己四肢或他人花棍,不断地发出呛啷、呛啷的声音,和着民歌,载歌载舞,据说公元前前110年(元封元年)10月,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在中部(今黄陵县)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时,命百余军士手执钢鞭舞之,以祭祀先祖,从此,“ *** 鞭”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又因“ *** 鞭”两端有多处空槽,槽内装有可活动的铜钱片数枚,稍将鞭身晃动击打,则会发出“刷啦啦”的铜钱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舞者时而以手击鞭,时而以脚踢鞭,时而又以鞭触身,从上到下,肩、背、腰、腿、脚无处不到,每次碰撞都发出悦耳的声响,故又称“浑身响”。

“ *** 鞭”在黄陵县流传已久,由于其形式 *** ,道具简单,舞姿秀美,则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传播普及。目前在黄陵流传的 *** 鞭是在借鉴传统 *** 鞭的基础上,经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而成的。在舞蹈动感、造型美感上,作了重点渲染,使动作夸张化、动态力度化、细节突出化,布局和调度方式丰富多变,场景大起大落,动静反差较强,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 *** 鞭”根据其动作可分为低手鞭、高手鞭和腾空鞭;根据其速度可分为静止鞭、行进鞭;根据其场地大小可分为广场鞭、舞台鞭,广场鞭人数可达百人,舞台鞭可达十几人,形式灵活,易于变化。

黄陵跑竹马是表演传说中古时的某次战争场面,将战马做成中间有大洞的假马,即用泥作成模具,外表糊上多层麻纸,脱模后分别涂上红、白、黑、黄等各种颜色;扎上鬃毛、耳朵、眼睛等。演员上场时,从中间的大洞钻进去挂在肩膀上,身着古代将军服装(戏装即可),戏剧脸谱化妆, *** 毛作翎子。 *** 上六至八面彩色三角背旗,战袍将双腿盖着,按照各自角色手执长矛或长柄大刀等 *** 。

人物以具体的故事确定大将人数,每一员大将配一马牌或称旗手,着武士服装,手执大旗,旗中心书有该大将的姓氏,四边四角有花纹图案装饰,行在大将前边,挥舞大旗;每员大将还配一马童,要求稍有武功要会打车轱辘(虎跳)、翻跟斗(小翻)、栽立固桩(拿顶)、行在该大将之后,属牵马赶马角色。

表演时有激烈的锣鼓声和呼哨声(口哨)助威助兴,其场面热烈壮观、气势宏伟,表演一段、唱一段。

哑铃舞是表演者双手各执直径约为八公分,长约三十公分的空芯木棒(哑铃),表演时演员自己双手紧握哑铃,时而在胸前,时而在背后或在头顶,或叉开双腿在腿中间,让两个哑铃顶端相互碰击,按照音乐节奏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同时伴唱着节奏轻快明朗的秧歌(民歌),刚柔合一,可以自身单打,也可以和别人对打。人数不限,男女各半。

竹板舞是男角左手拿一表演快板用的竹板,右手拿一根带锯齿的竹板,长约三十公分,宽约二公分,女角双手各执长约四十公分,宽约三公分的两片竹板,手握有柄的一端,食指夹在两个竹板之间,男女角按照音乐节奏敲打着各自的竹板。秧歌伴唱,变换位置,作各种舞蹈动作,人数不限,男女各半。

碟碟舞是男女角双手各执一个瓷质菜碟,用无名指和小指抓着菜碟边缘,碟底紧贴手掌、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一双竹筷子,按照音乐节奏敲击菜碟正面中心,发出清脆悦耳的滴水声音。变换位置作各种舞蹈动作,边舞边唱秧歌。人数不限,男女各半。形式新颖,场面雅致。

蜡烛舞是男女角双手各执一很小的菜碟,小碟内中心栽一根高约八公分点亮的蜡烛,挥舞双臂,因蜡烛只可直立,不可倾斜,所以表演时其动作美似在打太极拳。并且有抒情悠扬的秧歌伴唱。人数不限,男女各半。

1、八宝连环灯:是用两个大莲花灯笼,其中间和下部都有木轮,下边的木轮着地驱动莲花灯,跟在秧歌队后边一个正转一个反转助兴。

2、小老鼠嫁女:由迎亲的、送亲的、吹唢呐的、敲锣打鼓的、打旗的仪仗队、抬轿的、坐轿的新娘、骑假 *** 新郎等人扮演的老鼠组成的秧歌队,其风趣滑稽幽默。

3、二秃子打架:就是将两个葫芦作成两个光头人头,由表演者背着,双臂穿一条裤子,手上穿着鞋爬在地上,两个葫芦头正好朝上像两个人头,作两个假臂和假手,相互抱在一起,表演者双臂双腿前后左右做着不同的动作。看起来好象两个秃子在打架,也可多人表演。

4、鹤蚌相争:鹤是男角扮的,其头戴一顶极高的帽子,帽顶作成鹤头形,中部细长,下部作成鹤脖子戴在演员头上,身穿鹤毛衣,双臂穿鹤翅,双腿作成鹤腿。越细越好,脚作成鹤爪。蚌是由演员妆扮成俊俏秀气的古妆少女。背着两个能包住人的大蚌壳。表演时蚌一张一合不停地闪动双壳,前后左右舞动着,引诱 *** 远方的鹤。当鹤要叨蚌时,蚌又立即将壳合拢企图夹住鹤嘴,鹤又立即 *** 躲避。如此反复多变地戏闹,风趣幽默,滑稽感人,直至鹤叨住蚌,蚌夹住鹤嘴,谁也无法摆脱时结束。此乃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5、跑旱船:黄陵的跑旱船与外地的大不相同。外地人所做的旱船仅用四条红绸子扎在船顶四角,分别吊上一朵绸子作的大红花。而黄陵人所做的旱船是很讲究的。分别将剪纸、纸扎、绘画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很细致地装扮在旱船的各个部位,使其雅致华丽。外地人跑旱船仅是用两手提着旱船扭秧歌,而黄陵人跑旱船才是真正地表演。要求船身真的像是在水上漂着,还要把遇到风浪、漩涡、急流、浅滩时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据老人们讲:黄陵老秧歌主要是在元霄节(正月十五)晚上进行演出,县城分为下城、东洼、西洼三个自发组成的秧歌社,各社都有秧歌队和秧歌服装、道具、乐器等设备,每年的组织者称为“慌头,”在春节前由慌头去各家募集费用,排练成熟后,初八、九就开始演出。十五晚更热闹,演出时还有来自店头、隆坊、田庄等乡镇下属的十里八乡的秧歌队,秧歌队有的年头元宵夜能多达100多支,从元宵节晚上直到第二天天亮,可以想像地当时的条件下,如此庞大众多的队伍,如此宠大的场面,如此高涨的热情,而且都是自发、自觉、自愿的,可想而知当时黄陵老秧歌的广泛 *** 和普遍 *** 。

三、侗族舞蹈啰吔舞简介!

1、解放后,侗族文人音乐舞蹈取得了很大成就,在音乐方面,侗族张中笑、龙明洪、杨秀昭、肖枚、刘兰平、龙庭才、张勇、吴定帮、吴支柱、吴玉莲等有较大影响,在舞蹈方面,侗族吴少光等人有较大贡献。

2、张中笑(天柱县人)主要作品有:大型歌剧《人民战士》曲作主笔、中型舞剧《刘英俊》曲作主笔、电视剧《起步》、《花溪的春天》等曲作者。1979年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省市的20多家刊物、电台、电视台、唱片社发表歌曲、曲作150余篇, *** 作有《黄果树瀑布》、《四季花歌》等。他的作品先后获全国奖8个,省级奖19个。另外撰有《歌曲作法》书稿十余万字,其中部分章节已公开发表,编辑出版了《贵州彝族民歌选》专辑(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3、龙明洪(天柱县人)创作舞蹈剧《桔子红了》、《苗山巡逻》、《放鸽桥畔》、《炉火更红》、《春之歌》、《红军卫生员》、《星光》等音乐16部;创作歌剧、话剧、电视片配乐曲9部。创作歌曲100余首,其中《杉木深处侗家歌》、《金凤展翅》、《金色的地毯》等50多首已公开发表或演出。其理论著作主要有《艺术 *** 三题》、《关于现代派音乐的摘录与讨论》、《论调外和声》等。他创作的音乐、歌曲9次获省市和全国奖;经他配乐曲的电视片《高原彝家》于1984年3月获全 *** 族优秀节日二等奖,并被译成英、法、日三种文字,发行30多个国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4、杨秀昭(天柱县人)已创作《四月八组曲》、《春暖花开三月三》等各种体裁的器乐、声乐作品及歌剧、舞剧、电视音乐共100余首(部);编有教材《乐队配器法》、《管弦乐织体写作》两部,与人合作出版专著一部。其中 *** 《中立音与中调式应在音乐创作中占有一席》在广西音协主办的“音乐创作民族风格 *** 评奖活动”中获一等奖;本人专著《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 *** 《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中立音与中调式》分别获广西艺术学院首届科研、创作、表演评选二等、三等奖。他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基础理论、包括民族音乐学、乐器学、乐律学等都作了 *** 的研究和探讨,有独特见解。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5、肖枚(女、天柱县人),歌唱演员,1984年10月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第二届电视大奖赛。获北京赛区中直机关优胜二等奖。1985年12月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获“金凤奖”(一等奖)。1986年6月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第二届电视大奖赛获“优秀演唱”奖。1987年5月参加全国“健牌杯”广播歌曲大奖赛获“优秀演唱奖”。1986— *** 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她演唱的专辑磁带三盒、拼盒10余盒,获全国之一届盒磁带比赛银奖。现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6、刘兰平(女,天柱县人)1983年8月在贵阳举办的第三届“花溪之夏”音乐会上,她独唱的《清水江摇篮曲》获二等奖;1985年元月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星期音乐会”上获“侗族歌手”称号。

7、龙庭才(天柱县人)在黔东南州歌舞团从事作曲工作,现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贵州分会、贵州音乐文学学会、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他从小受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工作中又搜集了大量的侗族民间音乐曲调。1978—1987年,创作了《 *** 也请到侗家吃油茶》、《侗家花桥美》、《侗乡处处琵琶声》、《请来侗寨看花开》、《侗乡放排歌》、《你若真心爱阿妹》、《苗岭,我可爱的故乡》、《谁不把我林场夸》、《苗家寨前一条河》等歌曲;创作的器乐曲有《苗岭新年好》(二胡齐奏)、《侗乡新曲》、《侗寨变了样》、《我从侗乡来》、《山寨之夜》,创作的舞蹈音乐有《小伙伴》、《清水姑娘》、《新苗》、《采杉种》等80余首,其中获奖18个。同时,收集整理民间乐曲100余首,民间乐曲10余首,还发表了《浅谈侗族玩山歌》、《锦屏县启蒙区民歌调查》、《报京侗族民歌浅析》、《北部方言侗族地区民歌简述》等研究和介绍侗族音乐的学术 *** 。

8、张勇(榕江县人),吴定帮(黎平县人)等人,自幼生长在南部方言侗族农村,对侗族大歌、琵琶歌以及侗戏的编导演出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虚心向汉族音乐戏曲界学习,对侗歌、侗戏的 *** 作了大量的工作培训,辅导了一大批侗族青年演员。他们先后将各种侗歌曲调熔入戏曲之中,改变了侗族传统戏剧过去单调的几种表演方式和唱法,对侗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9、吴少光(三穗县人),他在舞蹈编导方 *** 有较高的造诣。作品《苗族木鼓舞》获国家 *** 及 *** 优秀表演奖;与人合编导的《斗鸟》获贵州省文化出版社一等奖;《银项圈》获三等奖;《花帕》获贵州省文化出版社、中国舞蹈家协会贵州分会颁发全省舞蹈选调演出编导三等奖;创作的《放鸭歌》(词)在贵州省农村歌曲征集活动中获三等奖,《天上有颗星》获全省少年儿童歌曲纪念奖。《请来侗寨看花开》(词)获贵州省之一届《苗岭之声》音乐节创作奖。此外,还在《舞蹈艺术》等发表了《谈苗族舞蹈动作中的“腰”》等学术 *** 。1986年加入了中国舞蹈家协会少数民族舞蹈研究会,并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部《舞蹈艺术》编辑部聘请为“《舞蹈艺术》之友”。

10、侗族青年女演员吴玉连(黎平县人)、杨水先(从江县人)、陆金连(黎平县人)、吴杏兰(榕江县人)等在侗族大歌、琵琶歌的唱法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曾先后在国内外的演出场合中得到较高的评价。赵县的挎鼓(又名背灯挎鼓),是一种很别致的民间舞蹈。表演者背上背着一盏特制的龙灯或西瓜灯,将鼓挎在腰间,双捶击打圆鼓。时而欢腾跳跃,时而旋转着敲打着轻快有序的鼓点。每值灯节之夜,数以百计的“背灯挎鼓”涌上街头,排成一字长蛇阵,在鼓乐声中,灯火之下,于欢乐的人群中往来穿梭表演。表演者与观赏者融为一体,共同享受着一种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喜悦,增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文章分享结束,龙灯之乡舞蹈介绍和进城舞蹈作品简介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标签: 舞蹈 作品简介 进城 介绍 灯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