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黄县乐器之乡,以及河南乐器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齐鲁夹谷之会的注释
1、(1)公:指鲁定公。齐侯:指齐景公。祝其:即夹谷山,地名,在今赣榆县夹山乡与枣庄市中区西北近郊齐村镇交界处
2、(2)相:担任傧相,负责主持会议仪节。
3、(4)莱:诸侯国名,姜姓,在今山东黄县,被齐国灭掉。
4、(5)士兵之:命令士兵们拿起 *** 冲上去。
5、(7)逼:同“逼”。逼好:逼迫友好。愆:伤害。
6、(8)遽(ju):迅速,紧急。辟:同“避”。
7、(10)竟:同“境”。出竟:指出境作战。
8、(12)共:同:“供”。共命:供给齐国之命。
9、(15)牺、象:即牺尊、象尊,都是古时的酒器,外形像兽形。不出门:意思是只在朝会和庙堂使用。
10、(18)秕(bi):不饱满的谷物。稗(bai):像禾的杂草。
11、(21)郓(yun)、讙(huan)、龟阴:都是鲁国的邑名,全在汶水的北岸,即“汶阳之田”。
二、吕剧的发源地之争
1、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最能 *** 山东风格,这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广泛 *** 。不过,吕剧作为戏剧形式,最早发源于哪里,却有着不同的说法。约在1880年(清光绪六年)左右,孙中新便和刘峦峰等唱曲艺人合伙,把带有故事情节的曲子,如《后娘打孩子》《审青杨》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戏剧的样子化妆演出,当时群众称这种艺术形式为“唱小戏”,主要伴奏乐器是四根弦。后来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扬琴和坠琴,唱腔由“秧光腔”改为“坐腔扬琴”,很快又发展到“上装扬琴”。
2、2007年,博兴县吕艺镇被 *** 授予“中国吕剧艺术之乡”荣誉称号。约1900年,乐安县北部(现已划归东营区)时殿元和崔心悦、谭明伦等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中受到启发,之一次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当地群众称之为”驴戏“,而演员自称为”化妆扬琴“。当时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和坠琴,主要曲调是”凤阳歌“,后来发展成了”四平“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3、2008年,东营区牛庄镇被 *** 授予”中 *** 间文化艺术(吕剧)之乡“荣誉称号。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4、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早期多由民间艺人在农村中传唱,始称为“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为扬琴(早称洋扬),故被称为“扬琴”。后来,说唱山东琴书的民间艺人,进入较大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被称为“文明琴书”、“山东扬琴”等,至1933年始定名为山东琴书。山东琴书的音乐构成,包括了全国大部地区流行的著名曲调和来自“诸宫调”、“杂剧”、“昆曲”中的古老以及明、清以来当地流行的民间小曲。山东琴书早期是曲牌联唱体,所用曲牌多达二百余个,其中常用的主要有。梅花落”、“叠断桥”、“银纽丝”、“呀儿哟”、“太平年、“上河调”、“汉口垛”、“娃娃调”、“剪靛花”“点绛唇”等。后来,各路琴书逐渐以“风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间或 *** 其他曲牌。于是,牌子曲目多被口语生动、故事 *** 强的书目所取代。在演唱形式上,也由自我娱乐式的“庄稼耍”,逐渐被对口搭档所代替。演唱时,两人搭档对口,或多人分角色演唱。以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这种唱、说及表演浑然一体的演唱特点。成为当时著名民间艺人时殿元等人,改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逐步发展形成吕戏的基础条件。山东琴书曲调优美悦耳,音韵婉转;用词造句俚言俗语,自然流畅、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书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群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贴近生活,妇孺皆知,易记易唱也易于流传,能够普及。因此,山东琴书在鲁西南形成后,便迅速流传至山东各地。由于各地的语言、风俗人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特别是琴书艺人在演唱技巧、艺术风格及个人自然条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使琴书在山东逐渐形成了南路、东路和北路三大艺术流派。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东路琴书则在广饶、博兴、昌潍和胶东一带流行,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德州等地区。
5、山东琴书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6、光绪初年,乐安(现广饶县)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 *** 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7、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 *** 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是年初春,时殿元等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同乐班遍走博兴、广饶、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因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时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地首先声明唱的是“化(上)妆扬琴”。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 *** 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 *** 班等。
8、 *** 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 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 *** 改行,另寻出路。“ *** ”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9、之后,全国各地剧团纷纷开始演出传统剧目、排演新剧目、培养青年演员,八大戏曲种类之一的吕剧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剧院先后推出了《画龙点睛》、《林娘》、《庄户皇帝》、《醉青天》、《山高水长》、《军嫂》、《石龙湾》、《苦菜花》、《 *** 大姐》、《大地军魂》、《补天》、《勿忘在莒》等优秀剧目。现代吕剧《补天》一经上演便在全国迅速走红,荣获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型现代戏《石龙湾》荣获 *** 颁发的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该剧还荣获 *** “五个一工程奖”。大型现代戏《苦菜花》获 *** 颁发的第八届“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文华音乐创作奖”,著名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扮演的主要角色母亲,获“文华表演奖”。《苦菜花》剧本还荣获1998年度“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编剧奖”、“导演奖”、“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百姓 *** 》《回家》《勿忘在莒》《海殇》等剧目也在全国获得大奖,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才华的艺术家,如梅花奖获得者焦黎、高静、吕淑娥、刘玉凤,中国戏剧节表演奖获得者李萍,文化表演奖获得者龚鲁阳、董家岭,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中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优秀主角奖”获得者文宗哲、马林,“优秀配角奖”获得者李肖江、胡静华、常兆玉、郭爱琴、黄继森、李红、朱广友等。
三、老黄县的经商活动
黄县商业活动中“坐商”的生意经
老黄县人的经商活动,自古就有“行商”和“坐商”之分。坐商,是以店铺门面为固定经营场所,或在人多的地方选固定地点摆摊经营,简言之等客上门。黄县人经营坐商,首先由东家出资,开办各种店铺。然后雇用人员经营,店内设经理、掌柜一至三人,账先生、伙计若干人,自设伙房就餐。老黄县人有个习惯,在孩子咿咿呀呀学语时,长辈就教着背诵小九九,稍大一点则进私塾功读四书五经,年龄一般在13至16岁时,就要出门 *** 意。首先要找担保人,担保人责任是对生病死亡者,对吃喝嫖赌偷等违法行为者必须负责。到了店家被称为小伙计,称谓前面冠以姓氏,如李伙计、张伙计等。站过柜台的生意人,被称为扎过木头围裙的,因商家门面使用的柜台,恰好和人的腰部一样高;精明强干、能说会道的人,称为从缸眼 *** 的。小伙计的工作十分辛苦,每天要早起晚睡,早晨给掌柜的打洗脸水、倒痰桶,扫地、擦桌子,晚上要给掌柜的放行李、练习打算盘(见 *** 3)。练算盘时,一般账先生读着一天发生的账目数额,另一人在用算盘计算,小伙计必须手持算盘,站立一旁跟着练习打。自己练习时,用625或者16875的数字反复相加。右手姆指、食指和中指拨动算盘珠,无名指和小指要握住一枚铜钱。有时候,为了早晨能够抢到笤帚扫地,晚上都抱着笤帚睡觉。小伙计的报酬是吃住由店里负责,每月报酬两块大洋,相当一袋面粉;满三年后,方能吃劳金,每月大洋8元左右;再过一至五年方能吃小份子,又称花红,即年底盈利后,一般按照东六西四(即东家六份、店铺四份)分成,在店铺分得的四份中,抽出百分之十做为小份子,余下百分之九十为掌柜们所得。东六西四一年一小结,三年一大结。
做生意就要使用衡器,在老黄县历史上,商家都使用过一种叫“十六两秤”的衡器(见 *** 1)。这种秤与现代秤基本相同,由秤杆、秤钩(盘)和秤砣三部分组成,种类为十斤、十五斤、三十五斤不等。因每斤由十六两组成,故称“十六两秤”。十六两秤的秤杆,系紫檀木 *** ,上面的每一两处刻有一颗星,作为标记(见 *** 2)。每斤十六两,故一斤的距离平分刻有十六个星,它们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福、禄、寿三星的象征。南斗六星,即斗宿,为二十八宿之一,是玄武七宿的之一宿,共六颗星;北斗星,是北方天空排成斗(或杓)形的七颗星,名称分别为:天枢、天璇、天玑、 *** 、玉衡、开阳、摇光;“南斗六星”加上“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合为十六星。这种富有深刻含意的十六两秤,在生意场上使用时,也有讲究。例如,对卖主而言,若卖出去的货物,在重量上少付一两,即寓意去掉了寿星,将导致短寿;若少付二两,即去掉了寿星和禄星,寓意卖主不仅不能长寿,而且俸禄也必会减少;若少付三两,即寓意为三星全被去掉,他一生不仅无福、无财,而且还短寿。反之,道理也相同,如果多付一两,则增寿;多付二两,则增禄、增寿;多付三两,则福、禄、寿全增。因此,生意人在买卖中,何去何从,是福是祸,全凭自己的良心去做。“十六两秤”是以诚信为基本要求,老黄县人就用这种秤,在生意场上规范着自己的买卖行为。
因为一斤为十六两,故卖货时从一两到十五两的价钱,店内小伙计要背诵下来。如某种货物一元钱一斤,那么,一两为六分二厘五,二两为一角二分五,形成口诀为:1两625、2两125、3两1875、4两25、5两3125、6两375、7两4375、8两5、9两5625、10两625、11两6875、12两75、13两8125、14两875、15两9375,规律为625相加。一打为十二个,从一个到十一个的价钱,亦是如此,小伙计也要熟记。如果一元钱一打的货物,形成口诀为:1个833、2个166、3个25、4个333、5个416、6个5、7个583、8个666、9个75、10个833、11个916,规律为833相加。
明码实价,童叟无欺,是老黄县商家打出的生意旗号,但是,各商家内部也有暗码,是自家的商业秘密,暗码是用文字代替的,如:元、亨、利、贞,天、地、玄、黄,表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如果写有元贞二字,表示一元四角,也有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或平安幸福,恭喜发财等,均以文字 *** 数字,相当于现在的密码,发送电报,进出货物都用自家的商业暗码。黄县各商号比较常用的生意暗语概括为十个字,即:天、地、光、时、音、律、政、宝、畿、重。这十个字,分别 *** 数字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字的含义也很有深意:天称一,因为天更大;地次之,为二;光为三,指日、月、星;时为四,指春、夏、秋、冬;音为五,古时的音阶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律为六,指的是黄钟、土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六种定乐器;政 *** 七,指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星;宝 *** 八,指景天科、蝎子草等八种多年生的肉质草本;畿 *** 九,是指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分侯、甸、量、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重 *** 十,是指重复之意,即一的重复数,九加一为十,完满具足,是为一十也。
行商,是以小本经营为主,肩挑车拉的流动摊贩,简言之 *** 。他们活跃在广大农村,被村民们俗称为“拉乡”。旧时的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不很发达。坐商的店铺、摊位及手工作坊,大都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和较大的集镇。乡间农村全靠做小本生意人来进行交换,这些商贩采取走村串户、 *** 的流动经营方式。他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贩卖或收购货物的,一类是凭手艺,替人修理或加工 *** 器物的匠人。旧时人们习惯称其为“做小买卖的”和“耍手艺的”。他们经营门类繁多,几乎涉及到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见的货担有:卖日用品的货郎,卖各种油的卖油郎,卖食品的、收旧货的等等。常见“耍手艺的”有:白铁匠、锢漏匠、小炉匠、染匠、编匠、石匠、罗匠等等。这些商贩和手艺人,对乡下百姓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对他们充满敬慕之情。行商的货担,终年奔波于乡间村野,广大乡下人是其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同坐商相比,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招揽生意方式独具特色。坐商以店名字号、经营内容的招牌等有形广告,作为招揽顾客的手段,而行商靠的是诉诸听觉 *** 的有声广告。他们走村串街,用叫卖声、器物声吸引顾客,呈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现象,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买卖交易采取以物易物。旧时的农村,货币流通量极少,所以行商做生意时,大多采用既可用钱,亦可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即用家中废旧物品,换取所需物品或手工服务。
行商做生意,虽然是一种原始的交换形式,但在农村,不仅利商便民,而且也影响农村的文化生活。在文娱活动中,剧名《货郎与村姑》、《锔大缸》、《锢漏匠与王大娘》等,京剧《红灯记》中,磨刀人“磨剪子来——抢菜刀”的形象,均取自行商人物。上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行商,这种农村常见的商贸形式,才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代之以现代行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黄县乐器之乡和河南乐器有哪些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