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鱼米之乡文化特征,文化人的四个特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称长江为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属于 *** 带气候,这里的年平均气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更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大都集中于春、夏两季。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 *** 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土地垦殖指数高。这一地区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约有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的10%。在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小湖泊更是不计其数,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其中包括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这些湖泊均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长江水域盛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扬子江豚等世界珍品,在中国水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温热的气候条件和充沛的水源,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文化的诞生地之一,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 遗址几乎遍布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并且大多集中在江汉平原,仅湖北已发现的 *** 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这其中就包括了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其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畜 *** 也相应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
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 *** 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堆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合作农业考古,在遗址 *** 早期地层中,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水稻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水稻栽培种植的历史提前了1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同时,该地层中还发现了距今1.7万年前发展有序的大量原始陶片,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原始制陶的发源地。
长江下游的 *** 文化序列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为 *** 。20世纪50年代,还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
二、江南水乡建筑的特点
1、江南潮湿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
2、大的住宅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
3、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一个与北方民居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
4、利用多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畅漾。
中国的江南,大体上是指浙江,上海,安徽,江西和江苏长江以南地区,主要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绍兴,苏州,扬州,无锡等地。
江南地区因为温暖的环境,充沛的降水,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历来是中国最富足的鱼米之乡,形成了不同于北方的“江南水乡”风韵,体现在生活,文化,建筑,物产等各个方面。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绍兴更具 *** *** 。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住宅 *** 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
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 *** 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
由于土地珍贵,屋宅内外的空间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为绝大部分民居出门见水,所以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主妇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来往的小船也可在这里停泊。
和水路相比,街巷显得十分狭小,有的仅容1人1牛并走。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乡
三、常德饮食文化鱼米之乡
1、常德,这座古老的城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丰富的饮食资源赋予了独特的烹饪技艺,无论是炖、炒、卤、炸、烩,还是蒸、烤、醉、炙、溜等各种烹饪手法,都深深烙印着常德的风味标识。这里的菜肴富有地方特色,展示了常德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智慧。
2、伴随常德美食的,是那些生动的饮食文化符号,如民谚、民谣和民歌。它们源于日常生活,生动地描绘和解读着常德人的饮食习惯和习俗,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唱和记忆。这些口头文化遗产在沅澧两岸的城乡间流传,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交流。
3、在常德,你可以品尝到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深深的文化底蕴。每一口菜肴,每一段民谣,都在讲述着常德人的饮食故事,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深厚人文气息。
四、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是
1、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它东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其地貌特征是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纵横。
2、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依托长江水运,可以沟通中国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可以联结中国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可以加强对外经济交流。此外,长江三角洲还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 *** 。
3、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这里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湿润;能源丰富;市场广阔,技术先进;交通便利,投资环境好。
4、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 *** 还表现在其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历史上,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三角洲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
5、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域经济的龙头,其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是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同时,上海也是中国举足轻重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产业基地。
6、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在于其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沟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联系,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这一地理特点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对外 *** 的前沿阵地。
五、高度发展的宋元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 *** 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 *** 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上述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统称为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毕竟费工费时,且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2)指南针的应用与传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时,随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了指南针;也是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南宋时,指南针经 *** 人传至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3) *** 的应用和传播。它是我国古 *** 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 *** 和 *** *** 传入 *** 和欧洲。(4)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 的发明和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历史上每一次较大的 *** *** ,伴随而来的是 *** 潮的兴起。西晋永嘉之乱,形成了之一次中原人口南迁 *** ;唐末五代战乱,再次把大批北方人推向南方;北宋靖康之难及宋室南渡,掀起了更大规模的 *** *** 。
湖南境内很早以来就是 *** 的落脚地之一,特别是隋唐几百年间,湖南经济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湘中、湘北地区开始成为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北方 *** 往往就寓居在这样的地方。五代时有廖氏家族迁到湖南衡山,宋代“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南寓武陵。”到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每逢一朝代交替之际,流寓湖湘的士人、家族总是不绝如缕,促使湖湘地区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 *** 、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盛于历代,行省 *** 始于元代,城市商业化已成定局;北宋前期, *** 较为稳定,但却一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国力不支,面对北方辽金等游牧民族 *** 的攻击束手无策。于是,封建 *** 阶级内部的变革 *** 迭起,先后有仁宗时的庆历新政,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企图挽救北宋王朝日益加深的危机,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宋徽宗时蔡京等奸臣乱政, *** 黑暗,民不聊生。l126年(钦宗靖康二年),在强大的金军的攻击下,徽、钦二宗被俘,生存了100多年的北宋王朝终于在金军的铁蹄下覆亡。紧接着,康王赵构宣布即位,建立南宋, *** 临安(今杭州)。
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金朝贵族的 *** 和民族 *** ,纷纷举起了反抗大旗,有的 *** 举家举族迁移,涌向南方,归于南宋。南宋之际,湖南地区相对北方来说,虽然 *** 较小,但在溃兵、土匪的 *** 扰下,损失仍然惨重。突出表现在人口锐减,户数已由l102年(北宋崇宁元年)的l19万减少到l162年(南宋绍兴三十二年)的96万。李纲在绍兴(l131一l162)年间曾作诗记述湖南当时的情况:
“亿昔湖南全盛日,郡邑乡村尽充实。连年兵火人烟稀,田野荆榛气萧瑟……上户逃移下户死,人口凋零十无八。”
地广人稀的湖南地区正是北方 *** 的好去所。据史载,“靖康之难”迫使北方千百万人离开家园,南下寻求新的住所、新的生活,出现了“中原士民扶携南渡几千万人”的悲壮景象。这批 *** 多流寓在“有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无人可耕”的荆湖、两浙等地。湖南的洞庭湖区、湘江中下游等平原、河谷地带,土地广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因此这些地区更成为北方 *** 理想的移居地。像前引《夷坚志》载西北士大夫多携家南寓武陵就是证明。以潭州为中心的湘中地区,五代以来已完全奠定了其在湖南地区的 *** 、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因此也吸引着大批北方 *** ,成为 *** 聚居区。
南宋初,湖南地区人口锐减,到l162年(绍兴三十二年)仅96万户,但60年后即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湖南的户数达到125万余户,是湖南在两宋文献记载中的更高数额。在这几十年中,湖南户数大幅度地增长,其中湖滨诸州如潭州增长最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除了由于政局趋于稳定,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使人口自然增殖外,北方人口大量迁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就宋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看,劳动人口的增长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宋初接唐末五代残破之余,南宋又接两宋之际大规模的战乱,局面依然是地旷人稀、亟待开发。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垦田数,976年(太宗开宝九年)为295.232万顷60亩,1021年(真宗天禧五年)达到524.7584万顷。40多年间,垦田面积增长了近80%。与此同时,人口增长更快,1021年全国人户为867.7677万户,比976年的309.0504万户增长了180%。可见,垦田同户口是一样不断增长的,劳动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是推动垦田面积扩大的最根本因素。
湖南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人口大量增加,促使荒田的开垦和生产的发展。据记载:宋真宗以前,湖南地区近水良田悉已开垦,而水力不及之处,则大多荒芜。后来官府提倡种植山田,农民从湖北买回粟米种植,“由是山田悉垦”。999年(咸平二年)李允则知潭州时,“湖湘之地,下田艺稻谷,高因水力不及,一委之榛莽”。允则果断废除“潭州三税”,即马氏楚国之地税,潘美之屋税、牛税,并作出规定,赋租“并纳粟米、杆草”,鼓励开垦山地种植粟米等旱类作物。自此,“湖南无荒田,粟米妙天下”。
南宋中原人口的到来,对湖南和以潭州为中心的湘中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两宋交替之际的潭州一带,十室九空,极目灰烬,“有屋无壁”,经济亟待恢复。人口的增长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中原人口南迁对湖南和湘中经济发展影响更大的是稻、麦两作制的推广。麦原来以北方为主要栽培区,唐至北宋逐渐推广到江南,但真正发展起来则是在南宋。因为北方人口大量南下,带来了面食习惯,一时间对小麦的需求量迅速上升, *** 上扬, *** 了湖南农村种麦的积极 *** 。加上宋 *** 历来倡导南北粮食品种交叉种植以备荒灾之年,劝南方各州广种二麦,也加速了麦的推广。如 l172年(乾道七年),江西、湖南灾伤,百姓缺粮,朝廷诏令“逐路监司守臣劝谕人户广种二麦,以备水旱”。史载:“建炎(l127年)以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干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细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中原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对促进当时湘中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有有识之士指出这一点。绍兴五年,屯田郎中樊宾说,荆湖、江南与两浙有大批良田无人可耕,地有遗利,而中原南渡之人,人有余力。如果“使流寓失业之人,田荒闲不耕之田,则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可以资中兴”。
好了,关于鱼米之乡文化特征和文化人的四个特征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