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三国故事的成语 三国演义90个成语

牵着乌龟去散步 成语 23

大家好,源于三国故事的成语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三国演义90个成语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源于三国故事的成语和三国演义90个成语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出自三国历史故事的成语
  2. 源于三国故事的成语(字数限300字左右)
  3. 源于三国的成语有哪些
  4. 来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
  5. 源于三国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一、出自三国历史故事的成语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 *** 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 *** 。

10、望梅止渴(曹 *** ):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 *** 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 *** 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 *** 。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 *** 杨彪):比喻父母 *** 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 *** 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二、源于三国故事的成语(字数限300字左右)

1、三国时代,赤壁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2、曹 *** 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

3、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决定采用火攻。周瑜用反间计,让曹 *** *** 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

4、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 *** 。

5、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6、一切准备得当,就缺一个重要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 *** 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7、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观察气象,想到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8、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 *** 吃了败仗,仓皇逃回许昌。

三、源于三国的成语有哪些

1、【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2、【出处】三国志魏志臧 *** :「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3、【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 *** 。」

4、【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5、【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 。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6、【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7、【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8、【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9、【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10、【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11、【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12、【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13、【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14、【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15、【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16、【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17、【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18、【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9、【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20、【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21、【出处】三国演义之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2、【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23、【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4、【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25、【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6、【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 *** 皆知。」

27、【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28、【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29、【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0、【出处】曹丕?典论 *** :「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31、【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32、【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33、【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34、【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5、【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36、【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37、【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38、【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39、【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0、【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41、【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42、【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3、【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44、【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45、【出处】曹 ***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46、【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47、【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48、【出处】三国演义之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49、【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50、【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51、《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 *** 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52、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 *** ,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53、初出茅庐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 *** 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之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54、舌战群雄曹 *** 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5、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56、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 *** ,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57、鼎足三分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 *** 。”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58、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四、来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

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 *** 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 *** 。

10、望梅止渴(曹 *** ):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 *** 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 *** 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 *** 。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 *** 杨彪):比喻父母 *** 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 *** 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源于三国故事的成语 三国演义90个成语-第1张图片-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就是这样了,要赞就赞一下吧!!

五、源于三国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访问。

2、初出茅庐:形容初次出来做事,缺乏经验。

3、舌战群雄:指用语言辩论,与众多对手争辩。

4、锦囊妙计:指事先准备好的巧妙策略或 *** 。

5、羽扇纶巾:形容儒雅从容,常用于形容有才华的文人。

6、鼎足三分:比喻三方势力均衡,相互制约。

7、过五关斩六将:比喻连续战胜多个对手或克服多个困难。乌合之众: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人群。缓兵之计:指暂时缓解敌方的攻势,以便更好地应对。死心塌地:形容非常坚决,下定决心。

8、虚张声势:指假装出强大的声势来吓唬别人。步步为营:形容行动谨慎,防备严密。桃园三结义:指结拜为兄弟,共同奋斗。身在曹营心在汉:形容人在某地,但心却在别处。草船借箭:指利用智谋,从别人那里借取力量或资源。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尤其是当人们面临困难时。七擒七纵:指智慧和勇气的较量,反复捉拿并释放对手以削弱其斗志。

9、千里走单骑:比喻独自一人克服重重困难。

10、舌战群儒:指以口才和智慧与众多对手辩论。

11、赔了夫人又折兵:指本想占便宜,结果反而遭受损失。

关于源于三国故事的成语和三国演义90个成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成语 三国演义 源于 三国 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