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黄泛区帝王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河南黄泛区属于哪里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关于黄河资料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 *** 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 *** 、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更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为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全长54 *** 公里,居世界第五、 *** 第二(仅次于长江);平均流量1775立方米/秒(世界大河中属非常小的流量规模);流域面积逾75万平方公里。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 *** ;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 *** 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 *** 、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正如诗人左河水在以黄河表达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奔海》中所曰:“几环咆哮卷沙腾,一路狂涛气势宏。裂岸穿峡惊大地,带云吐雾啸苍穹。”
黄河流经地形区分别为青藏高原→ *** 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5500公里,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 *** 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桃花峪。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黄河汛期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500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全靠大堤约束,因而它又被称为“悬河”或“地上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河南(2张)省洛阳市。由这里距黄河南30公里处,就是洛阳市区。洛阳是四大古都之一,从周朝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炀帝)、武周、后梁、后晋,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吉利区位于黄河之北,其余县市区均位于黄河以南,因此黄河穿越洛阳。
黄河从源头到 *** 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黄河壶口桃花峪间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的资料来源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理》七年级上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 *** 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现代肖草《卜算子·黄河》词给予真实诠释:“天 *** 飞川,骇浪生素幔。已过悬崖万仞山,犹有惊涛溅。溅不入春时,却把暖春唤。一任沧桑岁月多,尽在长河岸。”黄河干流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黄河(6张)溪川,行程54 *** 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 *** 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 *** ,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 *** ,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之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 *** 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
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 *** 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经近 *** 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 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 *** 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之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不久即告废坏。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 *** 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 *** 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 *** 内陆的沙漠 *** ,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这是一片无与伦 *** 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黄土高原每年流失表土22亿吨,其中大部分进入了黄河河道。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 *** 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 ***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 *** 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接受了文明之火。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 *** 繁殖,五谷不登, *** 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 *** 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鸟鸣嘤嘤。”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更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气吞山河:吞:吞没。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浊浪排空:形容来势凶猛,气势宏伟。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 *** 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 ***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河清海晏: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形容 *** ;比喻 *** 。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泾渭分明:渭河和泾河交界处渭河清,泾河浊,两者互不相融;后引申两个人行事作风完全不同。
带砺河山带砺山河砥柱中流负石赴河河不出图河汾门下河汉江淮黄河水清河清海竭河清难俟河清人寿河清云庆河山带砺海晏河清砺带河山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跳进黄河洗不清鱼烂河决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 *** 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9、九曲黄河 *** 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王昌龄
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送裴图南》
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 *** 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李商隐《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别离》
22、明月黄河夜,寒沙似 *** 。--李流芳《黄河夜泊》
23、黄河落天走东海, *** 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24、 *** 横刻千重山,澎湃纵雕 *** 原。—朱炳仁《黄河》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5、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6、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9、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
10、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二、谁晓得关于黄河的资料
之一个资料:(图文黄河资料)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 *** 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 *** 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 *** 内陆的沙漠 *** ,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这是一片无与伦 *** 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 *** 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 *** ,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随后的日子里,中国之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 *** ,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 ***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 *** 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 *** 繁殖,五谷不登, *** 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 *** 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鸟鸣嘤嘤。"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 土地,随后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 *** ,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 *** 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 *** 林牧区变成了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和陕北森林的大 *** 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原的林牧区开辟了 *** 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 *** 。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 *** 。宋朝官商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北京的 *** 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 *** 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 *** 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 *** 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 *** ,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几 *** 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能力的农作物。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一经 *** ,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 *** 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 *** ,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 *** 。它随水而下,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有25毫米。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 *** 、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个地(市),317个县(旗),总人口 8742.2万人,农业人口 6907.7万人。全区总面积 *** .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水蚀面积33.7万km2、风蚀面积11.7万km2),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t,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喇山北麓,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 *** 公里,流经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 *** 、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
。黄河滋润着两岸人民,两岸人民离不开黄河水。那么,黄河到底有多少水资源
呢?据国家对黄河的配水方案,黄河每年580亿立方米的径流量,其中370亿立方
米用于沿黄各省的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与城市生活,210亿立方米用来冲刷下游河
床里的泥沙。然而前者的实际用水量已大大超过了370亿立方米,仅沿黄50多座城
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就超过300亿立方米,刷沙水量则没有保证,加剧
了下游泥沙淤积,削弱了行洪能力。
为了抵御旱灾,各种水利设施便瞄准了黄河。中国水利科学院王浩先生(1999)
说:“黄河断流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断流的根本原因,
还是河道外用水的大量增加和无序引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园口实测平均径流
在850立方米/秒左右,而下游两岸的引水能力却高达4000立方米/秒,大量无序引
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消耗的水资源量越来越大,滋润本流域的更大河流——黄河径
流则日趋衰竭。20世纪70年代黄河平均断流长度为242公里,80年代为256公里,
90年代达到3 *** 公里。90年代以前,断流一般发生在河口地区。19 *** ~1994年,断
流上延到山东济南附近;1995年断流延展到河南夹河滩以上,长达683公里;199
7年又延展到河南开封以上,长达704公里,占黄河下游干流长度的90%以上。据利
津水文站实测资料,20年间累计断流70次,共908天,平均年断流45天,其中199
7年断流226天。与此同时,黄河入海水量不断减少,1990~1994年,年平均入海
量只有184亿立方米,相当于8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286亿立方米的 *** %、70年代年平
均入海量371亿立方米的59%、6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4 *** 亿立方米的47%。一些专家
预测,如果以5年时间为单元计算,到2000年黄河下游将出现年年断流现象,到2
020年黄河下游将会出现全年干涸,黄河由此将成为一条内陆河。
更为危险的信号是,黄河以往仅在下游发生断流,如今上游的源头地区亦开始出
现断流。《中国环境报》评出的1999年“十大国内环境新闻”之一是:“青海省
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头干流出现了长达近8个月的断流现象,这是黄河源头历史上
出现的首次跨年度断流。”玛多县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面积526平方公里)和鄂陵
湖(面积610.7平方公里),是黄河的源头,1998年10月2日——1999年6月3日,
出现了自1997年断流以来的第二次断流。鄂陵湖1993年出水量为7.80立方米/秒,
1995年降为2.71立方米/秒。玛多县第叁大湖——冬格措纳合湖,水位垂直下降了
2~3米,湖面萎缩30米。据玛多县最新统计资料,全县4077个湖泊,已有2000多
个小湖泊干涸,新的公路可直接从干涸的湖心穿过。境内风蚀活动加强,星星峡
一带原来半固定的沙丘变成了活动沙丘。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威胁着牧
民的生存,也使黄河源区径流量越来越小。
干旱化、荒漠化,已成为威胁我国生存环境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占国土面积40
%的北方地区干旱化,主要表现为降雨减少、河网干枯、湖泊萎缩、雪线抬升、土
地荒漠化和生态 *** 退化等。据近年来得到的观测资料,青藏高原大量湖泊退化
,已有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累计亏水量达148亿立方米。新疆全区湖泊面
积比50年代缩小了4952平方公里。
冰川是宝贵的淡水资源,从1979年~1998年,我国冰雪覆盖面积缩小了11%,祁连
山冰川从1956年~1976年,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西部为2.2米/年,远
远超过海洋 *** 冰川的一般退缩幅度。根据遥感测量分析,长江源头冈加曲巴冰川
一带,近30年冰川后退了600米,平均每年20米。
干旱化推动荒漠化,荒漠化加剧干旱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宋宗忆
研究员(1999)撰文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
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7.3%,
遍及13个省区市,包括90个整体沙区县、508个部分沙区县,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间接损失则更大。
由于砍伐森林、气候变化、人口剧增、过度耕作与放牧,导致荒漠化南下东进。
荒漠化使物种和生物多样 *** 减少,造成“环境难民”,迫使人们背井离乡,寻找
新的生存环境。全国沙漠化面积,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而且每年以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迫使一些稀有和敏感的物种难以继续生存。如新疆沙化
草原地带,大风一吹,飞沙走石,沙石顺 *** 动,以每小时0.270平方公里以上的
速度向草原推进,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我国“叁北”地区,约有2亿亩农田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有15亿亩草场沙化,牧草
退化,牲畜承载力下降;数以千计的水库和大批的灌渠因风沙侵袭而淤积;有80
0多公里铁路和数千公里的公路常受风沙威胁。据1999年12月15日《人民 *** 报》
报道: *** 的乌兰布和沙漠巴彦淖尔盟段一条长154公里、宽50米的防风固 ***
带,如今已基本变为枯障。黄沙正以每年5~ 8米的速度威胁着黄河、包兰铁路
与110国道。磴口县许多干渠泄洪闸被 *** ,流沙漫过大堤,吞噬良田近万亩。河
道淤积比县城高出4米多。1993年几次沙尘暴,加大了输沙量,导致河堤决口,形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仍然是治理速度赶不上 *** 速度。沙化土地也有自我恢复
功能,但人为 *** 常常使沙化土地难以自我恢复植被,仅以青海为例。青海省地
处黄河的源头,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难度大,自然平衡
一经 *** ,就难以恢复。目前青海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难(包括天灾与 *** )
问题:一是草地退化。目前全省黄河流域共有退化草地面积413万公顷,占全省总
草地的1/4。其中沙化面积113万公顷,而且每年正以新增4万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
大。20世纪80年代,由于淘金者大量涌入青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事非法的掠
夺式开采,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再恶化。黄河源头草地大部分为高寒草原
和高寒草甸,生长缓慢,草场承载力低,1公顷草地可养活一只羊,一旦 *** ,很
难恢复。草地成为 *** 的土壤后,靠自然恢复需要百年乃至 *** 。源头草场 ***
,导致沙化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使黄河径流出现减少趋势;二是草地与植被退
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全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
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其东部干旱山区坡耕地年均每公顷流失表土30~40吨,
致使黄河含沙量逐年提高。湟水盆地每年因水土流失减少的耕地近万亩,每年流
失的氮、磷、钾高达23万吨以上,相当于青海省1985年农用化肥的两倍多;叁是
干旱化引起雪线上升,积雪减少,湖泊萎缩或干涸。1997年青海湖较1908年下降
了11.12米,黄河的主要支流湟水的平均流量由1990年前的20.5立方米/秒,下降
了26.3%。1997年黄河上游的来水也降低到历史更低点,龙羊峡、李家峡等大型水
库比1995年少蓄水24.9亿立方米。
新近,国家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
究”取得阶段 *** 成果(参见2000年12月12日《科学时报》)。符淙斌研究员指出
:“占我国国土面积40%的北方地区干旱化,是环境 *** 整体的异常变化,很可能
是全球增暖对区域生存环境影响在综合表现。”安芷生院士则指出:“初步分析
表明,近百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国北方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主要依
据是: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干旱指数自60年代以来明显上升;近50年来的土壤湿度
资料表明,干旱化最严重的是华北平原和西北的西部;珠峰远东绒布冰川的冰芯
记录,指示北坡冰川自60年代以来一直在退缩当中;干旱灾害统计结果表明,60
年代以来,东北和华北的旱灾面积持续增加;东北西部和 *** 东部的实地考察
证实干旱化和荒漠化正在加剧。”造成这种严峻形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类
不合理活动 *** 了生态环境,重点是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利用土地。在不合理
的人类活动作用下,干旱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互相促进,形成了恶 *** 循环。
2001年初,国家环保 *** 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了“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沙尘暴与原生沙漠无关,人类活动应负主要责任”。即所谓
沙尘暴:“真正的沙物质不是来自于原生沙漠 *** ,而是来自于地表受人为活动
扰动、植被被 *** 以后的沙漠化地区。我国境内的沙漠 *** 它是在200万年以前、
青藏高原隆起后,由于西部气候的干旱而形成,它们表面的细物质经过漫长的地
质时期早已被风吹掉了, *** 上留下的都是砾石,沙漠表面覆盖的也是粗沙。所
以,人类历史时期,特别是近50年来沙尘暴的沙源区主要来 *** 于土地退化过程
造成的沙漠化土地。”“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
发生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的沙漠化及其易发地区。我国塔
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和贺兰山以西受 *** *** 气候控制,常年缺少降雨,土地利
用为绿洲灌溉农业;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示形式主要是中上游水资源调配不当,下
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在沙漠与绿洲过度带盲目开垦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
、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物死亡,风蚀量增大;东部受 *** 季风的影响,夏秋有
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
重超载等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三、尧帝的出生地在那里
帝尧出生地之争从元朝就开始了,已历700年。目前约有十多家声称自己是帝尧出生地。帝尧出生地首先遇“中原说”与“河北顺平说”之争。所谓“中原说”就是帝尧发迹的山西临汾一带,他们认为帝尧就生于斯。其地望位于太行山之西。而河北顺平在太行山之东。他们为帝尧出生地之争,也可以说是太行山之东、西之争。“河北顺平说”错把唐县当唐国。“中原说”还指责河北顺平一带在帝尧时代尚是“黄泛区”,并不适合古人居住。
“河北顺平说”,可考的也只是元代以来的事。当时、当地的蒙古族 *** 者叫郝经。当时有人挖到一块《汉成阳灵台碑》,其上的字都看不全,郝经就信尧母生地在此了,加上有尧母洞传说,郝经就认为尧母在唐县生尧。郝经的可悲处就在于他误把“唐县”当“唐国”。唐国是帝尧的封地。唐县在汉代才设县。两者相差二 *** 。今山西翼城才是帝尧古陶唐封地。郝经还叫人建尧庙、尧祠等。经七百年的文人炒作,这就把帝尧“出生在”今唐县、顺平、完县。2007年在山西临汾高层论坛会议上,湖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历史学教授、博士刘俊男指出:“河北唐县尧迹无先秦依据。”“《史记·周本纪》有:“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 *** 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河北),帝舜之后于陈。”“至今,河北唐县、山西长子县仍留下众多尧裔祭尧及尧文化遗迹。说明确有尧裔活动过。但我们未见先秦文献记载此两地的帝尧真迹。这些尧裔遗迹不能与尧本人真迹相混。”“河南、山东尧迹皆系尧后裔所为。”他这段话否定了“河北顺平说”,又否定了“山西长治说”,还否定了“山东菏泽说”。
刘俊男先生是湖南攸县人,他力挺他家乡攸县。“湖南攸县说”讲尧生于、葬于攸县。南方的山是火成岩,土都是红色。他们那里有“丹陵刘氏宗祠”,自认为符合“尧生丹陵”。
2002年9月7日,高邮市 *** 请常州市 *** *** 会主任虞振新来邮作周末课堂讲座,题目是:《方兴未艾的旅游业》。他讲到高邮是“帝尧故里”。其后,《高邮日报》发表笔者“帝尧出生地在高邮神居山一带”的文章。接着,高邮文史爱好者纷纷写文章,并筹建高邮市帝尧研究会。2005年5月,“高邮市帝尧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2006年7月12日,首届“尧出生在高邮”学术研讨会在高邮召开。来自南京、扬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和高邮同仁相聚高邮,对“帝尧出生于高邮”这一突破 *** 研究做出阶段 *** 小结,并求得了 *** 。44名文史界 *** 与会,共交流30多篇 *** 。学者从方志、史书、典籍等文献所载资料和考古遗存、地域地貌、地质土壤、经济环境、文字起源、地名考证与民间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认定帝尧出生在高邮古三阿之南的神居山。
2007年5月,在高邮市 *** 和中国先秦史学会举办的“高邮:尧文化发祥地”高层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李学勤重点指出,高邮是古代史中有关帝尧传说的重要地点,同时也是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点。近年来一直提倡“古史区域文化”研究的中国 *** 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学术顾问组组长、原常务副理事长孟世凯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着力打造江淮尧文化圈,发掘高邮尧文化发祥地的文化资源,是古史区域文化研究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术工作。
“金湖说”和“宝应说”。金湖在1996年前后就参加了帝尧出生地之争。其理由是:《史记·三家注》“帝尧者”之下的“索隐”([唐]司马贞注解)“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
“金湖说”之后又有“宝应说”。原来金湖声称“塔集”是帝尧出生地时,有人认为,塔集属过宝应。塔集是怎样来的?在高邮湖淹水时,居民逃到一个叫吴 *** 的高地,吴 *** 后来改称“塔集”。“金湖说”把这地方“设计”为尧的出生地。
高邮说的首条依据自然是“三阿之南”。三阿就是宋代以前的古高邮,被淹在今菱塘乡北的高邮湖中。秦时三阿就设“邮亭”了,三阿的历史当然还要早得多。三阿是三个丘陵高地北阿、平阿和下阿的统名。因为发生“淝水之战”的序曲“三阿之战”,使“三阿”在古史上很有名, *** 家范文澜、杨德炳、田余庆都认定“三阿”在高邮境。今高邮是北宋初建的高邮军。当时高邮军下辖高邮县——“三阿”。后来宋代撤军存县,三阿称北阿镇。再后因黄河夺淮,高邮三十六湖淹成一个高邮大湖,三阿淹入高邮湖中,这是1755年前后的事。
对“三阿之南”,有人说是孤证。我就想到《竹书纪年》(写在竹简上的书称竹书。)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烧掉六国的史书。到汉代独尊儒术,大儒们又篡改历史。但是,在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一个盗墓贼挖到一个战国时期魏国大墓,其 *** 土了数十车竹简,里面有许多失传的古书,就有《竹书纪年》——魏国的编年史。作为一本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珍贵无比。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文献资料上很大程度上就依据了《竹书纪年》。当今学者评价《竹书纪年》是我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体通史,是上起黄帝、下到战国唯一完整的年表,是最可宝贵的国史!
《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就已经亡佚,但荀勖和束皙的二次整理本仍继续传抄流行。世行《纪年》曾有好几种不同版本,如内府藏本《竹书纪年》二卷本,范钦《竹书纪年》天一阁二卷本,梁沈约注清董丰垣撰《竹书纪年辨证》等等。这些版本都有“梁沈约注”。我们在这些版本中都找到以下文字:
(帝尧)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采,鬓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归之。
各版本差异不大。近年在六朝古都南京一建筑工地上,也出土了古本《竹书纪年》残简,其中也有隶体的类似文字。
我们在其中找到帝尧出生地的三个新要素:“斗维之野”、“三河”、“丹陵”。尧母生于、长于“斗维之野”,到“三河”玩,遇赤龙(尧父帝喾)合而孕尧,生尧于“丹陵”。“斗维”是指天上的斗宿(南斗星),“之野”就是分野,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对应着地面的人群,这就是“天人合一”观。例如“毕宿分野对应于魏国的 *** 。”《西汉·地星志》有:“吴地斗分野”。吴分野有:“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也即斗分野对应吴地的八个郡。不在这八个郡的,当然不在“斗维之野”。康熙《高邮州志·星野志》有:“高邮在天官南斗十二度内。”(古人“天官”指天上星座)。目前,吴地八个郡中,与尧母出生地有关的仅仅只有高邮一家。而其它声称帝尧出生地的都不在吴分野。
“古三河”是安徽中部的水系,上游古称池水(今池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载:“[三河集]在安徽定远县东北池水北岸。近滁县盱眙二县界。(32页)”池水经三河集后称三河。池水则在盱眙东南流过,大体沿今洪泽湖南岸绕过(因为南岸地势较高,又有近东西向断裂控制),再经今金湖附近向南流入古高邮的平阿湖(今高邮湖的一部分)。平阿湖旁有古三阿。这就是古三河的流向。
孕尧的“三河”应是河名,三河是一条河。与帝尧出生地有关的13种历史文献中,所有11种版本都有“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有7家写“三河”孕尧。(清)宋翔风在校刊史家皇甫谧《帝王世纪》时,却加了一个注:“尧初生时,其母在三河(本作阿,依册府二改)……。”实际《册府元龟》中并没有这个依据。古高邮的“三阿”,附近就有“三河”,跟古史相合,这种概率在别处是不可能有的。“出观三河之首”,应指尧母庆都到三河口去玩。三河口距古高邮的三阿城约7公里。三阿距神居山17.5公里。这些地方应该是尧母庆都当天能够去活动的地方。
红色丘陵常见于南方,山体由富含铁质的火成岩风化形成。位于三阿之南的高邮神居山正是“红色的丘陵”。神居山是1200万年前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高49.5米, *** 富含铁质呈红色。神居山在古代是红色的丘陵——丹陵。而在周边并无第二座火山。
高邮龙虬庄 *** 遗址的上部找到“龙山文化”遗存。这里出土的高邮陶文“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在全国展览时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龙虬庄陶文破译为“戊辰、辛未”。年代约在公元前2200年,正是帝尧出生的年代。因此,高邮有孕育帝尧的“龙山文化”的 *** 文化遗存。再加上有神居山得名的传说;有王尧村、骑龙村;有尧在神居山发明围棋的传说,留有“仙人棋”遗迹。神居山符合帝尧发祥地的六要素。六要素前四条是帝尧出生地的 *** ,后二条是帝尧文化发祥地的依据。六要素缺一不可。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