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是文化之乡?黄石有什么特色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8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黄石是文化之乡,以及黄石有什么特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湖北黄冈属于黄石吗
  2. 有谁知道湖北省黄石市详细的历史文化
  3. 黄石有哪些矿山

一、湖北黄冈属于黄石吗

1、黄冈和黄石都是归湖北管辖的两个市

2、黄冈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长江相望,东连安徽,北接河南。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现辖有七县两市一区,127个乡镇街,4290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7453平方千米。根据黄冈市 *** 局统计信息显示,2013年全市户籍人口7501522人。黄冈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 *** 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 *** 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此外还有 *** *** 、代 *** *** 等 *** 人物。黄冈先后获得一系列荣誉。其中:2007年首届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五名,2012年入选“2012年度 *** 魅力城市200强,2013年荣获“荆楚诗词之市”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书法城”荣誉称号。

3、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也是 *** 批准的沿江 *** 城市。黄石市下辖四区、一县级市、一县、 *** 家经济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429318人(2010年)。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 *** 族工业的摇篮。黄石市工业文化底蕴深厚,工业基础较好,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黄石市已形成冶金、建材、纺织等14个主导产业,拥有湖北地市首家保税区—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黄石是矿冶文明古都、山水宜居新城、国乒基地、纺织服装新城。

二、有谁知道湖北省黄石市详细的历史文化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昌县,西南与咸宁市、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县接壤。境内村村通公路,对外通往全国各地,沪蓉高速公路横贯市区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浙赣线,西接京广线;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黄石市地处幕阜山北侧,为幕阜山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辖地内多低山。境内较大的山有东方山、黄荆山、云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更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海拨860米,次高峰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更低处为阳新境内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拨8.7米。长江自北向东流过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湾,下迄阳新县天马岭,全长76.87公里,市境内主要水系有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还有海口湖、磁湖、青山湖、三山湖、花马湖、葛湖、荆山源、上巢湖等水系。更大的水系为阳新境内的富水水系,富水河发源于通山,由西向东,注入长江,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内阳新长81公里。

流域面积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570平方公里。境内岩溶地貌发育,溶洞众多,很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间盆地。岗地坡度一般较为平缓,沿江一带标高较低。

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绮丽的磁湖镶嵌市区中心。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等旅游景点。磁湖面积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区中心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一般在海拨18-50米之间。

黄石市地质条件较好,地耐力一般较高,除个别软土层低于10t/m2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间。地下水含量丰富,工程地质 *** 质良好,这些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2006年黄石市 ***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 *** 的正确领导下,以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 ***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深化各项 *** ,狠抓项目建设,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全市 ***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及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406.47亿元,按可比 *** 计算,比上年增长14.2%,是1997年以来增幅更高的一年。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31.8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12.53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162.12亿元,增长13.6%。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8:52.3:39.9。与此同时,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044元,比上年增长11.7%。

在黄石市经济增长中,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外需拉力有所增强。初步测算,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7.9%,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5.6%,拉动GDP增长6.48个百分点;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拉动GDP增长0. *** 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 *** 总指数为101.3%,比上年上涨1.3%。分品种看,食品 *** 上涨1.5%,居住类 *** 上涨4.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上涨6.9%,家庭设备及用品类 *** 上涨1.9%。教育文化用品及 *** 下降0.7%,交通和通讯类 *** 下降2.3%,衣着类 *** 下降2.1%;烟酒及用品 *** 与上年持平。全年工业品出厂 *** 上涨1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 *** 上涨10.8%。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78.9万人,净增0.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98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4万人,其中,“4050”人员1.8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的结构 *** 矛盾依然存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工业投资力度减弱,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部分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等。

农业经济形势继续好转。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49.11亿元,比上年增长3.5%。完成农业增加值31.82亿元,按可比 *** 计算比上年增长3.9%。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7.46亿元,增长1.9%;林业增加值1.13亿元,增长2.3%;畜 *** 增加值5.74亿元,下降0.6%;渔业增加值6.99亿元,增长15.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50亿元,下降1.7%。

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增加。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7.4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97千公顷,增长2.2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36.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22千公顷,增长3.2%;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91.22千公顷,增长0.8%。

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保持增长。粮食总产量 *** . *** 万吨,增长1.8%;油料7.12万吨,增长2.3%;蔬菜67.6万吨,增长0.8%;水产品产量10.66万吨,增长7.7%;禽蛋产量1.62万吨,增长3.2%。生猪出栏 *** .01万头,增长1.5%;牛出栏10244头,增长25.29%;肉类总产量8.15万吨,增长3%。

农村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6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6.9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3.1万千瓦。农村用电7.5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0万吨,增长1.5%。有效灌溉面积35.36千公顷,增长3.7%;旱涝保收面积28.93千公顷,增长8.1%。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28.06亿元,比上年增长36.3%。重工业产值为486.17亿元,增长37.8%;轻工业产值41. *** 亿元,增长19.4%。规模以上工业中的轻、重比例为7.9: *** .1。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95.93亿元,按可比 *** 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15亿元,增长2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1.9%,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2006年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产销衔接趋好,工业生产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523.85亿元,增长36.1%,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6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6.9点,比上年提高23.2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2.88%,提高3.5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 *** %,提高2.0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78%,提高3.2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23 *** 0元/人,增长5.2%;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57次,加速0.42次;资产负债率62.08%,下降0.5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8.57亿元,增长30.3%;实现利税总额52.38亿元,增长53.1%;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26.39亿元,增长84.2%。

大中型重点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市产值过亿元的大中型企业达到71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共完成总产值469.57亿元,增长34.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4.1%上升到88.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钢材产量283.15万吨,水泥1483.76万吨,分别增长15.7%和10.5%;铝8.38万吨,铜23.12万吨,发电量63.7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3.8%、20.6%和20.7%;压缩机产量608.17万台,增长52%;镀层板产量29.77万吨,增长23.3%;磁卡产量2.05亿片,增长7.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59.6亿元,增长24.8%。资质以上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20.8万平方米,增长15.1%。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123.88亿元,增长35.4%。按投资主体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40.1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1%,比上年下降9.47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97.86亿元,比上年增长49.7%。

第三产业投资支撑作用增强。全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5.3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为黄石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2006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生铁1.2万吨/年、粗钢20万吨/年、热轧钢材29万吨/年、铁矿开采48.4万吨/年、铜采矿14万吨/年。

房地产开发高速运行。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达到258.58万平方米,增长27.3%。房地产交易市场活跃,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面积达到99.73万平方米,增长24.4%,商品房屋销售额达到15. *** 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4.35亿元,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从城乡市场看,城乡市场趋于同步发展,市、县、县以下零售额分别完成88.02亿元、29.61亿元和30. *** 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3%、13.9%和13.4%。分行业看, *** 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121.86亿元,增长13.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19亿元,增长21%。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2006年,消费品市场汽车、信息产品、教育服务型消费亮点频现。全市限额以上 *** 零售贸易业通讯器材类比上年增长38.8%;汽车类、金银珠宝类销售额分别增长28.3%和25.5%;书报 *** 类销售额增长13%。2006年全市超亿元的消费品市场5个,全年成交额达到6.9亿元,比上年增长3.2%。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0.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1%。其中,进口额6.35亿美元,增长49.8%;出口额3.98亿美元,增长33.4%。其中,一般贸易出口2.63亿美元,增长70.3%,加工贸易出口1.35亿美元,增长6.3%。2006年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外贸出口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稳步增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同比增长7.1%。外商直接投资16809万美元,下降12.1%。2006年,全市外商投资新批项目27个,其中,中外合资企业9个,外资企业16个,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1个,合同外资金额15296万美元。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货运量6185万吨,增长3.3%;客运量完成3839万人,增长5%。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69.58亿吨公里,完成客运周转量13.23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3.5%和5.8%。

邮电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93亿元。年末固定 *** 用户达到43.17万户,其中,城市 *** 用户27.91万户,农村 *** 用户15.26万户。移动 *** 用户达到97万户。

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98.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5%;国内旅游收入8.45亿元,增长41.3%。海外旅游人数3969人次,增长59.5%;外汇收入145.71万美元,增长55.39倍。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实现财政收入4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大大高于当年经济增长速度。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33亿元,同比增长28.3%。全年完成各项税收36.57亿元,同比增长29.1%,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8.5%。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32.8亿元,增长37.9%。

金融机构存 *** 继续稳步增长。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7.24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2.11亿元,同比增长20.5%。金融机构各项 *** 余额172.34亿元,同比增长27.3%;存贷差额154.9亿元。现金收入777.97亿元,增长14.4%;现金支出800.94亿元,增长13.3%;现金净投放22.98亿元,下降14.4%。全年保费收入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保险赔付支出1.57亿元,增长18.9%。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2006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 *** 2.95万人,比上年增加0.08万人,增长2.78%; *** 高校在校生1.2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2所,在校 *** 3.16万人,增长33.67%;普通中学146所,在校 *** 21.17万人,增长1.14%;普通小学700所,在校生24.45万人,下降9.87%。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1100件,专利授权量 319件。组织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2项;争取省和国家科技资金778万元。市级鉴定科技成果40项,居国际领先水平2项,居国际先进水平1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创新奖1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30.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1.37%,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4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4个, *** 放映管理机构6个。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用户28万户。全年出版市级报纸2700万份,其中,黄石日报1100万份,内部期刊9万余册。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6个,卫生技术人员11102人,病床床位8080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32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有3人5项次获世界冠军。在全省十二届运动会中,获83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 体质达标合格率90.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2006年,黄石市人口出生率为8.46‰,死亡率为4.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53.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26.3万人,乡村人口为127.57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2006年黄石市城镇化率达到49.7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2元,比上年增加969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3182元,比上年增加372元,增长13.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用于吃的支出比重继续下降,用于吃以外的居住、学习、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方面支出比重显著上升。2006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3.6%,均比上年有所下降。

全市水资源总量27.0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070立方米。总供水量13.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12.81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0.32亿立方米。

2006年,黄石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0.03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0.12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0.031毫克/立方米。空气污染指数为86(属于优良),空气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290天,优良率为79.5%。

全市各级环境监测机构3个,环境监测人员69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8个,总投资1.67亿元。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控制区总面积75.9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73.6平方公里。

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 *** 解放石 *** 。随后成立石灰窑工业特区办事处、湖北大冶工矿特区人民 *** ,黄石市在此基础上过渡建成。1959年1月26日,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归黄石市。

大冶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 *** *** 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魏黄初四年(223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浔阳。安帝义熙八年(412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南朝宋孝建元年(5 *** ),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 *** 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 16年(1 *** 7年),大冶县是中国 *** 领导的湘鄂赣 *** 根据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 *** ,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 *** *** 会、湘鄂赣省苏维埃 *** 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 *** 。 *** 21年(1932年) *** 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 *** 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之一专署。

*** 27年(1938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 *** ,盗称“ *** 湖北省大冶县 *** ”,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 *** 大冶县 *** 则 *** 至毛铺等地。 *** 31年(1942年),中国 *** 领导的 *** 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 *** 会、鄂大政务 *** 会、阳大政务 *** 会,统属于鄂南政务 *** 会领导。 *** 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 大冶县 *** 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 *** 37年(1948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 *** ,隶属于大冶县。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 *** 解放石 *** 。不久,经中原临时人民 *** 批准,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 *** 。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 *** 。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辖黄石市。

(根据2005年黄石市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

2005年年底全市总人口为252.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239.9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总人口与2000年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247.75万人相比,增加了5.05万人,增长2.04%;年平均增加 1.01万人,年平均增长0.41%。

全市人口中,2005年底就业人口140万人,比上年底净增加 1.7万人;城镇就业人口77.3万人,比上年底净增加2.8万人;城镇失业人口5.7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6.90%,比上年底下降3.5个百分点。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25.4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7.39万人,占总人口的50.3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29个百分点。

全市人口中,男 *** 为131.82万人,占总人口的52.14%;女 *** 为120.98万人,占总人口的47.86%。 *** 别比(以女 *** 为100,男 *** 对女 *** 的比例)为 108.9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 别比下降了1.61个百分点。

全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4.05万人,占总人口的21.38%;15- *** 岁的人口为182.47万人,占总人口的72.1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28万人,占总人口的 6.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2个百分点。

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52.42万人,占总人口的99.8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0.38万人,占总人口的0.15%。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1万人,增长了2.06%;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600人,增长了18.75%

全市人口中,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 430人,高中程度的人口为1506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602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 *** 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同口径相比,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 54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12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84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775人。

全市共有家庭户74.6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251.6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7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2人,农村为3.83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47人,城镇减少0.03人,农村减少0.33人,家庭户规模向小户型转变。

2005年全市总人口出生率8.26%,死亡率4.1%,自然增长率4.1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0.05个百分点,死亡率上升0.55个百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

全市7个县(市、区)(含开发区)的人口分布如下:

三、黄石有哪些矿山

呵呵,去年我在整理这方面的资料,

1.黄石城区主要古矿冶遗址(1)李家院遗址(2)岔路村遗址(3)占爱宇遗址与汪家巷遗址

(4)老鹤庙遗址(5)黄土坡遗址(6)肖铺冶炼遗址(7)铁铺垴冶炼遗址(8)铁门坎炼渣堆积

(6)大冶市铜绿山铁屎包冶炼遗址

大冶市灵乡镇戴家岭村燕窝铺东北2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3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1.2米左右。

大冶市灵乡镇戴家岭村解家贩西南8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48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5-1.5米。

大冶市灵乡镇马桥村西北1公里,时代不详,面积约1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5-1米。

大冶市灵乡镇马桥村杨庄纪湾西2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3.75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5米。

大冶市灵乡镇马桥村山下王湾西1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1.5万平方米。炼渣呈蜂窝状,堆积厚0.2米左右。

大冶市灵乡镇马桥村,时代不详,面积约2.5万平方米。炼渣呈蜂窝状,堆积厚0.2米左右。

大冶市金牛镇胡胜村仓下吴湾东1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2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1-2米。

大冶市金牛镇胡胜村仓下黄湾,时代不详,面积约1.05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l-1.2米。

大冶市金牛镇胡胜村刘华甫湾西北5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 *** 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2-3米。

大冶市金牛镇胡胜村塘角吴湾东2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4. 8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2-3米。

大冶市金牛镇胡胜村细屋熊湾西南1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45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5米左右。

大冶市金牛镇屏峰村对门尹湾西2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40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1.5-2米。

大冶市金牛镇屏峰村姜包湾东1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45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5-1.5米。

大冶市金牛镇袁铺村瓦雪地湾东1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27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4-1.2米。

大冶市金牛镇胜桥村彭家坑东1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16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1米左右。

大冶市金牛镇胜桥村彭家坑东北2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1.5万平方米。炼渣呈蜂窝状,堆积厚0.5米左右。

(27)大冶市王家后背山冶炼遗址

大冶市金牛镇胜桥村东1公里,时代不详,面积约1.2万平方米。炼渣呈蜂窝状,堆积厚0.5米左右。

大冶市金牛镇胜桥村王家铺东1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1.2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2米左右。

大冶市东岳路街道办事处石头嘴,时代不详,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在距地表深10-40米处发现古矿井架,出土有铜斧、铁斧及炉渣等。炉渣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炉渣较为接近。

大冶市茗山乡张子禹村罗家铺西2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60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5-l米。

大冶市金湖街道办事处郑家坑村东2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1.1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堆积厚1. 5米左右。

大冶市陈贵镇雷山村陈石岭东南l公里,时代不详,面积约30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5米左右。

大冶市陈贵镇雷山村陈石岭东南1.5公里,时代不详,面积约3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2米左右。

大冶市陈贵镇雷山村陈石岭东北2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50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2-2.5米。

大冶市陈贵镇雷山村陈咸春湾东北2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50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1-2米。

大冶市陈贵镇雷山村陈石岭北1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56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3米左右。

大冶市陈贵镇张子禹村细金云湾西8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40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1-2米。

大冶市陈贵镇张子禹村夏林余湾东4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20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5米左右。

(39)大冶市李德贵后背山冶炼遗址

大冶市陈贵镇太子村李德贵湾东2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30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1.5-2米。

大冶市陈贵镇太子村李德贵湾东4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1500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1-1.5米。

大冶市陈贵镇王祠村东北300米,时代不详,面积约4.5万平方米。炼渣呈块状、蜂窝状,堆积厚0.3米左右。

大冶市陈贵镇狮子山矿场,周代,面积约7.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1.5米。地表散布炼渣。采集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鬲、豆、罐等。

(43)大冶市铜口山狮子山铜矿遗址

1977年,在大冶市陈贵镇铜山口狮子山矿体上发现古人遗留的采矿工具铜斧16把,经考古部门作同位素测定,该铜斧约为 *** 0年前的铜质工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自古相传,铜山口自宋代至 *** 均有采矿、冶炼铜矿的遗迹,光是废弃不用的矿洞、矿井,地表可见十多处。

同治版《大冶县志卷二•山川志》记载:“铁冶所,在县东二十里,一名安田炉,现名铁炉堂,为李隆伍庄坟山。明洪武初设,旋罢。有大使赵景先创八宝庙,以佑铁冶,今废。”

在县城北四十里,原曙光公社下畈大队,1181年(宋淳熙7年)曾于此置炉炼铁,今废。

位于金山店黄氏祠门前,有数堆铁渣,1959年发现,经考证,为宋 *** 铁遗址。

同治版《大冶县志卷二•山川志》记载:在县西四十里,与兴国(今阳新兴国)相界,一名小银炉。元朝时江西陈堤举在此开炉煎银。后兵变,炉户散亡,银矿无出。

位于大冶市金湖街道办事处栖儒桥村,大冶市化工厂南侧。为一西北-东南走向小山包,更高处距地面不过百余米。山顶有一古代采矿坑,深度20米,矿坑旁边,有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的古代文化遗址,发掘出一些石器、陶器。

经专家考证,这些石器、陶器属占人类所用,采矿坑亦为古人类所遗留。但没有古矿石留存,故此无法断定,古人在此采过何种矿藏。

2005年,省市考古专家在人冶市陈贵镇李德贵村花炉山发掘出13座古代冶炼炉。据考古专家初步分析判断,该13座冶炼炉是用于炼铜的。一个地方同时发掘出如此多的炼铜炉,在我国乃至 *** 属少见。花炉山冶炼炉数量远超铜绿山古矿遗址的发掘古冶炼炉数量。可惜的是,这些冶炼炉建造的具体时间以及当时人们采矿、洗矿、冶炼的工艺流程还有待进一步作翔实的考证。

港下遗址位于阳新县富池镇港下村东500米。这是一处古铜矿采矿遗址,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1985年,湖北省考古队李天元主持发掘170平方米。发现采矿场2处,其中平巷4条,竖井3处,均为木质支护。出土有铜镑、铜削、木铲、木楔、陶晶、瓶、罐、碗等。时代为春秋时期。

大路铺遗址位于阳新县白沙镇土库村大路铺东侧一处稍高的台地上。距大冶的五里界城约10公里。1985年、1990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对这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和研究。这处遗址的文化遗物前后延续时间长,其时代从 *** 一直到东周。

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4米左右,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文化遗物有石器、陶器。同时,遗址还遗存大量炼铜渣、红烧土块以及采矿遗迹,这处遗址应该是采矿冶炼相结合的古铜矿遗址。出土的主要文化遗物分为四大类:工具、生活用具、冶炼遗物、采矿遗迹。此外,还发掘了灰坑、墓葬和房址遗迹。

屈家岭( *** )文化遗物:陶器有鼎、豆、尊、杯、罐、盆及纺轮等。主要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陶质以夹砂灰陶为土,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泥质黑陶夹砂褐陶。

薛家岗( *** )文化遗物:陶器有鼎、豆、尊、碗、杯、罐、瓮、盆及纺轮等。主要纹饰有蓝纹、弦纹。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红褐陶次之,有少量夹砂褐、灰陶。

商代文化遗物:陶器有鼎、豆、瓿、晶、尊、罐等。主要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及镂孔。陶质以夹砂褐陶为主,夹砂红褐陶次之,有少量泥质灰、白陶。

西周时期文化遗物:陶器有鼎、豆、瓿、吊、尊、罐等。主要纹饰有弦纹、方格纹、刻画纹及镂孔。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灰陶。

东周时期文化遗物:陶器有鼎、豆、瓿、鬲、瓮、罐等。主要纹饰有压印方格纹和条纹。陶质以夹砂红陶为土.有少量泥质红陶。

遗址有大量采矿遗迹和大量炼渣。其中炼渣遗存商代以后的文化层中,考古资料证实,这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铜矿遗址。

黄石地区银矿的开采不晚于南宋时期。元代以后,本地区银矿的开采,选矿、冶炼和加工在今阳新县。

据《方舆记要》记载:“兴国州(今阳新县)银山,州北五十里,四面皆山,多产银矿,亦名大银山。元时曾采银于此。州西二里有黄姑也,亦产银,旧有银场。”《明史•地理志》记载:“兴国州(今阳新县)北有银山、西(北)有黄姑山,旧俱产银。”

黄石是文化之乡?黄石有什么特色-第1张图片-

现代勘探资料证实,阳新银山是一个多金属矿床,主要有铅、锌、银、铁、锰、金等。银山银铅锌矿(多金属)矿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具有典型 *** 、稀有 *** 和科学 *** ,是古代兴国地区最为重要矿产地。银山一带地面古代金属物冶炼渣分布多处,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己经遭到 *** ,但仍有分布成片的炼渣,规模较大,保存也比较完整。在勘探银山银铅锌矿床过程中,曾发现地下采矿 *** 和诸于井巷支护木。据推测,银山古代地下采矿 *** 应该是比较完整的。如将来有可能对银山地下采矿遗址其中的部分进行考古发掘清理甚至修复,必将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

关于黄石是文化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黄石 特色 什么 化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