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郏县山水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郏县山水之乡以及郏县八大景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郏县有多少乡镇
截止2018年,郏县下辖8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13个乡镇分别为长桥镇、 *** 头镇、安良镇、堂街镇、薛店镇、茨芭镇、李口镇、黄道镇、渣园乡、广阔天地乡、白庙乡、王集乡、姚庄乡。
长桥镇位于郏县城东14公里,东界襄城县,北临禹州市,南隔北汝河与堂街镇相望。总面积50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4.9万亩耕地,5.8万口人,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是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镇。
*** 头镇位于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素有“小上海”之称。北临禹州市,东接襄城县,郑尧高速、金孟线公路和前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和中部为黄阜岗,西南部为平原,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万亩。
安良镇位于郏县城北8公里大刘山脚下,辖41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6.1万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6万余亩,是中国唐钧基地、中国园林建筑陶瓷创新示范基地、中华陶瓷 *** 联盟郏县窑创作基地、全国重点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等。
堂街镇位于郏县东南16公里处,具有优越的自然人文资源,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有寺有庙有文化、有镇有寨有传承的中州名镇。东依紫云山,北环汝河水,山水相连,风光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镇域面积68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52000余口人,耕地面积60090亩。
薛店镇位于郏县城西15公里,北与茨芭镇相邻,东与渣园乡相连,西与汝州市接壤,南隔北汝河与宝丰县相望,辖38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6.4万口人,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万亩。
茨芭镇位于郏县西北部,地处郏县、禹州市、汝州市结合部,全镇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105个自然村,6.1万口人,耕地面积8.1万亩。
李口镇位于河南省郏县县境东南部,全镇辖23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2.65万人,3.3万亩耕地,面积50平方公里,是西汉留侯张良故里、中 *** 间艺术之乡,所辖张店村属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是闻名全国“山儿西”浓香型烟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
黄道镇位于郏县西北部11公里处的大刘山腹地,全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1958年设黄道公社,1984年改乡,2008年撤乡建镇。全镇下辖13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人口2.5万。镇 *** 驻黄道南村。
渣园乡位于郏县县城西5公里,东与县城相连,西与薛店镇相邻,南与北汝河相伴,北与黄道镇相依。全乡辖25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3.6万人,面积41平方公里。
广阔天地乡(简称广天乡)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城西南,距县城1.5公里。全乡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14000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南隔北汝河与宝丰县相望。洛界公路穿境而过,全乡11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白庙乡属城郊乡,与郏县县城接壤,背靠伏牛山余脉——二刘山,座拥汝河玉带缠腰。辖区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4.6万亩。辖24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9416户、3.6万口人。白庙乡山水风景绮丽秀美,万顷良田肥沃丰产。
王集乡位于郏县县城东部3公里,全乡辖30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总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4.78万人,总户数15453户,耕地4.5万亩,境内纵向有肖河、胡河、叶犟河,横向有双庙河穿流,北汝河在王集段流经13个行政村。2017年获得“国家卫生乡镇”荣誉。
姚庄 *** 乡成立于1985年4月,位于郏县东南部、平顶山市北部,是平顶山市两个民族乡之一。全乡总面积7.2平方公里,全乡共6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总人口10260人,辖区内有5坊 *** 寺, *** 人口占总人口的55%。
参考资料来源:郏县人民 *** -走进郏县
二、平顶山郏县旅游景点
郏瑞山景区位于郏县城西南16公里处,是中国首批国家AAA *** 旅游景区,这里山峰叠嶂,景色优美。郏瑞山景区以山水之美、奇石之胜、壁画之秀、 *** 文化之深厚、国家AAA *** 风景区之荣誉,深受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九华山庄是郏县九华山风景区的核心景点,这里的建筑群落依山而建,古朴典雅。在庄内,更有高大闪烁的佛塔,值得一提的是庄内的清凉亭,夏季里游客在庄内感受到来自绿树和立面的清凉气息,消磨时光。
白果园景点位于郏县西部乡村的お城坪村。白果园依山傍水、气势宏大,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江南之一厅之称的清明儒教堂和以海派园林为设计元素的滨水民居群。这里有一个西部乡村特别的现象,遍地都是白果树,而有这特别乡村现象的原因是这里的土壤和气候十分适合白果的生长,所以白果也是区域特产。
*** 山森林公园位于郏县城西13公里处,这里山势雄伟,树林浓密,空气清新。森林内的空气充满了树木的芳香,是市区居民周末外出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的好去处,也是爱好探险者们的好去处。
阴川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郏县境内的阴川乡,占地面积56.2平方公里。这里因特殊的地形构造而形成了众多独特的地质景观。这里的主要地质遗迹包括石山、侵入岩、火山和 *** 遗迹等,每个地质遗迹都蕴 *** 地球形成与演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同时还见证了不同于他地独特的文化历史。
郏县农业园区坐落在市区郊区之间,是郏县的黄金农业带。这里是国内优质桃资源丰富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享有好名声的鸭肉之乡。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丰收的果实,欣赏到农户耕耘的辛勤和磨难。这里也是旅游者体验农家生活和采摘农副产品的好场所。
古城位于郏县砚山口镇,距今已有三 *** 历史,素有“关中东路之一关、秦始皇东南屏风关”之誉。古城遗址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城池遗址、甬道、驿道、关庙、秦汉城址等都保留在了这里,游览古城可以了解历史文化,领略五 *** 文化的博大精深。
闻一多纪念园位于城西新区南一路上。这里是纪念中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闻一多先生的地方,纪念园内有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板、雕塑等纪念物,邻近的新区 *** 公园中也有一座闻一多雕像供人观赏。
以上就是关于平顶山郏县旅游景点的介绍,如果您计划前往,这些景点是您绝不能错过的好去处。
三、苏轼死在常州为什么埋在郏县
1、苏轼死在常州埋在郏县的原因如下:
2、一、苏东坡家居四川眉山市,当时,宋朝京都在开封,郏县是四川到开封去的必经之地,东坡一生从这里路过多次,这里山水多与家乡相似。
3、二、他的亲属当时已都不在四川。第三,当时朝中 *** 死后坟墓均在京畿之地,表示死后也要效忠皇帝。苏东坡生在四川眉山,死在江苏常州,葬在河南郏县。苏东坡最后一次被贬到儋州(今海南省),直到宋徽宗登基后才获赦北返。
4、1101年六月行至江苏常州染病在榻,这年他 *** 岁,考虑到自己已选好的归宿地一-汝州郏城上瑞里,遂给弟弟写信道,“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七月二十八日苏轼死于常州,时值炎夏,运送 *** 身诸多不便,于是就暂时将其寄埋常州。第二年(1102年)闰六月,其弟苏辙、儿子苏过遵其 *** ,扶柩把东坡 *** 骨运到河南郏城上瑞里安葬。
5、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四、郏县山陕会馆在哪里
1、郏县山陕会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郏县山陕会馆位于西关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名山陕庙,也有人称其为关帝庙。
3、会馆坐北朝南,大门两旁站立一对高大石狮。迎门是一座照壁,馆内有前后殿、戏楼、钟鼓楼等建筑。进门是三间面北戏楼,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歇山式台顶,这里可容纳3000多人同场看戏,是会馆最热闹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戏班都来这里演出,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节更要演戏娱神。全国很多地方的戏班都在这里演出过,对于众多-商人来说,也许千里行商的乡愁,只能在聆听家乡戏中得到安慰。
4、戏楼檐下是精美的木雕,花卉、禽鸟、人物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前檐下枋木均采用透花木雕,富有地方色彩的斗狮图,或舞或斗,惟妙惟肖,檐牙起翘,螭龙含珠,金鳞闪闪,屈曲盘旋于蓝天绿檐之中。戏楼两侧是钟鼓楼,高4米,双层飞檐,凌空耸峙,上下飞檐挑角端设套兽,各有挂铃一枚,微风过处,叮当作响。楼脊两端吻兽高大,造型生动,把这些吻兽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有剪除-、主持公道之意。楼脊中间有砖塑麒麟驮宝瓶,高出屋脊数尺。馆内东西廊房各11间,正殿五楹,殿内供奉关公。由殿两侧至后院,可见十株参天古柏。
5、沿郏县县城东坡大道西行,至西段时发现平坦的城市街道变成了坑洼不平的狭窄土路,在土路上再向西走几十米,便可望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该建筑庄重古朴,气势宏伟,透出一种财大气粗的气势,这就是郏县山陕会馆。无情的岁月让山陕会馆整个建筑群蒙上了一层旧颜色,但鼠年春节期间当地有关部门在该建筑上悬挂的一排红灯笼,还是为已褪了色的会馆带来些许生气。
6、记者来到郏县山陕会馆时,但见会馆大门紧闭,门前冷落。站在这里能看到的主要是会馆戏楼和钟、鼓楼。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戏楼两侧是钟、鼓二楼。山门之上雕有“山陕庙”三个大字。供职于郏县文化局的孔令公是中国国学家,也是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理事、郏县文庙博物馆名誉馆长,他向记者介绍说,郏县山陕会馆又名山陕庙,也有人称其为关帝庙。
7、山陕会馆坐北朝南,会馆前迎门处有照壁一座,高大厚实的照壁临街而建,覆以庑殿顶,看上去方正而庄重。据《平顶山市志》记载:该照壁高7米、宽8米、厚1米,壁基以红石条砌成,上部用青砖建造,顶以仰合之瓦覆盖,并起五脊镇之。照壁背阴中心,制圆池一个,内嵌砖刻盘龙浮雕。此照壁建造严谨,做工细腻,虽多次经大水冲泡,仍安然无恙。孔令公介绍说,会馆正门两旁原有2米多高的高大石狮一对,狮面相向。遗憾的是这对石狮目前已不知去向,经过认真查找,记者在现场只看到一对与地面相平的狮座。狮座如今正位于山门前道路的 *** ,平时被尘土掩盖,车辆、行人就行在它的上面,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铺路石。戏楼和钟、鼓楼上的雕塑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这些雕塑既有木雕,也有精美绝伦的砖雕、石雕。戏楼的南面大门上有斗狮浮雕,造型生动。戏楼檐牙起翘,盘龙含珠昂首,金鳞龙须尽现。戏楼上的木雕为镂空透雕,雕刻题材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各种瓜果、花鸟、动植物、山水等,雕刻技法精湛,其景物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戏楼两侧的钟、鼓二楼,基高4米,双层飞檐,凌空耸峙,斗拱浑厚朴实,上下飞檐挑角端设套兽,各有挂铃一枚。楼脊两端吻兽高大,尾上卷,张口吞脊。吻兽向来被称为细微之处的中国文化。钟、鼓楼脊上的走兽造型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据说把这些吻兽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有剪除-、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充满艺术魅力。据相关专家介绍说,吻兽除了有装饰、反映等级、避邪的作用之外,还有加固等作用。钟、鼓楼楼脊顶部有麒麟驮宝瓶造型,该装饰高出楼脊1米有余。戗脊上盘龙昂首,龙须依稀可辨,脊之端各立古将军像一尊。楼体正方,下层周围12根圆柱支撑,上层四柱挑檐。
8、附近居民告知,会馆正门长期落锁,要想进入会馆内,需要绕到会馆的背后,经过设在郏县的省粮食储备库才能入内。热心的储备库门卫王师傅带领记者转了几道弯后走进了会馆大院。进得院中首先看到的是三间面北戏楼,戏台由宽厚的木板所搭建,戏台上放有木架等杂物。戏台前檐下的横木均采用透雕,中间为二龙戏珠,左右为鸟飞鹿驰,其雕刻刀法精巧,图案玲珑剔透。戏楼顶梁上除写有修建、重建会馆的年代外,还留有建造会馆的石匠、木匠、泥匠的名字。站在戏场中看着戏台,还是能让人联想起过去的悠悠岁月。孔令公介绍说,最早的时候这里可容纳3000多人同场看戏。山陕会馆的戏台最早的时候是最热闹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戏班都来这里演出,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节更要演戏娱神,让老百姓免费观看。全国很多地方的戏班在这里上演过多种剧目,对于众多-商人来说,也许千里行商的离愁,只有在聆听家乡戏中得以释怀。不过后来会馆内再也没有演过戏。在会馆附近居住的 *** 老大娘已73岁高龄,她说,她在这里居住已整整35年,从没见戏楼里演过戏。遗憾的是偌大的戏场大院内不知何时建造了一座楼房,该楼房正建于戏院的中间,让人已难觅戏院当年的壮观场景。院内无花草、古树,只有几株不成行的桐树高耸其中。戏楼两侧基高4米的双层飞檐钟、鼓二楼从院内看更为清晰,人们可以穿过钟、鼓楼下的一扇小门,拾级而上,登至两楼之中。站在两楼内抬头均可看见建筑用木规整,楼顶正中十字大梁交架。据《平顶山市志》载:原东边楼内悬一巨钟,高达2米,重约 *** 0多公斤,为钟楼。西边楼内置一大鼓,直径约1米,高约2米,为鼓楼。遗憾的是楼内钟、鼓早已不存。钟、鼓二楼系砖木结构,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袭,骨架依然挺拔。难怪山陕会馆的戏楼、钟鼓楼被推为全国此类建筑之冠。
9、院内东西各有一排廊房,从戏楼北行,过了后来有关部门在院中建的楼房,就到了中大殿,从大殿两侧可至后院,后院北建有后大殿,也有人称其为春秋楼。中大殿和春秋楼两座建筑结构虽不是太复杂,但都较为庞大,似以往建的小礼堂。两座大殿的殿门都较小,由大块红石砌成的殿基高且夯实。据《平顶山市志》载原来中殿内曾供奉有关公塑像,现在已没有了。原来后院内有古柏十株,现在后院内已没有任何植物。山陕会馆整座建筑群设计合理,布局严谨,其结构体现出清代院落式建筑风格,早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也和三苏坟等一起被列入《中国名胜大词典》。孔令公介绍说,解放后,大殿曾做过粮仓使用,该县 *** 的办公地点也长期设在会馆之中,在会馆的东侧,后来又建了大型粮食储备库。记者到达会馆的当日,两座大殿的大门均紧锁,也难以找到看管人员,所以无法看见大殿内部的现状。在后殿的门旁写有“防汛物资库”几个红色大字,孔令公说,该大殿内的确存放有防汛物资。大殿内目前几乎没有什么遗存。
10、据《平顶山市志》记载:郏县山陕会馆位于西关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在我国明清时期,由于个体经商力量微薄,为避免受到 *** 侵扰,身处异地的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会馆方便了大家议事言商,同时在团结-地域的商人、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商人利益、调解商业 *** 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山陕会馆东起江浙,西至新疆,北至辽宁,南到两广,遍及全国各地,是山陕商人创造辉煌商业奇迹的缩影。《辞海》云:“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寄寓之用。”这是对会馆最全面而简要的解释。据我市文史专家潘民中先生介绍,我市地处中原腹心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南北、东西商品贸易的中转枢纽。郏县原是山西、陕西通往安徽的古道。孔令公介绍说,郏县原来也是洛(洛阳)蔡(蔡州,现驻马店市汝南县)古道上的交通重镇,商贸繁荣。到了明清,平顶山境域的区位优势更为善于经商谋富的山西、陕西二省商人所看重。故山西、陕西两省商会在此设置办事机构,后有21名商人捐资兴建会馆,作为迎宾、联谊、祭奠的场所,会馆内供奉关帝。郏县山陕会馆是由山西、陕西商人合建的一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据说山陕会馆每年举行年会一次,每月举行例会一至二次,遇有特殊事件会馆还会召开临时会议。
11、山陕商人合建的会馆一般叫山陕会馆,也叫山陕庙或关帝庙。这是因为山陕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殿都供奉着关公的缘故。关公故里在山西解州,相传得姓于陕西潼关,是山陕人的共同乡亲。加上关公重诚信,讲义气,于是就成为远离家乡在外做生意的山陕商人为讲团结谋发展而敬奉的保护神。据初步调查,明清两代山陕商人在平顶山境域建起的山陕会馆有十四五座。进入清末,社会动荡,商业萧条,山陕商人相继回乡。平顶山境域的山陕会馆也因失去昔日的繁华而凋零,保存到今天的仅剩两座,一座是汝州市半扎山陕会馆,一座是郏县山陕会馆。秦、晋商人靠信义打造的商业文明早已融入了山陕会馆的一砖一瓦、一石一碑中,那风雨中稳立的山陕会馆无言却有境,似在提醒人们:莫忘道义严律己。山陕会馆作为社团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社会活动最重要的阵地。具有规模大、建造考究、商业 *** 质明显、约束力较强和区域 *** 、行业 *** 等特点。每当同乡在外发生“疾病疴痒”,会馆便“相顾而相恤”,提供钱财 *** 物;对穷儒寒士也会提供方便;对年老失去工作能力者则更要予以救济。山陕会馆之古戏楼多是会馆建筑的精华所在。余秋雨在其《抱愧山西》一文中曾感叹山陕会馆中戏楼精美的建筑风格。历史不能重演,但山陕会馆在向后人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当时商人的魄力、胆识、博大的经营胸怀、独特的经营策略和较为严格的会馆管理模式,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并值得后人探讨和思索。
好了,关于郏县山水之乡和郏县八大景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